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89-3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 R·特里尔 页数:572 译者:刘路新,高庆国 等译,胡为雄 校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原书第一版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初曾畅销120万册。一位外国作者为中国人描述了一位中国领导人的生活,作者采取了通常以叙述为主的传记笔法,但在史料甄别、背景分析和观点评价等方面,都经过深思熟虑和精雕细琢,是西方数百种《毛泽东传》中的经典之作,以8种文字在不同国家出版。该书不仅体现出作者对于历史事件高度的敏感性,而且也渗透着政治学视角的理论穿透力,对于人物的情景分析更使历史出神入化,引导读者体味“故事”背后的时代困惑和制度机制,把毛泽东丰富的情感与的挑战性的理论创造联为一体,从而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革命的壮观图景。 在《毛泽东传》一书中,一位外国作者为中国人描述了一位中国领导人的生活。该书不仅体现出作者对于历史事件高度的敏感性,而且也渗透着政治学视角的理论穿透力,对于人物的情景分析更使历史出神入化,引导读者体味“故事”背后的时代困惑和制度机制,把毛泽东丰富的情感与的挑战性的理论创造联为一体,从而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革命的壮观图景。 本书观点基本上与中国共产党关于历史问题的决议一致。作为局外人,作者的分析和论断也不乏精辟独到之处。但作者毕竟是一位西方学者,受其文化背景的影响和语言、资料等方面的限制,书中某些观点有时仍不免失于偏颇。
作者简介
特里尔,作者是当今西方世界有影响的研究中国问题的权威,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研究都有较深的造诣。此书在美国出版后,引起了极大轰动,30余家国外报刊给予极高评价,将它誉为“世界关于毛泽东的最重要的著作”。
书籍目录
1)童年的岁月(1893-1910);(2)读书(1910-1918);(3)更广阔的世界:北京和 上海(1918-1921);(4)初露组织才能(1921-1927);(5)奋斗(1927-1935);(6)把握未来(1935-1936);(7)抗日(1936-1945);(8)圣人(1936-1945);(9)成熟的桃子(1945-1949);(10)“我们要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1949-1950);(11)改造(1951-1953);(12)建设(1953-1956);(13)阴云(1956-1957);(14)体制的修补(1958-1959);(15)苏联与超越(1958-1964);(16)退却(1961-1964);(17)乌托邦的动摇(1965-1969);(18)树大招风(1969-1971);(19)尼克松(1972);(20)破碎的梦(1973-1975);(21)强弩之末(1976);(22)结束语。
章节摘录
特里尔笔下的毛泽东与香烟 毛泽东喜嗜香烟不仅为中国人所熟悉,也为外国人所了解。在美国作家R·特里尔撰写的《毛泽东传》中曾多次提到毛泽东吸食烟草的情景,现记录如下: 书中第一次提到烟草的,是毛泽东在长征的路上,“对烟草的新发现使毛在最晦气的日子里也能振作起来。有些报告说,在部队即将开始作战时,他的人甚至用鸦片换取烟草,在没有烟草的时候,也就显示出了毛的聪明才智,他把一切可以弄到手的刺鼻的树叶当作烟草的替代品。” 在抗日战争期间,毛主席接待了一些外国记者,A·史沫特莱就是其中的一个。“有时,他(毛)会直盯住和他讲话的人,头微微前倾,好像是在掂量他的话所产生的效果。整个交谈过程中,厚重缩拢的嘴上叨着香烟,他吸烟时会发出不寒而栗的响声。” “按照规定,所有的人(部队)都只能留短发,但是毛却让自己的头发任意地长,直到看上去像一位音乐家。抽烟和不按时起床被认为是违反纪律的表现,但是,毛抽起烟来就像烟囱,而且正午之前很少起床。” 在建国初期,毛“夜莺式”地工作、学习、写作和修改文章。“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消费国。毛至少有60年的抽烟历史。可能任何国家的政治领导人都不如毛抽掉的卷烟多。毛似乎有一段时间戒了烟。伏罗希洛夫元帅在斯大林死后访问中国时,曾告诉毛说:如果斯大林遵照医嘱戒了烟的话,他不至于逝世得那么早。于是,毛也戒了烟,但是,十个月以后,他又重新抽了起来。他说:戒烟无益于事,我们工作太辛苦,不能不抽。” 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一天晚上,他会见了80位上海工商界的头目。“为了使这些‘民族资本家’不过分紧张,毛语调缓慢,如叙家常。‘你们为什么不抽烟?’他亲切地问,‘抽烟不一定对你们有害。丘吉尔一生抽烟,身体很健康。我所知道的唯一不抽烟但命长的人是蒋介石’。” 