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部 作者:张俊才 著 页数:26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顽固非尽守旧也-晚年林纾的困惑与坚守》,晚年林纾可谓一个文化符号。因其曾在“儒学存废”与“文白之争”问题上与“五四”新文化阵营对垒,长期以来被史家们定性为“封建复古派”。本书力图摆脱这种将复杂的文化现象政治化的学术范式的影响,以文化批评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重新解读晚年林纾在新旧时代转换之际复杂的政治思想、文化立场和文学焦虑,对林纾做出了公正的评价,定义其为文化保守主义者。
书籍目录
引言 晚年林纾:一个复杂的存在
第一章 “五四”:林纾的“滑铁卢”
第一节 中年林纾:五四新文学的不祧之祖
第二节 晚年林纾:五四新文化派的首选对手
第三节 身后林纾:五四话语中的“封建复古派”
第二章 晚年林纾的政治绝望
第一节 辛亥之年对“共和”的认同与期望
第二节 对议会制下“党争”的不满与失望
第三节 对“政府”的维护与对“政客”的谴责
第四节 频频“谒陵”为哪般?
第五节 双重的政治身份与矛盾
第三章 晚年林纾的文化忧思
第一节 林纾的西学观
第二节 林纾的中学观
第三节 中体西用:林纾基本的文化立场
第四节 从女权意识看林纾文化观之新旧杂陈
第五节 林纾言情小说的爱情伦理及其文化分析
第四章 晚年林纾的文学焦虑
第一节 典范转移超出了林纾的维新构想
……
第五章 重评五四新旧思潮之争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五四”:林纾的“滑铁卢”第一节中年林纾:五四新文学的不祧之祖在许多人眼中,林纾都是五四新文学的第一个罪人。然而,循着历史的线索上溯,在辛亥之前,林纾轰轰烈烈的文学翻译事业却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文学的革新,并由此而播下了五四新文学的种子。正因为这样,一些尊重史实和学理的学者,早在1980年代就发表文章,称林纾的翻译是五四新文学的“不祧之祖”。林纾正式走上文坛的时间是1897年。是年,林纾虚龄46岁,无疑已是人到中年了。这一年,林纾不仅在故乡福州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闽中新乐府》,而且也正式开始从事西方文学的翻译。林纾是怎样走上翻译道路的?一般人都津津乐道于这样一个偶然性的事件:即1897年夏林纾的妻子刘琼姿因病去世,林纾不免情绪抑郁,精神苦闷。这时,在福州马尾船政局任职的魏翰、王寿昌(二人均曾留学法国)便鼓动林纾和他们一起翻译法国小说:据说王寿昌这样劝告林纾:“吾请与子译一书,子可破岑寂,吾亦得以介绍一名著于中国,不胜于蹙额对坐耶?”林纾一开始怕不能胜任,婉言谢却,但魏瀚又强之再三,林纾才半开玩笑地说:“须请我游石鼓山乃可。”于是,在游览福州著名的风景区石鼓山的船上,王寿昌手捧法文原著,口译小说内容,林纾则耳受手追,以凄美的文言整理成篇。后来林纾也曾回忆过这桩往事,他说:“回念身客马江,与王子仁(按:即王寿昌)译《茶花女遗事》时,则莲叶被水,画艇接窗,临楮叹喟,犹且弗怿。”但排遣丧妻的苦闷只能是翻泽《巴黎茶花女遗事》这部小说的具体诱因,而不是林纾决心以主要精力从事西洋文学翻译的根本原因。根本的原因,应是时代的维新思潮影响的结果,因为此时的林纾已经在思想、文化、政治倾向上成为一位维新派了,是年出版的《闽中新乐府》愤念国仇,指斥列强,抨击守旧,呼吁“通变”,批判迷信,鼓吹西学,正是林纾已置身于维新派行列的标志。关于此书,林纾的好友高梦旦曾有过这样一段回忆:甲午之役,我师败于日本,国人纷纷言变法,言救国。时表兄魏季子(按:即魏翰)主马江船政局工程处,余馆其家,为课诸子。仲兄子益先生、王子仁先生,欧游东归,任职船局,过从甚密。伯兄啸桐先生、林畏庐先生亦时就游宴,往往互数日夜。或买舟作鼓山、方广游。每议论中外事,慨叹不能自已。畏庐先生以为转移风气,莫如蒙养,因就议论所得,发为诗歌,俄顷辄就。季子先生为出资印行,名曰《闽中新乐府》。显然,当林纾和王寿昌合作,以奇特的方式开始翻译西方小说时,他已不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士子,而是一个具有维新意识的新派文人了。众所周知,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维新派曾发起过一场具有革新意义的文学改良运动。他们在倡导“诗界革命”的同时又倡导“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等。而译介西洋文学又正是“小说界革命”的一大诉求。早在1897年夏曾佑和严复就在天津《国闻报》上发表《本馆附印说部缘起》一文,主张译介欧美小说以“使民开化”。1898年末梁启超在日本创刊《清议报》时又发表了著名的《译印政治小说序》。梁启超认为:“彼美、英、德、法、奥、意、日本各国政界之日进,则政治小说为功最高焉”,因此他主张应“特采外国名儒所撰述,而有关切于中国时局者,次第译之。”
编辑推荐
《顽固非尽守旧也:晚年林纾的困惑与坚守》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