狷介与风流

出版时间:2007-11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陶菊隐  页数:337  
Tag标签:无  

前言

《吴佩孚将军传》和《蒋百里先生传》,是民国时代当红大记者陶菊隐先生的两部传记力作。作者在述其作传动机时说:写吴佩孚“这个毁誉参半的过时军人,意在借重他不勾引外援之一点,警惕当世野心家莫做吴三桂的一流人物”;写蒋百里,是悲其“终生未见大用,不能完成他建军和巩固国防的伟大理想,论者比之于贾谊、屈原一流人物”。文章都是有感而发,这也正是历来文章家的一个自觉,臧否人物,揄抑时世。陶菊隐(1898~1989),民国大记者,有“南陶北张(季鸾)”之美誉;更是近代军阀史的权威见证者,又有“北洋军阀活词典”之称。他一生著述丰富,对民国时期的政治、军事、社会生活史的记录尤多贡献,著作中很多可称道之处。《吴传》和《蒋传》先后出版于1941年和1948年,至今读来犹不觉过时。作者更在1957年到1959年间陆续出版了120万字的巨著《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海南出版社2005年新版: 《武夫当国》),是研读民国史不可绕过的一大著作。子玉狷介,百里风流 子玉即吴佩孚,山东蓬莱人,直系军阀中首屈一指的大将和领袖,20世纪20年代声名赫赫、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他以一个落魄秀才之身投入军旅,最初的起因并非是要救国赴难,而是因得罪于家乡巨室而不得不狼狈出逃;即使是在军旅里,也几次因面窄腰细、类似掷果偷香者之流而被军汉们看不起,几乎不能立身;但时运终于逆转,他因汤芗铭的一句话而开始见重于上司曹锟,终于由“马弁头儿”而一跃为旅长、代理师长、师长;从此一路下来顺风顺水,五四运动时电战北京政府,博得舆论一片喝彩,段祺瑞称之为 “秀才造反”;真正让吴大帅崛起的是两次战争,一败皖系,让段祺瑞下了台,二败奉系,把张作霖赶出了山海关;远在美国的《时代》杂志选中吴作封面人物,许为“中国最强者”,苏联也把吴捧到了天上,当是时,吴简直是众望所归,不作统一中国之想都不行。然而世事难料,很快,北面第二次直奉战争吴兵败如山倒,南面吴又做了黄埔军北伐歃血祭旗的目标。威风凛凛的吴大帅于是东逃西窜,最后还是进了北平做个赋闲的寓公。但在民间的口耳传说中,吴又最以这样的故事被津津乐道:吴有“三不主义”,不住租界,不积私财,不举外债,一生不违,堪为奇迹;吴失败后也不“下野”,照样关起门来做大帅,文武官员一仍其旧,每人每月领薪水大洋五块,谁不收就是看不起吴大帅;1937年北平陷落后,日本人选中了吴做北方伪政权的领袖,吴答应出山,提出的要求却是日本无条件撤出所有中国领土;吴一生军阀,死的时候却有北平的老百姓自发前去送葬,人潮如海万人空巷,人们更相信吴的蹊跷去世是日本人的阴谋;吴有清廉名,曾下手谕,蓬莱吴姓天、孚、道、云、龙五辈,永不叙用;吴有个军校同学想在河南谋个知县,吴批了四个字:豫民何辜;该人又想谋个旅长做,上条陈自表决心“愿为前锋,功成身退,解甲归田,植树造林,福泽百姓”,吴又批:且先种树。最有意思的是有个洋小姐,爱上了年已五十、几撇黄须两排黑齿的吴大帅,千里迢迢写信来诉说爱情,吴拿着情书当公函,一样批了四个字:老妻尚在! 著名史学家唐德刚先生曾有一语评说吴佩孚:狷介一生。诚哉斯言! 蒋百里名方震,浙江海宁人,传说中五百年才出一个的军事天才。但其少年得志,老大不遇,一生寂寞而高洁,又在抗日战火初起、正该他大显身手的时候,不幸逝世,天不假英年! 蒋的一生最多传奇。他在那个民族日益孱弱、民族自尊心低落的时代,以日本士官学校第一名毕业,天皇赐刀,震动中日朝野,日本人引为奇耻大辱,从此再不肯让中日学生一起上课。他早在1923年就预见了中日之战的战况,提出了持久战,并在生命的最后时期,留下了“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同它讲和”的至理名言。所以论者又说他是以一人之力两次打败了整个日本陆军!他又曾参与过德皇对清的外交,是袁世凯亲点的保定军官学校校长,蔡锷的密友,梁启超的学生。西安事变中他是张杨的阶下囚,却以谋士风范,指点后生张学良,促成西安事变顺利解决。他曾为中国拟定了很多个炼油计划钢铁计划煤铁计划交通计划,可惜都被当时的政府付之流水。他又是个学问家,他著的《孙子新释》是第一部系统地应用西方近代军事理论来研究孙子兵法的书,至今仍受兵学界的推重。他又曾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名的“ 新月社”之一员,他翻译的《西方文艺复兴史》,今天仍是中央美院的教材。他有个朋友是徐志摩,当他因学生唐生智的原因入狱两年时,徐背着被窝要陪他一起坐牢。他的夫人是日本人,中日冲突一起,夫人遂与娘家断了关系,不再说一个日本字。据说他有一个副官叫蒋纬国,他还有个女婿是钱学森…… 古语云:是真名士自风流。蒋百里就正属于这一类风流! 《吴传》让人激动,《蒋传》令人感动 陶菊隐先生的诸多著作,多被后来的研究者经常引述,而《吴传》和《蒋传》,确又是作者的两部传记力作。《吴传》简洁,《蒋传》丰富;《吴传》激情洋溢,《蒋传》款款深情。诚如作者自己所言,1939年吴死时,“我的心灵上像遇了一次莫大的打击,戚戚然,惘惘然”;当其写作《吴传》时,又“昏昏然,茫茫然,吃饭时脑子里是《吴传》,睡觉时脑子里是《吴传》……”这种激动和热情,透过文字而直达今天读者的内心。另一传主蒋百里和作者乃系至交,两人曾有很深很密切的往来,比较而言,两传虽各有千秋,但仍以写作时间稍晚的《蒋传》,尤见作者的功力,作者在叙述中偶尔插进的一些对时代局势和人物的评论意见,虽到今天,犹不过时。可以说,陶氏一生只是一个没上过大学没留过洋的新闻记者,而能以其对时局的见解引起高层注意,受到当时最高领导人蒋介石的召见,其所以能如此,正可在这部《蒋传》中得以一窥。曾有论者说,直至今日,《蒋百里先生传》仍是所有同类传记中的最佳之作。此次二传合一重新出版,文字上《吴传》以1998年上海书店版录出,《蒋传》以1948年中华书局版录出。大江东去,浪淘不尽,民国多少俊杰!深入了解其人其事其时代,正是我们今天重新出版、阅读这两部传记的意义。