在“大跃进”期间,“毛过去曾经常与朱德、刘少奇、彭德怀等人在一起边抽烟边聊天,他们共同商量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在“四清期间”,“毛患有震颤性麻痹,然而,他并不显得十分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毛抽中国生产的弗吉尼亚香烟,而且抽得很凶。在与斯诺的一次会见中一晚上就抽了12支。烟油已使他的手指和牙齿变黑。” 在“文化大革命”前夕,法国文化部长安得烈·马尔罗斯拜会了毛。当谈及“法国脱离美国控制及中国离开苏联阵营时,马尔罗斯无意中用了‘联盟’这个词。在此之前,毛的手始终是在嘴边和烟灰缸之间运动。”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在上海会见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并和她的一些朋友一起庆祝斯特朗八十寿辰。他先是向周围的人说医生让他戒烟,紧接着就点燃了一支香烟,慢吞吞地说他从未想过戒烟。他请在场的会吸烟的人都点着,有些人按着他说的办了。过了一会儿他发现不吸烟的占多数,就对吸烟者说:“不要担心我们是少数,放心大胆地抽好啦。” 这位美国作家是否会吸烟,我们不得而知,但他写在《毛泽东传》里的毛泽东同志吸烟的情景,尤其是细节的描写,是真实而又可信的。同时,通过外国人的耳目、手笔将所见所闻的毛泽东同志吸烟的情景记述下来,又格外地平添了几分情趣。
媒体关注与评论
毛泽东一家人 赵志超 毛泽东的第一次婚姻 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接受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时曾说:“我14岁 时,父母给我娶了一个20岁的女子,可是我从来没有和她一起生活过——后来也没 有。” 美国著名作家、记者索尔兹伯里在他的新著《长征秘闻》中也谈到毛泽东的第 一次婚姻。他说:“毛15岁时,他父亲曾强迫他与一个比他大四五岁的女子结婚。 他出于礼仪参加了婚礼,但拒绝与她接触。由于这桩不圆满的婚事,这个女子的名 字始终没有透露过。” 那么,毛泽东的原配妻子到底是谁呢? 《毛氏族谱》齿录卷十五中说:“(毛泽东)原配罗氏,清光绪十五年己丑九 月二十六丑时生,宣统二年庚戍正月初二寅时殁,葬韶山南岸土地冲楠竹堕,酉山 卯向。”由此可见,毛泽东的原配叫罗氏。 族谱上把罗氏列为毛泽东的原配,把“杨氏”(开慧)列为“继配”,把“贺 氏”(子珍)列为“再娶”。可见,罗氏在毛家的地位是得到族人认可的。 毛、罗两家是世交,上两辈就有亲戚关系。罗氏祖母毛氏,是毛泽东的祖父毛 翼臣的堂姊妹,即韶山冲毛咏堂之女,亦即毛泽东的姑祖母。而罗鹤楼(罗氏之父) 与毛泽东父亲毛顺生又有些生意往来,因此两家关系密切。毛顺生每逢去罗家走访、 谈生意,时常带上长子毛泽东。毛泽东谦恭有礼,每相逢皆执侄辈礼,称罗鹤楼的 妻子毛氏为“姑母”,称罗为“姑父”或“叔父”。罗家夫妇对这位后生颇有好感。 再说罗氏生性温顺善良,年方十八,长得丰满,是一位操持家务的好手。毛顺生对 这位表侄女甚为喜爱,因此特意向罗家提出结亲的要求。罗家正有此意,便痛快地 答应了婚事。 毛泽东少年大志,根本就没有想到父母会这么早为自己操办婚事,因此心中闷 闷不乐。为顾及父母和亲友的面子,他只好默默忍受着这桩“痛苦的婚姻”。美国 作家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写道:“可怜的毛泽东呆若木鸡。出于某种考虑,泽 东有礼貌地接受了这种生硬的可怕的仪式,他规规矩矩地向每位来宾磕头。惊恐万 分的新娘被揭去红盖头,像新买来的商品第一次接受检查。但是他绝不与这位比他 大六岁的新娘住在一起,并发誓说决不碰她一指头。” 1909年罗氏通过明媒正娶来到毛家,成了毛家的长媳,不管毛泽东对此事满意 不满意,但他的父母是满意的。 妻子罗氏过门以后,与婆婆文氏、弟媳王淑兰(毛泽民的发妻)相处很好。她 也很体贴丈夫,为他送茶送饭,洗衣浆裳。 毛泽东对父亲的包办婚姻一直不满。1910年秋,毛泽东怀着“立志出乡关”的 志向,来到湘乡东山中学求学,半年后,到长沙湘乡驻省中学读书。 就在他1910年离开韶山去湘乡读书之前,这年春节后一天,罗氏因患细菌性痢 疾,不幸去世,年仅21岁。 毛泽东虽然不承认这桩婚事,但一直没忘记罗氏的亲属。罗氏去世后,毛、罗 两家保持密切往来,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仍勉力照顾。
编辑推荐
“毛泽东的一名警卫员着迷地目睹了毛泽东1938年5月写《论持久战》时的情景。毛泽东坐在窑洞里的书桌边,微弱的烛光照着他苍白的脸。他两天没有睡觉,只吃了一点点东西,一条湿毛巾用来擦他身上的淋漓大汗,笔记本旁边放着一块石头,毛泽东手臂酸疼时就紧握几下石头使手指得到松弛。5天以后,写满了显示毛泽东桀骜不驯特点的草体字的稿纸已有一大摞,而毛泽东的体重减轻了,眼睛布满了血丝。当他去吃已不止一次给他热过的晚饭时,工作人员把这视为一个重大胜利———如此着迷于写作的政治家真是举世少有。第7天,毛泽东突然痛得跳了起来,原来是他右脚上穿的鞋被火盆中的火烧了一个洞,而他还在沉思。他喝了一杯烧酒,继续把《论持久战》的最后一部分写完。到了第8天,他突然感到头痛,一阵晕厥。医生来给他诊断后,他仍继续写作。到了第9天,终于完成了这篇长达5万多字的论文。” 特里尔著《毛泽东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