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江山——重读中国史

出版时间:2009-11-1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刘刚,李冬君  页数:66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贯通文史,用哲学的思辨和诗化的语言将数千年中国史一气呵出。历史上的中国,有两个中国,一个是王朝中国,即十五史里的中国,乃治乱兴衰的中国;还有个是文化中国,是一直在发展、从未衰落过的中国。世界文明古国早已衰亡,唯有中国仍在,其根源就在于中国的本体是文化中国,其现象才是历朝历代的王朝中国。    本书可谓是基于作者生命体验的读虫大散文,配图500余幅,由见解独到和富自_思考力的作者于浩繁卷帙中细细择拣。虽是写史,但有相当的开放性,读者不仅可以对历史有概览,也有别种风情的了解,还可以更进一步体悟史实和史意,是一奉兼具史料性和可读性的严肃读物。

作者简介

   刘刚,自由写作者,主要著作有:《中国史诗》卷一“从天命观到帝王术”、《中国史诗》卷二“自由的寓言”以及《从古代到古典——进入轴心期的希腊和中国》、  《为民族而写——民族心的自觉及其文化哲学》等。

书籍目录

上册 壹 “中国”史与思  1.“中国”的来历——古史探源  2.“中国”的来历——国号反思  3.文化的边疆——孔子视野  4.文化的边疆——太史公方舆 贰 天命与革命  1.天命在哪里——殷周往事  2.革命:从理想国到家天下 叁 春秋之美与思  1.春秋故事从美开始  2.天命无常之礼与诗  3.诗的中国及其风雅——“南化”  4.诗的中国及其风雅——“忧雅”  5.《诗经》时代的民主政治尝试  6.锦绣江山与美的儿女 肆 春秋之王与圣  1.历史之王——素王  2.春秋圣化大趋势  3.孔子之道与孔门弟子 伍 战国之力与思  1.战士与策士  2.诸侯与诸子:西河之学  3.诸侯与诸子:稷下先生  4.孟子“行仁政”记 陆 战国之侠与思  1.孟子“辟杨墨”与墨子非儒  2.墨子“知”之花:墨辩与墨侠  3.惠施将杨墨“合同异”了  4.纵横家与思想者的故事 柒 战国之乐与悲  1.庄子是一条想飞的至乐之鱼  2.大匠庄子及其两位质人  3.谁是郭店竹简书的主人  4.由“大一生水”猜想屈原之死  5.“为我”之诗及其魂兮 捌 先秦诸子大结局  1.天地一指——老子与孔子  2.帝王学在秦岭一淮河那一线下册

章节摘录

  上册  壹 “中国”史与思  1.“中国”的来历——古史探源  寻常称谓,往往有深意,我们太熟悉了,反而忽视。  例如“中国”,谁人不知?可猛然一问,就发现自己无知。  还是请教专家吧。于省吾老先生,早就写了《释中国》一文,他告诉我们,“中国”一词,至迟西周初年就已出现,他提到了一件物证。  1963年,陕西宝鸡贾村出土一口“何尊”,“尊”为酒器,用青铜制成,铸有铭文十二行一百二十二字,有三字残毁。铭文记载了成王五年在成周(今河南洛阳)建都一事,是成王对宗族小子何的训诰。其中提到,武王克商以后,曾告于上天:“余其宅兹中或,自之义民。”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我已经据有中国,统治这些百姓了。”“或”是地域,用城墙围起来——“口”,就成为“国”了。  所以,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汉代的《说文解字》就说,“圆”字,“从口,从或”,意思和“邦”字一样。后来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也说,“口”是指疆界,“或”就是域字。清人段玉裁作注说,“古或、国同用。”  这样,他就从金文中找到“中国”的来历了。同时,他还指出,在《尚书》里面,有“梓材”一篇,也提到了先王和“中国民”,说皇天  已将“中国民”和疆土都托付给先王——武王了。按照王国维的“两重证法”,我们基本上就可以确认,“何尊”和《尚书》都提到的周武王时,已经有了“中国”名称。