内容概要

随着《历史的坏脾气》《文武北洋》等一批深受读者喜爱的图书的畅销,民国人物留给人们的印象不再是历史教科书上的僵硬的黑脸白脸,而开始变得温和、真性情并可亲近起来。  整部民国史上的是是非非功功过过,也开始引起了更多人们深入探究的兴趣和热情。这中间有一个人功不可没,那就是民国时代的大记者陶菊隐先生,陶以自己数百万字篇幅的“菊隐丛谈”,为民国38年里混乱变幻的军政生活留下了最生动可信的纪录。就最近几年出版界对其著作重新整理出版的成果来说,《武夫当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2006,海南出版社)对于了解北洋军阀统治史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而最近这部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新整理推出的《狷介与风流》,是陶氏《吴佩孚将军传》和《蒋百里先生传》的合集,虽然距离初版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多,但它们依然是所有同样传记里最出色和最值得关注的著作。  吴佩孚,字子玉,直系军阀中首屈一指的人物,第一个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的中国人。吴号称“三不主义”:不住租界,不积私财,不举外债,如日中天时是这样,失败下台时还是这样。他得意时拒绝过苏联以及英美的示好,失意时正处日本侵华时期,他则是北方日伪政权下最梗直的一块骨头。他一生清廉,没有乱七八糟的风流事,也曾经下过手谕,禁止族人在自己的政权里做官。海外著名史学家唐德刚先生曾有一语评说他:狷介一生。近几年来,国内给吴佩孚这个人物说好话的学人逐渐多了起来,给予正面评价的声音也越来越大,但可以说,还没有谁像本书这样给予过吴佩孚一生如此深刻的理解,如此响亮的掌声!《吴佩孚将军传》初版于1941年,作者陶菊隐投入了极大的写作激情,自称“吃饭时脑子里是《吴传》,睡觉时脑子里是《吴传》”,“他的错误像是我自己的错误,他的失败像是我自己的失败”。这种激动和热情,透过文字而直达今天。  《蒋百里先生传》则初版于1948年,传主与作者是至交,关系密切,来往频繁。正因这层便利,这部传记深入描写了一个怀才不遇的天才军事家的公私生活,为任何其他人写蒋的传记所不及。蒋百里一生有很多可堪得意的事情,他以日本士官学校第一名毕业,日本天皇赐刀,震动中日朝野;他曾是袁世凯亲点的保定军官学校校长,后来又是蒋介石任命的陆军大学代校长,门下弟子,遍布军界;他还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名的新月文学社之一员,徐志摩正是他的亲密小友,据说他被蒋介石关进监狱时,徐志摩背着被窝要去陪他坐牢;西安事变时他也成了张学良的阶下囚,张学良亲自向他求谋请计,西安事变顺利解决也确少不了他的一份功劳;他最早提出了对日战争的长期抗战理论,并留下了“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同它讲和”的至理名言。蒋氏的一生传奇,正如一个评论者萨苏调侃的,“连用个副官都叫蒋纬国”,当是时,“男交蒋百里,女交林徽因,不负此生”!  历史长流,滚滚而下,昨天的因正是今天的果。我们今天重审历史,重读民国史,正是应该从重读民国历史上的这些个性人物开始。  蒋百里,名方震字百里,浙江海宁人,近代最著名的军事家,曾任保定军校校长、陆军大学代校长,国民党政府高级军事顾问。  在民间的口耳传说中,吴佩孚以这样的故事最被津津乐道:吴有“三不主义”,不住租界,不积私财,不举外债,一生不违;吴失败了也不“下野 ”,关起门来做大帅,文武大员每人每月领薪水大洋五块,谁不收就是看不起吴大帅;吴有清廉名,有个军校同学想在河南谋个知县,吴批了四个字:豫民何辜;该人又想谋个旅长做,自表决心“愿为前锋,功成身退,解甲归田,植树造林,福泽百姓”,吴又批:且先种树。最有意思的是有个洋小姐爱上了吴大帅,千里迢迢写信来诉说爱情,吴拿着情书当公函,一样批了四个字:老妻尚在!  一个蒋百里就两次打败了整个日本陆军。一次是以士官学校第一名毕业,天皇赐刀,震动朝野,日本人引为奇耻大辱。二是八年抗战,日本军队恰如按照蒋的战略布置,一步一步陷入持久战的泥沼直至战败。他是袁世凯亲点的保定军官学校校长,又是蒋介石任命的陆军大学代校长,蔡锷的密友,梁启超的学生。西安事变中他是阶下囚,却指点后生张学良促成西安事变顺利解决。他又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名的“新月社”之一员,当他入狱两年时,徐志摩背着被窝要陪他一起坐牢。据说他有一个副官叫蒋纬国,他还有个女婿是钱学森……

