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时代美德一字经

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作者:王颖  

前言

“美德”是什么?在有些人看来,就是埋头傻干而不计报酬多少,与人交往而甘愿事事吃亏,不考虑个人得失而时时奉献。这种想法,让我们想到了热带丛林中的狐狸和狼。这种所谓的智慧.也不过是丛林之中狐狸和狼的智慧。这种对美德的看法.也不过是没有任何感恩之心的“小人”的内心独白。对狐狸和狼来说。甚至对只图利益的“小人”来说,美德确实什么都不是。但是,我们到底是要把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建设成一个美好的人类世界。还是要把它变成一个热带丛林?丛林之中,没有谁永远都是强者.即使老虎狮子也不例外。当那些信奉丛林规则的“智者”成为“更智者”爪下的一块肉时。他的智慧在哪里?    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利己主义者的智慧是一种小聪明,虽然可以暂时得利,但这种利总是有“害”相跟随。因为沾了别人的便宜,固然可以一时得意,但当被千夫所指的时候。他的得意也就不再了。前乐而后苦、开始得意而日后途穷的智慧,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一种高妙的智慧。真正的名家应该是淡泊名利、以追求真理为使命的人。    在有美德的人看来,有损美德的利益不是一种利,反而是一种害。正如孔子所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避开了不符合道义的利益,同时也就避开了它可能导致的害。俗语也说:“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爱好美德的人,善于约束自己,上不愧于天,下不怍于人,心里坦坦荡荡,安宁舒畅。能使自己愉悦幸福一生的,莫过于美德。    有美德的人讲仁讲义,乐于助人,乐于成人之美,这有助于消融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对立,增进入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合作。团结就是力量,合作强于孤军作战。人之所以能够胜过万物,就在于人与人之间能够合作起来。    美德是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力量。有美德的人。是在爱人中爱己,在利人中利己,在使众人快乐中获得自己的快乐。因为他行事以德,故服人不靠威势武力;因为他爱人利人,故能把自己与大众连为一体。因此,孟子才说“仁者无敌”。    美德是可以惠及整个社会和子孙万代的精神财富。孔子曾经提出过“惠而不费”的君子智慧。在他看来,“因民所利而利之”的德政是惠而不费的。如果我们能把孔子的思想发挥一下。使美德真正成为每一个人的操守,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做父母的有慈的美德,天下的儿童就都幸福了;做子女的有孝的美德,天下的老人就都幸福了。同样,每个社会位置上的人都有美德,天下就会是一个大道流行、人人幸福的世界。这就是真正的“惠而不费”。

内容概要

《时代美德一字经:忠》针对市场上缺少入情、入理、入心的道德教育读物,专门为广大未成年人精心打造。要改善社会的道德风气、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首先须有好的读物。《时代美德一字经:忠》适应了这一社会需要。《时代美德一字经:忠》力求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和时代精神完美融合,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文化继承和文化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凸显了社会主义道德的中国特色和民族道德传统的历史延续性。在保证其通俗性、可读性的同时,保证有一定的创新性。

作者简介

焦国成,我国当前伦理道德领域的领军人物。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主任,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曾为英国牛津大学、威尔士大学(兰彼得)、日本爱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书籍目录

第一辑 解析篇 一 忠的词源意义及其历史演变 二 忠德的一般要求 三 当代社会如何践行忠德 第二辑 菁华篇 第三辑 范例篇 1 外举不避仇 内举不避亲 2 饮马翰海,封狼居胥 3 直言进谏 朱云折栏 4 尽职尽责 舍身护主培 5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6 台州大捷 兵家绝唱 7 收复台湾 捍卫领土和主权 8 回到太阳升起的地方 9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趋避之 10 英勇无畏献身祖国 11 我是中国人 12 为共产主义信仰献出了一切 13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14 巾帼豪杰宁死不屈 15 怕死不当共产党员 16 坚决抗日 反对卖国 17 舍身堵枪眼 18 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19 誓把才干献祖国 20 忠于职守治理“三害” 21 对祖国的国防事业无限忠诚 22 收养孤儿情满西藏 23 在哪儿都是为人民服务 24 公而忘私 绿化荒山 25 海岛居民的白衣天使 26 为人民服务永不退休 27 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 28 永恒的守护 29 恪尽职守在天边 30 感动中国的爱情天梯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妻子服事丈夫,这三种秩序理顺以后,天下就会太平;如果这三种秩序被违背,天下就会混乱。这是天下的正常法则。又说:明王贤臣都不要改变这种法则,就算君主不够贤明,臣子也不能侵犯。可见,韩非子强调了臣子对君主的单方面的忠。 西汉时期,为适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董仲舒对忠君思想进行改造,把忠规定为臣民天经地义的无条件的行为准则。他在《春秋繁露•天道无二》中说:如果心中只有一个目标,那么就是忠。如果心中有两个目标,那么就是祸患。又说:既然祸患产生于心中有两个目标,所以君子鄙视背叛,崇尚专一。在此,董仲舒特别强调忠臣不事二主的观念。 至宋盟时期,忠的伦理范围不仅严格地局限在“君臣”一伦,而且“愚忠”的成分大大增强。唐太宗李世民说:即使君主不贤明,臣子也不能不对他忠心。宋代司马光说:臣子侍奉君主,到死也没有二心。忠臣不会为两个君主做事。这样,忠便成为臣的片面义务。 到了清代,随着专制主义的发展,忠君思想的消极意义越来越突出,“愚忠”的程度发展到极致,忠的积极性涵义渐渐消失。与此同时,某些进步思想家对“忠”的内涵进行了重新诠释。他们强调,对“国”与“天下”,“一君之私”和“天下大公”这些政治观念应该进行区分。显然地,这些思想,对于恢复“忠”的本来意义和抑制“忠”的片面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近代以来对“忠”的批判与改造 近代思想家谭嗣同、严复、梁启超等人,一方面,猛烈批判了臣子对君主的片面的忠德;另一方面,对忠并未全盘否定,而是对她进行了改造继承。忠应更多地同“国”联系在一起,强调个人对国家尽忠是一种天职。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则在根本否定片面的忠君之德后,主张将忠的对象转移到国际、民族、人民和事业上,他说:“在国家之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如果说忠字可以不要,试问我们有没有国呢?我们的忠字可不可以用之于国呢?我们到现在说忠于君,固然是不可以,说忠于国是可不可呢?忠于事又是可不可呢?我们做一件事,总要始终不渝,做到成功,如果做不成功,就是把性命去牺牲,亦在所不惜,这便是忠。”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批判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德的合理因素,并将其创造性地发展,大力倡导忠于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忠于全人类的进步事业,忠于党、忠于祖国和忠于人民。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价值评判标准,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胡锦涛主张“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成为时代主旋律。忠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文化体系中获得新的发展与生机。

编辑推荐

《时代美德一字经:忠》历经数千年传承融汇时代精神的美德,是中国人思想道德的灵魂,是构筑中国人时代精神的血脉,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忠-时代美德一字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