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0-12 出版社:河北人民 作者:谢忠厚 页数:366 字数:267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的河北地方历史,作为反帝、反封建斗争与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的一个有机过程来研究,围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河北地区所进行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复杂斗争,着重分析国共两党所执行的政策措施,总结历史经验,力求通过对河北地方历史的剖析,揭示和反映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社会结构变动和社会形态演进的基本规律,使人们得到历史的启迪。
书籍目录
目录绪言、第一章 河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创 第一节全国抗战爆发河北地区沦陷 一 占沟桥事变 二、河北地区沦陷 三、目伪政权和日伪组织的建立 第二节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立 一、中共中央关于建卫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决策 二、晋察冀、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开创 三、晋察冀边区政府的建立 四、晋冀豫、冀南抗日根据地的创立 第三节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展开 一、中共晋察冀省委、中共晋冀豫省委分别召开重要会议 二、河北平原游击战争的展开 三、平西的开辟和冀东抗日大起义 四、开辟冀鲁边区和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五、晋察冀边区军民取得反围攻战役胜利第二章河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扩大 第一节日军重点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 一、日军对河北沦陷区殖民统治的加强 二、国民党河北省政府的重建 三、共产党关于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巩固和建设抗日根据地的方针 第二节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斗争和反 “磨擦”斗争 一、晋察冀区、冀中区军民粉碎口军围攻、 “扫荡” 二、晋冀豫区、冀南区军民反“扫荡,,斗争的胜利 三、河北各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反“磨擦”斗争 四、冀中回民支队的抗日斗争 第三节冀热察区大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创造 一、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创建冀热察区抗日根据的方针 二、平西根据地的巩固与扩大 三、冀东游击根据地的形戚 四、平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第三章河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全面建设 第一节敌后抗日根据地党政军建设的加强 一、中共北方局关于根据地建设的方针 二、党组织的整顿和巩固 三、加强王力部队、地方武装和民兵建设 四、抗日民王政权建设的加强 五、抗日群众组织的统一和发展 第二节敌后抗日根据地全面开展财政经济建设第四章 河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第五章 河北各抗日根据地的恢复与发展第六章 河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局部反攻、全面反攻第七章 河北各解放区争取和平民主和应付内战的准备第八章 河北各解放区的战略防御与进攻准备第九章 河北各解放区的战略进攻和全面建设第十章 民国后期的河北文化第十一章 平津战役与新河北省的建立附:大事年表
章节摘录
书摘 二、晋冀豫区、冀南区军民反“扫荡”斗争的胜利 冀南区军民粉碎敌春季大“扫荡” 1938年12月14日至30日,日军第3独立混成旅团和l14师团各一部3700余兵力,配合200余辆战车,对冀南根据地进行第4次“扫荡”。冀南军民作战20多次,毙伤敌600余人,迫敌退出了南宫等根据地中心地区。但是,日军占领了根据地周边的宁晋、永年、故城、恩县、高唐等城镇,形成了对冀南根据地的东、西、南三面包围态势。为坚持冀南平原游击战争,12月下旬,刘伯承、邓小平率领129师主力386旅和先遣1支队第3大队由太行区进入冀南区,并在威县落户张庄召开冀南党政军干部会议,确定了依靠工农群众,依靠广大乡村,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坚持抗日民主阵地的方针。会后,冀南军民掀起了拆墙破路,挖交通沟等改造平原地形的群众运动。至1939年7月,全区破路10950公里,开挖只能通大车、不能通汽车的交通沟2500公里,拆除坚固的城墙23座,2/3以上村镇的寨墙、碉堡被拆除,为长期开展平原游击战争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1939年1月7日,日军集中110、14、10、27师团各一部,共3万余人,对冀南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到2月9日,日军主力合击南宫、冀县、枣强地区,占领了冀南中心区全部县城。129师和冀南军民展开了顽强的反“扫荡”斗争。2月10日,386旅在威县以南的香城固伏击敌第10师团第40联队一个加强中队,击毙250余人,俘8人,缴获各种炮4门,烧毁汽车8辆,创造了平原歼灭战的一个范例,是粉碎敌此次“扫荡”的关键性战斗。