作者简介

陶菊隐,湖南长沙人。就读长沙明德中学。民国元年(1912年)一度担任长沙《女权日报》编辑,次年起为上海《时报》“余兴”栏撰稿,同时还为上海各大报撰写地方通讯。民国5年(1916年)一度任《湖南民报》编辑,撰写时事述评;不久辞职接办《湖南新报》,任总编辑。民国7年(1918年)参加《湖南日报》编辑工作。民国8年(1919年)以湖南报界联合会代表资格,参加湖南人民的驱张(敬尧)运动。民国9年(1920年)受聘上海《新闻报》驻湘特约通讯员,撰写长沙特约通讯。民国16年(1927年)任《武汉民报》代理总编辑兼上海《新闻报》驻汉口记者。民国17年(1928年)起,担任《新闻报》旅行记者、战地记者,驻汉口特派记者。民国23年(1934年)赴南京与许彦飞合办《华报》,同时为《新闻报》撰写专栏文章。民国25年(1936年)移居上海,参加《新闻报》编辑工作,还担任《晓报》主编和严独鹤主持的《新闻夜报》助编。民国30年(1941年)后退出《新闻报》,除为京、沪大报撰稿外,以主要精力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上海文史馆副馆长。著有《菊隐丛谈》、《孤岛见闻》、《袁世凯演义》、《蒋百里先生传》、《筹安会六君子传》、《北泮军阀统治时期史话》、《记者生活三十年》等。 1919年以湖南报界联合会代表资格,参加湖南人民的“驱张(敬尧)”运动;1934年-赴南京与人合办《华报》;1936年移居上海;1941年后除为京、沪大报撰稿外,以主要精力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上海文史馆副馆长,同时参加《辞海》关于近代史条款的编写工作。 著有“菊隐从谈“(共二十五册)、《孤岛见闻》、《袁世凯演义》、《蒋百里先生传》、《筹安会六君子传》、《吴佩孚传》、《督军团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记者生活三十年》等。

书籍目录

吴佩孚将军传 自序   第一章 从书生到军官  逃出故乡      从戎    当了管带      风流只此一次   第二章 秀才造反  首次入湘止于岳州    二次入湘止于衡州    国民自救运动    电战      撤防与驱张    直皖之役    第一知己    天津会议    三次入湘友乎敌乎    讨“财神”檄    一段笑话   第三章 吴将军:中国最强者  第一次直奉之役      迎黎      洛阳花絮      贿选后      第二次直奉之役      浮海而南   第四章 将军犹是梦里人    风萧萧兮汉水寒      赤壁之游      四次入湘敌乎友乎      查家墩司令部      心理的分析      一着之差      一律缴械      南北两面作战   第五章 历史的命运之轮    儿女英雄      南口之役      血染汀泗桥      割肉将军      吴孙之间      吴张之间      走南阳      另一知己      入川      参谋长的来历      北上  蒋百里先生传 自序 第一章 少年得意 第二章 寂寞的高洁 第三章 英雄在最光芒时逝去

章节摘录

插图

编辑推荐

  民国的天空·菊隐丛谈  狷介与风流:吴佩孚将军传·蒋百里先生传  大江东去,浪淘不尽,民国多少俊杰!民国大记者陶菊隐先生传记力作:子玉狷介,百里风流。  《武夫当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之后读《狷公与风流》。  子玉狷介  在民间的口耳传说中,吴佩孚以这样的故事最被津津乐道:吴有“三不主义”,不住租界,不积私财,不举外债,一生不违;吴失败了也不“下野”,关起门来作大帅,文武大员每人每月领薪水大洋五块,谁不收就是看不起吴大帅; 吴有清廉名,有个军校同学想在河南谋个知县,吴批了四个字:豫民何辜;该人又想谋个旅长做,自表决心“愿为前锋,功成身退,解甲归田,植树造林,造泽百姓”,吴又批:且先种树。最有意思的是有个洋小姐爱上了吴大帅,千里迢迢写信来诉说爱情,吴拿着情书当公函,一样批了四个字:老妻尚在!  百里风流  一个蒋百里就两次打败了整个日本陆军。一次是以士官学校第一名毕业,天皇赐刀,震动朝野,日本人引为奇耻大辱。二是八年抗战,日本军队恰如按照蒋的战略布置,一步一步陷入持久战的泥沼直至战败。蒋是袁世凯亲点的保定军官学校校长,又是蒋介石任命的陆军大学代校长,蔡锷的密友,梁启超的学生。西安事变中他是阶下囚,却指点后生张学良促成西安事变顺利解决。他又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名的“新月社”之一员,当他入狱两年时,徐志摩背着被窝要陪他一起坐牢。据说他有一个副官叫蒋纬国,他还有个女婿是钱学森……  子玉狷介,这是半个世纪里曾给予吴佩孚的最响亮的掌声!  百里风流,一个怀才不遇天才军事家的家事国事天下事……  《吴佩孚将军传》和《蒋百里先生传》,是民国时代当红大记者陶菊隐先生的两部传记力作。作者在述其作传动机时说:写吴佩孚“这个毁誉参半的过时军人,意在借重他不勾引外援之一点,警惕当世野心家莫做吴三桂的一流人物”;写蒋百里是悲其“终生未见大用,不能完成他建军和巩固国防的伟大理想,论者比之于贾谊、屈原一流人物”。  《吴佩孚将军传》和《蒋百里先生传》,是民国时代当红大记者陶菊隐先生的两部传记力作。作者在述其作传动机时说:写吴佩孚“这个毁誉参半的过时军人,意在借重他不勾引外援之一点,警惕当世野心家莫做吴三桂的一流人物”;写蒋百里是悲其“终生未见大用,不能完成他建军和巩固国防的伟大理想,论者比之于贾谊、屈原一流人物”。文章都是有感而发,这也正是历来文章家的一个自觉,臧否人物,揄抑时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狷介与风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6条)

 
 

  •   佩孚狷介,百里风流。民国人物在陶君笔下生花,学习到很多知识!
  •   吴佩孚,民国最独特的军阀,作者是当时有名的大记者,语言诙谐
  •   这本书让我从新认识了一个吴佩孚,蒋百里的才学令人佩服。
  •   史家多云盖棺,然百里先生今已鲜闻,而吴佩孚将军其实亦有真性情!
  •   通过这本书,可以认真地了解那个时代。

    吴大帅尽管扬贬各有其辞,然终究历史人物中实乃一等人物,远超其同时代之人。而任何一个超乎同辈之人也必在其时代有如痴迷等追随者以及恨之切齿之流。

    同时,我们通过这段历史也可以客观地看待这个承前启后的时代,看待两段大历史变革期中的国运和人物,而这些真实的历史却和我们通过课本了解的相去甚远。北洋之民国尚有民主之分,只是光怪陆离。

