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军在朝鲜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作者:江拥辉  页数:406  字数:445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反抗美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了,但参加这场战争和为它做过种种努力的人,是不会忘记这段历史的。就是当时在课堂上,听讲过“谁是最可爱的人”故事的小朋友,现在还常常把志愿军英雄故事讲给他们的后一代听。我作为这场战争的亲历者,每忆及这段往事,便禁不住内心的激动,那血与火的战斗日月,就像昨天发生过的一样。在这和平的日子里,重温这段历史,不仅温故可以知新,而且也会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1950年10月,新中国诞生刚刚一年,经过多年战乱的中国人民,极想在和平的环境里,把国家建设好;而美国却不顾中国政府的再三警告,不顾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愿望,竟令其侵朝军队越过“三八线”,向中朝两国边界鸭绿江、图们江疯狂进犯。其空军竟轰炸扫射我东北边境城市和乡村,杀伤中国和平居民。在美国以武力残暴地侵略我国邻邦朝鲜、霸占我国领土台湾、朝鲜处境危急、我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忍无可忍,纷纷起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同志统帅下,于1950年10月19日开赴朝鲜,迎击疯狂北犯的美国侵略者。    这场战争是继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具有相当规模的国际性战争。敌方,是以美国为首的十六个国家的军队组成的所谓“联合国军”,以及南朝鲜军队。我方,则是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两支军队。我军是初次同美军作战,而且敌我双方经济力量和军事技术装备优劣悬殊。敌军具有现代化的优良装备,具有大量的飞机、坦克和大炮,火力强,机动快。中国人民志愿军既无坦克,起初也无空军,只有少量炮兵和步兵的轻型武器。但是,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旗帜,紧紧依靠中朝两国人民,与朝鲜人民军紧密团结,并肩作战,不但未被敌人战胜,反而战胜了敌人。自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日,中朝军队一鼓作气,连续进行了两次战役,把美国侵略军从鸭绿江边赶回了“三八线”附近,收复了朝鲜北部广大土地,歼灭了大量敌人,扭转了朝鲜战局,为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自此以后,到1953年7月27日,面对被迫转入防御的敌人,中朝军队在横贯朝鲜的250公里的战线上,构筑了坚固的纵深防御阵地。先后粉碎了敌军多次重点进攻,还进行了多次胜利反击,并取得了反“绞杀战”、反细菌战和反登陆斗争的胜利,使敌人遭受了惨重的伤亡和巨大的消耗。迫使敌人不得不接受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建议,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议上签字,宣布了它侵朝战争的失败。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为维护东方和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本书记述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抗美援朝的战斗历程。38军是第一批入朝参战的部队。从1950年10月22日由吉林省辑安(现为集安)跨过鸭绿江,直到停战前十几天才奉命回国,可以说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全过程。

作者简介

江拥辉,1917年出生于江西省瑞金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代就接受了进步思想,积极投身革命活动。1931年参加少年儿童团和先锋队,并任儿童团团长,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江拥辉同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岂能置之不理  一、和平受到威胁  二、并非偶然  三、不招即来  四、纷纷请缨  五、紧急出师第二章  第一次较量  一、踏上燃烧的土地  二、陌生的战场  三、慎重初战  四、有得有失  五、意外的战斗  六、攻取飞虎山  七、任务突变  八、战地之花  九、争取主动第三章  二次战役的序幕  一、敌我都准备决战  二、飞虎山鏖战  三、怀恨瓦洞  四、激战在继续  五、铜墙铁壁  六、从日出到日落  七、转移之前  八、诱敌上钩  九、摸清敌人的态势第四章  包打德川  一、从上到下憋了一股气  二、胜利的保障  三、麦克阿瑟的梦呓  四、奇兵闯关  五、德川之敌惊梦  六、炸桥断路  七、瓮中捉鳖第五章  为了抓住主要目标  一、关键的一仗  二、勇夺险关  三、关门打狗  四、“闸门”前的激战  五、重创土耳其旅  六、分兵龙源里第六章  分割包围美军  一、集中力量围歼敌人  二、龙源里激战  三、最可爱的人  四、枪声就是命令第七章  美军是可以战胜的  一、祖国的声音  二、少爷兵的喜剧  三、战俘队的趣事  四、胜利万岁  五、领袖的关怀第八章  把敌人赶过“三八线”  一、趁热打铁  二、红色根据地  三、饱含深情的粮食  四、阵前捕俘  五、箭在弦上  六、迎新献礼  七、高山险路挡不住  八、插入敌纵深  九、三进汉城  十、老奶奶的心  十一、停止追击第九章  汉江南岸烽火起  一、由休整转入防御  二、互探军情  三、英雄乐章的前奏  四、孤胆英雄潘天炎  五、“就想5点钟”  六、可敬的“战士母亲”  七、血战山中里  八、今天是大年初一  九、前线在苦战第十章  背水作战  一、不辱使命  二、砸不烂的决心  三、英雄的奉献  四、血战350.3高地  五、鹰展雄姿  六、血肉筑长城  七、虎去雄威在第十一章  转战汉江北  一、阻滞敌人过江  二、以少胜多  三、扁担棒子齐上阵  四、悄然脱险  五、统帅的鼓励和信任  六、最大的胜利第十二章  准备继续战斗  一、前线战犹酣  二、炸弹与爱情  三、彭老总“作文章”  四、祖国和战士心相连  五、光荣的旗帜  六、人民爱英雄  七、为了银燕参战  八、胜利的源泉  九、一年的巨变  十、粉碎细菌战  十一、难忘的友谊第十三章  防守“三八线”  一、重返前线  二、神出鬼没  三、钢铁阵地  四、狙击手的功勋  五、零敲敌阵地  六、不用枪炮的攻势  七、多亏运输兵  八、阵地风采第十四章  诸兵种协同攻坚尝试  一、受命战术反击  二、总攻之前  三、守住立脚点  四、争夺主峰的激战  五、英武不屈的战士  六、值得吸取的教训  七、亲人来到前线第十五章  从西海岸凯旋  一、不许仁川登陆重演  二、把西海岸镶上铁甲  三、胜似一家人  四、天罗地网  五、永久的纪念  六、祖国,我回来了后记

