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作者:王向峰 页数:372
前言
向峰先生散文集《纸上的年轮》付梓,嘱我题写数言,弁诸卷首。却之不恭,只好唯唯从命。 我想,作品是作者的“孩子”,里面连带着血肉,映射着灵魂,展现着作者的心灵轨迹,一应内在蕴涵,均可从作品中一览无余。至于它的创作风格、语言文字、篇章结构、形象意象,种种艺术特色,更应该充分相信读者的鉴赏能力,而无须作序者饶舌。我这里首先要说的是关于作者本身。中国古时素有“知人论世”、“文如其人”之说。被后世尊为“亚圣”的孟子讲得更为明确:“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对于这些先哲的明训,我是深以为然的。 向峰先生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又是国内著名的美学家。教师的职业着实令人艳羡。前面说过的那位“亚圣”有“君子有三乐”的说法:“父母俱存,兄弟无故(即良好的亲情环境),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即自身的品格修养、胸襟抱负),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即社会责任与承担意识),三乐也。”这第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自然就非教师莫属了。 近日,我曾题赠给他一幅条幅:“中岁追陪每恨迟,书丛文苑两心知;缘悭未得程门立,也傍群贤学拜师。”附言是:“私淑向峰先生垂二十年,春花秋月幸结深知,适值先生从教五十周年,以诗为贺。”“私淑”二字源出《孟子》:“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意思是说,我没有能够做孔子的门徒,我是私下学习的。我之于向峰先生,也即属于这种情况。 向峰先生不仅是著名的学者、教授,而且是出色的作家、诗人,他是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的获得者。如所周知,在一个人身上,学人和才人是不容易统一的,因为二者的要求不一样。单以写诗而论,并非每个大学教授,包括那些一流的大学者,都能写得出一手好诗的。旧时代的县令,进士出身,当然都要懂得格律,也都能够作诗,但是不等于那个诗就好看。难得的是,向峰既有深湛的学术修养,又写得一手漂亮的、潇洒的、富有才情的旧体诗(新诗、散文,他亦能优为之)。且看那首吟咏丹东的七绝:“金风十月动江城,满树流丹满树情,水阔天长秋塞里,鹃花一梦枕流声。”丹东紧临鸭绿江,这里的虎山为明长城的终点,又以杜鹃花闻名于世,故诗中有“江城”、“秋塞”、“鹃花”等词语。他的诗章中还有这样一些清词丽句:“天涯此夜同秋梦,红叶情深向早霜。”“未能抛得凡尘去,流水高山不了缘。”“一识即作同心侣,流水十年梦绕牵。”不熟悉情况的人,乍看这些诗性葱茏、抒情味浓郁的诗句,会以为作者肯定是一位激情洋溢、倜傥风流的青年才子,而想不到竟然出自上了年纪的知名学者、大学教授之手。此其一。 其二,在立德方面,行足以践其言,德足以副其才。学人和才子,或者说学者与作家、诗人,同时还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品德修养,着实难能可贵。有些人富有才情,但流于夸夸其谈,徒逞舌辩,而“行不顾言”,言行相悖;还有一些才气纵横之士,往往放诞不羁,肆行无忌,还以“君子不矜细行”相标榜,自然更谈不到为世楷模、为人表率了。向峰先生在德才相孚、言行如一方面,是很标准、很到位的。 他在自己进德修业的同时,能够发扬一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即所谓“红烛高风”。一方面,他通过课堂教学,传道、授业、解惑,指导学生前进、攀升;另一方面,他对同辈或者后进的学者、文人,同侪、朋友,能够无私地倾全力以提携、支持、鼓励,充分体现了人民教师的高尚品格。他立身行事,不是着眼于世俗的金钱、权势、社会地位,而是以一己的学术资源为社会作奉献,甘当“人梯”,并把它奉为终生天职。 说到“德足以副其才”,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善于自用其才。