    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如此的可悲和难以琢磨,盛衰之势常常只转念之间。

    这本书的描写我们也可以让我们了解曹大帅、张大帅以及冯玉祥等。
  •   特别是吴佩孚,不要被历史教科书给骗了,他绝对是个人物,至于是否是奸雄,我觉得不算
  •   你所不了解的吴佩孚
  •   名百里 非百里 一代风流终是你
    你佩孚 我佩服 万世冰心在玉壶
  •   陶菊隐先生作为北洋史撰述第一人,笔下史料多为一手,不仅是当时人写当时事,更是当事人写当时事,史料客观性当在唐德刚作品之上,且文笔活泼,无多数历史作品的枯干味道。
  •   民国虽然乱是乱了点,某些方面却自由豁达,风流人物自然也就多。
    即便如此,没有作者的用心,断无这般感人。
  •   非常好。清末民国初时的混乱,可堪比魏晋及五代十国。这本书能从两个人的一生,折射出一部分历史。
  •   是读了以后还想再读一本书 尤其是百里先生去世那一段 感动极了 以前的那些人那些事 仰望
  •   书中介绍2位人物,老吴和老蒋。有助于了解民国那段历史。
  •   陶先生解放前的笔调和《武夫当国》很不一样,呵呵,值得一看。
  •   顽固而正直的将军,清扬而儒雅的先生
  •   陶先生为著名民国史专家,权威之作
  •   书的包装不是很好,但好书也不需要华丽的外表,陶先生解放前的文字确实比解放后精彩很多,敬佩!
  •   作者是当时有名的大记者,语言诙谐,读此书需要一定文言文功底!
  •   老陶此书,再证其民国史达人之地位,较之今日汗牛充栋之传记,胜过不知凡几
  •   同样是名人传记,高手的文章远非一般写手能比的。过瘾
  •   不是历史,只是历史读物,不比探讨真相,但是可以对那个年达的人物从侧面有个了解
  •   比小说的演义多了份真实,比诸多史料研究多了份生活,介于鲜活的小说体例与枯燥的史研文字之间的是作者的切身之感,还是那句话:可能它不是历史的全部,但作为同龄人的叙述多了一份鲜活切实的视角。
  •   军阀也不完全就是坏蛋,人才有时候真是没有用武之地!
  •   读起来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非大手笔写不出这样好的作品。
  •   民国史的必读
  •   应该有一点文言文功底
  •   内容不错,书有点点旧
  •   资料翔实,文笔流畅,感情真巧,好书
  •   大概浏览了一下,内有几页插图,其余全是洋洋洒洒的文字。。。够我看上一阵子了。
  •   看完了,很好。
  •   很好,我很喜欢看。
  •   别有特色的一本书
  •   书写的很精彩,很好看
  •   基本满意,不过封皮很脏!!
  •   很喜欢陶先生写的民国史,此书将吴佩孚和蒋百里合在一册,看过《武夫当国》的几册,这本也不容错过。此书缺点是时代原因,作者写的略显生涩。
  •   很喜欢,尤其是写蒋百里的这部分。翩翩少年,清俊中年,淡定老年。值得一看,不仅是先生的人格魅力,还有陶菊隐的文笔也很不错。
  •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蒋百里先生也算是真豪杰!就是书的字有点小
  •   陶先生的书通俗易懂,简单质朴,却又引人入胜。
    在火车上读的,使无聊的旅途不再无趣。
    对于吴的理解换了一个角度,很不错。
  •   动乱时代,非常人所能旧存!就不和日本人一个鼻孔出气,吴就比所谓的一些人强上百倍!
  •   记者写书,深度当然差些,不过还能看吧,关于蒋百里的书,不多。
  •   蒋百里是中国一流的战略家,
    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   我是奔着蒋百里买这本书的,印刷像是盗版
  •   首先是被书名吸引,接着被作者的名字吸引。我老公喜欢看人物传记,这段时间迷民国人物迷得的不行。买了这本书,感觉他很喜欢,书够厚,如果是大开本就更好了。书比较新,封底的塑封略不平,没别的瑕疵了。
  •   书的内容很有意思,陶先生的文笔令人叫绝。就是纸张有点差。
  •   此书写得十分有趣,虽然是作者旧作,但是一些逸闻趣事信手拈来,让人读之忍俊不禁,与作者后期作品相映成趣可也。
    本书有一些文言句式,但并不影响阅读,对于传主的评价也有独到见解,后世很多书中的典故皆出于此也。
  •   一般吧,算是作为了解人物的入门读物吧
  •   知道了一些与学校中学的东东不一样的东东,觉得新鲜,不错
  •   当当,我鄙视你,又给我发了一本封面破的书
  •   前传激动人心,后传感人深省。
  •   内容不错,版本一般,封面压塑起泡。
  •   书是好书,可惜拿到手的书太旧了,退货重新买了
  •   灰都没擦干净!而且好几处都损坏了。
  •   内容不错,不过纸质感觉比较差,字迹有点不太清楚。
  •   一直缺货 等了好久 是本好书 就是书又脏又破 压箱底儿的吧
  •   吴佩孚将军篇写的不是很好!很多人物都是简单的加个姓名!对民国历史不是很熟的我来说阅读起来比较困难!后面蒋百里将军传写的很好!值得推崇!
  •   刚刚收到了书,可惜了民国的大记者了,书本省不错,但是出版社太差,收到书的时候封面也是脏兮兮的,看样子今后非中华书局、三联出版社这种有名望的外,其他是不能买的。
  •   没什么吸引人的地方,没读进去
    作为人物传记,
    叙事方法一般,读起来生涩。
  •   写得还行。但他毕竟是一个记者,对历史的认识不算多么高卓。可以了解些史料。
  •   本书所叙过为简略,是为略传。太一般了!相较作者得其他作品相差太远。所谓“不读后悔,读了更后悔!!
  •   内容读起来感觉一知半解的,读了不到一半就放一边了。
  •   书有点陈旧!包装还可以。
  •   该书没啥太大的名堂。闲极无聊也勉强能看看。
  •   第一眼就很失望,书皮上的膜都有点脱落咯,
    内容也有点感觉不真实,
    其中有一段讲蒋百里先生自杀,枪弹居然是从后背射入的
    我匪夷所思了很久= =
