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作者:鲁迅 页数:205
Tag标签:无
前言
说明《野草》所收散文诗23篇(内含打油诗一首和短剧一个),最初陆续发表于1924年12月至1926年1月的《语丝》周刊,署名鲁迅。《题辞》最初发表于1927年7月2日出版的《语丝》第138期,署名鲁迅。本书于1927年4月由作者亲自编定,同年7月由上海北新书局初版印行,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此后印行的版本,除个别字和标点有所不同外,各篇文字大都和初版相同。《野草》初版封面画系孙福熙所作。北新书局第三版按照鲁迅意见将封面的署名“鲁迅先生著”改为“鲁迅著”,并在扉页背面加印“孙福煦作书面”字样。1930年5月第6版封面署名恢复“先生”二字,随后再次删去。1932年,作者在《〈自选集〉自序》中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作随便谈谈。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又在1934年10月9日致友人的信中说:“我的那一本《野草》,技术并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其中某些篇章意义较隐晦,据作者后来解释:“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糊了。”(《二心集•〈野草〉英文译本序》)此次校订以鲁迅生前校定的版本为底本,并参校其他版本,注释力求简要。鲁迅时代某些词句和标点符号与现行用法不一致者,仍遵其旧,不做改动。题辞①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②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③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①上。
内容概要
他在完成一次内心的突围,将自我的生命体验融入对现实的思考。他在做一次自我的解剖,每一篇都是最真实的心灵档案。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树人,浙江绍兴人。出生予破落士大夫家庭。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生前出版小说集三种、散文集两种、杂文集十五种、通信集一种、文学史著作两种。鲁迅在翻译外国文学和整理中国古籍方面也成绩卓著。
书籍目录
·野草
题辞
秋夜
影的告别
求乞者
我的失恋
复仇
复仇(其二)
希望
雪
风筝
好的故事
过客
死火
狗的驳诘
失掉的好地狱
墓碣文
颓败线的颤动
立论
死后
这样的战士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腊叶
淡淡的血痕中
一觉
·众人皆醉我独醒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
家庭为中国之基本
大观园的人才
论“他妈的!”
流氓的变迁
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
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
病
豪语的折扣
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
“人话”
女人未必多说谎
男人的进化
言论自由的界限
考场三丑
我观北大
青年与老子
查旧帐
从讽刺到幽默
从幽默到正经
大小骗
漫骂
推背图
中国人的生命圈
各种捐班
中国人的奇想
我谈“堕民”
我要骗人
“小童挡驾”
批评家的批评家
野兽训练法
安贫乐道法
玩具
观斗
上海的儿童
文学上的折扣
电的利弊
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
火
礼
读书忌
阿金
章节摘录
版权页:近五六年来的外国电影,是先给我们看了一通洋侠客的勇敢.于是而野蛮人的陋劣,又于是而洋小姐的曲线美。但是,眼界是要大起来的,终于几条腿不够了,于是一大丛;又不够了,于是赤条条。这就是“裸体运动大写真”,虽然是正正堂堂的“人体美与健康美的表现”,然而又是“小童挡驾”的,他们不配看这些“美”。为什么呢?宣传上有这样的文字——“一个绝顶聪明的孩子说:她们怎不回过身子儿来呢7”“一位十足严正的爸爸说:怪不得戏院对孩子们要挡驾了! 这当然只是文学家虚拟的妙文,因为这影片是一开始就标榜着“小童挡驾”的,他们无从看见。但假使真给他们去看了,他们就会这样的质问吗?我想,也许会的。然而这质问的意思,恐怕和张生唱的“哈,怎不回过脸儿来’’完全两样,其实倒在电影中人的态度的不自然,使他觉得奇怪。中国的儿童也许比较的早熟,也许性感比较的敏,但总不至于比成年的他的“爸爸”,心地更不干净的。倘其如此,二十年后的中国社会,那可真真可怕了。但事实上大概决不至于此,所以那答话还不如改一下:“因为要使我过不了瘾,可恶极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作为一名步入老境的作家,从少年时代开始,六十多年来一直崇敬着一位中国的文学家,那就是思维最敏锐、民族危机感最强烈的鲁迅,阅读鲁迅已经伴随我的一生。——日本著名作家、199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圆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郁达夫《怀鲁迅》
编辑推荐
《野草》是美文馆之一。
名人推荐
