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者长歌

出版时间:2009-2  出版社: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王水成 等 著  页数:310  

前言

  读罢即将付梓印刷的《士者长歌》文稿,我不禁联想到了蜡烛;也联想到了闻一多那首著名的诗《红烛》;当然,还联想到了高尔基那篇寓言性小说《丹柯》……  景克宁先生阅历了几乎20世纪五分之四的风雨沧桑,但他始终与祖国荣辱与共。  景克宁先生出身于书香门第,是国学大师、民国元老景梅九的嫡孙。  新中国成立前,他拒绝祖父让其在祖父主办的《国风日报》谋事,他毅然先后出任过六家报社的编辑、记者、主编或总编,由于他为正义、真理呐喊,故屡遭打击、迫害、解雇或愤然辞职,无怨无悔。  27岁的他,就出任民革中央报纸南京《大江晚报》总编,1949年4月23日,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当晚,他就奋笔疾书撰写了《天亮了》的社论,被香港、澳门多家报纸全文转载。  1951年,景克宁先生就成为共和国第一批马列主义哲学教授。  景克宁先生历练了从35岁到58岁的生命沉浮,甚至被判死刑,雄辩地证明了“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  景克宁先生最后的20年,又是在与癌魔抗争中度过的,他不像有些人那样,颐养天年,恰恰这一时段,正是他一生辉煌时期,演讲2700多场,始终高举“知识、理想、信念”三把火炬,像丹柯一样用手举起了他的心,鼓舞、激励着一批又一批时代青年,奋力前行。  他俨然是在与癌魔搏斗中的壮士、勇士和烈士!  景克宁先生还是清华大学等43所高等院校的兼职或客座教授。  景克宁先生活着的时候,一向认为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  尽管,他的人格魅力,他那充满澎湃激情的文章和无数次演讲对许许多多当代青年的思想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却都是以普通人的身份来传播知识、理想和人文精神的……  故依我看来,他如同一支特别寻常的蜡烛,就是我们在黑暗之时,在没有电的情况下用以照明的那一种蜡烛。  当下,时尚成为潮流,许多东西都需要靠漂亮的包装来吸引人注意,连火柴和蜡烛也不例外。  我家里就放有各种各样的蜡烛。它们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蜡烛。制造者在将它们制成蜡烛之前,往蜡液里搅兑进了悦目的颜色,接着将它们浇铸成美观的造型。那是些在生日或节日或婚礼庆典上才偶尔被点亮的蜡烛。在酒吧,在咖啡屋,经营者为了营造浪漫气氛,往往也在大白天不惜浪费地点着那样的蜡烛。而消费者们,也正是为了追求那一点儿浪漫气氛才出双入对的。  我对浪漫本身一点儿都不反感。  非但不反感,有时还很提倡。  一点儿浪漫情调都没有的生活,那就太乏味了,不可能是美好的生活。  但我觉得,作为蜡烛,颜色怎样其实是次要的,造型怎样也是次要的——重要的倒是,作为一支烛,它是在什么情况之下燃烧的,为些什么人燃烧的,燃烧的状态如何……  有些蜡烛,比如我以上提到的那类蜡烛,实际上作为蜡烛是很令人叹息的。它们也许只点燃过一次;也许那一次只点燃过短短的几分钟;也许还是在仅仅为了情调,根本不需要照明的情况之下被点燃的。之后呢?之后它们就被视为无用之物,弃于角落而不被理睬了。那一弃,可能就是很久很久。再往后,可能就被当成垃圾处理掉了。  景克宁先生一生,绝不是那样可悲的蜡烛;尽管他的一生经历了很悲惨的坎坷。  我觉得,一向认为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的景克宁先生,他的一生很像是一支燃烧不止因而照明不止的蜡烛。  一般而言,这样的蜡烛反而是最寻常的蜡烛。  人们对这样的蜡烛的要求也很寻常——燃烧自己,给人光明。  当闻一多写下诗篇《红烛》时,全中国都期待着思想的照明。  当高尔基写下小说《丹柯》时,全俄国正处在社会黑暗的岁月里。  当景克宁先生60余岁以后著文《阳光、火炬、红烛》并走向讲坛时,正是中国许多当代青年心头笼罩迷惘的浮躁年代……  他们需要一支烛照亮自己的心,使他们对人生多一些自信和自强。  青年的特征表面看来是迷恋时尚的,但本质却是极其单纯的。这一本质使他们在普通的朴素的道理呈现说服力的时候,于是敬意从内心里油然而生。  是这样一些青年发现了景克宁先生的人生思想的意义。  而景克宁先生通过他们的心灵诉求认识到了自己的人生之烛值得再次热烈燃烧直至成灰的理由。  他的演讲对象大抵是青年。  他将他60余岁以后的人生,无私地为青年们燃尽了,也为他们发出了最大的光。  蜡烛本身是不具备任何主动性的。  所以,纵使一支烛,一次也没被点燃过,作为照明之物一次也没发光过,那也只不过是遗憾的事;烛是并无任何过错的。  烛的意义,归根到底也还是要取决于人对照明的需要意识强烈与否。  据我所知,景克宁先生生前的每一场讲演都在青年们中引起良好而强烈的反响。而此点证明,我们的青年总体上是不讳疾忌医的,是大有希望的。  人最可宝贵的是主动的人生态度。  有人的人生主动性体现在沽名钓誉和谋财敛物方面;而有人的人生主动性体现在利他人利社会方面。  就此点而言,谁的人生值得别人用烛来形容,又委实是最高评价了。  景克宁先生无私的主动性令我钦佩。  他这一支蜡炬成灰的过程,特别典型地诠释了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时代责任感、义务感和使命感。  这是一本关于“士”的书,一本关于中国当代之“士”的书。  已故的冰心老人曾写过一篇短文,题日《无士当如何》,感慨中国的当代,精神独立,人格独立,大节如“士”的知识分子,实在不多。我想,冰心老人在世时,肯定并不知道山西的运城,曾有一位名叫景克宁的如“士”的知识分子,为着国家及民族的大忧大患,而处坚定立场,而发铿锵之声,而斥谬理,而坐牢,而始终不屈服。若知,冰心老人写《无士当如何》时心中是该有几分欣慰的吧!  山西运城,实应永远纪念景克宁这一个名字!