  •   作者对所写的人物没有深入了解,整篇作品没有中心思想,感觉上就是从各个旧报纸上摘录而已.无聊之作.和<李宗仁回忆录>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   书的内容不说了。就是这书怎么看都觉得是个2手书市场淘的。封面划花了,里面有几页都压卷起来了,上下书角都是卷曲的,不知到已经被多少人看过,还拿来当新书卖,难怪打对折。便宜果然没好货
  •   收到的是旧书当当啊 第一次收到旧书郁闷 算了换多麻烦
  •   何止压皱了,破旧不堪,比旧书摊上的书还脏。
  •   吴佩孚、蒋百里,民国黯淡夜空中,俩颗耀眼的星。子玉狷介是真狷介,百里风流也是真风流。大江东去,浪淘不尽,民国多少俊杰,了解其人其事其时代,很有必要的。
  •   有段时间买不到。终于买到了。1.大记者的大手笔。其实是吴佩孚传记和蒋百里传记的合订本。2.封面做得很土气,不喜欢这个出版社。3.有不少史料,想来是作者的记者职业精神趋势,不会凭空想象4.吴佩孚其实不是我们在历史教课书上说的那样的一个军阀,蒋百里更是书生从戎自风流。
  •   故事讲述犹如那个混乱的年代,如同一锅粥一般,熙熙攘攘的,讲的最好的哪一段就是“在民间的口耳传说中,吴佩孚以这样的故事最被津津乐道:吴有“三不主义”,不住租界,不积私财,不举外债,一生不违;吴失败了也不“下野”,关起门来作大帅,文武大员每人每月领薪水大洋五块,谁不收就是看不起吴大帅; 吴有清廉名,有个军校同学想在河南谋个知县,吴批了四个字:豫民何辜;该人又想谋个旅长做,自表决心“愿为前锋,功成身退,解甲归田,植树造林,造泽百姓”,吴又批:且先种树。最有意思的是有个洋小姐爱上了吴大帅,千里迢迢写信来诉说爱情,吴拿着情书当公函,一样批了四个字:老妻尚在!”“一个蒋百里就两次打败了整个日本陆军。一次是以士官学校第一名毕业,天皇赐刀,震动朝野,日本人引为奇耻大辱。二是八年抗战,日本军队恰如按照蒋的战略布置,一步一步陷入持久战的泥沼直至战败。蒋是袁世凯亲点的保定军官学校校长,又是蒋介石任命的陆军大学代校长,蔡锷的密友,梁启超的学生。西安事变中他是阶下囚,却指点后生张学良促成西安事变顺利解决。他又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名的“新月社”之一员,当他入狱两年时,徐志摩背着被窝要陪他一起坐牢。据说他有一个副官叫蒋纬国,他还有个女婿是钱学森……”唉,狷介是真狷介,风流未见风流。
  •   本人则是冲着蒋方震去的。
  •   一直喜欢陶菊隐的书。
  •   装潢包装差,拿到像旧书,烂及了!与书的内容品质不相符!
  •   写的人物很鲜活,很喜欢
  •   泛泛而谈得一本书,如果民国时大记者就这水平,那就是马屁记者
  •   文笔欠佳,读来没劲,选题不错,可惜了。。
  •   精英军人的魂魄.
  •   读完这本书很久了,一直没有写自己的读后感,买的时候也是冲着作者去的,毕竟作者名气实在是不小。但是这本书的出版却不是很让人满意,我不知道是不是作者的原稿就是这么多,还是出版社有了节选。这是本两个人的合记,吴和蒋。可以说花一本书的钱读到了两个人的,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好象每个人的记录都有些偏于浮面,不够深入。... 阅读更多
  •   民国大记者写的东西,自然不用怀疑。但是卓越送货的质量也太差了,路上塑料袋都磨得破损了,还把书的封面磨损得乱七八糟。这已经是第二次发生这样的事情在我身上了,如果再发生一次,我想跟卓越说“拜拜”了
  •   文笔还行,不过此书已经可以归档了,现在出版实在没有什么用处。
  •   首先书名就让人一下子喜欢上了!陶先生的文笔也不错,不是那种快餐式、让人读起来味同嚼蜡的人物传记。
  •   描写很细致 纸质很好 质量不错
  •      蒋百里将军,名方震,字百里,浙江海宁人,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的传奇人物。这位陆军上将同时还是徐志摩的密友,西方美术史专家,为兴登堡器重,用个副官都叫蒋纬国少尉,若是谈他的传奇,得用一本书来写。
       在中国近代史上,蒋百里,是一个若隐若现的名字。这个孤独的将军不是共产党,也不是国民党嫡系,资格比蒋介石老,才华横溢却又坚毅不挠。他的《浙江潮》、他的智斗墨索里尼、他在保定军官学校校长任上的自杀、他的日本太太左梅女士、他的女婿钱学森、他所著的《西方文艺复兴史》无一不带有传奇的色彩。
       在日本老一辈人中提起这位蒋方震将军(蒋百里名方震,以字行),他的名气比在中国还大,日本人记得他的《国防论》、他的抗日战略理论。在这位只讲武不动武的陆军上将面前,他们说:“一个蒋百里就两次打败了整个日本陆军。”第一次,蒋百里在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时候,轻松夺魁,在所有日本毕业生面前把代表第一名的日本天皇佩剑带走了,而他的这些同学如荒木贞夫等恰好是太平洋战争中日本陆军的主要将领。第二次,八年血战之后,看百里将军的抗战理论,日军恰似按照将军的指挥,老老实实的自东向西,前进到湖南,而后陷入中国泥沼式的持久战中不能自拔,直到战败。战役上,中国失利的例子虽多,战略上,日军的失败早已注定。
       他在《国防论》和其他著作中阐述的对日战略,归纳起来有三:第一,中国对日不惧鲸吞,乃怕蚕食,故对日不应步步后退,而要主动地实施全面抗战,化日军后方为前方,使其无暇消化占领区,从而使日本无法利用占领的地区提高战力;第二,主动出击上海日军,迫日军主力进攻路线由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的南北路线改为沿长江而上的东西路线,从而充分利用沿江的山地与湖沼地利,抵消日军兵器训练方面的优势;第三,以空间换时间,行持久战,通过时间的消耗拖垮日本。具体做法为将日军拖入中国地理第二棱线,即湖南、四川交界处,和日军进行相持决战。
       事实上,蒋百里虽然在1938年早逝,中日的战争发展,恰恰按照他的预料进行,反映了他对两国实力与战略态势的准确把握。他在逝世前不久发表的文章中,更掷地有声地提出了今后中国对日战略的指导方针—— “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同它讲和!”
       样的一位传奇将军,其生平实值得一观。
