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马伯庸,汗青 页数:627
Tag标签:无
前言
历史的魅力在哪里? 历史仿佛就在你前面,可是当你走近它,它却模糊了。 历史仿佛就在你身边,可是当你伸手抓它,它却成了碎片。 历史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而复原历史的真相却是如此困难。 历史就这样走过了,而它所以如此的原因又是如此扑朔迷离。必然吗?偶然吗?谁在主宰它,它又怎样影响着后世历史? 历史学家为还原历史真相殚精竭虑,历史学家为揭示历史的谜团呕心沥血,然而,已经被认为考证无误的事实可能一朝被推翻,已经被认为推断确凿的结论可能还有待于完善。真实历史只有一个,而对历史真实的追寻却永无穷尽。历史像一个严肃的老人,不苟言笑,坚守原则,绝无半点通融:它又像一个顽皮的童子,东躲西藏,半遮半露地与你嬉戏。 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吧! 我们已经知道的那点历史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犹如一滴滴水。而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又是何等粗疏肤浅。秉笔直书和实事求是是中国史学的优秀传统。但由于受了时代环境的限制和现实功利的驱使,一些人,包括史学从业者,却不能对历史进行客观的观察和公正的思考。而当历史沦为政治工具时,它甚至成了被肆意践踏和任意涂抹的奴隶。 以明代历史而论,长期以来人们对它的了解是不尽完整的,对它的理解也是不尽正确的。比如,对于万历帝这样一个执政四十八年的皇帝,从几本流行读物中所得到的印象一般说来是概念化的、脸谱化的。万历帝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大都不甚了了,当然,对于万历年问所发生的许多事情同样也是不甚了了了。本书所揭示的正是万历年间发生的一段史实,由几十年不上朝的皇帝指挥的,一场影响以后数百年整个东北亚格局走向的战争。 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年)五月,日本“大阁王”丰臣秀吉发兵入侵朝鲜,气焰甚嚣尘上。他们攻入王京,“毁坟墓、劫王子、陪臣,剽掠府库,荡然一空,八道几尽没,旦夕且渡鸭绿江”。朝鲜“请援之使,络绎于途”。明神宗召集廷议,认为“朝鲜属国,为我藩篱”,是“必争之地”。当年七月,明朝就派出了第一支援朝抗倭的军队,反应不可谓不速。然而这一仗竟接连打了将近七年,其间起伏跌宕,曲曲折折。不过最终的结果是“诸倭扬帆尽归”,明神宗“御门受俘”,明朝总算赢了。东北亚又回到了原来的秩序。 本书为我们展开的就是这一跨越中朝日的历史画面。打开书卷,我们将亲身参与其中的一场场战争,帷幄运筹,疆场厮杀;我们将近距离观察一一个个人物,勇猛、怯懦、刚毅、狡诈。而当我们或拍案鼓舞,或扼腕叹息的时候,可能不被留意的却是作者的史学功夫和文学工力。 为深入描述事件的每一个细节,必须搜集详尽的史料,为驾驭庞大的全景式题材,必须对史料作精心的组织和梳理。史料分散于中朝日的官私文献中,不上穷碧落下黄泉而不可得;史料又是真伪并存,菁芜杂陈的,不去伪存真舍芜取菁而不可用。我们看博物馆里那些用碎片复原的器物,惊叹修复者的精湛手艺,而难以想象碎片埋在土里时的凌乱无序。史学前辈胡适、陈寅恪都曾提出史学研究需要高远的想象力。如果没有文学的工力,即使有丰富的材料,也无法结构成完美的叙事作品,就如同面对一堆器物碎片而不能复原。作者奉献的是一部可读的史书,是一部文学性的史著,是一部可以走得近、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历史。 这几年有更多的人关注明史了,人们把它称为明史热。由于专业的缘故,我有幸被称为掀起明史热的第一人。四年前,作者之一的汗青就一再向我提及他们四处奔波地搜集明朝援朝抗倭史料的事。如今四易寒暑,一部大作已经摆在案头。我感受到了他们的严肃认真,也感受到了他们的艰苦努力。这使我想到了登山和攀岩。攀登者每一步都必须踩到实处,来不得半点马虎,每一步都必须为下一步做好准备,不能间断,更不能倒退。前面是艰难,身后是危险。如今他们历经艰险,已经沿着峭壁攀岩而上了。当一座山峰踩在脚下,无限风光尽收眼底时,其喜何似! 欣庆之余,无以为贺,聊赘数语以为祝词吧。 是为序。 2011年3月22日 于北京昌平北七家村
内容概要
发生于明朝万历二十年的壬辰战争,是中国史上汉人皇朝最后一次扬兵域外,大明的名将、铁骑,与日本战国时期的强兵悍将,争锋于朝鲜战场。这是一场被人为忽视及歪曲了的、掩盖了足足四百年真相的国际战争,也是一场因日本企图角逐亚洲霸主地位而爆发的大战,一场彻底影响了亚洲此后三百年政治和战略格局的真正大战。