内容概要

  《士者长歌(走过炼狱的景克宁)》是一部充满激情、昂扬向上的纪实文学作品。作品的主人公景克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演讲艺术家。全书分为五大部分:第一章,特殊的摇篮;第二章,特别的沉浮;第三章,特色的历练;第四章,特写的夕阳;第五章,特神的生命。记录了景克宁先生坎坷而辉煌的一生,特别典型地诠释了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时代责任感、义务感和使命感。

作者简介

  王水成,1954年生,山西省新绛县人,景克宁生前挚友。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哲学硕士学位。现任山西省司法厅厅长。历任共青团运城地委书记,中共闻喜县委书记,中共运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中共山西省纪委常委、秘书长等职务。主要著作:诗集《雪色的爱》、《商机创造》、《社会主义概论》和《职业道德论要》等。  黄勋会,1960年生,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人,景克宁生前忘年交。本科学历。现任中共运城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关公书画院副院长。出版文学作品集《文学苦旅》、即兴演讲集《激情交响》、通讯调研报告集《感动中国》,与人合著长篇小说《尧舜禹演义》等。  杨方岗,1938年生,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人,景克宁生前文案助手。毕业于山西太学外语系。运城工学院教授。中国管理科学院研究员,香港科学院特邀研究员。出版文学作品集《磨刀人》,以及《英华·华英实用外贸大辞典》、《亲历澳洲》、《走近景克宁》、《空谷留响》人与人合著长篇小说《尧舜禹演义》等。