苏东坡的《贾谊论》里有一句话:“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千古而还,很多有才华的人,由于不善于“自用”,最后无所作为,抱憾终天。所谓善于“自用”,很大程度上是对自己有一个十分清醒的、恰如其分的认识,能够准确地把握自己,设计自己。这样,才有可能坚定一个既定方向,使一己的才华得以充分发挥。 其三,向峰先生有一种可贵的定力。定力是人生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根基,可惜许多人缺乏这种修养。鲁迅先生把它叫做自性,就是一个人有自己的一种独立不倚的品格。他总能坚守着一种信仰,坚持着一些宗旨,坚定着一种取向。这又表现在多个方面。 人既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也是社会文化的制成品。从这个意义来说,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我们这一代人可说是忧患余生。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政治运动一个接着一个,且不说它浪费了多少宝贵时间,单讲充溢于其中的风险、挫折和坎坷,也使人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尤其是不能不制约着人生鹄的的实现。正是在这样的“多事之秋”,向峰先生能够建德修业,治学成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以想象,他所付出的努力,该是何等艰辛,何等巨大。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面对着权力的迷信和金钱、物质的诱惑,他能坚守一己的追求,坐得住冷板凳,潜心向学,毫不旁骛,靠的是什么?是一种心灵深处的定力。我们亲历、亲闻的,许多学者、才人,在名缰利锁的羁绊中,心浮气躁,不甘寂寞,一味地在那里张扬、炒作自己。而他,“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这种定力,表现为一种自信,一种痴情,一种向往。 他是一位有多方面才能的人,绝不只是会写文章、会做学问、会教学生,还颇有筹谋、策划、组织能力,有很高的政治智慧。但是,他善于限制自己,着意于发挥“聚焦效应”,而不是东张西望,多所旁骛。人在成长过程中,懂得限制自己,是一种大智慧。可是,遗憾的是,许多有才华的人,不断地转移兴趣,见异思迁,今天弄弄这个,明天弄弄那个,似乎哪方面都能施展他的才华,但是,最后什么也没成气候,“样样通,样样松”。所以,歌德老人提出,要善于“断念”,学会割舍。其实,所谓“才情”,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爱好,一种兴趣,并不一定表明你在多个方面都能出色当行,都能获得成功。反过来,如果能够让才情“聚焦”,集中燃烧在一点上,通过一个突破口闯出来,最后很有可能在某个方面到达制高点。 定力,表现为一种人生智慧。一个思想者、大学者,他的智慧是别人代替不了的。黑格尔老人说过:“同一句格言,从年轻人(即使他对这句格言理解得完全正确)的口中说出来时,总是没有那种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所具有的意义和广袤性。后者能够表达出这句格言所包含的内容的全部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读解向峰散文,更着眼于他的过人智慧。 向峰散文为“学者型散文”,它的鲜明特色是其深刻的哲思理趣和丰富的文化蕴涵。