媒体关注与评论

历史是民族和国家的支柱与灵魂,不能有丝毫失忆。祈望国人重读中国历史。——著名历史学家、南开大学教授、教育部地方文献研究室主任来新夏以唱叹之笔写史,义理、考据、辞章三者高度融合,读者能从作者的行文中感受到神游八表、思接千载的激情,又能领悟到作者穷搜深讨、精益求精的考据功夫,而义理则在考据与辞章中自然流出。作者文史功底扎实,仅考证“中国”的来历,就援引了于省吾、段玉裁、胡厚宣、柳诒徵等诸多学者的观点。但作者的思维又是富于张力的,突破了一般史家拘谨内敛的心态,力求以自由的心态写自由的时代,许多解读令人耳目一新。——《书屋》杂志执行主编胡长明《文化的江山——重读中国史》是一部关于文化中国的史诗。作者的个性、才思和当下少有的健全自信的史观在书中有酣畅的表达,不少史论可圈可点,关于历史和人格、人生气象的吟诵,融激情、清明的理性于一体,举重若轻。这是在我国家文明再造之严重时刻最好的历史启示录,既是向文明中国致敬,又是教化当代中国,对当代社会生活和知识生产机制的教训。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永久珍藏的书。——《非常道》作者余世存对于八股论文,作者实在不屑,对于中国历史,作者又深有感悟。感谢我们这个时代,他们的才华与思想,没有变成深海明珠,终于找到了恰当的方式爆发。《文化的江山——重读中国史》,一部充满激情与个性的散文体历史文化研究著作,诗一样的句法与金子一样的卓见,如钱塘大潮,如泰山崩塌,令人震撼。原来,历史还可以这样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唐史专家孟宪实

编辑推荐

两千多年来,历史已习惯用王朝为中国命名,久而久之,忘了中国本身,以为王朝就是中国,唯有在王朝崩溃时,才发现它只是过客。王朝中国已破落,不过,还有文化中国可坚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化的江山——重读中国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0条)

 
 

