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3 出版社:万建中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1-03出版) 作者:万建中 页数:154
前言
养育习俗包括孩童成长过程中一系列的灵物崇拜和镇鬼祛病的辟邪行为,以及民间护儿的宗教仪式、民间护理婴幼儿的科学做法、民间教育儿童的内容和措施、儿童游戏等等。 在中国入的生命历程中,没有比家庭、家族更重要的东西了,他们的一切喜怒哀乐,都与家庭、家族紧紧联系在一起。传统社会中,人生最重大的事是成家立业;最大的欢乐是合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最要紧的事是养家糊口,发家致富,光宗耀祖。而要达到这些目的,首先应重视“生”和“养”。“生”和“养”是我国传统家庭、家族乃至国家所关注的大事。这也是因为,为人父母既是新组合的家庭成员期待的人生重要历程之一,又是社会组织为了维持国家、地区发展必须具备的由人口自身再生产所带来的人力资源而对家庭的一种分工和要求,更重要的是,中国传统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构成了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细胞,它强调家族至上,家族成员必须绝对服从家族利益的代表——家长。因此,生儿育女以延续家族在历史长河中绵绵不断的存在,就成为家庭和家族成员关心的焦点。 中国人对“生”和“养”的关注还源自传统的生命理念。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的实践中形成了较独特的生命意识,哲人们率先将这种意识升华为一种生命的理论,又经许多智者,尤其是《易传》的沉思和阐释,终于形成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中华民族的生命哲学。《易经·系辞下》谓:“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日人,何以聚入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日义。”把天地之最伟大的品德——“生物”运用于治国,则显示出圣人要有其“位”,必须通过治理财用和禁约为非来聚集百姓。百姓无疑是一种生灵,且是天地间最可宝贵的,故国家的统治者要效法天地的好“生”之德以治理社会。数千年来,中国历代统治者绞尽脑汁,颁布了种种政策,鼓励民众多生育子女,其现实意义是增加税收和劳役人数,“国富”与“国强”均要以“民庶”为基础,而其潜意识层则是天地有好“生”之德在发挥作用,这是毫无疑义的。《易经·系辞上》又云:“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这指天地的盛德就在于富有万物并且不断地创生出新的事物,所以“生生”即为“易”,即为宇宙大化的本质。这些构成了中华民族较完整的生命哲学。这种生命哲学其要义为:生生不息、新陈代谢乃宇宙之本质;人类之生命与自然万物之生命皆宇宙之本质的显现,故而融通为一;入作为一种有感觉、有智慧的生物,应该从静观万物之生意的过程中,体验自然生命的伟大,把内与外的生命之流融汇成一片,将个体的生命投入整体生命之中,达到生活与生存的化境。这种生命哲学在中华民族漫长的生养活动中,引申出了强烈的珍惜生命的意识和伦理。一般普通的中国人都十分重视生与养,把生儿育女视为人生最重大的事情,因此而有了民间生育过程中一系列的求孕及生育的祈求和操作。 中国古代少儿存活的灵物崇拜及辟邪活动是异常丰富的。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人们抵御灾害与病患的能力相对较弱,尤其是新生儿,抗病能力更差,在古代医疗保健水平极低的情况下,新生儿的病残率和死亡率都相对较高。古代中国人为使新生儿存活下来并顺利成长,真是绞尽了脑汁,不惜任何金钱、物资和人力的代价。我们不难从古人对众多护儿神的崇拜中,从为护育新生命的纳吉及镇鬼祛病的活动中,体会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求生抗死的强烈愿望和生存技能。 民间广泛地推崇众多的护儿神灵,如床公床母、痘神、碧霞元君、七娘妈等等。在中国南方地区,百姓一般认为,床母对婴儿的保护无所不至。婴儿晚间睡熟时的微笑、皱眉、嘟嘴、动手动脚等都是因为床母在教导他(她),此时忌讳唤醒睡梦中的婴孩,否则有可能长大后变成痴呆。