文学评论家许宁在分析他的独特的美学风格和文化特色时指出,就内容来说,“表现为他对知识驾轻就熟的运用上,对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各方面知识的信手拈来上”;“表现为他把典故资料完全融于行文中,或做文章观点的论据,或借题发挥,得出新的价值判断和意义生发,达到启人心智的审美效果”;表现为“深邃的历史感”,以“现代意识、现代观念去反思历史和考察生活”,“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由穿梭,智慧表达,令读者体会到文化的沉厚与丰富”,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度的挖掘,让读者从他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审视中,领略他的新奇发现与睿智判断”。就表现手法来说,“在知性的内容里注入审美情趣,在叙述中灌以机智、幽默、博识,传达出深刻而耐人寻味的哲理感悟,表现出一种情畅辞达的高妙理趣之风”,“他融趣入理,化理为趣,在平和简洁的叙述中,理之趣隐隐现出,使人们不知不觉地品到理,尝到趣”。 而这一切,都端赖于作者渊博的学识与高超的识见,端赖于文学创作中养之有素的深度意识的追求。其实,深度意识原是人类心理层面的一种自在意识,并不是凭空外加的。渴望深刻,追求深度,不断探究其自身生存状态,属于人的本性范畴,是埋藏于灵魂底部的深层意识。现代人扬弃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力图从整体上把握世界和人生的意向。而人类要从整体上把握社会、人生以及自身命运,必然产生普遍性意蕴的哲理追求。应该说,任何时候,深度、深刻,都是判断文学艺术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对哲理意蕴的开掘,已经成了高层次的写作者的自觉追求。 当前,历史文化散文很多,但有相当一部分,作者缺乏足够的生命体验,只是一味地向读者灌输历史知识,却又缺乏新的发现、新的认知、新的视角,不能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有一些作者只是向书本中讨生活,主体意识不强,或者说灵魂不在场。这两种都导致了许多作品停留在复述历史的层面,缺乏应有的文学性。《纸上的年轮》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文中有“我”,随处可见作者灵魂的介入、主观的参与。文中的哲思理趣,作为一种思想元素,一种人生智慧、理性情感和思辨精神,自然而然地溶解在作品之中;都是作者面对一种生存境遇或情感体验,有所领悟,深受启发,产生对世界、对人生、对人性的新鲜的、透彻的、厚重的认知,而后进行艺术的开掘、提炼与升华,再通过感性的文学语言,加以形象、生动的展现;都是立足于现实土壤之上、关乎人生价值与生活哲理的探索;都是作者靠着生命激情的滋润、生命体验的支撑,丰富多彩的个性化的展露,而并非机械地外在贴补或“注水式”的内部填充,并且避免了单调、划一的公共话语模式,所以,读来活泼有趣,情理交融。 在新的历史时期,诚然,整个社会都处在“喧哗与骚动”之中,人们心情浮躁不堪,读者自不必说,即使从作家角度看,肯于求深求异的怕也不是很多,“回到平面,取消深度”的说法,确实也颇有市场。但是,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仍然有大量读者并不满足于一般性的消遣、娱乐——这在各种媒体上已经得到餍足——他们还期待着通过阅读增长生命智慧,深入一步解悟人生、认识自我,饱享超越性感悟的快感。可是,理性的缺席,诗意的失落,哲学含蕴的稀薄,缺乏动人心魄的思想震撼,已成为文学创作特别是散文创作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缺陷。在这种情势下,《纸上的年轮》这类思想随笔、文化散文的面世,应该说是一个喜人的成果、重要的创获。
内容概要
《纸上的年轮》是王向峰先生散文集,王向峰先生的散文为“学者型散文”,它的鲜明特色是其深刻的哲思理趣和丰富的文化蕴涵。收录了王向峰先生创作的散文作品六十余篇,文中处处体现了作者的生活阅历与人生经验,对读者都有启示意义。 《纸上的年轮》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文中有“我”,随处可见作者灵魂的介入、主观的参与。文中的哲思理趣,作为一种思想元素,一种人生智慧、理性情感和思辨精神,自然而然地溶解在作品之中;都是作者面对一种生存境遇或情感体验,有所领悟,深受启发,产生对世界、对人生、对人性的新鲜的、透彻的、厚重的认知,而后进行艺术的开掘、提炼与升华,再通过感性的文学语言,加以形象、生动的展现;都是立足于现实土壤之上、关乎人生价值与生活哲理的探索;都是作者靠着生命激情的滋润、生命体验的支撑,丰富多彩的个性化的展露,而并非机械地外在贴补或“注水式”的内部填充,并且避免了单调、划一的公共话语模式,所以,读来活泼有趣,情理交融。
