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2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刘刚,李冬君 页数:348 字数:25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历史,是一个文明的样式,我们身在其中,如何自处? 人生而自由,是一条公理,可经验告诉我们,人是历史的产物。 人必生于某个历史时期,长于某种文明样式,这一基本事实,决定了我们如何实现与生俱来的自由意志,天赋人权作为绝对理念,必定要获得历史的形式,转化为文明样式,为社会提供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常说“命运”二字,偶然地生于某个历史时期是我们的“运”,必然地进入某种文明样式是我们的“命”,好的文明,应该是天赋人权的摇篮,是人生而自由的保护伞。 在一个好的历史时期,进入一个好的文明里,那当然就是“幸运”。如有不幸,生为奴隶,被人统治,在灾难的丛林中,那就权当做绝对理念的最后证据:“不自由,毋宁死”!奴隶以自己被奴役的状态证明了自由的价值。 为什么不幸之人,往往更接近自由的本质?因为他本人就是证据。 如果说个人的不幸,还有偶然性,那么民族的不幸呢?肯定非偶然。要么受天启,要么被天罚。 看来我中华民族,已注定要受天启,盖因我民族自强不息,历尽苦难而知天理,受尽专制而能自立,内忧外患不已,文明却生生不息,王朝靠不住了,还有文化的江山托底。 “秦时明月汉时关”,说来道去,都与王朝有关;而人在桃花源,不知有秦、汉,然亦自成一文化的江山,足以为后人道,为后世法者,岂非陶翁之文化个体性,已转化为一个历史的样式?自由的款式? 在文化的江山里,历史并非王朝的专利,而是由文化个体性开显出来的自由的款式。陶翁“采菊东篱下”,那是多么自由的款式!而“悠然见南山”,便是有了文化的江山可依。 王谢风流,从《世说新语》里来,饮酒,吃药,品茶,无论怎样活着,如何活法,都活出了“魏晋风度”,活得“人与山川相映发”,向我们展示了“自由之思想”的美学款式。 还有唐诗,也超越了大唐盛世,一代诗人,盖了帝王将相的帽,栖于“独立之精神”的高枝,“天子呼来不上船”,凭什么?就凭诗。诗是一面历史的旗帜,要表达自由意志。诗言志,要让人闻到自由的气息,“两个黄鹂鸣翠柳”,那是“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还是分了“左”和“右”在争鸣?而“一行白鹭上青天”,便是自由在高处,超越了“左”和“右”的自由之思,向着普世价值奔去。 无自由,勿为诗。不能感发人生命中的自由意志而成一自由的款式,何必写诗!可怜乾隆帝,挂在他名下的诗,有四万多首,论数量,一人可敌全唐诗,可对不起,谁能记住其中哪怕一句、两句?而李白仅一首“床前明月光”,就将他盖趴了。何以“白也诗无敌”?全靠了自由意志。 历史是自由的款式,有如“大江东去”!喟然而叹“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花开几朵,那便是自由意志。
内容概要
今人写历史,多从历史本身出发,得出其规律性,注重实证与理性,讲“普世性”。但《自由的款式》作者独辟蹊径,将文化个体性融入历史写作当中,贯通文史,将哲学的思辨与诗化的语言糅合在一起,自成一体。
《自由的款式》分为“文明论语”,“江山诗话”、“国史清谈”三部分。
“文明论语”部分主要是文明论,以“论语”的形式梳理世界文明史:西方文明由“分化”而演进,中国文明由“统一”而展开。从神话到史诗,从英雄到公民,视野广阔,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江山诗话”撷取《史记》的诗性特质,以诗话形式论说历史:文化中国少年老成,周公的理智、孔子的伦理贯穿始终,用思想自由与否为尺度给诗人的江山排座次。从治乱兴衰到文化中国,指点江山,一气呵成。
“国史清谈”部分,不争论,只清谈,一步步重新发现近代史:清王朝卖国以维系王权,曾国藩、李鸿章之流办洋务、争海权,也只是专制制度下自由的微光。带着“流氓无产者习气”的慈禧,一步步拆了大清王朝的局。一句话,“中国人的自由精神埋伏在文化的江山里”。
作者简介
刘刚,自由写作者,主要著作:《文化的江山——重读中国史》(与李冬君合作)、《通往立宪之路——告别晚晴的近代史》(与李冬君合著),以及《中国史诗》卷一“从天命观到帝王术”、卷二“自由的寓言”等。
李冬君,历史学博士,主要著作:除与刘刚合著上述书外,还著有《儒脉斜阳——曾国藩在官场和战场》、《孔子圣化与儒者革命》、《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孽海自由花》、《中国私学百年祭——严修新私学与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系年》,译著《叶隐闻书》、《国权与民权的变奏——日本明治精神结构》等。
书籍目录
壹 文明论语
贰 江山诗话
