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作者:于永玉,秦向东 编  页数:150  字数:100000  

前言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也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出了绚丽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大家代代传承。    那么,什么是传统美德?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呢?通常来说,传统关德就是在自觉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中,一些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实际奉行的,而且在现代仍有着积极影响的那些美德。具体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概括起来就是指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实践过程中积累而成的稳定的社会优秀道德因素,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领域,并通过社会心理结构及其他物化媒介得以代代相传。    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中华传统美德已融入到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成为社会道德文化的遗传基因,成为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精髓所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可以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使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具有更丰富的内涵,让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等更加深入人心,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同时,还可以更好地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    国民的思想道德状况,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着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目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德育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更是日渐凸显。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因此,党中央非常注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全社会也已形成了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风尚。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不断发展和延续的根本,因此,青少年德育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为了增强和提升国民素质,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素质,我们特意精心编写了本套丛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    本套丛书立足当前公民,尤其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归纳为一百个字,即学、问、孝、悌、师、教、言、行、中、庸、仁、义、敦、和、谨、慎、勤、俭、恤、济、贞、节、谦、让、宽、容、刚、毅、睦、贤、善、良、通、达、知、理、清、廉、朴、实、志、道、真、立、忠、诚、公、正、友、爱、同、礼、温、信、尊、敬、恭、恕、责、仪、精、专、博、富、明、智、勇、力、安、全、平、顺、敏、思、积、利、健、率、坚、情、养、群、严、慈、创、新、变、革、争、谏、诲、齐、省、克、竞、求、简、洁、强、律。丛书内容丰富、涵盖性强,力图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囊括进去。