次日,敌人70余辆汽车、2000余兵力,在飞机掩护下大举反扑。八路军迅速转移,使敌扑空。此后,敌以南宫、巨鹿、广宗、威县为重点,进行分区反复“扫荡”。冀南军民采取分散游击办法,不断破坏交通,袭扰敌人。1至3月,冀南军民进行大小战斗1000余次,毙伤日伪军3000余人,粉碎了敌人的“扫荡”计划。 在抗日战火中,冀南区参议员大会于1939年9月18日在威县召开,250名参议员参加大会。会上,杨秀峰作了《冀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开创经过和今后施政方针》的报告,通过了冀南行政工作计划,决定改组冀南行政主任公署,增设行政委员会,推举杨秀峰、宋任穷为正副主任,并选举产生了冀南区参议会,王乃堂、平杰三为正副议长。在此前后,专区和县建立了参议室,聘请素孚众望的士绅和各界人士为参议,代表民意,协助专员、县长筹划工作。并进行了村政权的改造工作,到9月间,已完成改造的村政权2300余个,普遍建立了村民大会和村政委员会。从此,冀南民主政治建设步入一个新阶段。 晋冀豫区军民粉碎日军大规模“扫荡” 1939年初,日军又出动6000余兵力,占领正太路、同蒲路沿线重要城镇,向晋冀豫区根据地延伸,为大“扫荡”作准备。为迎击敌大“扫荡”,129师从冀南返回晋冀豫区。晋冀豫区军民对平汉、正太、道清等线进行破击,并袭击了邢台县皇寺镇、武安县伯延镇、磁县彭城镇等据点,消灭日伪军400余人。7月初,华北日军集中5万余兵力,由第1军军长梅津指挥,从同蒲、正太、平汉、道清铁路各点出动,分9路向晋冀豫区全面“扫荡”,企图合击129师主力,分割和摧毁根据地。在八路军总部直接指挥下,129师主力、115师344旅、晋豫边支队和决死1、3纵队,在广大群众和民兵配合下,展开空前的反围攻作战。到8月下旬,反“扫荡”作战结束。日军占领了晋冀豫区20多个县城,控制了白晋路北段,平(定)辽(县)公路和邯长大道。八路军共作战70余次,毙伤日伪军2000余人。尔后,八路军一部主力在民兵配合下,从8月下旬至10月初,对深入根据地的白晋公路、邯长大道等交通线和据点,广泛进行袭击,先后进行邢台县土岭、武安县康尔城等大小战斗200次,毙伤俘日伪军2800余人,击落敌机1架。 邯长战役的重大胜利由于日军占领了白晋公路和邯长大道,晋冀豫区划分为太行、太岳两区,太行区又分为太北、太南两部分。根据八路军总部指示,129师主力、344旅和军区部队一部,举行了邯长战役。12月8日开始,游击队对邯长大道进行全线破袭。主力部队配合地方武装连续袭击邯长大道之赵店、黎城、停河铺、东阳关、涉县等据点,截击敌运输队,使各据点交通断绝、粮弹无援。主力部队乘敌惊慌、疲惫,攻克黎城和赵店、戚里店、东阳关等据点。769团和344旅一部收复涉县城,先遣支队收复涉县东北的井店。至26日,战役结束,共毙伤敌700余人,打破了日军对太行区的分割局面,使太南、太北连成一片,对巩固晋冀豫根据地起了重要作用。 三、河北各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反“磨擦”斗争 各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成为日本侵略者的心腹大患,也使国民党顽固派甚感不安。在以鹿钟麟为首的国民党河北省政府和冀察战区成立后,蒋介石又于1939年3月任命石友三为冀察战区副总司令兼察哈尔省政府主席,庞炳勋为冀察战区副总司令。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还转发了《今后关于华北共产党之对策》,密令在华北搜罗反共人才,组织反共专门机关。这样,河北等地的反共“磨擦”活动日益严重起来。河北各根据地军民在反敌“扫荡”的同时,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本着“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对国民党顽固派的“磨擦”进攻,进行了坚决回击。 打退鹿钟麟、张荫梧的“磨擦”进攻鹿钟麟、张荫梧等1938年9月到达南宫后,不断制造破坏团结抗战的“磨擦”事件。鹿钟鳞与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结成所谓“冀鲁联防”,并与国民党河北省濮阳专员丁树本配合,企图限制共产党、八路军在冀鲁豫地区的发展。他们撤销束鹿、南宫的民选县长。11月间,当日军“扫荡”冀南、冀中之际,鹿钟麟于7日指使游杂武装胡和道部策动反动道门包围枣强县城,提出“撤换县长,驱除八路”的无理要求;9日,乘日军占领南宫之机,以“不知去向”为借口,宣布取消冀南主任公署。张荫梧率民军3个团进入冀中的深泽、博野地区,扬言“消灭八路军”,“收复失地”,于12月16日,在安平县崔安铺村活埋了中共冀中第2特委宣传部长宋振恒、深泽县委书记何昆山等重要干部4人。 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12月2日指示:我们的基本方针是促其改变态度与我合作,但目前无法进行,应给以有力反抗。据此,冀南军民发动了反对收缴八路军枪支、反对取消冀南主任公署的群众运动。12月4日,冀南部队消灭了前来进攻的盐山县民团孙仲文部。冀中八路军也将张荫梧的民军3个团打垮。 此时,蒋介石把第18军团石友三部由鲁南调到冀南和冀鲁边区,令其对付八路军。蒋介石还给鹿钟麟拨款12万元,用于发展河北国民党组织。因此,鹿钟麟、张荫梧、石友三等反共“磨擦”更加卖力。他们到处委任第二专员、县长,使冀中特别是冀南形成了“双重政权”的局面。1939年4月,张荫梧制定了《对伪抗日军之策略方案》,污蔑八路军是“伪抗日军”,密令“应毫不迟疑予以夹击”。6月21日,张荫梧率民军3000余人进攻冀中三纵队在深县的后方机关,残杀干部战士400余人。石友三将八路军在清河县城以北埋藏的迫击炮2门、步枪600支和大批物资全部抢走。 为解决河北等地磨擦问题,刘伯承多次与鹿钟麟会谈。1939年6月13日彭德怀到冀南与鹿钟麟谈判。彭德怀提出《坚持河北抗战共同纲领》(8条),其主要内容是:停止武装冲突,进行政治解决,各驻军统筹解决筹款、筹粮等问题。由于八路军作了一些让步,鹿钟麟表示基本同意这个纲领。但是,张荫梧公开提出“限共、防共、杀共、罚共”和“专门打八路军”的口号,并同日伪军秘密订立进攻八路军的协定。1939年6月22日,120师主力和冀中军区赵承金部在深县张骞寺地区歼灭张荫梧部2500余人,张率200余人逃走。8月12日,张荫梧率3000余人,进攻赞皇县八路军工作团和独立支队第2大队。冀南部队反击,至27日,将张部歼灭,张只身逃脱。与此同时,7月8日,国民党军王子耀部进攻冀南青年纵队,八路军反击,将其大部消灭。9月间,鹿钟麟派郑继成率部再次进攻冀中,张荫梧派乔明礼协同作战。他们刚从冀南渡过滏阳河,就被120师和冀中第1军分区部队包围歼灭,郑、乔受伤被俘。 ……