  •   

    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写史之滥觞,一部二十五史以此为范本,写尽了二千年来封建王朝的更叠与兴亡。直到近现代,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等史学大师摈弃了为帝王立传的纪传体写史方法,开创了以科学方法解读历史的新史学。而被誉为“教授的教授”的史学大师陈寅恪,则树起“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研究历史的旗帜,在史学领域成绩尤为卓著,写出了《柳如是别传》等被称为解史典范的扛鼎之作。但是,近年来,令人扼腕兴叹的是,在史学领域兴起了一股娱乐秀的讲史热潮,或窥探古人隐私、热衷于宣扬宫纬秘事,或摘引村言野语编造史实,或颠覆历史刻意翻案,更是有人把历史说成是一个“什么玩意儿”,对历史应有的敬重之心已经荡然无存。
    然而,最近读到刘刚、李冬君撰写的《文化的江山——重读中国史》(山西人民出版社)令人耳目一新,伟大的中国历史叙事的优良传统回来了。作者别具慧眼,以文化个体性的独特视角,对中国历史进行了价值重估和本体重建,全书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浪漫、诗性、审美的一面。诚如作者所说,中国历史上其实有两个中国,一个是二十五史里的中国,叫做王朝中国,乃治乱兴衰的中国。一个是文化中国,是一直在发展从未衰落过的中国。秦始皇统一中国,曾想打造传至十世、百世、千世,乃至万世的秦氏江山,仅二世而亡。还有此后的什么汉代刘氏江山、唐代李氏江山、明代朱氏江山,无不如匆匆过客,难逃一亡。唯有文化中国越千年,因为有了文化,所以历百世,越千年,不断发展,凝聚成不朽的文化江山。
    在文化的江山里,即使皇帝至高无上,但也没有他们的地位。热爱写诗的乾隆皇帝,是写诗的高产作家,一生做诗四万多首,其数量超过了全唐诗,至今没有一首为人所传唱。尽管他文治武功,在中国历史上可算为一代雄主,但他在文化的江山里的位置,远远及不上那个悲叹“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国之君——南唐后主李煜。而李白的一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足以抵得上乾隆的全部堪称平庸的作品。你要在文化的江山里有位置,那么好,请作为一个文化人而不是统治者,拿出你的文化成果来。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正是因为有了他的《观沧海》《短歌行》而在建安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文化的江山当然要靠文化来打造。中国之所以是一个被称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是因为有着文化的内涵,否则,这个古国就显得十分的苍白。春秋战国的江山要从哪里去读?不是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去读,那不过是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而是要从《诗经》中去读,从诸子百家中去读,读出春秋之美与思、王与圣,战国之侠与思、乐与悲。被称为盛唐的江山从哪里去读?从唐诗中去读,因为唐朝是唐诗的江山。虽然有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但是更有李白、杜甫、白居易,似群星熣灿,把唐朝的江山打扮得十分美丽。作者说,我们知道李隆基是因为杨贵妃,一首《长恨歌》便盖过了他的本纪,他是王朝的太阳,光芒万丈,但在《长恨歌》中,美丽的太阳是杨贵妃,只是留一点余晖给李来分享。有宋一代,书院比王朝重要,因为宋朝早已不在,而书院仍然存在,七百多所书院分布于全国十八个省。从藏书楼发展起来的书院,培养了一大批思想文化者,这是思想者有福的年代。学在书院,著名书院如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紫阳书院、岳麓书院等,在文化的江山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蓬蓬勃勃绵延至清代的岳麓书院,在那里倡导的那种湖湘文化,那种敢为天下先的奋斗精神,深深渗透在湖南人的血液里,因而有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一代伟人。
    重读中国史,从文化的角度读,就要读出新意,读出深度。如用王朝中国的史官文化来看《山海经》,看出的是“怪力乱神”,从文化中国的角度来看,《山海经》是一座文化的江山,是文化中国的摇篮。重读中国历史,要从《山海经》开始。春秋无义战,作者高度评价宋襄公的义战,宋襄公与楚人战,恪守战争礼仪,以至于兵败而死。作者叹道,像这样一位春秋时期令人肃然起敬的人物,却成了战国枭雄们的笑柄,到了20世纪,居然还有人嘲笑宋襄公的礼仪精神是“蠢猪式的仁义”。作者更鄙视越王勾践为复仇,不惜吃吴王糞便以讨吴王欢心的低贱的人格,人失去了尊严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如对于秦桧的“奸”,作者深刻地指出,抓奸臣来顶杠,来为王权赎罪,将国家本质的恶,归结到某个人的道德品德上去,这样就用针对个人的道德批判,掩盖了恶的根源。
    此书虽然写的是文化史,但是,作者十分注重考据,反映出作者扎实的文史功底。在《“中国”的来历——古史探源》一节,作者不仅在《尚书》、《说文解字》等古文献资料中寻找依据,还引用了于省吾、段玉裁、胡厚宣、柳治徵等学者的研究成果,更将近年来的考古发掘中发现的青铜器等实物予以印证,读后使人信服。《文化的江山》用诗的语言,散文化的笔调来叙述历史,可以说是一大特色。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单正平以“亦诗亦论亦散文,有思有情有文采”预以赞誉。唐史专家孟宪实说这是一部“充满激情与个性的散文体历史文化研究著作,诗一样的句法与金子一样的卓见,如钱塘大潮,如泰山崩塌,令人震撼”。书中还附有七百余幅精美的照片、图画,做到以图证史,其中有文物照片,有历史人物古画,有古疆域地图,有古遗址图片,真是图文并茂,相得益彰,使人爱不释手。
    对于喜爱历史和文化的读者,这实在是一部值得阅读和珍藏的著作。
  •   诗一样的句法与金子一样的卓见

    评《文化的江山——重读中国史》

    读教科书一样,认真地读完了这套书(上下两册),并拜读了各位推荐人的评荐。孟宪实说“对于八股论文,作者实在不屑,对于中国历史,作者又深有感悟。感谢我们这个时代,他们的才华与思想,没有变成深海明珠,终于找到了恰当的方式爆发。《文化的江山——重读中国史》,一部充满激情与个性的散文体历史文化研究著作,诗一样的句法与金子一样的卓见,如钱塘大潮,如泰山崩塌,令人震撼。原来,历史还可以这样研究”。认为孟老师的评荐最能表达我的心声,所以,就从孟老师的评荐中摘了一句——“诗一样的句法与金子一样的卓见”,作为我评论的题目了。

    书,拿到手里,甚是喜爱。摘掉封腰,两本乳黄色的书便淡雅地呈现在眼前:行书的题字,生宣一般的质地,凹凸有致的印纹,再配上一枚小小的文物图片,既含蓄又典雅。那抹印在山峦背景上的鹅黄色,仿佛还散发着淡淡的茉莉花香。还没开始读,我已经爱不释手了。甚至,生怕一不小心,把她弄脏了。

