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 李四光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孙维义,李宏升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2-06出版)  作者:孙维义,李宏升  页数:278  

前言

时光在流逝,生命在燃烧。当我同理想和希冀相伴的青少年时代依依惜别,即将步入厚重的中年时,一种“人生几何”的感喟时常萦绕于怀。遥忆往昔贫寒的童真岁月,仍愿咀嚼那涩涩的酸楚中播撒出的永生不灭的希望之火。    幼年的时候,家乡总共不过百种物品的“百货店”里,竞有一个柜台是专门售书的。在这里,我发现了牛顿,知道了高尔基,认识了列宁,记住了鲁迅。记得那是小学三年级的事。一天放学回来,一位女同学悄悄地对我说:“供销社来了一本好书,去看看!”我们一同跑到柜台前,一看是《闪闪的红星》,价格是3角5分钱,这在当时是7个鸡蛋的价钱。我一连三天,每天放学都要去看一看那本书,很怕被别人买走。第四天,我终于鼓足勇气,对母亲说明了缘由。我怯生生地站在母亲面前,好长时间母亲没有说话,母亲那慈爱的目光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我拿着3角5分钱,终于如愿买回了那本书。“那一年,我7岁,听大人们说,闹革命了……”一晃,20多年过去了,当我面对苍老的母亲时,仍会清晰地记得买书的情景和书中的故事。    今天,当我踏上生于斯、长于斯又阔别多年的故土时,先要找回的还是少年的梦。还是那个位置,还是那个供销社,房屋早已翻盖一新,店主当然不再是戴着近视眼镜、眼睛一眨一眨的老师傅。除“大件”外,几乎和城里的物品一样丰富,应有尽有。可柜台里再也找不到一本书。当我看到读初一的侄子和读小学五年级的侄女的书架上,课外书几乎都是机器猫、卡通之类时,喉咙里似乎有什么东西难以下咽,心里沉甸甸的。时代不同了,教育的内容、目标和对象都在发生变化,社会改革和财富增长无疑是一个时代的进步,我没有恋旧癖,更无意美饰贫乏的年代。但当怀念起童年少年时代那种难以忘怀的景象时,内心深处总觉得我们这个社会在走向富裕的路途中还应弥补一些遗憾——强健精神的遗憾。    人无法超越生命的自然极限,但可以超越生命本身。人类正是通过他们的创造将自己的文明史推向前进。当我驻足在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前,分明感受到伟大人物的人格力量和生命的另一种延续。……毫无差错却被外公毒打;不是为了几枚铜板而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勇气在棺木上睡觉;为了生生不灭的理想在阴暗的面包房里读书:这一幕幕情景仿佛伏尔加河畔不屈的少年高尔基就站在我的面前,与苦难的命运抗争。出身贵族家庭却自幼身残的拜伦,在高贵与卑贱的矛盾中让内心的苦楚升发出一种倔强、刚毅和力量。苦难的确是人生的最好教科书。当他们用心灵慢慢消受种种不幸时,也在创造一种辉煌和永恒。“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每一次记起陈独秀《敬告青年》中的这几句话,都有一种催人奋发的鞭策力量。对于不再拥有生命自然时段上的青少年时期的我,真想让心灵再走一番青少年的路:热爱生命吧!因为生命是一次性“消费”;珍惜青春吧,让青春的亮点变成一片光明,普照以后的所有生命里程。    影响人类文明史的中外名人在他们有限的生命里,创造了辉煌和永恒。他们的许许多多成功在青少年时代就奠定了基础,他们在青少年时代就怀有救国救民、立志创业的信念,这种信念强烈地影响了他们的一生。名人成功以后的事迹为人们所熟知,但他们成功之前的历史却鲜为人知,这方面的材料也很缺乏。本书对名人的家世、家教、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有影响的人和事等着墨颇多,尤其探究了中外名人之所以成功的主客观因素,我们由衷地希望这番努力对成长中、探索中的青少年会有所裨益。    林乾

内容概要

  《华罗庚李四光》对华罗庚、李四光的家世、家教、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有影响的人和事等着墨颇多,尤其探究了本人之所以成功的主客观因素,希望可以对成长中、探索中的青少年会有所裨益。

书籍目录

华罗庚  用箩筐扣起来的婴儿  活泼顽皮的小野马  准确神速的小算盘  颇具数学天赋的中学生  被人取笑的罗呆子  在数学迷宫里闯荡的瘸子  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年轻人  没有大学文凭的大学教师  要学问不要学位的访问学者  伟大的爱国数学家李四光  私塾教师的儿子  接触新思想  东洋留学  年轻的实业司司长  渡重洋、学地质  严谨的治学作风  卓越的科学贡献杰出的地质学家

