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谑与狂欢

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作者:杨朴  页数:259  

内容概要

戏谑与狂欢是新型二人转最重要的艺术特征。新型二人转的魅力之谜就在于戏谑与狂欢。新型二人转在形式方面的主要特征是戏谑化表演,它表现在丑旦之间的戏谑化逗弄、丑旦对人物的戏谑化模拟、丑旦与观众的戏谑化交流等方面;在内容方面的主要特征是狂欢化精神,丑旦是狂欢化角色,丑旦构型有一种确定不移的性爱情感意义,丑旦通过戏谑化方式把自身角色的狂欢化意蕴和性爱情感意义转换到表现的内容当中去,从而创造了一种强烈的狂欢化精神。本书分六章围绕戏谑与狂欢来探讨新型二人转的重要艺术特征。

作者简介

杨朴,1952年生,辽源市人,1977年毕业于四平师院。现任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兼省级重点人文基地东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省级重点学科文艺学学科带头人、教授,硕士生导师,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吉林省二人转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民俗协会名誉理事长。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批评方法论、文学的文化人类学的教学和研究。 
出版专著《二人转与东北民俗》、《文学批评方法论》,主编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在《文学评论》、《上海文论》、《学术月刊》、《文艺争鸣》、《上海文学》、《文艺报》、《当代论坛》、《名作欣赏》、《艺术评论》、《戏剧文学》等报刊发表论文100余篇。2004年发表在《文学评论》上的《美人幻梦的置换变形——(荷塘月色)的精神分析》,引起《学术月刊》、《名作欣赏》等学术杂志争鸣。
近年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二人转与东北民俗的文化研究》、吉林省社科项目:《东北民间文学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吉林省教委社科项目:《二人转与萨满跳神研究》,目前正在进行的有吉林省社科项目:《经典重读》等。

书籍目录

前售第一章 戏拟流派 戏拟流派 戏拟人物 丑角艺术 滑稽风格 游戏情形第二章 形式意味 形式意味 跳进跳出 观演交流 片段组合 原生形态第三章 狂欢戏剧 狂欢戏剧 语言狂欢 性趣永恒 民俗变形 狂欢角色第四章 土野粗鄙 脱冕加冕 “亲昵”氛围 插科打诨 媚俗俯就 土野粗鄙第五章 娱乐主题 笑逐颜开 娱乐主题 民间立场 本山革命 走向城市第六章 系统现象 变迁转型 与时俱进 民间价值 变与不变 新的形态附录 赵本山和二人转——答《北京青年报》记者曲慧问 二人转的追根溯源——在“吉林社科讲坛”的学术讲座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让观众在剧场里接受的东西去作出自己的结论,创造出自己的倾向吧。自然的结论会由于演员所创作的创造前提,在观众的心灵和头脑中自然而然地形成。”①体验派要求演员和人物及观众合二为一,即“我就是李尔王,李尔王就是我”。以对人物的真实体验性表演,体验派诱发观众对人物的“共鸣”。间离派与体验派反其道而行之,主张演员不能化身人物,强调演员与人物拉开距离。间离派体系的最基本特征是,演员和角色之间、观众和演员之间、观众和角色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演员决不能和角色合二为一,观众也决不能与演员合二为一,观众和角色更不能合二为一。间离派要保持距离的目的是,以批判的眼光去认识戏剧并认识生活。如果演员与角色、观众与角色合二为一,都融入剧情和人物情感之中,就丧失了对其批判的立场。间离派的代表人物布莱希特说,演员在表演时,“必须把观众从催眠状态中解放出来,必须使演员摆脱全面进入角色的任务。演员必须设法在表演时同他扮演的角色保持某种距离。演员必须能对角色提出批评”。(布莱希特)间离派是:我在演李尔王,但我不是李尔王,你(观众)也要拉开距离地看李尔王,用自己的思想观照李尔王。以对人物的距离性表演,间离派诱导观众对人物的思想观照。梅兰芳所代表的虚拟派又是不同于体验派,也不同于间离派的。虚拟派是指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的一种想象化、象征化、表意化的表演方式。虚是无,拟是模拟,虚拟就是从虚无中模拟出真实。几乎所有的戏剧内容都是这样虚拟地表演出来的。生活场景是虚拟的,时空是虚拟的,人物的动作是虚拟的,特定的心理感受是虚拟的,物也是虚拟的;不仅没有体验派的真实进入人物内心,连装扮人物的外貌都没有;有的是以珩当”、“脸谱”等符号表示某种人物类型。虚拟派的代表人物梅兰芳说:“中国的观众除去要看剧中的故事内容外,更着重看表演——因为故事内容是通过人来表现的。”

编辑推荐

《戏谑与狂欢:新型二人转艺术特征论》:二人转的戏谑化模拟(简称戏拟),既不同于演员化身人物扮演的(体验派),又不同于演员与人物保持距离的“间离派”,还不同于演员用虚拟方式表现人物的“虚拟派”,属于一种极其独特的“戏拟派”,二人转的“戏拟派”表演体系,不仅在中国戏剧和曲艺中绝无仅有,即使在世界戏剧中也是独一无二的。二人转受到热烈欢迎已经证明二人转“戏拟派”表演体系独特性的巨大艺术魅力。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戏谑与狂欢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