    推荐语是印在封底的,你可以先翻阅,也可以在读完整本书之后再看。相比那把推荐语和推荐人夺目地或包或印在封面上,强势地刺激着眼球的做法,这种低调,让人感觉很贴心,不禁又添加了一份好感。

    哲学的思辨,诗化的语言——是对这套书的中肯评价。
    真正读起书的时候,方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是飞扬驰骋的,情感是澎湃激昂的。或许正是为历史所历炼,作者又表现出足够的从容和恰到的拿捏。从而,使得这套书读起来,既能像读诗一般享受语言之美的快乐,又能用读史的思辨去体味其中的道理。那原本深奥不近的哲理、意想不到的见解,便如同星星般时时闪耀在诗的语句里了。

    说的这里,只是最基本的味道。其中作者也不乏辛辣和诙谐。
    比如辛辣:十五国风,卫风泼辣,敢裸奔。商鞅、吴起就是卫国人,两人变法,如裸奔,旁若无人。他也是卫国人,竟敢在千古一帝跟前裸奔。(注:说的是吕不韦。)
    比如诙谐:而我属鼠,从粪坑到粮仓,那下水道就是我的青云路。老子之教,争人所不争,要善于处下,别看你解老、喻老,可你呀,只知老子天道,不知老子还有下水道,王居天道,自留下水道。(注:说的是李斯。)

    更可贵的是,书中处处闪耀着作者独到的见解。我归纳了几点,分享一下:
    1、大“两河流域”的新颖提法。
    2、对司马迁线——帝国生命线的全新论述。
    3、对赵武灵王的独特评价。
    4、对窦太后的评价远远高于吕后。
    5、用《秋风辞》来解读少年天子——汉武帝。
    6、秦皇汉武对长城的不同注解以及秦汉的“各奔东西”。
    7、“葱岭”如何取代了“不周山”。
    8、“玉石之路”和“丝绸之路”原本“千丝万缕”。
    9、吴国是“最伟大”的王国。
    10、诗人和思想者更喜欢骑驴。
    11、岳麓书院是共和国的根。
    等等,等等。

    作者眼界纵横开阔,思维古今融通,语言别具一格。更可喜的是大胆地把毛泽东与汉武帝、孙武、曹操等历史人物进行了对比评价,并在“书院是共和国的根”一章中有更多的解读。
    比如:能以一战检验其兵法,可谓不亦乐乎!古往今来,能以诗意用兵者,仅此三人,其一孙武;其二曹操,曹操以大诗人注《孙子》,故其注与十一家注中,体会最深,颇切要领;其三毛泽东,横空出世的诗意,化作革命兵法。

    作者对图片资料的甄选,也是精益求精。珍贵的文物图片、权威的地理地图、名家的书画作品,共计500余幅,可谓丰富、精彩。排版也紧凑和谐,颜色沉稳淡雅。的确是一般兼具史料性和可读性的好书。