章节摘录

1950年春,我们军由广西柳州一带凯旋北上,至河南信阳周围休整。第338团来到潢川地区时,正赶上春节前夕。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春节,给人民带来无限欢乐。多少年梦想的太平盛世来临了。为了不惊扰群众三十晚上的阖家团聚,战士们打开背包就在屋外露宿了。灯火里,星光下,战士们的鼾声此起彼伏,身上霜花晶莹,依然魂系烽火硝烟。爆竹声声辞旧岁,当居民开门迎神的时候,看见自己的队伍露宿屋檐下、院落里,禁不住惊愕、怜惜,红着眼圈直说:“快进屋,哪能让救苦救难的恩人露宿院落呢?”硬是拽胳膊,抢行李,把战士往家里迎。他们说:“你们是开国功臣,大年初一迎来的贵客!”“不,我们永远是人民子弟兵!”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情况根本好转,我们部队和全国人民一样展开了如火如荼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我们部队除第114师在滇南战役结束后,奉命凯旋北上,至湖南桃源一带,配合友军执行剿匪任务外,军的主力则在河南信阳一带进行休整并同时组成生产委员会,接受了就地开荒生产和运粮的任务。当时残存的敌人还很嚣张,从各方面破坏新中国的建设。上海等城市的敌对分子和不法资本家垄断了粮食,很想饿死一部分居民,从经济上搞垮我们,一时城市发生了粮荒,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上级要求部队把当地可以调出的粮食,及时运去支援粮食市场,这就成了刻不容缓的“战斗”任务。在军党委的号召下,全军上下展开了热火朝天的运粮竞赛,把散在农村的粮食用马车拉,用独轮小车推,用担子挑,用肩扛,甚至用军裤当粮袋,千方百计把粮食送到车站和水运码头,支援上海等城市人民的经济斗争。同时,为了减轻国家负担,我们还组织部队在黄泛地区大片荒芜的土地上开田种粮,并规定各部队每人上交粮食的任务。为此,部队的枪炮都集中保管起来,炮架改成了运粮车,驮马、骑马都成了运载粮食的工具,或者用来耕地犁田。此情此景似乎战争离我们十分遥远了,每个人的脑子里都想着为新中国的和平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粮食”两个字填满了大家的心窝。部队由多年的紧张艰苦的战斗生活突然转入和平建设,在思想上和生活习惯上都是一次大的转弯。虽然不像历来胜利之师那样“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但是建设国防军的任务,一时还不能实行,部队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干部战士考虑未来生活的事儿多了,琢磨下一步工作领导怎么安排。为了推翻蒋介石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争取自由求解放,他们自愿参加了革命队伍,绝大多数的干部战士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现在全国解放了,没有仗打了,有的想留在部队参加建设国防军,而有的想转业复员回地方。家信一封接一封邮到了部队,来队探亲的老人、妻子接踵而至。要求回归故里成家立业,过那种“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太平日子。有的干部,特别是团以上干部忙于求偶、结婚。在以往长期的战争岁月中,他们都懂得没有国就没有家,因此曾立下誓言:“不解放全中国,决不结婚!”现在全国解放了,他们想成个家,这种要求是不过分的,也是应该解决的了。为此,军的领导机关要求,各级组织部门负起这方面的责任,有人风趣地对他们说:“该给发个老婆了!”在战争年月,部队实行供给制,什么都靠上级发,干部的婚配大都由组织部门成全好事,现在他们就更忙了,就连我们的军长梁兴初同志也对下级的婚事着急,梁兴初同志被人誉为虎将又是铁匠出身,平时雷厉风行,看起来很粗,可是炮声一停,他为干部想的可细哩。解放天津以后,他曾经给作战科长范天恩同志介绍过对象,不过第一次没有成功。范天恩是个从连营干部锻炼成熟起来的机关干部,他爱动脑子、爱钻研,什么新鲜事物他都想钻一钻,非把它弄个明明白白不可,是我们比较得力的参谋人员,但也有点不同凡俗的个性。他听军长要给他介绍对象,干脆地说:“现在不是时候!”并郑重其事声称:“我有两不结。全国不解放不结婚;不请客不结婚!”现在全国解放了,梁兴初同志又给范天恩张罗婚事,并且让参谋处长李忠信带他去相亲,这次范天恩可没说什么。结婚那天,梁兴初同志就让管理人员筹办了有茶有烟、有糖果的茶话会。