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作者:孟繁华 页数:45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当代文学通论》以前沿眼光和最新视野,描述了当代文学的发生、发展的历史以及新世纪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书中包含的深邃见解和丰富信息,相信一定能给同行新的启示。几十年来,孟繁华先生像一位惊涛骇浪中的弄潮儿,沉浸于中国当代文学之大风大浪,追溯其历史渊源,推动其汹涌思潮,呼唤其八方来风,采集其浪花标本。这一部当代文学通论,可说是孟繁华先生在此领域集大成的研究成果,辛苦与辉煌,应有尽有,略窥一斑。 半个世纪文学风云一气呵成,谓之“通”;对文学史诸多问题发出精辟见解,谓之“论”。通历史之论,方有精辟之见。用精辟之见论历史,才算得上通论。 孟繁华始终关注当代中国文学最新的发展动向,始终站在当代文学批评最前沿,参与到那些对最新文学现象和事件的阐释中:《中国当代文学通论》作为一部“通论”,其一在“通”,其二在“论”。就此而言,可以看到孟繁华处理当代文学史的独到手法,那就是他的开阔眼界和洒脱的叙述。在现今众多的文学史著作中,孟繁华以他的鲜明生动来呈现当代文学史历经的风雨道路。
作者简介
孟繁华,1951年生,山东邹县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为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辽宁作协副主席,《文学评论》编委,辽宁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兼职教授等。主要著作有:《众神狂欢》(中文、韩文版)、《l978:激情岁月》、《梦幻与宿命》、《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三卷)、《传媒与文化领导权》、《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与程光炜合著)、《想象的盛宴》、《卧龙岗上散淡人》、《思有涯》、《文学的风景》、《坚韧的叙事》、《确切的文学》等十五部。 主编:《百年中国文学总系》(11卷文学史,与谢冕合主编)、《共和国文学50年》(与人合主编)、《90年代文存》(上)、《当代文学关键词》(与洪子诚合主编)、《短篇王书系》(18卷)、《布老虎中篇书系》(13卷)、《先锋写作文丛》、《夜郎长篇小说书系》等。 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文艺研究》、《文学评论》、《光明日报》、《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文艺报》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日本、法国、中国台湾及大陆对其论著多有评论和介绍。文章多被《新华文摘》、人大书报社中国现当代文学专辑、文艺理论专辑、文化研究专辑以及多种论文选本、年度论文等选编收录。连续三届获中国文联优秀文学理论批评奖,多次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研究成果奖及其他文学奖项十余种。现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及前沿文化研究。
书籍目录
第一章 1949-1977综论:政治文化与中国当代文学一、政治文化与文学史二、政治文化与文学心态三、政治文化与文学边界第二章 毛泽东文艺思想一、新文化猜想与战时文艺主张1.新文化和现代乌托邦2.战时的文艺主张二、民粹主义的思想倾向1.民粹主义在中国2.毛泽东的民粹主义思想倾向三、文艺功能观的内在矛盾1.经典理论中文艺功能问题2.毛泽东的文艺功能观四、“中国化”的现代性经验第三章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一、文学的外部资源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制度化四、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讨第四章 文学制度一、文化领导权二、当代文学的组织形式1.文学研究机构的设置2.文学团体三、《文艺报》四、文学会议第五章 精神矛盾一、精神蜕变的苦斗二、心灵的孤旅三、突围欲望与重返起点第六章 大众文学一、传奇形式与民族性二、献身的诗意三、“敌对势力”四、赵树理现象第七章 审美趣昧的“规训”一、反城市文化的悖论1.城市与资产阶级的想象关系2.农村文化趣味的普及二、电影的政治想象三、戏剧的“现代化”1.面对传统:民间的矛盾和困境2.“传统之死”第八章 “文革”十年一、《纪要》和政治文化二、“样板戏”三、姚文元现象四、“地下”的隐秘文学五、激进文学的崩溃第九章 1978-1992综论:激情岁月的文学梦想第十章 人道主义的话语实践第十一章 “归来者”的文学第十二章 主潮之外第十三章 现代主义与东方化第十四章 文学的分化第十五章 1992-2008综论:多元文化和游牧的文学第十六章 文学的90年代第十七章 媒体帝国的建立第十八章 新世纪文学
章节摘录
第一章 1949-1977综论:政治文化与中国当代文学 文学史是对文学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的分析、梳理和描述,是对文学认知过程的清理和总结,同时,也是文学史家对文学历史建构的一种方式。但对中国当代文学史来说,由于它的特殊性,即在政治文化的规约中,它并没有在学科的知识层面充分地发展,文学并没有被当作一个专门性的知识范畴去对待。在20世纪50~70年代近30年的漫长岁月里,它直接延续的仍是40年代以来延安的传统,战时的文艺思想和建设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总体需求,也成为当代文学研究的主导思想。在这样的规约中,文学研究没有多少机会在自身的范畴内得以展开讨论,并取得相应的学术积累。我们不缺乏的则是不间断的争论和批判,而每次争论的背后都潜隐着明晰可辨的意识形态话语。这样,也就形成了我们作为现代化后发国家文学发展的特色。也就是说,文学的发展始终是我们现代性焦虑的一部分,或者说,它是我们焦虑的表意形式之一。因此,我们在书写这一时段的文学史的时候,有必要放弃对学科剥离或整合的幻觉期待,“结构”出一部本体意义上的文学史,因为它是勉为其难的。它的每一步启动或发展,不仅与当代中国的政治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联系着百年中国激进的思想传统。这同其他人文学科在当代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是相同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