这部全新考据了中、朝、日三国七年战争史的史学专著,作者历时四年采集了韩国、日本所藏的300多万字史料,其中有大量国内从未披露的一手资料,藉此完整再现了明朝万历年间长达七年的援朝平倭之战,揭开了那些被已经时间迷雾掩盖和人为歪曲了的历史真相。
作者简介
马伯庸:知名作家,作品范围涵盖科幻、历史、灵异、推理、动漫等多个领域,著有多种小说、散文、杂文等。已出版小说《她死在QQ上》、《风起陇西》、《殷商舰队玛雅征服史》。曾荣获2005年度科幻世界银河奖,2010年人民文学奖优秀散文奖。
汗青:历史研究学者,已出版有史论集《史说新语》、《天崩地解:1644大变局》。同时也是国内知名的古兵器收藏和研究者。
书籍目录
帝国最后的荣耀——大明1592·抗日援朝·壬辰倭乱
序言 在历史的峭壁上攀岩毛佩琦
序章 公元1592,亚洲命运的十字路口
第一章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十四世纪的潜伏与暗战
第二章 “天下人”秀吉的烦恼
第三章 小中华
第四章 辩诬与联合国军
第五章 兵败如山倒
第六章 闪击
第七章 我要回家
第八章 明军始动
第九章 败北
第十章 第一次平壤之战:幕后的真相
第十一章 李舜臣(上)
第十二章 李舜臣(下)
第十三章 战与和
第十四章 廷议
第十五章 只想和你谈谈心
第十六章 我来了——李如松
第十七章 我看到了
第十八章 我赢了
第十九章 南兵北兵
第二十章 碧蹄馆
帝国最后的荣耀——大明1592·抗日援朝·丁酉再乱
第一章 史笔如刀——“胆怯”的李提督
第二章 战争与和平
第三章 三寸不烂
第四章 唇枪舌剑
第五章 追击
第六章 欺骗的开始
第七章 去与留
第八章 这是误会
第九章 东亚 第一骗局 (上)
第十章 东亚 第一骗局(下)
第十一章 狡兔未死走狗烹
第十二章 丁酉再乱
第十三章 浴血全罗
第十四章 骑兵的胜利——稷山大捷
第十五章 巨星的再临
第十六章 蔚山血战(上)
第十七章 蔚山血战(下)
第十八章 前进与后退
第十九章 大增兵
第二十章 大明 第一间谍
第二十一章 泗川的必然与偶然
第二十二章 倭桥胜败
第二十三章 最后的海战
终章:帝国最后的荣耀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中国人当日本兵,这在当时属于很正常的事儿。在后来侵略朝鲜的日军中,也有相当数量的中国士兵,他们广泛地担任军队里的各种职位,以至于大明甚至动过招安的心思。 其实这些中国人,绝大部分是在嘉靖到万历年间沿海倭乱时流落日本的,成分无外四种:一是像王直那样的武装走私犯,也就是现在历史研究中常说的武装海商。明朝在隆庆之前是禁海的,凡是民间从事海上贸易者,在官方史书里,就只有一个称呼:海盗。还有一个错误比较多的称呼:倭寇。因为明朝几乎将所有和明朝作对的海上贸易者,都叫倭寇,事实上并非如此。真正意义上的倭寇数量相当少,数量最多的是王直这种驱使倭人的中国武装走私集团。在倭乱被平以后,这些人相当部分都留在了日本。之前说到的那位郭国安,我怀疑就是此类人,因为他们大都具备一定的军事能力。 二是被倭寇和海盗掳掠去日本的、有一定职业技能的中国良民,譬如许仪后。 三是运气不好被倭寇和海盗掳掠去的无辜苦力,譬如苏八。 四是纯粹的经商人士,不过对明朝来说,他们还是走私犯,为了避免风险,他们大多在日本置办了家产以为后路。 万历十八年,丰臣家在历经长达四个月的围城后,终于攻下了日本最后一个反丰臣的堡垒——后北条家的小田原城。战争结束后,秀吉命令九州诸藩开始动员军队,着手准备征服朝鲜事宜。 松浦镇信身为九州大名之一,也接到了动员令。在松浦军中的苏八注意到了军队的异动,略加推测便发现了事情的真相:秀吉打算对朝鲜和大明用兵了。苏八的推测足足比许仪后早了一年。 苏八是个普通老百姓,不比许仪后受过高等教育,写不出花团锦簇的文章。他只有一张嘴,唯一的办法,只能是亲自逃回大明,回到自己的妻儿身旁。 历史上没有记录他是怎么逃回去的,只说他得到了漳州商人的帮助,不知道跟买他当奴隶的是不是同一批人。总之,他最后奇迹般地回到了浙江台州。苏八这个决策绝对是英明的,因为如果他继续留在日本,肯定要跟随松浦镇信出征,而松浦镇信在战场曾经与明军数次交手死战,届时苏八便会陷入极其尴尬和危险的境地。 苏八回到台州跟妻儿团聚以后,主动前往参将衙门,说明自己的身份。当地官员震惊之下,把他送去了杭州。官府安排了一位书吏,苏八一边说,他一边记,录成一份供述书,提交给了时任浙江巡抚的常居敬。
编辑推荐
《帝国最后的荣耀:大明1592•抗日援朝(套装共2册)》是国内第一部讲述中、朝、日三国七年战争的专著,揭开被时间迷雾掩盖和人为歪曲了的历史真相,作者采集了韩国、日本所藏的300多万字史资,其中大量史实是国内从未披露的一手资料,并藉此完整再现了明万历年间长达七年的抗日援朝战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