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作者:易洪斌 页数:296
前言
书生意气侠客梦 孟繁华 散文是最能表达个人情怀的一种字体,无论是观沧海,看流云,饮酒赏菊,抒情言声,长篇短制,总会有意无意地透漏出作家的境界、修养、学识乃至抱负、向往等与情怀相关的精神世界。在作家的情怀中,我们感受着不同的宁静致远或壮怀激烈、独善其身或兼济天下。这本散文集是作家易洪斌近年来散文创作的结集,收有散文凡21篇。最能体现他个人风格的主要作品,可以在“文化散文”的范畴内议论,但他似乎又无意“术业专攻”,以求“自成一格”,而是听凭内心的指令,上下古今情之所至,只为能够抒发情怀。因此,在“蓦然回首”中,我们看到的是作家眼中的上下几千年,古今中外事。这些文章内容的丰富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易洪斌的情感世界和内心向往。 千古文人侠客梦。易洪斌有多种不同的社会身份,这些身份总会对他以及他的朋友或隐或显、直接间接地产生某种影响乃至距离,这是身份社会不可避免亦无须回避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但是,当易洪斌以散文家、画家出现的时候,他那些身份的光环则逐一褪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他缱绻多情的书生意气和豪情万丈的侠客梦想。这种情怀总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中国文人的传统以及面临的困惑。这个传统以及困惑大体说来就是进与退、居与处、独善其身或兼济天下。进入当代之后,这个传统和困惑似乎为其他问题所掩盖,但就知识分子这个群体的整体意识来说,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陈寅恪、吴宓、王国维等大师的重新讨论,事实上就隐含了这种困惑的存在和未了的情愫。易洪斌是个现代知识分子,他深受现代知识的熏染和陶冶。但他史学专业的知识背景和远未消失的、哺育了他的中国传统文化,仍然血液一样流淌在他的精神领地。于是,在其间,我们看到的还是国事家事天下事,听到的还是风声雨声读书声。 面对历史、先贤的悠长慨叹和顿发的英雄情怀,构成了“蓦然回首”的主旋。一介书生的侠客梦想,在大秦帝国军阵面前、在青年将军霍骠姚当年的战场、在侠客荆轲刺秦的想象中、在成全历史的西楚霸王惨烈的命运里、在一代风流谢东山潇洒从容的性情中,在邓小平处乱不惊气象万千的生涯里,得到了彻底和酣畅的抒发。我总认为,中国文化的主脉还是英雄文化,谁是历史的创造者的争论并不能掩埋英雄文化在文化传统中的巨大影响。这些英雄豪气对书生的影响当然不止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要的是一种英雄人格对读书人的深刻影响,在易洪斌的视野里,他不是以成败论英雄,重要的是他对英雄人格的钟情与认同。在这里当然不乏成功者,他们创造或改写了伟大的历史,比如大秦帝国创造的“世界第八奇迹”,比如流芳千古的古今大师,比如改变了中国命运的邓小平。这些奇迹的深远影响已经写进了历史并还会焕发出耀眼的光焰。但对失意的英雄,对不成功的英雄,易洪斌则在人格的意义上给以倾心的理解和认同。他的这份理解和认同甚至更为深切甚至亲近。那份壮志未酬的怅然、掷地有声的一言九鼎,那份恍若隔世的“仁”和“义”,那种处乱不惊、视功名如浮云的潇洒从容和坦荡等等,同样是易洪斌高歌赞颂的对象。他追求的不是“世事洞明”,他羡慕的不是“人情达练”。在易洪斌的这些“文化散文”中,在他气壮词雄的文体修辞中,我读出的则是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内心博大辽远、高天流云般的情怀的书生侠客梦想的万千气象。 当然,散文集记述的还有世间冷暖、凡人小事。他追怀父母的文字,应该是书中最为动情和动人的文字。特别是对父亲一生独善其身、清贫淡泊但又洁身自好、铮铮硬骨的知识分子风范的记述,分外感人。