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作者:鲍晓兰 页数:390 译者:马元曦
Tag标签:无
前言
一年多前,怀着对英年早逝的鲍晓兰的不尽哀思,我们彼此联系,商议翻译她的英文专著《顶起大半边天》。每个人都忙,可是一听是翻译晓兰的书,大家都一口答应了。我们这些晓兰的朋友,有的跟她共同工作过多年,有的和她仅见过一两次面,对她的敬爱和怀念却是共同的。 晓兰1949年出生在缅甸仰光的一个华侨家庭,5岁回到中国,其后在香港和内地读书成长。1980年代,她去美国,在纽约大学攻读历史学博士学位。晓兰在海外出生,怀着爱国热情回到中国接受中学、大学教育,然后到美国读研究院,她的特殊经历和学历,使她对普通人,尤其是普通妇女,有一种特别的情怀和真诚的关注。晓兰80年代在纽约大学攻读历史学博士期间,正值美国历史学界社会史研究、妇女研究蓬勃兴起,她努力学习最新的学术成果,将美国历史学界的最新理论和研究方法运用于对华人社会的研究,穷十年之功,写出全面记载纽约市华人“车衣女工”历史的《顶起大半边天》,填补了一大历史空白,对美国华人史、尤其是美国华人妇女史作出了重大贡献。晓兰的这部专著,不仅有扎实的档案研究和缜密的理论分析,而且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大量的口头历史访问,使那些历史上长期被忽视的华人女工终于在历史著作中留下了自己的身影和声音。
内容概要
《顶起大半边天:纽约市的华人服装女工1948-1992》被认为是作者的代表作。为了研究聚集在纽约唐人街血汗工厂中的中国制衣女工,鲍教授以一名女工的身份深入实地,和这些由中国移民来的女工们生活了很长一段时期。并采访了100名以上的女工。通过踏实敏感的参与式观察,她打破了广泛流行的对中国移民女工的刻板印象,如她们是被动的、顽固不化的等。几代女工通过丰富多彩的、生动的、活跃的、清晰的和富于分析力的声音。讲述了她们的生活境遇和作为工人、移民、妻子和母亲的多重主体身份。作者不但细致描述了这些不同代际女工的生活工作,而且呈现给我们一部不将阶级凌驾于种族/族裔和性别之上的新历史。
书籍目录
中译本前言/1悼斯人感斯人继斯魂/1序/1致谢/3前言/7第一部分 环境/11纽约服装工业的兴衰:简史/32服装工人:纽约服装工业中的社会性别、种族和阶级/173中国城服装工业的发展/37第二部分 1982年前的中国女工/734排华时期中的纽约工人阶级家庭/755二战后纽约市华人劳动阶层家庭的转型/946中国城服装工业中的妇女/1177华裔女工和国际女服工会/158第三部分 1982年罢工及其影响/1918变革之风:罢工的前提/19391982年罢工/22910继续斗争1982-1992/248结论/285后记/294译名对照表/297注释/303参考文献/362
章节摘录
靠近台山市的三溪村陈家所发生的事是个很好的例子。在丈夫不在家时,都说其妻子对他非常忠贞。但是,在美国的丈夫宁可相信他收到的来自一个村民的匿名信,告诉他他的妻子行为不道德。他立即回国,不问青红皂白,一进门就对他妻子拳打脚踢。虽然,最终他的家人和老乡把他拉开,他也向妻子道歉了,但妻子却严重受伤。 还有一个极端的例子,纽约市的一个洗衣工,离家已有二十多年。1934年他回到家里,听说他妻子住在广州,不仅对他不忠,而且在他不在时还怀了孕。他就跑到广州,开枪把她打死了。 家庭是社区里另一股非正式的机构势力,对妇女进行控制。丈夫移民国外的妻子不是和公婆住一起,就是和他们住得很近,很少有例外。她是在他们的严密管制下生活的。许多在美国结了婚的中国男人把钱寄给中国的男亲戚(经常是兄弟或当地其父系的头目),并且委托他们及其父母在给妻子钱之前,要检查妻子的忠贞和家中其他成员的身心情况。 此外,还有把道德准则强加于村民头上的正式机构势力:由剩下的单身汉和男劳力组成的、当地父系的头目领导的地方保安队伍,村民称他们为“散仔”,他们为当地头目服务。虽然这个保安队伍应该管理男人和女人的行为,但给女人的惩罚远远比给男人的严厉。不少研究和个人叙述都提到当地人称之为“浸猪笼”的惩罚方式。这种惩罚方式是把被指控的奸妇关在笼子里,笼子系上一个大石头,沉人河里。虽然我未能在与社区老人的面谈或当地的报纸或出版物中找到关于自20世纪头十年以来就有的这种做法的比较具体的材料,但这种惩罚的威慑始终不断出现,令人惊恐,似乎比实际执行惩罚还要致命。 下面叙述的是一个被称为“奸妇”的故事。一位名叫陈学的年轻移民,是新会县恒水地区高沙村人,他年纪很小时就离开家。他病得很厉害的母亲决定给她儿子成亲以继承家产,她怕她死后她丈夫的亲戚会把家产拿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