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礼制探赜

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作者:曹建墩  页数:423  
Tag标签:无  

前言

吾华夏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唐代学者孔颖达在《左传•定公十年》疏中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中华文明之魂是礼乐文明,礼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蕴涵中国独特的价值观和人文理念的文明体系,它是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核心元素,是华夏文明的标志。钱穆先生指出,“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得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古代中国的礼,其实是一个建构完备的文化体系,这一体系涵摄了政治、法律、宗教、伦理和社会制度等多重内容。诚如章太炎先生在《检论•礼隆杀论》中说:“礼者,法度之通名,大别则官制、刑法、仪式是也。”礼是物质(礼物)、典章制度(礼制)、礼的践履(礼仪)、伦理思想(礼义)等多层面的统一体,兼具政治、宗教、伦理、道德等多重属性。中国的礼乐文明,它所追求的是一种尊卑有序、贵贱有等、和谐有序的有道秩序,它是以礼乐制度为基础,以诉诸贵族阶层自上而下垂教的礼乐教化方式,整合人伦关系的一种综合的文明体系。古礼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并'以“合和”为价值追求,可以说,中国的礼乐文明是一种人文意义上的礼乐教化的综合文化共同体。先秦时期,是中国文明的奠基时期。无论是在国家制度还是在思想文化等方面,这段时期对后世文化的走向都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夏、商、周三代的礼制,是每个王朝的政教刑法和朝章国典,是“经国家,定社稷”,治理国家,维系社会政治秩序的道德准则、规章制度和礼仪程式。古有五礼之说,礼制具体体现在祭祀、丧葬、朝觐、盟会、军事、田猎、婚冠等礼典上,“名位不同,礼亦异数”,不同等级的贵族,其使用的礼物以及礼仪等皆各有等差。故礼制具有别尊卑、贵贱、吉凶、男女、亲疏等功能。如《礼记•曲礼上》云:“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对先秦礼制进行研究,对于深入认识中国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近代以来,随着“礼教杀人”说的盛行,礼被视做落后的封建糟粕而被打入冷宫,问津礼学者颇为寥落。近三十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礼学研究逐渐受到学者重视。这一时期,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方法和理论介入礼制研究领域,学者研究视野和领域逐渐拓宽,研究方法和角度各异,研究逐渐深入。然礼学难治,自古号称聚讼纷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黄侃先生在《礼学略说》中归纳为“古书残缺、古制茫昧、古文简奥、异说纷纭”等几端,可谓中的之论。由于近代考古学的确立,从上世纪以来,新的考古发现层出不穷,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它们不断更新着人们对中国文明的认识,也改变了人们对古代礼乐文明的认知。在学术研究方面,许多礼乐器以及兵器的出土,祭祀、墓葬等遗迹被发现,大大促进了学者对礼制的研究。20世纪20年代,王静安先生提出“二重证据法”,以出土材料与传世文献相结合来考察上古史,并利用甲骨刻辞研究殷礼,利用出土材料考证名物制度,成就卓然。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礼学研究取得了更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利用出土金文、简帛以及田野考古材料来研究古礼蔚为风气,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例如陈汉平先生的《西周册命制度研究》对西周的册命制度进行了研究。张亚初、刘雨两位先生著《西周金文官制研究》一书,利用金文材料对西周官制作了详细的考察,并对《周礼》的内容及成书年代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刘雨撰写了一系列单篇论文,利用铜器铭文,对周代的祭祖礼、射礼、相见礼、军礼、大封礼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陈戍国先生的《先秦礼制研究》一书,利用考古、古文字资料论述了先秦礼典、礼制的起源和发展。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此外,由于新出简帛材料的公布,学界对战国时期儒家子思一系的礼学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由于出土的文物考古资料更接近历史的原貌,不像传世文献经过后儒的加工与改造,因此,利用考古材料研究先秦礼制,大大增强了礼学研究的科学性。大量的墓葬、祭祀遗存、宫殿建筑被发现,以及许多文物的出土,为探索丧葬礼制、祭礼以及名物制度等提供了广阔的研究方向,也使礼学研究更加深入、更加直观。考古学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使学界对礼制的研究进入了新的天地,礼学研究的著作与文章不断问世,对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认识日益深入,可以说利用文物考古材料进行礼学研究方兴未艾。 本书试图利用出土材料,将传统的学术研究路数与现代学术研究范式相互结合,对先秦礼制的一些问题以及礼乐思想作一考察,内容涉及《周礼》所划分五礼的吉、凶、军、嘉等门类。这本小书中所选择讨论的问题,多是须假以时日以作深入研究的课题,如丧葬礼、祭礼等。皆为专门研究之题目。 礼学研究是一门艰深的专业,需要不慕浮华,发扬“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扎扎实实为学。愚不揣谫陋,自思愚者千虑,盖有一得,故效野人献曝,公之于众,庶几免于妄议礼之讥,则幸甚矣。古礼湮邈,素称难治,限于自己资质驽钝,孤陋寡闻,学识浅薄,本书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尚祈学界师友多提宝贵意见。《诗•周颂•敬之》云:“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谨以此句与博雅君子共勉!