    如果你既喜欢历史,又喜欢地理,还喜欢文学,那就请别错过。
  •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中国,于读史,应该是更具现实意义的!
  •   这是本很好的历史普及读物,在工作之余,让人在诗化的语言中无拘无束的徜徉中国历史的浩瀚星空,十分享受。强力推荐!
  •   书不错,中国的历史也写的耐读。
  •   文化的江山更显江山的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底蕴、是一个民族复兴的基础、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每个国人当为我们的文化而骄傲,但也更应正视现实;如何更好的使中西文化结合,让中华文明大放光彩是每个中国人所需要做的。
  •   诗化的文化通史,读之沁人心脾
  •   蛮好的,每天看一点,终于看完了,历史和文化被作者把玩的游刃有余。
  •   好书!多年来心存的疑惑由于个人历史知识的匮乏而无法想通透,它帮助了我,让我茅塞顿开。对比的手法,放眼世界的眼光,对于政治人性的通透,让我获益匪浅。它决不同于戏说的的历史书,但绝对让你看得津津有味难以放手。
  •   从小,我们接受了太多纯正的历史——所谓纯正,或删减剪裁过,或有意无意用强加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解读过。这些历史,一板一眼,散发着豆瓣的酱气和作坊的匠气,有趣不足,刻板有余。
    我们不知道在古代,那些气质,那些精神,除了品质与道德,政治与利益的勾兑,还有美的闪烁。
  •   值得一读的好书,静下心慢慢看,推荐
  •   此书写得很棒!值得推荐!
  •   很不错 一直想要的一本书
  •   书还不错的,纸质也很舒服。但是建议买的人注意是否适合自己,因为它囊括的知识比较宽,你其他东西了解的少的话这本书是看不来的,个人感觉比较适合语文老师看。
  •   非常好,每二次买了,都是帮朋友买的
  •   思想深刻、适合大学以上学历的读者。
  •   好短的句子,感觉一般,但是里面的的插图和注释不错
  •   帮人买的。。。。。。。。。。。。
  •   帮我同事买的,书的包装很好,
  •   书的内容不错,尤其是里面的插图。但是纸张的质量不行,很多碎屑,感觉很低档
  •   早就想买的一套书,还没来得及看。
  •   给同事买的,她说不错!
  •   知道的更多了!
  •   这个好像没有《通往立宪之路》好看,呵呵,可能是讲文明史了,没有政治史好看
  •   角度新颖,文笔流畅,看起来舒服,带来阅读的愉快
  •   刚到手,未细读,但一定是好书
  •   送给孩子爸爸的礼物 !
  •   早就想看这种原创的文章了。
  •   一开始看评论,说书质量不好,还比较担忧,到货后发现很不错呀~值得购买~
  •   很快,但是书皮有点旧
  •   有时间了 大家好好看看
  •   爸爸强烈要求我购买此书!起初是他老人家在报纸上看到节选,一见倾心,马上推荐给我,要求我买给他,哈哈!
  •   图注文字稍微费点劲儿,其它都很好。
  •   其实,这部书已经看完很久了。只是不知道怎么评价它。
    首先,说其形式。
    显然,这是一个很唯美,但却不太像是很内行的人做的设计。无可置疑的是,这本书的设计真的可以称为美仑美奂。从封面设计到内文版式,到插图制作安排,都尽求艳丽协调之美。然而,正是在这种艳丽的协调之中,却给作为看书人的我以很大的烦恼:在稍柔和一点的光线下,我经常很难看清插图上的文字。这种桔黄色小5号仿宋体印在浅粉黄上,固然协调自然,然而,在日常灯下却很难说得上清晰。时间看长了,便让我昏花的老眼不胜负荷。另外,其纸张好像也是专门挑选过的,为配合这种“淡淡的优雅”的格调设计的,然而,“油墨的味道”却冲乱了“油墨的效果”,油透的感觉固然能加强油墨的“文化味道”,然后,却也给看书人留下了凌乱的效果。
    其次,说其内容。
    在搜索“文化”类图书中(我隔一段时间就会做一些类似的新书搜寻),我发现了这部书。我是很愿意同意“王朝的中国之外,还有一个文化的中国”的说法的。因此,看到这部号称“重读中国史”的《文化的江山》时,毫不犹豫地下单了。
    然后,拿到手里迫不及待地看起来,却发现,“上当”了。
    我本来认为这是一本文化史的学术著作,或者至少是文化史类的普及读物。然而,看见的却是一本散文,或者如“当当网”归类的,“历史随笔”(我把这“历史随笔”理解读史心情随笔而不是历史研究札记)。
    然而,它却又让我看得荡气回肠,欣然受之。
    书中的观点及论述方式,如经常以似是而非的“经济观”来“还原”历史场景、评价历史真伪,在学术上显然是不严谨的。要知道,在中国的文化中,恰恰给“经济”的地位是很低的。耻于言利,不管真假,至少是这种文化的标榜,怎么能用今人的经济利益观来臆测这种文化背景下的种种文化行为呢?但是,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却又是可以接受的。
