红色文化书系

出版社:田鹏颖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2-05出版)  

前言

“马克思主义”是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在“马克思主义”中看不到“恩格斯”,而恩格斯则认为,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是最恰当的。恩格斯第一次在人类的思想史上指出:马克思一生中有两大发现,并认为,这个发现者“就是”马克思。    一个半世纪过去了,历史不会忘记恩格斯。21世纪的今天,我们追溯历史、追念恩格斯,总会别有一番感慨。    列宁曾说: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恩格斯的名字总是和马克思连在一起,他们彼此的生命和事业是统一的整体。    恩格斯认为马克思是出色的第一小提琴,而自己是无怨无悔的第二小提琴。尽管马克思主义学说是用马克思的名字来命名的,但是全人类都铭记恩格斯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他和马克思亲密合作奋战了四十余年,创造了人类社会中新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理论。这些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理论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恩格斯不仅同马克思一起创立和发展了科学的共产主义学说,自己也作出了独立的理论贡献:他从哲学角度揭示了自然科学知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了革命军事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内涵。在马克思逝世后,他为马克思整理遗著,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无产者伟大的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恩格斯是位戴着光环的伟大人物,他集学者、战士、将军、领袖和普通人于一身;他为人淳朴、直率、刚毅、无私、谦逊、和蔼、果敢胆大、品德高尚;他充满活力,豪爽洒脱。他是一位既有才华又有魅力的人,高深的造诣和坚毅的意志在他身上达到完美的融合。    恩格斯是位卓越的学者,他一生孜孜不倦地学习,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能自如地使用二十几种语言进行演说,他精通哲学、政治经济学、军事科学、语言学、物理学、化学、历史学等,被马克思称为“一部真正的百科全书”。    恩格斯一生经验丰富,他身临历次重大的思想战役,他那清晰而坚忍的思想不断地探索每一种现象的深刻原因。他一生成绩卓越,他众多的著作不仅是科学的宝库,同时也是工人阶级文献的永久源泉。    恩格斯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理论家,还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他同马克思一道指导了国际工人阶级的革命运动。    德才兼备的恩格斯为我们21世纪年轻人树立了学习知识的榜样、克服困难的榜样、理论创新的榜样、善于合作的榜样、甘当绿叶的榜样。恩格斯逝世已经有一个多世纪了,但是,他同马克思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将永葆青春。他的思想的深刻性、学术性、学养性与世长存。    编者    2010年1月

书籍目录

总序 前言 开启人生旅程 中学生活 遵从父命 大学旁听 批判谢林 关注普通百姓 了解工人 初次合作 再度联手 投身社会实践 思想发动 前往巴黎 回到祖国 四次战斗 工农联盟 热心科学研究 兴趣广泛 关注中国 军事科学 结为事业伙伴 舍己相助 第二提琴 甘作绿叶 亡友遗著 脱离商业 总结巴黎公社 将军称号 援助社员 需要权威 实现理论创新 又一自我 唯物史观 辩证思维 社会主义 魂归沧海高天 最高奖赏 伟大遗嘱 波涛澎湃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1844年9月初,恩格斯告别马克思回到了故乡巴门。家乡的巨大变化令他欣喜。社会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思想在这里广泛地传播。他刚回来不久就同当地的社会主义组织取得了联系,并积极参与其中的活动和集会。恩格斯在所参加的集会上都会做充分的准备,力争发表启蒙式的演讲,向参加集会的人们阐明,共产主义社会比资本主义社会优越得多,并且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趋势。在共产主义社会中,阶级对抗将会消失,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分歧将会消除。恩格斯富于激情的演讲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所作的精确的分析,在乌培河谷产生了热烈的反响。 在关注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同时,恩格斯始终没有忘记另一项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把唯物史观巩固起来。在《神圣家族》所带来广泛积极的反响同时,恩格斯更加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工作中,他开始专心撰写他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 在玛丽的帮助下,恩格斯深入研究和整理了他过去在英国走访、观察的第一手资料,并根据体会和研究加以归纳总结。他在大约五个月的时间内就完成了这一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对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状况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分析。英国工人阶级是产业革命的产物,应当从产业革命人手来分析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英国工人阶级的历史是从18世纪后半期,从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开始的。

编辑推荐

《恩格斯的故事》编辑推荐:恩格斯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理论家,还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恩格斯的故事》以最通俗的语言,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再现了恩格斯不平凡的一生,是提高包括大学生、青年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在内的青年骨干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的生动教材。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