作者简介
王向峰,1932年生于辽宇中县,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现为辽宁大学文艺美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撰者和主编的专业著作40部,发表论文与评论500余篇,有八卷本《向峰文集》出版。
书籍目录
序(王充闾)第一辑 卷底的年轮相貌的不能承受之重哭出来的意义自古红颜多薄命庄子与周瑜智者当能“自用”李斯的悲剧皇帝的诗缘鸟尽弓藏的公案千秋何处诉公平何来的“马前泼水”什么是文人之幸为陶渊明写意千古沉冤说法海唐代诗人的进士梦李白和妻子的玩笑“倚马可待”是非谈艺术家的儿子们怎么了罗隐的还乡路苏轼的诗人率真以诗为生命的苏轼几度新凉几度情曹雪芹与屈原的对话贾宝玉与“第三种人”“王熙凤们”与“焦大们”“应为贪多佳作少”面对国学热的思考“大同”与“小康”溯源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一首诗是一座丰碑爱必须有所附丽说不完的皇帝事一对陌生的朋友牵情动魄的“紫罗兰”《马语者》中的人生启示凄艳欲绝的《廊桥遗梦》追求完美者的悲剧第二辑 心路的辙痕记忆的回声我的三位私塾先生蒲河滩上的往事回首青山入梦频难忘良师益友情故人惟有青山泪“无妄之灾”的“马后课”非凡经历无量观纪念碑出关记书梦我的读书体会回望的里程校园答问尊重知识的小偷给小楠的新程寄语夜宿万年寺交河故城巡礼长安访柳青今日韶山沧海横流见英雄本色——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周总理的最后嘱托秀美超凡仙子湖一个没有结尾的童话第三辑 寂寞的独语思余小集望云斋漫笔海云夕阳等待桥边遐想路龙年新春说“乾卦”“潜龙勿用”唯蓄势自强当法“天行健”履霜渐觉坚冰至“厚德载物”尽为民慎终如始突破困境以诚临众乐不可恃井及其文化流延金钱与人的自由钱离文人有多远缪斯的沦落守望家园天职当尽人和神幸福“寂寞”一解在沙漠里唱歌的诗神耶稣的慨叹萧伯纳得奖之后作家应该“服善”古希腊哲学家错了一次中途折节可成功伯乐之功避“盗泉”与饮“贪泉”第二次认识孙悟空“三八”节后有感人抬高自身的一种语境辞典的非辞典写法大师永在伟大的朴素跋:关于文学性的探讨——与王充闾先生的一次对话
章节摘录
第一辑 纸上的年轮 相貌的不能承受之重 不能选择的天禀自然 与天地间的万千事物的各个特殊的规律一样,人的相貌也各自不同。而人所独有的与对象世界的审美关系,也运用到对人的相貌的审美上,把人的相貌也以美丑来评说,为此,才有历史上对于一些在美丑的相貌区分和命运遭遇上的记载。 夏桀王、殷纣王都是史有记载的美男子。楚国的宋玉是美男子,以致东邻的姑娘三年中天天登墙头来对他观赏和示爱,简直是着了迷。西晋的潘岳是美男子,他出游洛阳,在大街上遇上素不相识的女子们,她们都手拉手地把他围起来进行观赏,有的甚至对他献花奉果。容貌丑陋的名人也多有记载。孔子长相非常丑,荀子说他“面如蒙供”,“蒙供”是古代驱逐疫鬼和出丧开路用的方形面具,其状凶恶可怕,这是说孔子之面可以吓跑厉鬼,可见丑的程度如何了。曹操也长得丑陋,有一次匈奴使者来晋见,他自惭形秽,怕不足以雄远国,于是找来崔季珪来代替自己,而自己却提刀站立在崔季珪的身边充为侍者。比之于男性,女性的美丑更为世所关注。历史上向有“四大美女”之誉,她们是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而丑女则有黄帝的妃子嫫母,齐宣王的王后无盐君钟离春,诸葛亮的妻子黄玉英;她们都是貌丑而德行出众的女子,她们的存在给长相不美的女性以很大的自信和感召。不论男女,德行才是人的生命价值的根本所在;这也从正面印证着“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的格言。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