他是一个普通人,但他又是一个普通人中值得尊重的楷模。他的为人和风骨,对易洪斌显然有大的影响。日常生活的细微细节是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和性格的,易老先生的那种人格在易洪斌儿女情长的追忆中熠熠生辉,令人心碎。此外,在检讨人与动物的关系中,对现代文明的质疑,对动物世界绝望的眼神生发出的由衷悲悯,表达了易洪斌情怀的另一方面。从大的方面说,事关人类生存,事关生态环境的平衡。但易洪斌所要表达的还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怜惜、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深切愿望。易洪斌画人与虎共舞的画作多幅,虎的威猛与女性的温柔,恰是英雄美女,是力量与美的统一,它的新奇和大胆,超越了人与兽的界限,让你感受的是本该如此。凡此种种,都表达了易洪斌英雄情怀之外的另一种关怀。这种儿女情长和对弱势族类的同情与悲悯,与易洪斌散文构成了一种互文性,它是作家/画家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的相同的人文理想和文化理念。 书生意气、英雄情怀和人间世事的关怀,表达了易洪斌鲜明的入世态度。作为当代知识分子对公共事物积极关切,对人类精神领域的深深介入,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当代知识分子对社会价值和最高正义的理解和维护。易洪斌正值盛年,他在几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就他的积累和抱负而言,可以预知的是,他给我们带来的将是更多的惊喜和喜悦,我们对他期待着。
内容概要
《蓦然回首》收集了易洪斌先生多年来散文作品之精华,易洪斌先生系吉林省作协主席,关东画派之代表性人物,易先生的作品,将诗性、艺术、历史、人文巧妙地融于一体,独具风韵,作者深厚的历史、文学素养与艺术家的气质完美地结合在文字中,在易先生的散文作品中,既有对历史的追问,又有对人生的思考,对艺术的追求,对亲情的眷恋,读来引人思考,收益匪浅。
作者简介
易洪斌,湖南长沙人,作家、画家、新闻工作者。著有《凡圣之间》、《美学漫谈》、《维纳斯启示录》、《两个人的世界》、《怪侣奇踪》、《一分历史一分情》、《易洪斌画集》、《关东三马——许勇、郭广韭、易洪斌作品集》、《易洪斌现代彩墨画》等;其散文作品两度获长白山文艺奖一等奖;其画作多次参加国内外画展,屡被收藏。 中国作家协会、中华美学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吉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吉林省散文学会会长,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
书籍目录
序一 善画能文博思雄辩序二 书生意气侠客梦自序情寄“灯火阑珊处”深深的海洋千年等一回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啊!大师西出阳关回望霍骠姚石窟惊奇他成全的是历史历史成就了他霜锋铮你绝望的眼神让我心碎所向无空阔 真堪托死生英雄华彩悲情那山 那庙 那人历史之河从这里流过从“长人”到巨人寂寞的风景龟虽寿凡圣之间蔡老,走好!
章节摘录
