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作者:文丁 编 页数:155
内容概要
通过《读者喜爱的短篇小说1:小说精选》,能帮助读者领略中国二十一世纪中篇小说的魅力,打开一扇通往小说艺术世界的门。中短篇小说以其适度的阅读长度和对现实生活迅速的反映,深受广大读者的喜受。在这个领域里,时有实力派作家的精心之作扛鼎,并在全国评奖中获奖;也有文学新人不断涌现,以其独特的经验书写带给我们新的审美感受。《小说精选(1)》收录了《户口往事》、《西尼罗症》、《城门洞开》等七篇中篇小说。这些小说的内容丰富,故事精彩,情节感人,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书籍目录
买车简史豆汁记墙上的父亲朱大琴,请与本台联系户口往事西尼罗症城门洞开
章节摘录
买车简史 一 通过对自己的“回顾与研究”发现,大约是过了2000年之后我才开始逐渐变质的,才开始灵魂有问题的。先前的操守、先前的价值观、先前的理想,包括多年形成的个性,都是在2000年以后开始纷纷坍塌,开始渐次滑坡的。有人说“三岁看到老”。这种说法显然是有问题的。我认为,这一源自民间的论断脱离了人与社会的那种“502胶”似的关系,既不足为凭,也不足以信。岁月之风不仅可以让坚硬的石头风化成柔软的沙子,也可以让灵魂发生质的变化,跳跃向前的岁月有能力把你“变化”成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你。 多么强有力的岁月呵 ——坚持一成不变该有多么的难。 我知道,有些同志(甚至还包括一些年轻的同志)是反对变化的——骨子里的意思是说,一切自生自灭就好。但是,遗憾的是,这种变化并非是主观的驱动、主动的求变,所谓的变化,是在你毫不知觉的情况下发生的,绝对不是一时冲动,即便是一时冲动,也应当透视或者看到社会的作用力。请原谅,这不是浅薄,而是一种发现。如果同志们对此有兴趣的话,有机会我们可以针锋相对、真刀真枪地讨论这个问题。 好了,不兜圈子了——直说吧,我现在很想买一辆小汽车,而且这种想法一经冒头就驾驭不住了,似乎它已经在我的大脑神经罩上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概念,成为一个随时都可以启动的程序了。坦率地说,在2000年前后,我是一个城市打车族成员,上下班全部打车。我认为,我不能再折磨自己了,我这一生已经被莫名其妙的“操守”折磨得够呛了,我应当正确地对待自己,爱惜自己。那么,在这之前的之前——请注意我的表述,是“在这之前的之前”,我是骑自行车上下班的。后来,骑生气了,骑自行车的形象可以不谈、不论,上坡那个熊样、下坡那种得意都不说了,要说的是,自行车是需要“伺候”的。同志们,“伺候”自行车并非是一桩易事,你要经常地对它进行保养、维修,更换零部件等等。而且,常年骑自行车,一定会使你的前列腺受到长期的压迫,就像在放水的小胶皮管子上压一块大石头似的。这样子,特别是在三九天里,你的立式排尿就会有些问题,而且状态非常荒唐。所以,我听从了一个养生爱好者的建议,不骑自行车了,改坐“大汽”(公共汽车)或者坐“大辫儿”(无轨电车)上下班。 “在这之前的之前”,城市里是有“自行车流”的。尤在下雨天的时候,在高处选择一个可以俯瞰的角度,你会发现自行车流特别地好看。每个骑自行车的人,或者穿着各种颜色不同的雨衣,或者像玩杂技似的举着一把花伞,姹紫嫣红地在雨中浮动,像一群流动着的彩帆,很有诗境,也让人梦魂萦绕。毕竟那个年代我还很年轻,天下不服,喜欢战斗。就是在那样一个咄咄逼人、敢想敢干的状态里,我也从未产生过去买一辆小轿车开开的念头。这是多么令人费解的事情呀。 在那十几年骑自行车上下班的日子里,我的自行车一共换了三台(“永久”、“孔雀”和“凤凰”),换句话说,是骑坏了三台(不包括丢的那台一天未骑的“国防”牌新车)。我记得,最后的一辆自行车还是七成新的,枣红色的车身,虽然有一点坤车的味道,但是,骑着它的却是一个十足的男人。