丛书通过故事、诗文和格言等形式,全面地展示了人类永不磨灭的美德:诚实、孝敬、负责、自律、敬业、勇敢……这些故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被人们用来警醒世人、提升自己,用做道德上对与错的标准;同时通过结合现代社会发展,又使其展现了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新精神、新风貌,从而较全面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美德。    在本套丛书中,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我们还在每一篇故事后面给出了“故事感悟”,旨在令故事更加结合现代社会,结合我们自身的道德发展,以帮助读者获得更加全面的道德认知,并因此引发读者进一步的思考。同时,为丰富读者的知识面,我们还在故事后面设置了“史海撷英”、“文苑拾萃”等板块,让读者在深受美德教育、提升道德品质的同时,汲取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    这是一套可以打动人心灵的丛书,也是可以丰富我们思想内涵的丛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种圣洁的、高尚的生活哲学。无论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给予人类基本力量的美德从来不曾变化。著名的美国政治家乔治‘德里说:“使美国强大的不是强权与实力,而是上帝赐予的美德。假如我们丢失了最根本且有用的美德,导弹和美元也不能使我们摆脱被毁灭的命运。”在今天,我们可能比任何时候都更应关心道德问题,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问题,因为今天我们正逐渐面临从未有过的道德危机和挑战。    人生的美德与智慧就像散落的沙子,我们哪怕每天只收集一粒,终有一天能积沙成塔,收获一个光辉灿烂的明天。《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中的美德故事将直指我们的内心,指向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道德感。因此,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一定会在我们的倡导和发扬之下,世世传承,代代延续!    全套丛书分类编排,内容详尽、文字优美、风格独具,是公民,尤其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优秀读物。愿这些恒久流传的美文和故事能抚平我们每个人驿动的心,愿这些优秀的美德种子能在青少年身上扎根、发芽、生长……

内容概要

  “巅峰阅读文库”通过故事、诗文和格言等形式,全面地展示了人类永不磨灭的美德:诚实、孝敬、负责、自律、敬业、勇敢……这些故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被人们用来警醒世人、提升自己,用做道德上对与错的标准;同时通过结合现代社会发展,又使其展现了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新精神、新风貌,从而较全面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美德。
  《坚持徒步的枫山先生》、《晏殊的两封家书》……这本《诲·诲人不倦》是其中一册,通过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弘扬、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使青少年增强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书籍目录

第一篇 教诲为本
生木造屋不可行
身教言传为大业
“以人为镜”劝诫子侄
“淡泊”与“宁静”
智分家产诫子自立
循循善诱的朱熹
朱元璋严格教子
李应升遗书训子
林宾日循循善诱
令鉴真大师受益一生的一堂课
鲁庙里的怪酒壶
博得学生爱戴和尊敬的曹禺
第二篇 以身省人
孟献子囚子诲子
为正义献身的范滂
诫恶善后的颜之推
与人为善的李大亮
怜孤恤贫的陈希亮
铁面孝心代代传
坚持徒步的枫山先生
曾国藩勤俭治家
第三篇 率性直言
齐侯之鞋
行不在服
献鸠放生
道听途说不可信
猪代牛耕
远水不救近火
国有三不祥
教子不伤父子情
顾恺之焚子券书
王文正持家教子
晏殊的两封家书
司马光教子成才
韩亿宴客杖子
赵云拒赏
蔡元培诲人不倦育人才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姚崇(650-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避唐玄宗“开元”年号讳,改名姚崇。父姚懿,曾任硖石县令,祖籍江苏吴兴,因先辈世代在陕州为官,遂定居陕州硖石(今属陕县硖石乡)。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宰相。特别是在玄宗朝早期为相,对“开元之治”贡献尤多,影响极为深远。 姚崇是唐代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人。唐玄宗开元初年时,姚崇任宰相,在政治上很有作为,被史家誉为“救时之相”。不过,这里讲的并不是他从政的事迹,而是他为儿子们分家产的故事。 