书籍目录

序一 蜡炬成灰的过程序二 为了难忘的纪念序曲自喻丹柯——他用手托起了他的心第一章 特殊的摇篮往事并不如烟他从这里启蒙雏鹰展翅翻动扶摇羊角第二章 特别的沉浮人生炼狱光明之路小巷奇遇狂欢之夜月夜勇士海河之波北平掠影黎明前夜第三章 特色的历练29岁的大学教授忠而获咎显风骨悲欢离合寻常事古塔沉思慷慨跨进死神门相濡以沫铁窗春秋历史的见证第四章 特写的夕阳飞乌恋故林沉思后的抉择耕耘心灵激情播撒真善美目标始终如一第五章 特神的生命首战癌魔——无畏的勇士聚焦勇士的一组镜头·值得记住的“5·12”·声势浩大的巡回演讲·教育艺术家的殊荣·第2000场报告的目标在中原实现二战癌魔——不屈的壮士演讲艺术赋道德行为多棱镜——反面现象剖析三战癌魔最后一次上山——83岁智者在虞坂古盐道上对“伯乐相马”形象大使的无愧践约最后一次演讲——83岁仁者在红土高原上对生命意义的警世诠释最后一次住院——与癌魔抗争了20年的勇者在战场上撼人魂魄的生命呐喊最后一部巨著——84岁士者超越生命的终极对话与哲学宣言第六章 特异的背景祖父景梅九其人其事故居梅园忆华章附录附录一 景克宁大事记附录二 风雨里程伴君行附录三 我的妻子附录四 父亲尾声 我们心中永远的“丹柯”