内容概要

  《先秦礼制探赜》遵循传统的礼学研究路数,虚实相间,将礼制考证与礼义阐发相结合,既利用出土材料,对先秦时期有关祭祀、丧葬、战争、田猎、射礼、会盟、养老、饮食、容礼等重要礼仪制度钩玄提要,作了细致的探讨,又结合简帛文献,对先秦时期的礼乐思想进行了深入的阐述。礼乐文明是华夏传统文化的核心,是蕴涵着独特价值观念和人文理念的文明体系。先秦时期是我国礼乐文明的奠基时期,研究先秦之礼,对于深入认识中华文明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曹建墩,1975年8月生,河南夏邑人,现供职于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要从事先秦礼学、思想史、商周考古等方向的研究,在《清华大学学报》、《史学月刊》、《孔子研究》、《中国文化研究》、《九州学林》(香港)、《经学研究论丛》(台湾)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点校有《仪礼集说》、《五礼通考》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早期礼制的起源一、早期礼制的物化形式二、私有制、社会复杂化:礼制的初步形成三、诸文化板块的融合与文化面貌的差异四、结语第二章  周代丧葬礼制的初步考察一、周代丧礼程序梗概二、殓具三、棺椁制度与棺饰四、墓葬制度五、赙赠制度与遣册、赠书六、随葬与殉葬七、对《仪礼》记载的丧葬制度的初步认识附录  殷周墓葬所奠牲体礼制的考察一、奠牲的文献考察二、殷周墓葬随葬牲体的考察三、对墓葬内所奠牲体的探讨四、“苞牲”与周代丧葬礼中的殷礼因素第三章  出土盟书与先秦盟诅礼一、盟誓遗址以及盟书的发现二、盟与诅的概念界定及区别三、会盟礼仪四、对盟诅之解除五、盟礼与诚信观念第四章  周代田猎礼考论一、田猎之法二、田猎礼规钩沉三、田猎礼与儒家人文主义第五章  殷周战争礼考一、战争礼仪二、周代战争的礼制原则第六章  出土文物与殷周射礼一、甲金文记载的射礼二、射器考三、《仪礼》乡射礼主要仪节四、儒家射礼的文化内涵第七章  周代容礼考一、容礼的历史考察二、五官之礼容三、身体行为展现之礼容四、容礼之纲目”五、容礼之意义第八章  先秦时期的威仪与威仪观一、“威仪”释义二、殷周社会变革与威仪之勃兴三、周人的威仪观四、春秋以降威仪的式微第九章  先秦养老礼考一、养老的对象二、养老内容三、其他规定以优老第十章  周代祭祀遗址与周代祭祀一、祭祀的概念界定二、周代的鬼神系统三、坛蝉坎与宗庙四、周代祭法五、祭祀遗址概况六、祭仪蠡测七、祭品的考察第十一章  出土乐器与周代用乐礼制一、出土乐器二、周代乐,悬及面悬制度三、不同礼典中的用乐礼制第十二章  周代礼器与饮食礼仪一、食物制作以及进食方式二、饮食礼中的礼器一三、牲体升载与酒器陈设四、飨礼、食礼、燕礼之异同五、酒礼、食礼程序梗概六、周代饮食礼仪的文化意义附录  《论语•乡党》“割不正不食”释义第十三章  考古发现与殷周礼制研究二题一、凌阴、冰厨遗址与先秦时期的冰政二、考古发现的马与殷周时期的马政第十四章  新出竹简帛书与儒家礼乐教化之道一、礼乐传统的突破与礼乐思想的内向化二、儒家乐教思想三、教化达之天下附录后记