姚崇虽然身为宰相,职高权重,地位显赫,可他一点儿架子也没有。不但他自己这样,对儿子们的管束也极为严格。 一个夏天的晚上,姚崇破例在庭院的大树下乘凉,一手捻着不多也不很长的胡子,一手摇着蒲扇,对管家说道:“你去把彝、异、弈哥仨叫来,我有话和他们说。” 管家应声而去,不一会儿,就把姚崇的三个儿子带来了。 那时,姚崇的三个儿子老大彝17岁,老二异15岁,老三弈13岁。 姚崇整天公务繁忙,即便在家,也是宾客不断。但他却不放过任何零散的时间,只要稍有空闲,不是手不释卷,就是笔管在手,伏案疾书。当然,并不是著书立说,而是撰写公文,或是批阅文件,很少与孩子们玩耍。 孩子们也是,只有吃饭的时候同桌,也不说什么,只是低头吃饭,饭吃完了,扭头就走。不是回书房接着读书,就是找个安静的地方温习功课。只有父亲问书的时候,孩子们才来到父亲跟前,个个垂手站立,不敢有任何造次。 其实,即便让这三个孩子淘气,他们也不会。常来姚家的官员都知道姚大人家有三个书呆子,一个比一个呆。不过,姚崇听了官员们这样的议论,不但一点儿也不恼,反倒有些得意。他心想,小孩子不读书,还能干什么?呆,似乎是个问题。读书,自然是为了进仕,而进了仕,不懂农事,不明白经济,官也当不好。退一步说,即便是做个普通老百姓,也总得能劳动,会干活儿,善于理财理家吧?姚崇对儿子们的将来已经考虑了很久。现在终于有了主意。今天正好有点空闲,便想和儿子们交代一下他们往后应该怎样生活。 儿子们见父亲半天不说话,只是不动声色地在他们的脸上扫过来又扫过去,都有些紧张。 父亲一贯教诲他们,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哪怕是遇到天大的事情,也应该先看看自己,看自己是不是存在什么毛病或错误。如果是自己身上的问题,不论大小,也不分性质,都必须勇于承认。然后,该承担责任的,必须承担责任;该领罪的,必须领罪。相反,如果问题与自己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也要弄明白问题的来龙去脉,以便从中得到借鉴,防微杜渐,警钟长鸣,对修正己势是有益处的。 此时,儿子们都是这样想的,把自身上上下下看了遍,没有发现自己身上有什么毛病或不对的地方,才把眼神不约而同地移向了姚崇。 姚崇似乎对儿子们刚才的表现很满意,微笑浮现在他的脸上。突然,他把蒲扇停在了半空中,不再扇动,开口问儿子们:“你们谁能说说,天气这么热,不扇动蒲扇,惬意的凉风从何而来?” 儿子们无法回答他提出的问题,只有面面相觑。姚崇好像没有指望儿子们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又接着把蒲扇扇动起来。这时,他扇动蒲扇的动作很大,适意的凉风不仅使他自己觉得得劲,连儿子们也感到凉风扑面,精神为之一爽。 姚崇面露得意,对儿子们说:“你们终于明白,要想得到什么,依靠别人只能一时一事,不能指望永远。而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自己。” 听了这些话,儿子们恍然大悟,原来爹借着蒲扇的扇动,给我们讲了一个天大的道理! 姚崇把话转入了正题,他把现有的田产一分为四,除了自己的那份,其余的都平均分给了儿子们,让儿子们自己经营管理,做到自食其力。 儿子们一时有些慌乱,对于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他们没有任何精神准备。但聪明的小儿子弈悄悄地对不知所措的两个哥哥说:“耕田劳作,和下棋一样,棋子怎么摆,究竟摆在哪里,决定着输赢,难道不是吗?” 弟弟的提醒,使两个哥哥想到了自己的名字,老大想到了那个“彝”,是要人走平常或正常的道路,同时更应该懂得和遵守法度。想到这里,他镇定自若了。 老二想的是“异”,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告诉过他,你要做一个不同于一般的人。父亲给我们分田产,目的不就是为我们走常人不曾走过的路创造条件么?老二的神态很快恢复了正常。 从此,姚崇的三个儿子一边读书,一边经营自己的田地,既是读书人,又是靠个人能力料理生活的人。 后来,姚崇的儿子们也都继承父辈的遗志,均在朝为官:长子彝,开元初年任光禄少卿;次子异,任坊州刺史;少子弈,开元末任礼部侍郎、尚书石丞,都很有出息。 灭蝗宰相姚崇 唐玄宗李隆基刚刚即位时,一心想要恢复唐太宗的事业。他任用姚崇为宰相,重新整顿朝政,很快便将中宗时期的混乱局面扭转过来,使唐王朝重新出现了兴盛的景象。正在唐玄宗励精图治的时候,河南一带却发生了一次特大的蝗灾。地处中原的广阔田野上,到处都是成群的飞蝗。飞蝗群落在哪里,当地的庄稼便被吃得精光。 那时人们的科学知识很贫乏,再加上迷信,便认为蝗灾是老天降给人类的灾难。于是,各地老百姓为了消灾得福,便纷纷烧香求神。眼看庄稼被蝗虫糟蹋得颗粒无存,广大农民却毫无办法。灾情越来越严重,地方官吏只好向朝廷告急。 当朝宰相姚崇向唐玄宗上了一道奏章,认为蝗虫只是一种害虫,没有不能治的。只要各地官民齐心协力驱除飞蝗,蝗灾就可以扑灭。唐玄宗很信任姚崇,立刻批准了姚崇的奏章。于是,姚崇便下了一道紧急命令,要求百姓一到夜里就在田头点起火堆。等飞蝗看到火光落下来时,就集中人力扑杀;同时在田边挖掘大坑,边打边烧。这个办法果然奏效,光洋州一带就扑杀蝗虫14万担。当地民众还以蝗虫为食,蝗虫吃掉庄稼,人们吃掉蝗虫。军民团结消灭蝗虫,取得了空前的胜利。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