蔡老,走好! 5月13日,在办公室接到蔡若虹先生女儿蔡胜女士电话,告知蔡老5月2日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寓中与世长辞。当时我觉得被电击了一下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虽说蔡老已92岁高龄,这事还是突然得令人难以接受。就在不久前,蔡老还寄来他的诗词新作并附短函,词作中洋溢着历久弥坚的顽强生命力,我满心相信老人家会冲刺百岁大关的,孰料遽尔松折,倏忽星沉,使人浩叹! 很早以前就知道蔡老的大名。他资深的革命经历,他在美术界的崇隆地位,他在重要报刊上发表的那些带有政策指向或理论导向的文章,以及人们对他的敬重,都使他同我们这些当时年纪尚轻的学子产生一种距离感,从来没想过有一天会同蔡老零距离接触。1998年岁暮,一位同事要赴京公干,我忽发奇想,嘱他将我新出版的一本画集捎上,如能见到蔡老,即将画集呈上请教。其实当时我也只是想想而已,因为蔡老家居何处,近况如何,我们一无所知,更何况从未谋面,即使找到了,他能接待一位陌生来客吗?结果事出意料,其时年已90的蔡老不仅亲切接待了这位年轻朋友,而且就我的画集写了一封热情洋溢、褒奖有加的信和一幅题辞托他带回,令我和朋友大为感动。翌年三月,蔡老又寄来一诗: 难得才多艺更多,丹青翰墨共婆娑。 屈原千古精神在,我敬方家号米萝。 一位德高望重的艺坛耆宿居然以这种谦谦姿态给一晚生后辈写诗奖掖,令我汗颜又深受感动。 自此,开始了与蔡老三年的忘年之父。 1999年,我去北京专程拜访了心仪已久的蔡老。蔡老真个鹤发童颜,美髯飘拂,神清目朗,仙风道骨,望之若秀木乔松,的是雅人深致。我们报上名号,蔡老就像见到老朋友似的热隋。我们执弟子礼,老人却全不摆师长之尊。他仔细询问了我们情况,谈自己的经历,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谈对文艺的看法,也谈及自己目前状况。思维清晰,性格爽快,记忆准确,谈吐从容,语重心长,深具年轻人之活力而又有长者之风,这是首次见面蔡老留给我的深刻印象。 回长春以后,我与蔡老保持着经常的联系。他不时将诗词新作寄赐于我,使我先睹为快。老人还不忘督促我:“我非常赞赏你的文章,我希望你在业余挥洒丹青之余,也不要忘记写些小品随笔,我祝愿你双管齐下!!!”使我于懒散之时每每暗自惕怵。 过了大约一年吧,突然听说蔡老不慎将骨盆摔伤,卧床疗养,打电话没法接通,去信也得不到回音,焦虑之下,我和朋友到北京时再次去蔡府拜访了老人。其时蔡老已约略康复,依然端坐于厅中那张宽大的椅子上,依然神情疏朗,只是行走不便。这次,我又与老人并坐倾谈良久。他声音洪亮,谈锋犹健,谈往事,谈形势,谈艺术。怕他久坐劳神,我们适时起身告辞,蔡老说:“恕我不能起身相送,就此别过,以后不知还有得几次见……我心中陡地起了几丝伤感,紧紧握住老人软和的手,到了门口拉开房门,忍不住再次回头凝望老人端坐的侧影,心中默默祝祷……” 返长不久,接到蔡老来信,寄来题为“九十述怀”的七律四首。他自己比较满意。其一云: 九十春秋九寸须,余晖留恋夕阳低; 峥嵘夙愿归沧海,点滴诗心化小溪; 每遇贪婪搔白首,更逢灾祸拜红旗; 千年火树银花夜,我在蓝图梦里迷! 老人自注云:“蓝图指党的十五大制定的跨世纪发展计划的蓝图。”谁都感觉得到,这诗中洋溢着的一位沧桑老人的青春激情。老人还随信寄我一首“采桑子”词: 造物抒情才子笔。造象无多,造意良多。独弄丹青唱牧歌。 神在征途形在马。志气嵯峨,格调嵯峨。万里奔腾是米萝。 这让我受宠若惊又深自惭愧,同时为老人的才情而倾倒。但是在信上,蔡老说:“我今年大大地不如去年,老眼昏花,执毛笔的右手抖得厉害,去年不是这样,人老了,一天不如一天,奈何!”又说:“我来日无多,今后能见几次面,实在难说。寄上小照一张,是我过九十一岁生日时我的外孙女儿为我拍的,附在诗稿一起,作为给你留下的纪念品。”细细咀嚼话意,不觉黯然神伤。这样乐观的老人难道也有了什么预感吗? 我就一直惦着,由于穷忙,我委托同事赴京出差时又一次去探望老人。同事回来告诉我,老人状况还不错,还惦着我们。接下来一年多时间中,蔡老诗情难遏,多次给我寄来诗词新作。这些作品给我的印象和感受,正如我后来在《战士风骨诗人风采》这篇评论中所记:“世纪老人的炯炯目光,仍在不倦地关注大千世界发生的事态,申奥成功、申城峰会、加入世贸、军事五项……无不激起诗人的澎湃诗情,‘跳进英雄时代,红旗在我中心!’能写出这样灼热的,似有青春血液在涌动流淌的诗行,哪里像将要寿登期颐的老人!”我将自己读诗的印象写信告诉了蔡老。蔡老回信说:“你说的‘这哪里像九十岁的老人写的诗呢!’