在军首长的参加下,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仪式。6月6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根据报告精神,要用三五年时间,先恢复生产,并以完成土地改革,调整现有工商业,大量节减国家机构所需经费三项工作,来保证国家整个财政经济的基本好转。中央人民政府拟定1951年的经济计划时,决心减少军费开支增加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方面的投资,把军费由1950年占预算的40%,减少为占次年预算的30%。这符合全国军民的意愿,都兴高采烈地拥护中央的决策。为此,我们按照军委命令,开始了精简整编,一大批年龄较大、身体较弱的干部、战士要转业复员到地方,参加祖国经济建设。为了使这些同志回到地方在生产中能发挥骨干作用,首先把他们集中起来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法令,以及生产知识……,这本来是顺乎人心的事,想不到也会给政治思想工作带来许多难题。因为我们这支部队是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温暖和睦的大家庭。他们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他们的父母、兄妹、妻子有的惨遭侵略者和反动派杀害,有的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共同的特点是:来到革命部队,才感受到人生的温暖和友爱,因此他们一向把部队当做自己的家。113师老战士集训队的队长兼政治指导员胡顺纯,为了做好思想动员,他做了充分的准备,把全国解放的形势,以及建设新中国的重要意义,都讲得十分透彻,满以为可以睡个安稳觉了,深夜,突然,“嘭嘭嘭”,一阵紧急敲门声把他从梦中惊醒,一看表已是深夜十多点钟,他纳闷地说:“谁?”“我是老刘!指导员,开门!”“睡觉去吧,有事明天谈。”“不行!我……实在憋不住了!”“嘭嘭嘭”把门敲得更响了。胡顺纯不得不披衣起床,把他让进屋里坐下。这是一个满脸皱纹的老战士。他1939年入伍,在部队生活了十多年。大伙儿都亲切地称他大老刘。他进屋后气冲冲地一屁股坐下,一声不响。胡顺纯给他烟他不抽,给他倒水他不喝。撅起的大嘴能挂住油瓶子。胡顺纯不知他此来的用意,拧起眉头端详了一阵子说:“你为什么不吭声?有啥心事,说嘛!”大老刘在指导员再三催问下,终于咆哮起来:“为什么让我复员?!”胡顺纯的眉宇舒展了,想不到竟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他笑笑说:“老刘啊,现在部队没仗打了,你上了年纪,该回家了!”一提到家,大老刘突然蹦了起来,大声吼叫:“我哪里有家?!”他声音痛楚,泪花在眼眶里打转,他痛苦的表情,使胡顺纯受到了震动。他是比较了解这个老战士的。大老刘自打当兵那天起,就在连里当炊事员,总是乐呵呵地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只要同志们吃好喝好,他就感受到了人生的乐趣。他是个苦大仇深的庄稼人,亲人全被日本鬼子抓去杀害了。只剩下他孤苦伶仃一个人。战争毁灭了他的亲人和家庭,使他过着孤苦无依的日子,来到部队后他才重新感到家庭的温暖。他的确是无家可归了。胡顺纯思索了一阵,说:“老刘啊,你今年42岁了,没有家还有故土,该回去娶个老婆,有了妻室,也就有个家了嘛!”大老刘见领导还要动员他回家,却痛哭起来了,泪水纵横,的确让人怜惜,也让人迷惑不解。难道他不乐意娶妻生子,成家立业吗?这只有长期生活在革命部队的战士,才能理解这种感情。因为他们来到这个大家庭,才懂得了人生的意义,感受到人生的温暖和乐趣。他们实实在在舍不得离不开这个亲密无间的大家庭。大老刘哭诉说:“部队就是我的家!同志们打仗,我把他们看成是我的亲兄弟,保证叫他们吃好喝好,吃过我做的饭的人,有的当了连长、营长、团长……想起来我心里就乐。”“可现在没有仗打了。”“不打仗,还得有人给新中国站岗放哨,你让我回哪儿去,我哪儿也不去!”胡顺纯感到困惑极了,他实在无法说服这个老兵;他很同情,可这是上级的命令,何况他已42岁,比他年轻的战士也得复员,他实在难以为他开方便之门。已是深夜十一点多了,老刘还不肯走,看来不答应他的要求,他会坐到天亮的。胡顺纯耐心地说:“回去找个老伴,安个家,这是组织上对你的关怀嘛。”大老刘斩钉截铁地说:“我宁肯不找老伴,死也不离开部队!”战士有以部队为家的思想,这是值得领导上高兴的事,可是,现在要进行和平建设,战士不复员到地方去,怎么办?正当胡顺纯这些政工干部绞尽脑汁,反复深入动员部分老战士复员,参加祖国和平建设时,朝鲜战争于6月25日爆发了。