    对一个“唯美”设计,我得赞;然而,我却在阅读中深受这种“唯美”之恼。
    对自己的“上当”购物,我得怒;然而,我却在阅读中深得这“上当”之喜。
    真是难以评价。
    刚刚又看这本书的有关评论,看到一个题目:“批不得,夸不得”。受其启发,用一句俗语概括自己的这种心情:
    急不得,恼不得。
  •   没有想象的好,但仍然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首先作者的文字还是不错的,对中国文化的梳理也挺好,只是个人觉得有些时候“历史真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有些地方属于作者意淫。不过还是长知识了
  •   虽然后序里明确交代是文化的中国而不是政治史的中国,但元明清700余年的政治史里也有文化的中国存在吧?全书十章从远古写到了两宋的书院文化,后边就没有了。书脊顶部有“汉唐阳光”几个字,似乎暗示了该书的范围,但介绍里没有相关的信息。
  •   无意间买来这本书,学习之余慢慢体会别有一番滋味,看多了关于历史的书籍,通过文化的视角来读历史可以让我更理性的思考,图文并茂,值得一读!
  •   历史文化的梳理
  •   从新的视点看文化,作者的文笔也比较优美。
  •   用另外一种笔法,写历史,有点意思
  •   书不错,有帮助,内容比较详实!
  •   气势磅礴,醍醐灌顶,值得!
  •   买这书,本是看了7月14日《中华读书报》头版《学者夫妻诗化著史引发学界争议》的报道,遂在当当上下了单,但结果似乎是“上当”了,这本书完全可以没有那么多争议的。作为青少读物,这书太难懂了些;作为成人读物,这书太幼稚了些。看来,《中华读书报》,有时候还是少看为妙。
    读这本书,我的感觉是有三对“不得”:慢不得,快不得;略不得,详不得;批不得,夸不得。
    为什么慢不得、详不得?因为作者的文字是行云流水的,作者的思想是一贯而下的,作者的激情是一气呵成的。因此,读这本书就似乎是在三峡冲浪,只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而不能“慢慢走,欣赏啊”。做个粗俗的比喻吧:虽然作者很有激情,但看过毛片的你一定懂得,毛片是不能暂停来看,或者减速来看的,只适合拖拉着看,看看高潮也就万事大吉了。
    但读这书又快不得、略不得,为什么?因为你如果一味以“中国速度”看书,你很可能看不到“高潮”的场面——这本书的假高潮实在太多了,动也来,不动也来。一个女人能让作者嗨到极点,一首诗能让作者把栏杆拍烂,一本书里都隐藏着中国文化的命脉。但是,有一个倒也无所谓,只是如果被赞扬到极点的女人、诗、书多了,就有点变味的感觉。所以,如果只顾着向高潮进发,很可能会错过真正的高潮,此所谓快不得,也就是所谓略不得。
    但其中真是有些“灼见”的,作者所重视的历史事件有很多是思想史写作中忽略的东西,比如在119页提到的孔子观礼季札的思想史意义,一般研究孔子的人很少提到,而读来也让人颇觉有所启发。另外,在这两本不厚却纵贯中华历史几千年的书中,竟然给了郭店楚简不少的篇幅,也着实让人大感意外,只是“太一生水”是否就是如作者说的“大一生水”,由于作者不能给出严肃的学术证明,似乎也只能看成是情绪化的表达了吧?出于如此优点种种,此书批不得。
    但也夸不得。作者的史观似乎想超越王朝史观,但他又怎能真正超脱出去呢?文化的江山从来是依附着王朝的江山而在的,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国文化的独立性远没有那么“冰清玉洁”,可以值得开辟出一个江山。如果说褒姒的一笑竟是中国“美”的精神的体现,未免让人笑掉大牙。另外,作者也不过是依着自己的好恶来选取论述的对象而已,他对汉代的历史似乎更为熟悉,所以,汉代的篇幅有七八章的样子,而魏晋、唐宋明清总共有三章,这是为什么呢?这不是一个成熟的历史研究者所做的事情吧?因此,此书夸不得。
    至于纸页和插图,很像农村里过年时买的那种年画,很薄很透明,带有很浓郁的油墨感,实际上,这种纸张印刷文字还可以,但要印彩图,则真有点TMD了。
  •   从文化的历程,解读中国的发展,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不过没有指出中国的实质是什么,这是本书的最大的遗憾,也是本书只能是一时的作品。
  •   作者读懂读透枯燥的历史,以散文形式肆意洒脱地描摹历史,读来更像是游历了一场纸上的文化的江山。既然有江山,那也不妨在自己思想的山头上王一回,称一回思想者王,从容地当一回精神贵族。稍稍可惜的是,稍显虎头蛇尾了些。
