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部 作者:王宁宁
Tag标签:无
前言
小时候,家住在成都文殊禅院附近,每天上学、放学都要经过那里。与寺门相对,有呈弧形的土黄色的墙,古朴庄重,上面写着“南无阿弥陀佛”,四周空旷而寂静。幼小的身躯走在人影寥寥的路上,蝉鸣空灵,斑驳疏影。周末,母亲带我来到文殊禅院里,我欢跃在那竹林青葱的曲幽小径,一个孩子的天真和好奇,在时光的流逝中悄无声息。后来考大学时,我曾手捧书本徘徊在那竹林、石板凳间……当人生的路离开那里已经很久了,空间距离也变得十分遥远,可记忆却永远那么亲切、温暖,就像孩子与父母间两相忆念,不曾违远……考上大学,我来到雾都重庆嘉陵江畔的缙云山下——西南师范大学音乐系,在那青春的岁月里,我怀揣着音乐的梦想。那里冬季的湿冷、夏季的酷热,让我在季节的变化中开始领略人生。大学毕业后,我当了一名音乐教师,歌声、琴声相伴相随。后来又考入北京,来到坐落在京城后海边的古老的恭王府——中国艺术研究院。在那朱梁灰瓦、雀鸣斜阳、风过长廊的日子里,收敛起自己的艺术情感,开始了理性的学术生涯。北国的凛冽真是彻骨彻心,四季的分明色彩绚烂,那高朗的太阳,漫天的雪花,肆虐的风沙,落地的秋叶,温润和煦的偶然降至,都是那样的让人感动而珍视。我的学术人生,如同品尝四季滋味。
内容概要
本书以诗乐舞一体的形态,叙述了中国古代上下五千年的乐舞发展历史,包括古代宫廷乐舞、戏曲歌舞和民间歌舞三大体系,容纳了乐舞、诗歌、戏曲等历史内容与专业知识。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丰厚的历史资料,以及对于人类历史的深切感悟,把古代乐舞的发展融入大历史之中,气势恢宏,思考深刻,令人耳目一新。作者对于远古乐舞的起源问题,对于夏商周乐舞的建构,对于汉唐乐舞的钩沉等,皆有不凡见地。该书专业性强,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 全书分十一章,从远古时代直至明清时期。每一章里既有历史背景,又有乐舞作品、人物、事件,以及相关的诗歌辞赋和图像。从黄帝制管律、尧舜造琴瑟、周公制礼作乐、秦汉乐舞百戏、唐宋歌舞大曲、明清戏曲歌舞……作者引领我们走入古代乐舞发展的漫长历程。 一部乐舞史根植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一部乐舞史折射了社会历史的兴衰,乐舞里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事情…… 本书是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2003年度课题,是作者潜心研究七年的学术成果。本书是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并获得新闻出版总署“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资助。
作者简介
王宁宁,女,祖籍重庆市,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从事中国古代乐舞史研究与教学,硕士生导师。在国家学术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解读形象,聆听理想——石窟乐舞形象与佛教思想精神》、《迂回宛转,分流而出——宋代舞蹈传承变异与元明清舞蹈流脉》、《在历史的终点——清代宫廷乐舞史述》、《雅乐舞历史发展中的两次转化》等。合著《中国舞蹈史》、《中国艺术史·舞蹈卷》等。是《中国文化大典》、《中国小百科全书》、《新编世界知识大辞典》等多部国家大型辞书的撰稿人。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以及高等院校讲授《中国古代乐舞史》、《石窟乐舞形象解读》、《朱载堉乐舞思想研究》、《戏曲舞蹈发展历程》等课程。
学术论文获文化部优秀成果奖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并多次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转载。学术简历及论文被收录于《中国学术年鉴》(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009年5月赴韩国首尔参加第二届中韩文化艺术界高层论坛,演讲《雅乐——中韩乐舞交流的历史篇章》。独立承担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2003年度课题《中国古代乐舞研究》和200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古代雅乐舞发展史》。
书籍目录