后记

我没想写回忆录,一是在工作岗位上没有精力去想,二是写回忆录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在我卸职以后,许多38军的老同志都希望我能把38军参加抗美援朝的战斗历程,写个东西,以纪念在这场战争中流血牺牲的同志。为此,我稍有动心。加上辽宁人民出版社的同志也要我写。因此,我想我们军和兄弟部队一样,在朝鲜打了那么多仗,打了那么多胜仗,并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应该写。应该把38军在朝鲜战场近3年的经历,把广大指战员、特别是英雄和烈士们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写出来,以飨广大青少年读者。这本书,光凭我个人亲历的记忆是完不成的,因此,通过座谈、走访,还请在38军入朝期间的军、师、团领导人和机关干部,以及英雄模范近200人,在沈阳、保定、北京等地广泛地回忆了各自的经历和提供了许多历史资料,并对如何写好这部回忆录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他们是刘西元、吴岱、杨大易、沈春光、李忠信、江潮、于敬山、刘海清、翟仲禹、李伟、宋文洪、凌少农、牟立善、朱家礼、武洪年、范天恩、赵霄云、朱月华、邢泽、胡光、崔浦、裴飞正、郭保中、孙洪道、王丕礼、张镇铭、于正基、苏承高、冯怀玉、李光兮、张魁印、柴川若、赵欣、吕本支、陈凯、朱恩树、周栋林、高宗元、王玺、张仲加、李淼生、王道平、周文礼、郭忠田、徐恒禄、高润田等同志。另外,还参考了38军积累的军史、战史和相关资料及英雄模范集等史料。从而可以看出,这部回忆录,是38军老同志的集体回忆录。血与火的战斗生活细节,最能反映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斗争中的精神风貌。有许多故事当时就传为佳话,并且深深地感动了我,至今仍使我记忆犹新。但为了真实地记录历史,我还借助了基层单位同志们的回忆材料,以弥补个人的有限记忆。为了便于表达我对英勇牺牲的烈士的怀念之情,便于表达对同我一起战斗的全军同志的战友之情,便于表达我对这场战争的反思,本回忆录采取了第一人称的表述方式。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沈阳军区领导机关的支持,得到了38军领导机关的协助;还得到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一些同志的帮助。原38军司政机关的郑翔九、胡顺纯、张海等同志,帮助做了许多具体工作。尤其是业已离休的佟希文、刘朝荣二同志,自始至终花了两年多时间访问、座谈、执笔写成了这本书,在此一并致谢。本书对38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史实的记述,和对一些情况的分析,难免有失误和偏颇之处,希望38军的老战友、老同志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辑推荐

《三十八军在朝鲜》作者作为这场战争的亲历者,在这和平的日子里,重温这段历史,不仅温故可以知新,而且也会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三十八军在朝鲜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作者是当年入朝的38军的副军长,年轻时帅气,暮年时精神。这类书籍,其本身就是一种历史。我的主要注意力几乎都不放在书的内容,那方面的历史确实不是这类题材善于解读的,老干部报告文学有其综合的局限性,我们要以历史同情心正确看待这局限性,莫苛求。

    我的注意力放在书籍本身,特定历史环境造就的特定历史语境,特定的人物述说特定的回忆。小时候去爷爷奶奶家,有两大任务,从奶奶那里拿红包,然后陪爷爷说话。爷爷说的内容是关键吗?不是的,对我来说就是看“爷爷说话”这件事,体会这件事,这是最大的收获。

    那种特殊的语气,特殊的叙事方式,特殊的身体语言,以及特殊的音调。对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是这些,而不是内容。

    有心的读者,倒真可以到旧书摊去淘这类书的旧版本,版本,是书的身体语言。
  •   地地道道
  •   军长的第一手资料,很有历史价值。
  •   想了解38军的历史,这回好好了解万岁军的来历,
  •   感谢为祖国作出的奉献和牺牲,是祖国强大的基石
  •   帮朋友拍下来的,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