  •   第一本看完后感觉还不错,觉得作者很有才,文笔优美,引人入胜。但第二册看到一半时,便感觉有点怪,有点稀里糊涂的味道。作者是学者,许多典故诗词信手拈来、直抒胸臆。但问题就出在这直抒胸臆上。读者不是光知道是什么就行,还得明白为什么。对此,作者阐述得并不够。作者著述不是光求自己痛快,还得兼顾普通读者的接受力以及有鉴赏力的读者的刨根问底。如果作者不是这样浪漫,陶醉于喷薄而出的灵感和激情,多一点耐心和细致,这本书必会更出色。当然作者的水准是很高的,作为一个外行人,这段评论也许是见笑了。。
  •   才看小部分。目前对我来说,专业性比较强,有些论点接近于学术论文了,读得有些吃力。
  •   用纸过于单薄,以至于背后的字或插图隐约可见,影响阅读舒适度。另外橘黄色字迹过淡,难以辨认。
  •   书还没看,但是里面有一半的图片印的有些失真,想上学时的历史课本
  •   书的套装设计很不错。但书读得很累,不知怎么的。书摊开来,一页页读下去,越来越累,到现在还没读完。讲得泛,讲得宽,讲得很有个性,这都是“好”的地方。
  •   我开始是抱着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与敬意来买的,以为这是一部很有思想价值的图书,没想到看过后很失望。
    首先,内容根本不需要用两本书来容纳。书边切的很步整齐,纸张很薄,排版不紧凑,而且有用那些所谓的“作者精选”的图片来充斥版面的嫌疑。
    其次,对于内容,由于作者的研究步深入,所以用所谓的诗化语言来掩盖,许多东西讲的含糊不清,作者简直就是学术片子。
    总而言之,这是两本顶多值15快钱的书,快餐读物。
    强烈建议上传到网上,让读者通过网络阅读,省得占用读者家书橱的宝贵空间
  •   除了将文化中国提出以外...太多内容空洞...文字艰涩...适合研究历史的人读...说来说去还是老调重弹....没有新意...与期望值相去甚远...失望...枉费了文化江山这个名字...
  •   同感,另外还有纸张也很薄,背面的文字和图片都透过来了,套色的图片全部成了重影,舍不得找好的印刷厂就印成单色的,效果也比这个好得多,整个看了就感觉到闹得慌,还有后记里写到有些写评论推荐的所谓专家连书都没有看过也敢推荐,一点责任心也没有,难道只管骗读者的钱吗?
  •   从另一个视角品读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王朝的荣辱与兴衰。很大气,有一种被文化的洪流包围着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评论说没什么思想呢,是我太贫乏了么,惭愧,汗颜……
  •   搞学术的大人可以绕开了,本书通俗易懂,对中国文化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时间为序)。总体感觉本书不错,是寓教于乐型的。当然,不学术并非说本书不是好书,因为好书的标准往往是有趣。在这个意义上说,本书是好书。此外,本书不适合轻阅读。非读书爱好者勿入。适宜春夏秋阅读。
  •   有点意思,此书有待细细阅读
  •   以前看通史,每个朝代的结尾都是讲经济文化的,瓷器陶器啊瓶瓶罐罐的,很无趣。但是这本书就不同了,和历史穿插,很有趣
  •   这本书能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历史。
  •   这本书遣词排句很有匠心,文辞优美,值得一读
  •   按编年看历史很常见,但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却很少见,相同的文化现象可以贯穿多个朝代,并不断进化,很开阔眼界。
  •   不错的书,了解很多不一样的历史,以前有些困惑也都能理解了。虽然卖家都打电话来问放久了有点儿旧要不要紧,但是有点儿太旧了,褶皱很多,以后注意吧。
  •   收到书后放了一段时间了,又拿起来读,作者是一对伉俪夫妇,书立意很好。从文化线而不是王朝更替解读中国历史,这一点颇象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是从经济线也不是从王朝兴衰来解读中国历史有异曲同工妙。当然就是要看历史的还是最好去看《二十四史》。书质量上佳,纸质优良,略黄稍有质感的那种,彩图500余幅。书中个别历史虽不免唯美或牵强,但鲜有政治斗争,倒是提供了另外一个视角,... 阅读更多
  •   文人情怀看历史,慨叹尤多。
  •   给爸爸买的书 他很喜欢 上下册的 没事可以翻翻 给五分
  •   没什么思想,没什么内容,作者的观点太主观。
  •   内容充实,可以给孩子讲,印刷也不错。值得表扬!毕竟是学术著作,有争议乃是好事情。我就喜欢多读一些有争议的书籍。现今民间随便都能出书,泛滥了,发霉了没人看。这个本书能有争议,真是不凡。
  •   经人推荐,看了几页,不错的书
  •   不一样角度的历史~
  •   文化的江山
  •   值得一看的书,视角很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