章节摘录

  往事并不如烟  1985年的10月,清秋金风,红叶夹道,景克宁应陕西人民出版社的邀请,来到古城西安。  景克宁的演讲集《美在召唤》将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他要为这里的青年读者做几场报告。  他走下火车,脚踏着古城这块土地,立刻有一种游子远游归来的感情浮上心头。  在驱车从古城的街上穿行而过的时候,他兴致勃勃地张目四望,映入眼帘的那一个个镜头,是那样的熟悉、亲切。  西安是他的第二故乡,他在这里度过了强骨丰羽的青少年时期,后来,又曾几度归访。  古城在他的脑海里,曾经留下深深的不可磨灭的印记:那雄伟、壮观的古城墙,那虎踞龙盘市中心的钟楼,那耸立在南郊遥遥相望的大雁塔、小雁塔……这一切一切有形的景物自然忘记不得,而那无形的往事更是铭刻于心,求学、初恋、工作、斗争、囚室……美好的和痛苦的,一幕一幕,纷至沓来。  记忆的闸门打开了,但是,他又及时把它关闭了。因为他是这样一个人:不迷恋昨天,不叹息过去;总是把握今天,面向明天。因为他明白:靠回忆生活的人,留恋、沉湎于昨天的人,那是一种衰老的、行将就木的精神状态;回忆,会变成一张结束生活的床,那是在扮演着人生的悲剧。因为他常告诫自己:靠梦幻生活的,奢望、空想着明天的人,那是虚妄的梦游者的精神状态;幻想,会变成生活汪洋中一叶失舵的舟,那是在预演着人生的悲剧。  首场报告会,被安排在青年路共青团西安市委礼堂。  这是一座40年代的古建筑,几经维修,基本上仍然保持着它的本来面貌。  热情的听众早早地就来到了这里,小小的礼堂容纳不下,有些人就站在过道里,挤在门窗前,坐在院子里。  景克宁在热烈的掌声中步入会场,走上讲坛。他环顾一周,面对他热情的听众,显得有些激动,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穿越时空隧道,射向逝去的岁月。  他看到了逝去岁月里不能忘怀的一幕。  40年前——1945年的秋天。古城人民刚刚度过了8年抗战的艰难岁月,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还沉浸在那胜利带来的欢欣之中,就是在这个礼堂里,在这座舞台上,上演过景克宁创作的一个多幕话剧《雨过天晴》。那是取材于英、美帝国主义放弃在华治外法权的历史镜头。当时,景克宁才23岁,风华正茂,才思横溢。他把一腔爱国激情流于笔端,奉献给古城的父老兄妹。  还是在这座舞台上,多才多艺的景克宁,也曾粉墨登场,扮演过一些话剧中的古今人物。  40年后,又是一个秋天,他又一次走进这个礼堂,登上这座讲坛。而今,他已是发添银丝,面带沧桑,过了花甲之年。作为学者、教授、演讲艺术家,他要作题为《千秋胜负在于理》的演讲,以他丰富的知识积累,非凡的生活经历,深刻的思维洞察力,向80年代的青年,“含笑谈真理,衷心吐真情”,倾诉他对人生理想的认知。  生活沿着自己的轨迹行进。谁能料到竟会出现这样的历史巧合,轮辙的重复!  景克宁的眼睛,又从历史的一幕,转向台下的听众,他深情地告诉他的听众:  “西安是我接受思想启蒙的摇篮,我在这里开始了人生的迈步,度过了哲学沉思的岁月,留下了探索的脚印。”  “西安又是我在人生道路上经受磨难的地方。在这里,有我的爱与十艮,剑与火,铁与血交织的痕迹。”  “历史是喜欢和人开玩笑的!”  “我是个渺小的人,是历史的抛物体。当年,我从西安被抛向大江南北:现在,又被抛回西安,我的一生经历了知识与愚昧,光明与黑暗,追求与打击,野蛮与文明,真菩美与假丑恶的战争——真理与邪恶之间的战争!”  “真理彪天地,千秋万古存……”  他的这个不寻常的演说序曲,缩小了他和在场听众的距离,引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人们不禁想继续听下去,眼前的这位非常之人,他的人生之路究竟非常在哪里?  一个伟大人物的一生,可能代表着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历史;而在一个普通人的身上,却也会有着这个国家、历史的投影。  时间是严峻的裁判者,它总是手执真理之剑,审定人间。  景克宁恭立在真理之剑下,不,他心里装着真理之剑,手里握着真理之剑!  “我将背负两个十字架,扮演两种角色,高举三支火炬。  “两个十字架,一个是破坏的十字架,一个是建设的十字架。破坏旧思想、旧风尚、旧生活;建设新思路、新风尚、新生活。这是需要献身精神的,十字架精神就是献身精神。  “两种角色,一种是掘墓人角色,一种是助产婆角色。是旧事物、假恶丑、不正之风的掘墓人;是新事物、真菩美、道德文明的助产婆。  “三支火炬,一支是知识的火炬,一支是理想的火炬,一支是信念的火炬。用知识的火炬照亮思想,用理想的火炬照亮道路,用信念的火炬照亮生活,烧化愚昧、黑暗、丑恶。”  伴随着优美的语韵和传奇的故事,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景克宁的历史、走进了他的心灵、走进了他非凡的人生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一本关于”士”的书,一本关于中国当代之“士”的书。  已故的冰心老人曾写过一篇短文,题曰《无士当如何》,感慨中国的当代,精神独立,人格独立,大节如“士”的知识分子,实在不多。我想,冰心老人在世时,肯定并不知道山西的运城,曾有一位名叫景克宁的如“士”的知识分子,为着国家及民族的大忧大患,而处坚定立场,而发铿锵之声,而斥谬理,而坐牢,而始终不屈服。若知,冰心老人写《无士当如何》时心中是该有几分欣慰的吧!  ——梁晓声

编辑推荐

  他胸怀着美好的希望,背负着理想的十字架,迈着沉重的脚步,在追求真理的坎坷、荆棘丛生的道路上,艰难前行。  人生是炼狱!  他从炼狱里走来!  走过炼狱,就是一首澎湃的歌……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士者长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