仅仅一句话让我高兴了很久!让我知道自己目前还有一点青年人的朝气,这比医生说我能活一百岁还要快活得多!”蔡老的话和他这些诗词新作将我心中上次告别蔡老时留下的那点伤感一扫而光,我坚信,排闼而入百岁之门,在蔡老应是预期中之事。 《战士风骨诗人风采》见报后,我给蔡老寄了去。没过多久蔡老即回一长信,满怀感情地写道:“我1939年到达延安之前,先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穿上了八路军服和臂章,1945年离开延安到北平去办报时,又穿上了八路军的军服和臂章,在八达岭等火车时,当地老百姓都对我伸大拇指!我这一辈子深以当过八路军拿笔杆儿的战士为荣!而你,却在2002年以‘战士风骨’评论我的诗词,仅仅这一点,就打中我灵魂深处的‘点子上’了……”可以看出,蔡老将战士这个角色、这个身份看得有多重,战士给予他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有多高。事实上,恂恂儒雅、文采风流的蔡老毕生都是一位战士,一位“当过八路军拿过笔杆儿的战士”,一位将他视为神圣的革命事业、信念理想进行到底的战士。蔡老晚年由于年事日高且健康状况不佳,实际上已谢绝社交,蜗居书斋了,但他的思维和脉搏始终紧扣时代风云、国家大事。欣赏他的画册《苦从何来》、诗集《若虹诗画》、《灵犀小唱》,特别是品读《蔡若虹美术评论集》、《蔡若虹文集》、《理想的美比实际生活更美》等著作,仿佛能感触到诗情的激荡,思维的运行,理想的燃烧,一切都是鲜活、真实、深刻的。 蔡老真可说是以笔为枪战斗到生命最后一息的。仅今年以来,他就曾4次寄新作于我,最后一次是4月20日,他在短函上写道:“寄上《五月延安红烂漫》五首,这是我近来记忆力衰退时写的,既有感性,更有理性的综合,所以我把副标题题为总印象”。这是以“蝶恋花”为词牌的5首新词。贯穿其中的仍然是蔡老燃烧了近一个世纪的革命理想主义激情。我不知道蔡老此后是否还给别的朋友写过什么,对我而言,这是蔡老的绝笔。那五首词则是他的绝唱了。 此前的三月,蔡老赠诗一首,并附信一函,说:“……我情不自禁地写了一首七绝,并且用硬笔写在宣纸上,尽管东倒西歪,但我想只有你看得懂……”。诗云: 笔墨因缘信有之,忘年心事自家知。 辐辏场中春寂寂,独守书窗听马嘶。 这首诗让我品味了好一会儿。它不同于蔡老所有其他的诗词。作为一位精神世界极其丰富的战士、诗人,垂暮之年的蔡公在那一刻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呢? 一切都太突然了。蔡老,我们不是曾经相约,我们不久要再去看望您老吗?我还打算过些日子,在蔡老九十五大寿或百岁华诞时再写点有分量的文字。怎么就这样匆匆而别呢!蔡胜同志在电话中说,他们家人也感到突然,就在蔡老去世前不久,还去医院检查过,除心脏有点老毛病外,其他器官都还可以。只是在去世头一天,家人感到老人心情烦躁,第二天早上刷牙时,突然跌倒、撒手人寰。人的生命是那样顽强,艰苦的革命生涯、“文革”的浩劫、90多年的运转磨损都没能击倒一位风骨铮铮、风采烨烨的战士。人的生命又是那样脆弱,一颗搏动了近一个世纪的心脏,只因一次掣动失误,就轻易撂倒了一位从不服老的诗翁。 遗体告别仪式5月16日在北京八宝山举行。死者寂寂,生者攘攘。 生者凭此寄托哀思,似乎比死亡本身更重要。我因公无法亲往,特地委托我们共同的朋友前去送蔡老最后一程。 此前的几天中,先是老朋友、老领导、原吉林省委宣传部部长、省政协副主席胡厚钧因心力衰竭于4月26日病逝北京;继之我在报社相识最久的老同事、老朋友、资深编辑胡乃江在4月30日早上正要上班时被突发的心脏病夺去生命;5月2日,我所敬重的蔡老又被心脏病这可怕的杀手击倒。这些年来我已见惯了死亡,不少亲朋好友,我都是为之送行的。但数日之内连失三友,宁不痛哉! 唯一的安慰是他们已经去了的另一世界。据报道,科学家们正在研究死亡之谜,好像也包含现世的生命终结之后,会否或将以何种方式存在于“来世”的问题。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