章节摘录

二、田猎礼规钩沉周代的田猎礼制是一个颇为复杂的体系,它既包含为保护自然环境而制定的一些措施,如田猎的时禁、禁杀幼崽等,也包含在具体的狩猎过程中,出于特定目的而必须遵循的礼仪法度。(一)以时田猎,反对滥杀在中国古代观念中,因时间乃是天地运行,日月交会所产生,故顺时行令对于社会与个人至为关键。如《礼记•礼器》云:“作大事必顺天时,为朝夕必放于日月”,这就反映了行事合乎天时的重要性。周礼规定,田猎要顺应四时,是以四季田猎各有专名。《左传•隐公五年》:“故春菟。夏苗,秋尔,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杜注:“蔸,索,择取不孕者。苗,为苗除害也。猕,杀也,以杀为名,顺秋气也。狩,围守也,冬物毕成。获则取之,元所择也。”古人田猎,比较重视秋、冬两季节,春、夏虽有田猎之制,但礼节'、仪式等并不要求太完备。周代,规定对野生动物的狩猎必须遵守“时禁”,田猎依据具体的时令而禁止猎杀禽兽,这也属于周礼的内容。《逸周书•文传》明确记载周代“畋猎以时”。《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也说:“禽兽以时杀焉。”《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规定:“开蛰不杀。”《管子•禁藏》谓“当春三月……毋杀畜生,毋拊卵……”《国语•鲁语上》里革云:“鸟兽孕,水虫成,兽虞于是乎禁置罗。”《礼记•月令》规定以时令而禁止相应的田猎行为:孟春之月“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唐毋卵”;季春之月“田猎置罘、罗网、毕翳、馁兽之药,毋出九门”;孟夏之月“驱兽毋害五谷,无大田猎”。《礼记•王制》则以“豺祭兽”、“鸠化为鹰”作为开始田猎、捕鸟的物候指标,十月“獭祭鱼,然后虞人人泽梁”,准许捕鱼。十月“豺祭兽”,豺祭兽之后,百姓可以田猎。八月,“然后设屑罗”。十月“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未十月之时,“昆虫未蛰,不以火田”,禁止焚烧草木以田猎。这种“时禁”是为了保护幼小和怀孕的禽兽以及尚未孵化的禽卵,反对斩尽杀绝式的狩猎。周代礼法规定,田猎不捕幼兽,不采鸟卵,不杀有孕之兽,不伤未长成的小兽,不破坏鸟巢。如《礼记•王制》规定“不摩。不卵,不杀胎,不妖夭,不覆巢”,又=要求“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刘向《说苑•修文》也有相同的记载:“取禽不鏖卵,不杀孕重者,春苋者,不杀小雇及孕重者,冬狩皆取之。”《周礼•地官》中有掌管狩猎事务的“迹人”,其职就是“禁摩卵者与其毒矢射者”,包括禁止猎取幼兽、怀孕的母兽,禁止攫取鸟卵、倾覆鸟巢和使用毒箭。《管子•四时》也有“无杀麂夭,毋蹇华绝芋”的禁令。周人宗庙祭祀,要求“不成禽不献”,因为“恶其害幼少”,也是为了保护幼崽而制定的礼规。在长期的渔猎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意义。若大肆田猎。则极易造成生态资源的枯竭,《吕氏春秋•义赏》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吕氏春秋•应同》:“夫覆巢毁卵,则凤凰不至,刳兽食胎,则麒麟不来。干泽涸渔,则龟蛇不往。”《韩非子•说难》谓:“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田猎以时,目的是保证野生动物种群能够正常地生长延续,维护生态资源的可持续生长。《逸周书•大聚解》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人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且以并农力执,成男女之功。夫然,则有生而不失其宜,万物不失其性,人不失其事,天不失其时,以成万财。”《逸周书•文传》也说:“不雇不卵,以成鸟兽之长。”这些认识与《国语•鲁语》里革劝谏鲁宣公要谨遵古训。合理利用生物资源以“蕃庶物也”的精神一致。先秦儒家对维护生态的平衡和保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比较重视。如《荀子•王制》主张:“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这是说养长和杀生要适合时宜。他认为“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人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艏鳢孕别之时,网罟毒药不人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周代田猎,反对竭泽而渔式的滥肆捕杀,因此有“不合围,不掩群”的礼法。《礼记•王制》说:“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礼记•曲礼下》云:“国君春田不围泽,大夫不掩群。”合围就是四面围之。国君春天田猎时,围猎捕杀要围而不合,留有余地,不能一网打尽,斩草除根。《周易•比卦》九五爻辞:“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三驱之礼,也就是围合三面,前开一路,使禽兽可逃。禽兽共聚,群聚则多,为了防止大量捕杀,故周礼规定不可成群猎取。此外,古代田礼中经常有关于禁止毒杀野兽的律令,如上引《周礼•地官•迹人》中的迹人职“禁摩卵者与其毒矢射者”,郑玄注:“为其夭物且害心多也。”又《礼记•月令》说:“田猎、置罘、罗罔、毕翳、馁兽之药毋出九门。”郑注:“为鸟兽方孚乳,伤之逆天时也。兽罟日置罘,鸟罟日罗。罔小而柄长谓之毕。翳,射者所以自隐也。凡诸罟及毒药。禁其出九门,明其常有,时不得用耳。”以上先秦田猎礼规对秦汉以后的田猎律令有较大影响。云梦睡虎地秦简《田律》规定:“春二月,毋……取生荔、唐卵觳,毋口口口口口口毒鱼鳖,置穿网,到七月而纵之。”春天二月,不准捉取幼兽、卵。不准毒杀鱼鳖,不准设置捕捉鸟兽的陷阱和纲罟,到七月才解除禁令。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明确规定勿在春夏猎杀“产摩卵觳,毋杀其绳重者”。悬泉置平帝元始五年《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也有与《礼记•月令》田猎礼规基本相同的内容。P134-137

