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作者:刘述先 页数:34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儒学传统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在于儒家学者的思考从来都不是脱离现实生活世界的抽象思辨。面对时代提出的种种课题,每一个时代的儒家学者总会提出自己的因应之道。历史上的儒家学者固然是既有“思想世界”又有“历史世界”,其“造论立说”与其“经世致用”相与表里,20世纪以来整个中文世界“成一家之言”的儒家学者,无论是侧重“究天人之际”而从事理论建构的哲学家,还是侧重“通古今之变”而从事历史研究的史学家,其实同样也都拥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在这个意义上,儒学与时代始终是息息相关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每一个新的世纪,总会产生出遵循孔子所谓“因革损益”之道而“与时俱进”的新的儒学。
作者简介
刘述先,江西吉安人,1934年生于上海。台湾大学哲学系文学士、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南伊利诺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台湾东海大学副教授(1962~1964)、美国南伊利诺大学哲学系副教授(1970~1974)和正教授(1974-1981)、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讲座教授(1981~1999)、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特聘讲座研究员(1999~2004)、东吴大学第一任端木恺讲座教授(2000~)、香港科技大学包玉刚杰出访问讲座教授(2006)。主要著作有《文学欣赏的灵魂》、《语意学与真理》、《新时代哲学的信念与方法》、《文化哲学的试探》、《生命情调的抉择》、《中国哲学与现代化》、《马尔劳与中国》、《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文化与哲学的探索》、《黄宗羲心学的定位》、《中西哲学论文集》、《大陆与海外:传统的反省与转化》、《儒家思想与现代化》、Undertanding
Confucian Pbilosophy:Classicat and Sung-Ming(1998)、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 Philosophy(2003)以及中英文论文200余篇。
书籍目录
一、儒学总说
(一)儒家文化在多元文化中的位置
(二)儒家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三)世纪之交反思中华文化
二、儒家传统
(一)跨文化研究与诠释问题举隅:儒家传统对于知识与价值的理解
(二)儒家哲学的三个大时代
(三)论孔子思想中隐涵的“天人合一”一贯之道——一个当代新儒学的阐释
(四)港台新儒家与经典诠释
(五)开展中的新新儒家
三、当代儒学
(一)当代儒学发展的新契机
(二)论当代新儒家的转型与展望
(三)从中心到边缘:当代新儒学的历史处境与文化理想
(四)现代新儒学研究之省察
(五)熊十力的精神世界与文化理想
(六)方东美的生命哲学与文化理想
(七)牟宗三先生全集出版在今日的意义
(八)中大儒者与我在学术上的渊源
四、儒学与世界
(一)儒学的理想与实际:近时东亚发展之成就与限制之反省
(二)作为世界哲学的儒学:对于波士顿儒家的回应
(三)现代新儒学在英语世界
(四)对于“全球对话的时代”的回应
五、儒学与宗教
(一)由当代西方宗教思想现代化的角度论儒家传统的宗教意涵
(二)新儒家与新伊斯兰教
(三)犹太教与新儒家
附录:
世界和平与中道伦理的探讨——刘述先教授专访
世界和平与中道伦理的实践——刘述先教授专访
续篇
章节摘录
在表达方面,汲取新道家、佛家的内容,将儒家的范围扩大。朱熹建立道统,其中并不包括汉儒。因为朱熹了解汉代儒家的思想并不完全符合儒家思想的道统,其精神是往下堕的,譬如孔孟所称的天,是无言的天,是超越的天,有生生不已的创造力量。到了汉代,儒家的天却是与阴阳五行结合的天,于是宋儒就回到孔孟,不能停在汉代。而且,朱熹在与陈亮辩论时曾贬抑汉唐,说中国历史在汉唐时代是黑漆一片。别人若提出这样的看法,我倒不一定觉得奇怪。我到福建参观朱熹活动的范围,他是一个非常注重实务的人,他建的社仓存了米,于是他在社仓的边上建了很大的水池,可以救火。可见他是非常注重实务的,可是他为什么要贬抑汉唐呢?他是故意要把儒家的理想抬上去,去压抑现实的帝王,这在当时是一种制衡的方法。因为三代帝王是以老百姓为本的,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为重,君为轻”的传统。可是到汉代以后,刘邦就把天下当成荷包里的东西。宋儒要突出超越面,而此超越面当然是要下贯到人间的,就是我们称之为内在超越的形态。宋明理学一直延续到明末清初,这个典范才告一段落。长期消融佛教以来,佛教虽然造成深远的影响,但是并未动摇社会的根本,那是因为出家可以把握更高的境界,在家一样要做孝子贤孙,因此可以在这样的二元系统维持下来。儒家也采取一种比较开放的态度,所以到明末流行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趋势。 从过去的观点来看,中国人的想法非常混淆。可是从今天来看,也未必不好。看西方的历史,有那么多的宗教战争;而中国的历史,如排佛、三武之乱等都是孤立的例证,中国也发生很多战争,但不是宗教战争。孔汉思提倡世界伦理,他写了一篇论文《没有宗教之间的和平,就没有世界和平》。今日,人如何在有限资源的世界中和平相处?应该可以从中国的传统中找到重大的启发。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