尽管如此,骑自行车骑“生气”之后,我还是下定决心把它送给我的连襟了。 实话实说,我的连襟生活是比较清贫的,他非常羡慕那些早晨在报摊上买报纸的人。同志们,他也非常喜欢看报啊,但没钱买。我听说他的那辆破自行车刚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我放弃骑自行车的决心)。按说,我把自己的那辆七成新的自行车送给他,应当是近似于“雪中送炭”、“雨中送伞”的行为了,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他却表现得滞滞扭扭的,真的是不想要的样子,表情也非常不好看。我立刻明白了,这家伙是在跟我玩自尊。于是,我撂了脸,把自行车硬送了过去。这个世界也太他妈的匪夷所思了。 但是,过了几十年之后,我明白了。他是对的,他再穷,他也是一个男人哪。 二 那么,“在这之前的之前的之前”,即在我骑自行车之前——这要说到我的少年时代了——这叫回顾。在我的少年时代,不要说骑自行车,连尘土飞扬、马铃儿哗哗响的马车都极少有机会坐上去。换一句话说,即那时候脑子里根本没有坐车的概念,出门就是走路。 每天必走的路是上学与放学的路,而且没有一个人对行走提出过什么异议,或者认为有什么不安全隐患,更没有什么家长接送,乃至什么“好苗苗送子车”之类的事情。在那个不成熟的时代,我眼中的世界很小很小,除了黄天霸、姜子牙还有古巴,根本就不知道世界上还有我最崇拜的贝娄和辛格这么俩人儿。现在,只要是到了上学或者放学的时间,你就看吧,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校园外挤满了来接送学生的人,排满了来接送学生的轿车、送子车。这些车各种档次的都有:尼桑轩逸、本田思域、美瑞、马自达6、东风雪铁龙凯旋、皇冠、沃尔沃、奔驰、宝马、颐达、骐达、伊兰特、飞度、威驰、雅绅特、乐风、悦达起亚、波罗、本田雅阁、尼桑天籁、丰田花冠、标致307毕加索……但是,几年下来,前来接送的人员又忽然不同了,过去是由哥哥姐姐,或者父亲母亲,或者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来接,现在这样的人少了,增加了一些专职阿姨、办公室的干事、父母的司机,或者专门负责接送孩子的钟点工。我们那个时代不存在这种事,除非是在学校惹了祸,学校责令家长把孩子领回去。总之,出门无论干什么,都是走。我记得我们几个小崽子或者小孩儿(那个时代被称做“小朋友”是很奢侈的)上公园去,从道里到南岗就是走。不要说在市里了,就是到县城或乡下的亲戚家,普通的百姓也都是扒货车去。当然,那个时代并不是没有公共汽车,有,而且还有有轨电车,但是,坐车的大都是些领导同当或者侨居在这座城市的外国人。我们只是一个个走在车外的贪婪的看客。尽管贪婪,也从来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也会堂而皇之地坐上这种车,总觉得坐车是与己无关的事。有时候到乡下去,能搭上一段马车,仁慈的上帝呀,简直欣喜若狂了,如同中了彩票一样。 后来,城市发展了,国家发展了,进步了(变化其实是一种进步哇),才开始有了自行车。这里需要提示一下,现在的人也走路,但绝不是坐不起车,或者买不起车,乃至单位没有提供车给他坐,而是为了锻炼身体,为了减肥。有一年,我在温哥华看到几个洋人骑自行车,当地的华侨作家见我的表情有些庸俗的变化,便跟我解释说,他们并不是买不起轿车的穷人,而是有钱人,骑自行车是为了锻炼身体、娱乐…… 我说,我知道,我知道,他们准备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吗? 华侨作家说,那倒不是。 当我们伟大的国家和这座英雄辈出的城市,包括我本人开始骑上自行车的时候,世界已经进入七十年代了。而今,居然想到要买一辆小车,真是有点匪夷所思,不知今夕是何夕了。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