上卷 总论 历史的省思 第一章 远古石寸代的乐舞 第一节 史籍记载的远古乐舞 一、远祖的乐舞 (一)盘古的乐舞 (二)伏羲氏的乐舞 (三)女娲的乐舞 (四)神农氏的乐舞 (五)葛天氏之乐 (六)阴康氏、朱襄氏之乐 二、五帝的乐舞 (一)黄帝的乐舞 (二)帝颛项的乐舞 (三)帝喾的乐舞 (四)帝尧的乐舞 (五)帝舜的乐舞 第二节 舞蹈的起源 (一)舞蹈起源于劳动生产 (二)舞蹈起源于模拟动物 (三)舞蹈起源于战争操练 (四)舞蹈起源于生殖崇拜 (五)舞蹈起源于祭祀 (六)舞蹈起源于娱乐游戏 (七)原始舞蹈的特点 第三节 文物中的远古乐舞图像 一、岩画上的原始舞蹈图像 (一)狩猎舞 (二)生殖崇拜舞 (三)祭祀舞 (四)独舞、双人舞、群舞 二、彩陶盆上的原始舞蹈图像 三、甘肃秦安王营大地湾遗址地画舞人 四、史前乐器 第二章 疆代乐舞 第三章 商代乐舞 第四章 周代乐舞 第五章 秦汉乐舞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乐舞 第七章 隋唐乐舞下卷 第八章 宋、辽、金、西夏乐舞 第九章 元明清宫廷乐舞 第十章 元明清戏曲中的歌舞 第十一章 元明清民间歌舞附录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夏代乐舞,转折于“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礼记·礼运》)之间。所谓夏人尊命,人们亲而不尊,乐舞是“朴而不文”(《礼记·表记》),人们追求享乐为其快哉。如《大夏》舞者,皮弁素裙,裼衣而舞。更有夏桀宫廷“女乐三万”,噪乐响于街衢。而殷人尊神,民风敞荡,当时占卜盛行,嗜酒成风。商代乐舞在感官享乐的追求上,较之夏代更甚。商纣王的“长夜之饮”、“靡靡之乐”(《史记·殷本纪》),包括商代巫舞的盛行,这些一并成为商亡的教训和周代的“前车之鉴”。然而,历史教训和谴责只是一个方面,我们还要看到的另一方面是,“侈乐”是夏、商乐舞的共性。“侈乐”客观上造就了女乐队伍,开创了那个时代具有观赏效果的乐舞,由此也推动了乐舞历史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才有了周人对乐舞的汇编和整理。三代之周代,乐舞文化的个性更为突出。周人“尊礼尚施”(《礼记·表记》)、“制礼作乐”(《礼记·玉藻》),把礼、乐相结合,把乐舞与统治秩序和伦理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习演乐舞与修养道德以及规范行为等,皆融为一体,以协调社会、和谐人心。具有代表意义的六大舞和六小舞及其相关乐舞思想,在西周历史文化的土壤里,实践着礼乐政治和礼乐人生的理想。周代乐舞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成为古代乐舞文化的重要源头,建构和叙述这一时期的乐舞,可谓细数家珍、林林总总。比如雅乐、宴乐两大体系,皆滥觞于此。比如周代乐舞人生教育和乐舞思想理论,影响后世数千年。周代的乐舞实践及其思想精神,对于后世的影响深远,成为一种传统思想文化,影响着中国人。从对待鬼神的态度看,夏人“远之”,保持距离。殷商是率民事神,事象表明更为专执,故巫风盛行。周人对待鬼神是态度理智,且赋形于礼制。比较三代乐舞,周代是一个富于理性的时代,周代乐舞富于理性精神,“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即表明周代乐舞在三代并立的形势中,具有先进性。周代的礼乐制度更是体现了乐舞的理性精神,匡正了那个时期人类在感官享乐方面的过分追求、放纵与失范。
后记
我在《中国古代乐舞史》中的七年耕耘,终于在一个平常的冬日里,划上了定稿的句号,轻轻地松口气,平静地抬起头。尽管思维的习惯和行为初衷,都不希望自己有错误。但自己深知,不足与疏漏在所难免。尽善尽美,只能是今后努力的目标。于是掩卷默默,心有歉然。课题的确立至书稿完成,离不开师长、同事、朋友的关心和帮助。也得益于古哲先贤著作的滋养,受惠于同道方家有关著述所给予的启发,包括提供有关图片资料的作者及其出版单位,在此不胜感激。受诚挚谢意者:资华筠、孙景琛、吴曼英、马盛德、方宁、梁力生、王燕萍、冯双白、罗斌、江东、欧建平、董锡玖、刘骏骧、王俊花、罗雄岩、朴永光、柴剑虹、丁亚平、秦序、王子初、刘恩伯、林堑、盖山林、周锡保、赵杨、洪涛等。感谢本书所用图片资料书籍的有关出版社。感谢山西人民出版社社长李广洁先生,对此书出版的鼎力支持和亲自领导;感谢编辑室主任蒙莉莉女士的支持和帮助;感谢美术编辑柏学玲女士的精心设计;感谢为本书付出辛勤劳动的参编人员张建英、蔡咏卉、薛正存及各方支持,玉成此事。饮水思源,感恩父母。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乐舞史(套装上下册)》是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