后记

先秦礼制从史前时期的“原礼”阶段,人文渐兴,进而发展至夏商时期的初具规模之礼制,是为“古礼”;经殷周之变,周人对古礼因袭损益,创一代之礼典,并赋予新的道德人文内涵,形成“郁郁乎文哉”之“周礼”,规模大张,仪轨至盛。周秦之变,礼乐崩溃,儒家虽高举周礼之大纛,实则对周礼作了重新诠释,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并加以文本化,是为“儒礼”,为以后中国几千年的礼制奠定了基础。先秦之礼,乃中国礼乐文明之根。这本小书就是近几年来学习先秦礼学的心得与体会,内容是对先秦时期的部分礼制作了初步的归纳与总结,尚谈不上深入的研究。本书能够顺利出版,与这些年诸位师长对我的帮助与关怀分不开。如陈旭老师、李峰老师、张国硕老师、韩国河老师、靳松安老师以及其他师长,对我的专业学习帮助尤多。尤其是读硕士期间,导师王蕴智先生对我的古文字学习付出了很多心血,要求严格,希望我能够打好基础。三载承诸恩诲,无任铭荷,然因己之资质愚钝,对古文字学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内心委实惭愧。2003年,我负笈北上求学,忝列于彭仪山先生门下,开始接触礼学。夫子境界高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为延续中国传统文化之脉,常不顾自己疲惫的身体而辛苦奋铎于杏坛,他传授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艺,更有几千年来知识分子所具有的优秀的人格精神——道。这种人格精神时时感召我、鞭策我,使我不敢懈怠,不敢荒废学业。然从本科学习开始,时光荏苒,至今已经十六年,由于自己资质驽钝,学问仍如墙上芦苇,学无根柢,思此尤深惶恐,唯有勤能补拙,尽驽马十驾之力。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苗书梅院长、谷跃峰书记与马玉臣副院长,为本书提供了部分出版资金,特此致谢!在写作过程中,礼学名家杨天宇先生多有指教,同时得到谢肃、张焕君、刘巍、刁小龙、张涛等同窗挚友的大力帮助,在此致以衷心的谢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马萧林、樊温泉、魏兴涛等诸位先生,对本书的成稿多有惠助,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博系徐燕博士帮助扫描了本书需要的图片,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感谢天津人民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张献忠先生以及其他诸位编辑,他们以其渊博的学识与辛勤工作,减少了书稿中的许多错误,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曹建墩2009年11月1日于河南大学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礼乐文明,其礼,殊事合敬,其乐,异文合爱,煌煌郁郁,泽被深远。《先秦礼制探赜》探赜索隐,对先秦时期的重要礼仪制度作了详细而深入的探讨。  《先秦礼制探赜》试图利用出土材料,将传统的学术研究路数与现代学术研究范式相互结合,对先秦礼制的一些问题以及礼乐思想作一考察,内容涉及《周礼》所划分五礼的吉、凶、军、嘉等门类。  《先秦礼制探赜》共分为十四章,主要内容包括:早期礼制的起源;周代丧葬礼制的初步考察;出土盟书与先秦盟诅礼;周代田猎礼考论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先秦礼制探赜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