媒体关注与评论
绪言本书为《河北通史》民国下卷,所记述和研究的是民国后期即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河北地方的历史。 这个时期,中国历史处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转变之中。八年抗日战争,奠定了国家、民族独立的基础,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转折点。在民族抗日战争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发展壮大起来,国民党的统治日益腐朽。随后,经过四年解放战争,共产党夺取了全国政权,新中国代替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也改变了亚洲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河北在民族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中处于特殊重要地位,做出了伟大而独特的贡献。 在民族抗日战争中,河北是华北抗战的最前沿和主战场。国民党军队败撤后,共产党、八路军成为华北敌后抗战的领导者和主力军。在华北敌后抗战中,河北地跨晋察冀、晋冀鲁豫和山东三大抗日根据地,包括和涉及冀晋、冀察、冀中、冀热辽、冀南、太行、冀鲁豫、渤海等八个战略区。晋察冀边区是敌后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是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唯一得到国民党政府行政院与军事委员会正式承认的边区政府,被中共中央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晋冀鲁豫边区是最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又是华北敌后抗战的指挥部中共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的驻地。河北各抗日根据地不仅在对敌斗争,而且在建党、建军、建政和社会改革与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都有许多开拓和创造,树立了新民主主义新中国的良好“模型”,成为坚持华北敌后抗战和全国持久抗战的坚强堡垒,及对日反攻作战和收复东北失地的前进阵地。 在人民解放战争中,河北是华北解放的主战场和全国解放的战略基地。石家庄解放后,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河北成为全国解放战争的巩固后方。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进驻西柏坡与中央工委会合,西柏坡成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夺取全国胜利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并制定《土地法大纲》,领导了全国土地改革新高潮;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了战略大决战的胜利;将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成立华北人民政府并开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了蓝图;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制定了由农村转入城市、夺取全国胜利并走上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道路的路线和政策。河北各解放区在战争、土改、生产和政权建设等方面,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和宝贵的经验,成为解放华北和夺取全国胜利的强大基地和有力支柱。 研究这个时期河北地方的历史,对于深化中国现代史和民国史的研究,特别是深化抗日战争史和解放战争史的研究,深入探讨国共两党力量反向演变的内部动因,深刻理解“中国之命运”的必然趋势,即毛泽东指出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方向,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 本书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的河北地方历史,作为反帝、反封建斗争与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的一个有机过程来研究,围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全面系统地阐述在河北地区所进行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复杂斗争,着重分析国共两党所执行的政策措施,总结历史经验,力求通过对河北地方历史的剖析,揭示和反映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社会结构变动和社会形态演进的基本规律,使人们得到历史的启迪。 为了便于叙事与研究,本书将这个时期河北地方的历史,划分为七个阶段共11章来考察: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地反映河北民国历史发展轨迹,充分展现河北历史文化特色以及在全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学术巨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