章节摘录

用箩筐扣起来的婴儿    在中国江苏省金坛县有一个小镇,叫做金坛镇。这个小镇坐落在京杭大运河岸边一片平坦的土地上。虽然只有几百户人家,但是由于地处运河岸边,还是比较兴隆的,在运河边上也算是一个较大的码头。运河上航船的船夫们时常把船停靠在码头上,到镇上来喝点酒,吃点饭,喝点茶,再买些日用品带回船上。也有的船夫把南北特产带到镇上来卖,市场上就整天有操着不同口音的叫卖声,粗声粗气,南腔北调,不时也有些争吵打架。小镇的茶馆是南来北往客商船夫经常光顾的地方,人们一边喝着劣质的茶叶水,一边天南海北的地闲聊,谈论些奇闻异事,总是那样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在小镇的西端,有一架横跨运河的大桥,叫做金坛大桥。这是一座用大石块砌成的单孔石桥,跨度足有二三十米。据说是明朝后期修建的,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石块的棱角已经被风化,底部被河水侵蚀,长满了深绿色的厚厚的苔藓,看起来就好像深深地扎根于河底,与水面和两岸浑然一体。这座桥的特别之处就是特别高,拱度相当大,因为下面要通过高大的航船。虽然历经几百年,但还是那么坚固。站在桥上,既可俯视穿梭而过的大小航船,又可眺望两岸的秀丽风光。    桥的两岸是一片平原,常年绿色一片。桥的东岸就是金坛镇,一座座房屋清一色是白色墙壁,青色的瓦片覆盖着房顶。看上去黑白相间,煞是醒目。在一片平房中间,也可以看到有几处二层小楼,那是大户人家的宅子。小镇的街道大体都是沿着运河河岸南北走向,在石子和石板路上,人流熙熙攘攘,厚底布鞋踏在上面□□作响。再往远看,小镇的背后是一片连绵不断的小山,小山上绿树葱茏,那多是柞树。柞树的叶子是蚕的食物,农家多养蚕,不愁没有饲料。每两山之间或山脚边缘,则是一块一块的平地,种着各色农作物,而最多的则是棉花。从桥上向东望去,地势渐次升高,白墙、黑顶、绿树,层次分明,一片兴隆繁忙的景象尽收眼底,一派祥和宁静的气息令人神往。然而,这里土地稀少,人口稠密,蚕丝和棉花又值不了多少钱,靠劳动维持生计的人们都是过着贫穷或勉强度日的生活。    走下金坛大桥,就是南北一条街道。这街道是金坛镇的主要街道。在朝向运河的一面,有五家小店。从北向南数,第一家是窖货店,专卖瓦盆、碗碟、水缸、瓷罐之类的生活日用品;第二家是水果店,专卖苹果、鸭梨、柑橘、葡萄等四季时鲜水果;接着是个叫做“乾生泰”的杂货店,除了卖一些棉线、香烟、火柴、蜡烛、香之类的小东西之外,主要是经销棉花和蚕丝,实际上是个代销店;再接下来是个米行,专卖高梁米、小米、大米和各种豆类,而销量最大的是杂合面,一种由玉米面和豆面混合而成的粗粮,这也是金坛镇的老百姓日常食用的粮食;最南边是一个烟店,专卖各种香烟和旱烟。这五个小店,在当年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的金坛镇,就足以满足人们的家常日用了。    这“乾生泰”小店的店主叫华瑞栋,金坛镇的人们都称他作华老祥。旧中国对做买卖的人大多数不称原名,约定俗成都要在名字中加上一个“老”字,如叫吕巨丰的买卖人,人称“吕老巨”,叫张济堂的买卖人,人称“张老济”。可能是把华瑞栋叫“华老瑞”或“华老栋”不太顺嘴,瑞与祥相近,就把华瑞栋称作“华老祥”了。这种加“老”字的称呼,是为了区别于种地和做工的人,显示身份不一般。因为在那个年代,经济不发达,除了种地做工的人之外,就算买卖人是高人一等的了。人们都认为做买卖的人能赚钱,是有两下子的人,所以在称呼上也要加个“老”字。    这华老祥就是华罗庚的父亲,他原是江苏省丹阳县访仙桥人,后来搬迁到金坛定居。华老祥是个健壮的小个子,头脑灵活,精明能干。他从13岁起就在买卖人家做学徒,学做生意。长时间在生意场中混,逐渐对做买卖熟习起来,成年后就自己筹资开了一个小店。由于他精于计算,又肯付辛苦,所以小店的生意越做越好。赚了一些钱后,他又开了一个中等规模的店,同样红火。最后则开了一个大店,在金坛镇屈指可数。华老祥白手起家,讲究信誉,人缘很好,所以买卖越做越活,商店不断扩大。在金坛镇,华老祥也算是个人物了。他走在街面上,向他点头哈腰的人多了,华老祥的名字也越喊越响亮了。有了钱之后,华老祥就不像从前那样刻苦了,逐渐讲究起吃喝玩乐来了。今天去拜客,明天设牌局,后天又请人吃酒。时常还约几个生意场上的人去到大都市玩几天。家里盖了新房子,室内还刻意装修了一番。华老祥在金坛风光起来了。    P3-6

编辑推荐

华罗庚,世界著名数学家,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李四光是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首创地质力学。……翻开孙维义、李宏升编著的《华罗庚 李四光》,你可以发现,其实每位名人的生活历程、成才之路本身就是一部极佳的、罕有的作品。本书精选华罗庚和李四光青少年时代的故事,阅读这些故事,可以帮助青少年朋友们了解名人们的成才经历。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华罗庚 李四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送货快速,书没有细看,还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