       蒋百里一生是一个职业军人,他致力于国防军的建设,并且为此投入了毕生的精力。以他的军事才华,如果在内战中施展,飞黄腾达,升官发财,一将功成都是唾手可得的事情。他没有去做,他的军事建设是为国家的,而不是为某个人,或者某个主义服务。他做的军事教育给中国留下了一个有一定专业素养的高级军官团。这些人大多没有蒋百里先生高尚的信仰,却毕竟学到了专业知识,对中国抵抗外侮的事业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凤遨游于千仞兮,非梧不栖。一片名利场中,孤独的蒋百里是寂寞的,却是高洁的。
       蒋百里也是一员儒将,他代表了中国最后一代“士”的风骨。物以类聚,蒋先生的朋友列出来就够人一惊,萧伯纳、泰戈尔、徐志摩、林徽因、罗素、杜威……蒋氏祖上是藏书大家,自幼即满腹经纶,以这样的骨格,其后融中西于一体,军事上、书法上、文学上、美术上、外交上,一经手其造就便可比肩一流高手。蒋先生青少年主编的《浙江潮》,其思想之尖锐深邃不亚于《湘江评论》和《新青年》。他所译的《西方文艺复兴史》至今为中央美院教材,谁能想象此书出自陆军二级上将之手?!可道其深似海。每每想起宋代大儒陆象山粗通围棋,居临安时,常如肆观高手对弈,回家后每每对秤空思,一日间忽然悟出,“此河图数也”,随后与临安第一高手对弈,连胜两盘。大海有真能容之量,蒋百里先生大致如是。
       蒋百里先生的智慧是大聪明。比如对日抗战,蒋先生很明白 上街发传单是干不掉日本兵的,他的做法是脚踏实地的对日本的社会、军事、政治各方面进行充分的研究,结合对中国的充分了解,完成专业的对日作战方略。如果说毛泽东回答了“中国能不能打赢日本?”这个难题,那么蒋百里就是回答“中国怎样能打赢日本?” 这个题目。相比之下,韩复榘在济南戏弄日本领事花谷,就只能叫做小聪明了。小聪明痛快是痛快,但只是一时痛快,看看围城里面的方鸿渐,大体如此。看到中日足球比赛之后球迷的闹事,不禁慨叹蒋先生这种脚踏实地的精神今天依然需要我们来学习呢。
       蒋先生不是没有小聪明,比如西安事变,张学良想派个人去南京接洽停战,又怕南京不接受,问计于蒋百里先生(问计于楚囚,大概只有武将蒋百里,才子薄一波有过这种荣誉)。先生问:“这里的人你最讨厌谁?”张曰:“蒋鼎文。”先生说:“那就让他去。”南京很快停火。
       如鹰之傲视宇内,一双慧眼背后是如椽的铁翼。
       蒋百里先生是至情至性之人,大事上军校办不好作为校长便饮弹自戗,小事上比如他和左梅夫人的爱情为其家庭所不能接受,便致书曰:“我因你而生,你现在又想置我于死地,好,我马上就到日本来,要死也死在你的家里。”作为一名将军,尤其是一个终生思考对日作战的爱国将领,这样的真切情谊令人动容,怜子如何不丈夫?也就是因为将军是这样的真情之人,他的朋友也是一样。北伐之后,蒋介石因百里先生不肯劝弟子唐生智解甲将其囚禁(百里先生认为唐素重情谊,自己去劝说 唐必听从,但政治是政治,情谊是情谊,唐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决定,不当以师长身份压迫他),徐志摩带着行李来陪先生坐牢!而先生抗战开始后到广西,门生故旧们欢呼劝酒。有人以先生有枪伤不宜多饮相劝,将军拍案而起,道:“军人死都不怕,还怕喝酒吗?”遂纵情豪饮,一座皆惊。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若说将军最为传奇的一幕,则发生在百里将军在日本学习军事的时候。
       蒋百里将军在1901年留学日本,经成城 ( 初级军事学堂 ) 而进士官学校。1906年毕业的时候,日本天皇赐刀给最重要的步兵科毕业生中的第一名,结果蒋百里夺了这个第一,把日本天皇的赐刀带回中国去了。
       看过日本的有关资料,描述的比国内所记载要详细得多,特别是看过一本屋書房出的《陸軍士官学校関係者》,里面记录蒋百里是一个日本陆军历史上极为尴尬的人物。
       他毕业获奖的场面颇为传奇,因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宣布毕业生的名次是从前向后的,念的第一个名字就是“蒋方震”。
       当时九期步兵科毕业生有日本人三百余人,中国留学生四名,泰国等国留学生若干名。就这样,第一名被中国留学生蒋方震,就是蒋百里拿了,天皇的赐刀当然也归中国了。日本士官普遍感到面子上难以忍受,谁知接着宣布第二名,还是中国人。这位第二名就是后来从云南起兵反袁的风流将军蔡锷。这样引起的骚动更厉害了。于是宣布第三名之前日本方面先检查一下——不幸,这次的结果还是中国人!名叫张孝淮。日本士官学校的毕业发布官是伏见宫亲王,惶恐之下感觉无法向天皇交待,临时从后面换了一个日本学生作第三名。想想前四名日本人不过半也尴尬,又增加了一个日本学生作第四名,张孝淮得了第五。
       增加的两个日本人是谁呢?一个名叫荒木贞夫,后来的日本陆军大将、陆相、甲级战犯,一个名叫真崎甚三郎,后来的台湾总督、陆军大将、二二六事变的幕后黑手……此外,这一期里面的日本毕业生还包括如下名字:小矶国昭、本庄繁、松井石根、阿部信行……堪称日本陆军的一代精英,皆惨败于蒋百里、蔡锷之手。从此 以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规定中国留学生必须与日本学生分开授课,以免同样场面重演。
       蒋百里受了日本人这样的荣誉,日本人也真希望他说两句日本的好话吧。谁知道百里将军的评价却是说了一段话,大意是中国从日本学了两件东西最不可救药,一个是教育,一个是陆军…… 然后飘然到德国,以德意志国防军第七军营长的身份,继续考察军事去了。
       百里将军对日本人的军事评价不高,但是他后半生和日本结缘不少。他是国民政府对日作战计划的主要设计者,他编著的《国防论》成为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军队的战略指导依据。在这部让蒋百里耗尽心血的千钧之作的扉页上,将军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样的字句:“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八年抗战的战场上,无数百里将军在保定军官学校、在陆军大学带出来的国防军子弟浴血沙场,成为中国军队高层指挥官的柱石。
       唯一遗憾的是,百里将军自己未能见到抗日战争的胜利,1938年早逝于广西宜山。
      
