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傅书华 页数:387
内容概要
《边缘之声: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个体言说》中的许多内容,是作者所承担的山西省课题“中国文学中的价值形态与精神特征研究(1949-1966)”“山西新世纪作家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傅书华,1953年生于北京,文学博士。太原师范学院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作协会员、山西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赵树理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代表性论著有《山西作家群论稿》《蛇行集》《边缘处的言说》等,主编全国高师通用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综合教程》《大学语文》等。曾获山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二等奖、赵树理文学奖等奖项。
书籍目录
第一辑重新审视“十七年”文学重在深层的清理、反思与转换——论“十七年”文学中精神结构精神质素与今天精神世界建构之关系对“十七年”小说世界中个体生命的碎片打捞——“细读”与重读《百合花》《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红豆》《在悬崖上》“五四”与“民间”在“十七年”文学中的一个侧影——论孙犁与赵树理小说中人的主题范型探寻面对“整体”的“个体”“踪迹”——重评《创业史》革命英雄传奇小说与武侠文化传统林道静、余永泽形象意义的再解读散落的珍珠——“五四”在“十七年”小说中的一个侧影杨朔论第二辑论中国当前女性文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漂泊之旅中女性个体日常生存的悲歌——以张爱玲的《小团圆》为例新的话题新的言说——读《成长如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成长小说研究》对个体生命记忆的重新打捞——重评韦君宜的《月夜清歌》对个体生命的去蔽与敞亮气力不足难达终境——评莫言的《蛙》山楂树之恋:有毒的甜蜜忆恋想象中的“绿夜”与“绿夜”中的激情——读张承志的《绿夜》第三辑第四辑后记
章节摘录
相较于新一代女性写的“小女人散文”,年长一代女性所写的注重个体日常生活的散文,因了其人生沧桑的历史积淀,所以,显得更为深刻、厚重,显得特别的具有历史的纵深感。年长一代女性较之新一代女性在面对个体日常生活时所显示出来的差异,在某一个方面昭示着我们探寻个体日常生活的价值资源与价值向度--不是平面地应对个体日常生活,而是要将个体日常生活置于历史长河的流动之中,置于时代风云的淘洗之后。或许因为我是一个男性的原因,在探寻个体日常生活的意义时,我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想到英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个体日常生活的重视,其实,早在1980年代中期,适应市场的阅读需求,梁实秋、林语堂、徐志摩等英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1930年代散文作品的大量重印,即已预兆着时代精神的转向,而在今天,怎样看取上述女性散文及英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散文这样两种价值资源面对个体日常生活时的关联性,应该是一个需要提出的有深度的学术话题。正是这些散文写作,以普通人的个人的日常生活为价值基点,重新确立理想与现实、社会与个人、超常与日常之间的关系,从而试图在当今的社会现实生活中,确立新的价值空间与价值支点。这样的尝试与努力,在中国传统的思想、精神链条上,无疑是具有前沿性、探索性的。这种前沿性、探索性,在周作人的“个人的文学之尖端”的小品文写作中、在梁实秋的“雅舍系列”写作中,都曾有过体现。在“日常生活审美化”已然成为当今之时代话题时,“小女人散文”及注重个体日常生活的女性散文,尤为如此。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