叁 国史清谈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中国近代史也是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是世界史,这样来看它,才能看得清,理得顺。十七世纪初期,是世界从中世纪转入近代史的关键时期。此次转型,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刚好在明朝万历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经济上,为近代化的生产方式和自由贸易做好了准备;文化上,为科学的兴起做好了准备;思想上,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好了准备。 西方通过大航海发现新大陆,而中国则通过下南洋、下西洋把南洋变成了中国海,当西方人扬帆东来时,首当其冲的,竟是华侨世界,首先进入的,便是中国民间海权的势力范围。 当利玛窦带着欧洲启蒙思想对中国的认识和教皇赋予的传教使命来到中国时,中国已有了徐光启、李之藻那样的杰出人物在等他到来。那时的中国,与欧洲是同步发展的。1640年前后,成为世界的一个转折点,英国以资产阶级革命为标志完成了转型,欧洲大陆以确立新教主权国家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体系为标志完成了转型,唯有中国的近代化转型,被北方农民起义和清军入关打断了。 辫子大一统 中国太大,南北发展不平衡,向近代转型,主要发生在江南一隅和东南沿海一带。清军入关后,北方几乎没有什么抵抗,值得一提的抗战,都集中在江南和东南沿海,王朝抗战,民族抗战,还有文化抗战,交织在一起。因此,抗战失败,不光是王朝失败,还是民族与文化的失败,失败的标志,就是留了一根辫子。 为了不留辫子,江南再度抗战,整个东南沿海都参与到抗战中来了,而北方却没有响应。江南人决不留辫子,就像马嘎尔尼决不叩头一样。后来,英国人发动战争的一个最堂而皇之的理由,就是为了捍卫不叩头的权力而战。英国人战胜了,可以直面中国皇帝,而无需叩头。可江南再次战败,连江南人也不得不留辫子,那一点觉醒了的民族意识,本来是民族国家的萌芽,可惜被摧残了。 近代化之殇 清廷入主,在文化上可以被汉化,但不能被近代化,因为清廷刚进入中世纪,而汉文化早已是中世纪的标准了。一个还在进入中世纪,一个却要走出中世纪,确切地说,走出中世纪,不是汉文化的全部,而是其中最先进的一小部分,是江南文化和东南沿海文化。近世学者告诉我们,江南的生产方式里,早就有了资本主义萌芽,江南的学术范式里,早就有了科学思想萌芽,胡适说清初考据学里已经用了科学的方法。 历史的倒退,也是逐步的。康熙首先要争取王朝胜利,所以,先放了文化一马,加上他胸怀很大,多少还能容忍近代化,这就造成了“清初之学大”。雍正朝,王朝已定,便拿文化来开刀了,大兴文字狱,杀向文人。到了乾隆手里,更是两手抓,除了搞文字狱,他还修书。修书是为了毁书,以修《四库全书》为例,纂修期间,毁书约三千种,六七万卷,与《四库全书》收的书大体相当,凡有民族思想和民主思想的书,都在被毁之列,故此书告成之日,便是中国近代化全面倒退之时。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西文明一开始便渊源有自,其后亦未同归。西方文明走了一条口语化之路,由口语来决定拼音文字;而中国文明则走了一条文字化之路,用文字之形意米规范口语的方向。西方文明因文字向口语靠拢,而不断“分化”,由“分化”而演进,而形成民族国家和民族精神;中国文明因口语向文字靠拢,而趋于“统一”,由“统一”而展开,而形成天下观和中央集权。 ——文明因语言而异 人民如同章鱼,它把触角伸向四面八方,似乎拥有一切,却永远站立不起来,因为人民缺“钙”,没有独立的个体,只能被祭在天上,难以返回大地;只能作为理念,难以成为实体。 ——“人民”缺钙站不起来 爱国不是硬道理,对爱国主义也要分析。要谨防:将捍卫天朝帝国主义,当做捍卫国家主权;将认同天朝帝国主义,当做爱国主义来看;将天朝帝国主义的忠臣,当做民族英雄来宣传。眼下流行的中国近代史教科书,就多有这方面的缺憾。 ——爱国的缺憾 自由的形式,具体来说,表现为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等,它是对人性的肯定,赋予了自然的个体以合法的人权形式,使个体从自然存在转化为法权存在,从与生俱来的自然人转化为法权人——“公民化”。“公民化”,就是以个人为本位确立人本质,以个人为中心重建人民性。 ——文化个体性自赏
编辑推荐
《自由的款式》编辑推荐:好的文明,应该是天赋人权的摇篮,是人生而自由的保护伞。在一个好的历史时期,进入一个好的文明里,当然“幸运”,如有不幸,生为奴隶,被人统治,那就权当绝对理念的最后证据:“不自由,毋宁死”!没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真理也好,国家利益也罢,统统都会异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