      黄炎培先生的挽联云:
       天生兵学家,亦是天生文学家。嗟君历尽尘海风波,其才略至战时始显;
       一个中国人,来写一篇日本人。留此最后结晶文字,有光芒使敌胆为寒。
      
      
      邵力子先生的挽联云:
       合万语为一言,信中国必有办法;
       打败仗也还可,对日本切勿言和。
      
      
      1938年将军病逝后就地敛葬,1947年其好友陈仪等协助迁葬,起棺时竟然尸身不朽。其生前至交竺可桢大哭,曰:“百里,百里,有所待乎?我今告你,我国战胜矣!” 一时众人泣不成声。将军遗骸火化后迁葬西湖。
       蒋百里将军的夫人,日本籍的左梅女士也是一位奇女,自22岁嫁给蒋百里将军就断绝了和日本的联系。抗战中她和中国女性一样为中国伤兵治疗裹创,不辞劳苦。将军去世后,在误解和怀疑中抚养五个子女,皆以中国文化传统为教育,不习日语一字,获得了中国人的普遍尊敬。
       顺便说一句,中国人里那个唯一没有中奖的呢?据说此人有过目不忘之才,可是生活优越,因此不好读书,学习成绩一般,但谈起兵来可以彻夜不眠。这个人就是孙中山麾下的粤军名将——许崇智。
       真是一时多少风云豪杰。
       (摘自《国破山河在: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 作者:萨苏 山东画报出版社)
      
  •     吴佩孚将军传,民国陶菊隐所做;中国近现代史,共和国人所做
      
      陶菊隐最后对吴佩孚的评价如下:“他自信可活到一百二十岁,从他的精神、体力上看起来,绝无衰老之态,似有修龄之望,乃以廯疥之疾,仅以六十五岁撒手而去,良由对国事忧愤成疾,其精神则永存不灭,足以追先烈而励来兹”
      
      康有为为吴佩孚作词如下““牧野鹰扬,百岁勋名才一半。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
      
      教科书关于吴佩孚的内容如下:汀泗桥一役,即使吴佩孚上了大刀督军队也无法挽回他的败亡
      
      当年名震世界的人物就在教科书上留下了这么一笔
      
      此外
      
      北洋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段祺瑞,只是一个顽固的旧军阀
      
      名望颇高,心慈人善,投身立宪的黎元洪,只剩下一句莫害我
      
      等等,一时民国拿得出手的似乎只剩下蔡锷这一号人物了
      
      难怪,数千古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回归吴佩孚将军传,里面有“国货将军”这一名词,就足够叫某些人汗颜了
      
      五四运动时,吴“一面援救被捕学生,痛数曹章陆等之卖国行动,一而愿负弩前驱,移师对外”
      
      吴一生不入租界,直系垮台几乎成阶下囚时不入租界,被北伐军击败后不入租界,身居北平意图抗日时不入租界
      
      吴一生不靠外援,名震中州时不用,直奉战争时不用,潦倒于四川时不用
      
      英美媒体为之摇旗呐喊,吴置之不理 “吴完全是国货,不挟外国背景,他反对安福系和奉系勾结日本是站在中国人立场说话,与英美派毫无联络,与苏联更如风马牛之不相及”
      
      吴再起时本可收编冯玉祥军,势必能从强弩之末重新变为猛虎,却固执于冯军有赤色,最终南北作战,一败涂地
      
      吴坚持国事国人自了,在四川只剩五千随从军时,日军想借机利用吴
      
      吴答,“过去我有枪不止十万,有钱不止百万,尚且一败涂地,可见成败是不在乎这几个钱这几支枪的。我要借外债,引外援,何必今日?国事国人自了,盛意所不敢承”
      
      更有,吴洛阳虎视时期,八方为其祝寿,能夺其目的唯有国产纺织机而已
      
      历史中吴虽是失败者,但不愧为千古风流人物,不过在教科书中,哪怕前人称之“精神则永存不灭,足以追先烈而励来兹”,教科书足以泯灭其名
      
      
      
      
      
      
      
      
      
      
      
      
      
      
      
  •     记者写大文章总是如此,喜欢讲故事,讲那种容易引人发笑或者感觉很惊讶的故事,但是具体的这个故事对于文章思路发展到底有多大的助益则不得而知了。往往是作者本人觉得很有逻辑,外人读起来却摸不着头脑。以前读《世界是平的》、《One Million Customers》、《中国的新革命》便有此感觉,以为是当代中外记者行文的习惯,现在读民国大记者的作品,还是这种感觉。
      
      吴佩孚太过迂腐。你得势之时不过租界是狷介,败军之将逃跑的时候还不进租界是迂腐;重新出山联奉打冯是狷介,但之后坚持要冯军缴械而不听从从属的劝告,又是迂腐了。之前以为蒋介石北伐时吴佩孚是多么厉害的大军阀,中原富饶之地均为他节制,读此书才知道那时吴早已是强弩之末,定泗桥之战不过是百足之虫最后的挣扎了。
      
