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李建珊、 等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1-01出版) 作者:李建珊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欧洲科技文化史论》是欧洲文化研究丛书,由李建珊,贾向桐,张立静,乔文娟编著。《欧洲科技文化史论》主要内容包括:欧洲科学思想的起源与初步发展;欧洲近代科学革命及现代性文化的开端;欧洲科学文化与世界的现代化进程等。
书籍目录
总序 序 绪 论 第一章 欧洲科学思想的起源与初步发展 一、希腊自然哲学的科学史地位 二、亚历山大里亚学派和罗马科技文化的兴衰 三、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与科学理念 第二章 欧洲近代科学革命及现代性文化的开端 一、欧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二、欧洲科学革命与近代科学精神 三、近代欧洲的科学活动及其模式 第三章 欧洲科学文化与世界的现代化进程 一、欧洲近代科学对人类现代社会的影响 二、欧洲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中的科学技术因素 三、近代科学影响下的哲学、文化与艺术 第四章 现代科学革命与世界文化变革 一、20世纪的科学革命及科学文化 二、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思潮 三、对科技文化的思考 第五章 科技理性推动下的文化全球化 一、科技发展和文化的全球化 二、大科学时代的文化悖论 三、科学和人的现代化 四、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互动 跋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完成化学学科统一的并不是波义耳的微素理论和元素定义,而是在他的“火素”概念基础上形成的燃素说。法国化学家贝歇尔(J.J.Becher,1635—1682年)不同意波义耳把燃烧现象解释为化合过程,而提出燃烧是一种分解过程即释放“燃烧性油土”的过程。所谓“油土”指的是炼金术中的“燃烧性硫”。后来,他的学生、德国御医斯塔尔(G.E.Stahl,1660—1734年)于1703年重新编辑出版了贝歇尔的著作,并增加了大量注释。他用“燃素”代替了波义耳的“火素”和贝歇尔的“油土”概念,并提出了系统的燃素说。 燃素说的基本观点是:第一,燃素是构成火的元素,当它们聚集在一起时就形成火焰,当它们弥散时只能给人以热的感觉。第二,燃素充塞于天地之间,大气中因为有它才会有闪电,生物体因含有它才富于生命活力,无生命物质因含有它才会燃烧。物体失去它就成为死的灰烬,而灰烬获得它就会得到复活。第三,燃素不会自动从物体中分离出来,只有在借助空气而发生燃烧时,燃素才能释放出来。火焰是自由的燃素,燃素是被禁锢的火。第四,所有燃烧现象都可归结为燃素的转移—一吸收或释放。比如,金属燃烧时逸出(释放)燃素而成煅灰,而煅灰与木炭一起燃烧时又从木炭中吸收燃素,重新变为金属。 由于燃素说使包括燃烧现象在内的大多数化学反应在系统的理论基础上得到了说明,从而使化学摆脱了炼金术,结束了化学在18世纪中叶以前知识零散、解释混乱的局面,完成了化学学科的统一。燃素说传播日广,到18世纪中叶时,几乎被举世公认,很多著名化学家都成了它的信徒。
编辑推荐
《欧洲科技文化史论》阐述了科学技术不仅是强大的生产力源泉,同时也是促进思想解放的伟大精神武器,这两方面的功能与作用是相辅相成的。根据马克思主义对生产力的理解,在构成生产力的诸要素中,人是决定性的根本因素,而科学技术正是通过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树立科学的、革命的世界观。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