有时床母一高兴,还会带着睡着了的婴孩的魂魄四处观光,所以忌讳在孩子的脸上涂抹颜色,否则当孩子的魂魄回来时认不出自己的躯体,就会出大事了。人们又相信,床母十分嗜酒,祭祀床母时不可用酒,因为床母一喝醉,就忘了履行护儿的职责,婴儿就可能从床上滚落而受伤等等。 中国百姓为祈求幼儿平安,顺利成长,还有一套十分奇特的纳吉操作,比如送孩子到寺庙道观中做寄名和尚或道士。此时孩子并非真的出家,而是请和尚为孩子取个僧名或请道士给孩子取个法号,拜其为师,祭祀一番,取回一些小饰物即可。民间普遍相信,这样做了之后,就会有法力无边的神佛保护幼儿。此外,又有为孩子拜干爹干妈以求吉利的风俗,有给孩子戴“长命锁”、穿“百家衣”、吃“百家米”或戴各种各样的护身符等以保孩子健康成长的民俗。可以说求吉驱邪的操作虽然复杂无比,但贯穿于其中的,则是芸芸众生、人间之父母虔诚地希望通过这些费钱费时的活动,获得冥冥中某种神灵的垂青,成为护佑孩子的超人间的力量,以让孩子们远离灾祸,得吉获福。 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家训和幼儿游戏,也是生养民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翻开卷帙浩繁的古代蒙童教材和渗透了父母至深之爱的家训,人们便会惊叹于古人对孩童启蒙的重视和细心。为了把幼儿培养成材,教育成一个能自主生活、在社会中游刃有余者,中国古代的长辈真是费尽了心血,其中有许多是现代人可以汲取的养料。
内容概要
在中国人的生命历程中,没有比家庭、家族更重要的东西了,生儿育女以延续家族在历史长河中绵绵不断的存在,就成为家庭和家族成员关心的焦点。育儿习俗包括孩童成长过程中一系列的灵物崇拜和镇鬼祛病的辟邪行为、护儿的宗教仪式、护理婴幼儿的科学做法、教育儿童的内容和措施、儿童游戏等等。 《育儿民俗》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 《育儿民俗》向您介绍了有关民间育儿民俗的内容。
书籍目录
一、护儿神崇拜1.床公床母2.痘神3.七娘妈4.花公花婆5.阿婆二、呵护婴孩的方式1.认干爹干妈2.寄子3.认舅舅4.长命锁5.百家衣6.百家米7.舍替身8.护身符9.压岁钱三、庆贺礼仪1.满月2.剃发3.过百日4.抓周四、祛病消灾巫术1.叫魂、收惊2.治夜哭3.治“客忤”4.不能手指月亮5.赶病魔6.治水痘、麻疹五、护儿宗教仪式1.还童儿2.送娘娘3.跳墙六、起居料理1.“喜旧厌新”与忌露衣过夜2.象形鞋帽3.摇篮4.“裹肚儿”5.睡扁头6.沙土布袋育婴7.喂食习惯8.民间医疗七、儿童教育1.开蒙2.入学礼3.教养4.童谣5.民间教育组织八、儿童游戏1.捉迷藏2.七巧板3.老鹰捉小鸡4.抓子儿5.陀螺6.踩高跷7.跳绳8.跳皮筋9.跳房10.跑竹马11.过家家12.打瓦13.猫捉老鼠九、儿童节日1.女儿节、娃娃节2.白族娃娃节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有些颇具匠心的孩子妈妈,用五色花布做成小辣椒、小黄瓜、胖娃娃、荷包、小纱灯等各式各样的小玩物,然后用五彩线连起来拴在儿女们的衣扣上。苏北一带,儿童们在端午节都要胸挂“百索儿”,以红丝线为绳,串以“辟邪”铜钱和“长命百岁”的锁片,再在上面系几道彩色绢符、香袋等,替孩子祈福祈寿。傣族生婴儿一个星期后,要举行家祭,祭时念祝福词,祭后给母亲和男孩拴线,一个月后同样再祭一次。《浦江风俗志》载:旧时小孩有病常过“关煞”。做完“过关”仪式后,“过关”的孩子要洗汤沐浴,换上新衣服,披上红,项上与手脚都扎上五色线,有银项圈与手镯脚镯的,也在这时戴上。据说这样就可以“消除灾难”、“长命富贵”。云南蒙古族在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这天,儿童要抱五色线,用以避除灾病。白族在一年一度的“绕三灵”盛会期间,在海边拣些小白螺蛳壳,用红线串起,挂在胸前。旧时流行于东北某些地区有“缠猪精”的习俗。猪精是猪脑袋里的一根骨头,父母取猪精,以红绿线系之,系于小儿手腕上,认为可压惊辟邪。山西一带将系五彩丝叫做“戴红色紫子”。传说清明及清明前后两天为鬼日。为赶鬼驱邪,父母在此期间给子女佩挂五色线带。五色线不止五色但一般有蓝、白、紫、黄、绿,以象征蓝天、白地、紫阴影、黄芽芽、绿草草。多用布剪成棋子大小圆片,用线依次穿成一串,挂于小孩右胸前
编辑推荐
《育儿民俗》为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