闲谈饮酒说《野草》作者:弋戈《题辞》开外,从《秋夜》到《一觉》共二十三篇,维锋兄言凡野草之文,皆鲁迅苦闷之作也。这组大多发在《语丝》杂志上的小型散文或及诗,从腊月末读到现在,确有所感。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不喜欢鲁迅文墨的青年,细觉来大概是对文字天生的不敏感,加之自我写作的影响,读之愈多愈陷入规矩、圈套、模仿之流,但对于鲁迅的文章却不是如此,是向来就厌恶的。一为中学语文教材选文每年必有他的,二来,小学时我始终没能好好学习语文,失掉了古文的好基础,于是不合自己胃口的文字一律弃之如履,那时候从雷峰塔的倒掉开始,鲁迅之于我就倒掉了。这次读《野草》自然是压力颇大的,交游者多为鲁文之流,尤维锋兄高格令人敬佩,其文犀利之于我,如醍醐灌顶。加之,另外一个朋友对鲁迅之文推崇备至,尤为野草,呜呼读之,实为所迫。一读不然,所觉无味处,妙趣横生,所觉无意出,奇意屡显。不觉读出一身冷汗,悔不当初。记得在初来学校所选修辞课上,翟燕老师曾提取秋夜篇开句说“在我的后院,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说此句大有深意,我却不以为然,讽其故弄玄虚,剑走偏锋,不提也罢。后来细读发现确实如老师所言,不同的心境下看到的物境确然有别。腊月二十七经过原来的小学,忽然发现与小时候那个眼中美丽而庞大的校园截然不同,尽管柳树变得愈加粗壮而繁多,但总觉的不如小时那么茂密了。校园黑板上当年校长的题词一直没有抹去,也觉笔画间减少了几分力量。那枣树,大概也是如此,不能以我辈之心来度量,细细想来,其实为鲁迅先生之寂寞心境吧。读到后来,自然更加清晰了,虽然有些句子还带着我颇为不喜的语调,但足以使我震撼了。后来的篇目中,我甚至感觉到诗歌意味在他文中的发生,但我却无法一一言明。直至他的复仇,我已微醉,正如维锋兄口中之鲁迅文,乃烈酒也,缓和处,犀利处,僵硬出,坦荡处,尖刻处,皆有之,但浓度绝对是足够了。想必,我酒量甚好,在此处微醉亦是不妨。只就首句“人的皮肤之厚,大概不到半分”已经大快我心,想必这老头一定有高明之论也。果如我料,想那看客之劣乃我族病根。同学聚会那天,在镇上发生打架事件,观者众多,无一不旁耳侧传,闹的沸沸扬扬,我心痒痒然。想及鲁迅此处,倒是拂袖而去了。几个同学凑合半天,落得饭桌上一些谈资,甚觉无趣。然而真正使我大醉的确是他那两篇小文《墓碣文》和《颓败线的颤动》了,然而在鲁迅的《英文译本序》他并未提及这两篇,于此大概课看出先生之无奈,想必灵魂的思考只需传播无需言明罢了。他说:“……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我始有茫然之感,但不知为何,心中总有无以言明的清晰。然而墓碑碑文即为死尸的发声筒,于是我隐隐约约听到“……离开……”的命令声。“我绕到碣后,才见孤坟,上无草木,且已颓坏。即从大阙口中,窥见死尸,胸腹俱破,中无心肝。而脸上却绝不显哀乐之状,但蒙蒙如烟然。”先生所描,如我所见,我却也蒙蒙如烟然。只不过冷汗鄹止,他迫使我读下去。“……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答我。否则,离开!……”我确已不知我身处何处了,“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可创痛酷烈,本味何以知晓?金瑞锋先生说:肉体已经呈现出对自身存在的迷茫:既然人活着时,只能利用肉体,享受肉体,从肉体的反应中得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有利的应该占有,无利的便摒弃。但是当肉体死了以后,它不再对万物表现出喜或悲,痛或快,此时肉体的价值存在何处?死尸显然不甘心自身肉体的消灭,它也想知道肉体--这个至今未尝品味过的事物的味道,于是“抉心自食,欲知本味”,但是,肉体已死,它不同于存活时,所以当死尸询问和威胁时,同时感到自身的无奈,只能离开,但也留下话:“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肉体已归于腐朽,不可再次起生,自食就是无所希望,而要得救,需要对自身的无限珍爱,要拯救肉体,只能珍惜它--这是中国几千年丧葬史的精髓;但是这样,肉体的本味又不可知:这是肉体存在的矛盾与疑惑。于是归结他为鲁迅对于肉体拯救的思考,我深谙此语,却总觉得有不同于我内心所感处,无法言表。到后来,自然更加震颤不已。“……答我……否则……离开……”同此前命令语,而终也,先生为死尸安排一处,我为尘,你自见我的微笑于云霓,想必是肉体拯救的偶然罢了。想想也是,当生者尝温死者之感,这自然需大境界。忽然便想起三毛自杀时的所说,想来我还是幸福的,可以预知自己的死亡日期和死亡方式。后来我便往往将其看作是参破生命之感的大境界。而另一篇《颓败线的颤动》则使我痛彻心扉,四顾茫茫而不绝此音。垂老之母历尽千辛,将女儿抚养成人,而待女儿成人后却向她抱怨“使我委屈一世的就是你!”女婿也说:“你还以为养大了她,其实正是害了她,倒不如小时候饿死的好!”连女儿中最小的一个也玩着一片干芦叶,仿佛一柄钢刀,大声说:“杀!”于是垂老的母亲开始颤抖、痉挛。在这里墓碣文中肉体的拯救似乎又更上一个层次,抉心食之的肉体,欲知本味而不得,因为他是死尸,食己肉而不得。而活着的人呢,自然食别人的肉以知本味了。于是吃人的本质又一次被显露了出来。自不必说,在这个话题上,我自始至终是服了这一老头的,从那两只血淋淋的馒头开始,倒掉的鲁迅终于给过我,此刻接着读他的理由。自然,在醉处,我是沉默的,反过来再度读到题辞,却不是初读时茫然了。在题辞中,先生开篇就已言明--当我沉默的时候,我感到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种矛盾心理表明鲁迅其思维正处于一段变化期--旧的需要舍弃,新的还未成熟。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旧的确已“死亡”。鲁迅过去曾追随前驱者们而“呐喊”,那时自己相信“将来”和“青年”。而现在这种笼统而僵化地看待这个发展着的世界的思想正在“死亡”。正是由于有了这种认识,才使作者对过去的思想有了这样一个总结,并预示着一个新的开端。于是先生并没有失落,而是感到高兴。 但这些新的思想还是雏形的,它不可能形成长篇巨制,只生出这类似野草的小语丝,所以鲁迅说:这些“大抵仅仅是随时的小感想。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糊了。”可见其朦胧之特性。由此,题辞完成了总纲的职务,仿佛醉酒《一觉》之后的回胃酒,我一饮而尽。乃有大清醒。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