      百里先生则太过理想化了。先生饱读诗书,懂军事、知历史,明艺术,简直惊为天人。但先生视国防与军事为自己的理想,为了振兴国防,无论是哪一路货色来邀请都去插一脚。先生在东北练过兵、在保定带过军校、在吴佩孚身边做过参谋长、后来又在蒋介石帐下做过事,同时还与梁启超等人保持密切关系。他立志要用自己的军事本领为国家服务,殊不知军队早已成了特殊的利益集团,想在军中求理想如何可得。世间有军队之时就已经有政治,几百号人要吃饭、要穿衣、要喝酒,就必然要地盘、要利益、要资源,这就已经是政治了。清末曾国藩、李鸿章等以民团之力救清朝一命,与此同时军队就已经成了个人政治角力的工具。整个晚清、民国政治史,无片纸不带戈、无一年不整兵,在这种条件下,奢求军队应属国家而不从属于某个个人、某个组织,与水中捞月无二样。
  •      昨天路过打折书店,看天色还早,就踱了进去。不期遇到了这本书,粗粗读了一点,觉得是一本难得的书,又是五折,就买了。还没怎么看,但大家也可以从边上的简介了解一点内容。
       过去我们对吴和蒋的了解很可能停留在愚蠢军阀和无用国民党军队高官上,但看看这本由国民党时期的著名记者写的这两个人的传记,也许我们会看到他们的另一面。一位浪荡却执着的吴大帅,不愧狷介二子;而百里将军亦是百年一遇的才子……
  •     很好的传记!只是有个疑问:
      其中的《蒋百里先生传》,与中华书局1985年版单行本《蒋百里传》文字多有不同。不知何故?
  •     最近一段时间对民国时代莫名的感了兴趣,找了一些这个阶段的历史看了些,买这本书的时候没有寄予太大的希望,但是从开始翻开就一直舍不得放下了,陶先生不愧为民国的名记,文笔了得,聊聊数笔描绘出那个纷乱的年代,两位传奇人物。乱世出英雄,可能那个年代太乱了,又可能离现在太近了,近的我们都看不清他们,近的我们又不重视他们,所以多少英雄埋没在这轰隆的历史潮流中了。看惯了所谓现代文学里叽叽歪歪,陶先生的文字如一阵清风,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不忍释手,但是有点遗憾,感觉这本书应该是两本书的合集,而且还做了一定的删减吧,还缺点什么。个人跟喜欢蒋百里先生的生平讲述,虽书生意气,但是仍然豪情万丈,风流二字概之,合适至极!为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喝彩!!!
  •     许是由于最近全民爱好历史的缘故(以明史、清史和民国史居多),所以民国史书也一本接一本出,比如《民国那些人》本来不差,但由于跟风起了这么个书名,便和《民国那些事儿》一起为诸人不齿。而对于军阀史,陶菊隐算是有话语权的,他是民国时的当红记者,《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前年再版了一次,读来甚爽,今年山西人民社又把他的《吴佩孚将军传》和《蒋百里先生传》合二为一,起了个名字叫做《狷介与风流》。
      我对吴佩孚的兴趣,来自于武汉。当时住在江汉路,经常游荡于老汉口,少不得经过南京路上的吴家花园,也曾在此间饮茶吹水,知道这是吴大帅曾经落脚之处,于是生出不少好奇心。吴佩孚在二四年二次直奉之役落败时,亡命经湖北。鄂督萧耀南是吴的老部下——没有吴子玉,他这湖北军政一把手是当不上的——一面怕段祺瑞发难,一面又碍于老上级的情面,好不容易允吴入汉,却要他在租界藏身——吴佩孚平生坚守三不主义“不住租界、不积私财、不举外债”,显然无法听从——吴妻张夫人想了个两全之策,花两万元买了个临租界的小洋房,却仍然被吴所拒,干脆不下船,直接开到了黄州。
      那两万元的小洋房,今天不知在何处,但吴家花园毕竟还是看得见的。二五年十二月,吴佩孚拉拢七省联防而东山再起,拥护者众,萧耀南电迎吴重新来湖北出山,吴一跃成为了讨贼联军总司令——司令部设在查家墩,吴家花园便是吴当时在汉的公馆。从亡命天涯忽然重振旗鼓,可谓人生第二春。可惜好景不长——吴玉帅惟有风骨,却不解人情世情,张作霖见势不妙要和他道兄弟,他就退兵答应,且以后都不再对其用兵;冯玉祥下野出国,国民军投吴,他不用来对付奉系,竟然要求全部缴械。结果部下看不着前途要散,自己“宁人负我,我不负人”,却没想到兄弟各怀鬼胎,奉系倒戈,革命军北伐势如破竹,吴终于再次流亡,郁郁终于北平。
      吴做大帅多年,难免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又对自己的人格魅力过于自信,几无防人之心——这样的人总以为他人即便处世奸狡,对自己也必会以对等的人格相待,可是军阀混战,大家争地盘争得你死我活,人格永远是相对的,哪里会有许多圣人。就像《鬼子来了》里面二拨子娘对日寇的看法:“鬼子来咱们村都八年了,八年了咋的,他八年了他敢动我一根汗毛?我行的正,走的端,我走到哪他都得高看我一眼。”
      吴佩孚的逸事是大家都知道的,曹锟贿选成功,吴觉得是直系一大耻辱,正郁闷时,德国美女千里迢迢来投怀送抱,吴回了四个字“老妻尚在”;吴流亡四川,日军愿予以资助,吴丢了句“国事国人自了”;华北闹“自治运动”,又有人要捧吴做魔鬼代言人,吴毅然作色“自治者,自乱也”。其人一生倔强,骄横暴躁,却正直至此。
      从破落秀才到大帅,从亡命客变为总司令再到苦闷寓公,人生大起大落莫过于斯。时至今日,故人故事俱往,硝烟散尽,烽烟都变作了风尘,吴大帅的公馆,由于交通便利,也颇有些旧日情调,已经成为了附庸风雅的各路人马以及网友聚会、影友外拍所偏爱的茶肆。
      今夕何夕。
      
      好,扯了这么多,上正文:
      在武汉的朋友,可以前往吴家花园怀古一番。
      地址: 江岸区汉口南京路124号
      
      
      
  •   我们记得雷锋,董存瑞!。。。。。
  •   ”往往是作者本人觉得很有逻辑,外人读起来却摸不着头脑。“所以我干脆放弃跳着看
  •   同样情况下买的~哈哈
  •   可能是出这个版本的出版社编辑又自作主张做了一次文字法官
  •   哎 武汉那么多历史都被埋没了
  •   前几天在书店捡了个漏,85年中华书局的《蒋百里传》,1.1元哪。今年再加上个《吴佩孚传》就要40元了!
    狷介与风流,这名字起的~~~我本来也以为它跟“民国那些事儿”是一类的。后来这上了传记人物类畅销书榜,才发现就是陶菊隐写的。
  •   这书名起得不好吗?
    我觉得蛮好啊,哈哈
    要说不好,那也不是和“民国那些事儿”一类的不好啊,而是另一类的不好:很多人不认识那个狷字,认识也不知道狷介是什么意思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