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作者:傅雷 页数:300
Tag标签:无
前言
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健忘是没有前途的。人类历史,只能是在不断地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中前行。诚然,没有幻想或畅想,也就没有未来;但是多彩的幻想或高远的畅想,也只能建立在丰富的历史实践及其成果的基础上面。其他部门的运作是这样,文学艺术领域亦不能例外。——这正是我们选编本书的原因之一。在这里谈艺论文且论学者傅雷先生(1908—1966),字怒安,上海市浦东人,是我国现当代杰出的文学翻译家。其所译巴尔扎克、梅里美、丹纳、伏尔泰、罗曼•罗兰等法国著作家们的作品,在读者中享有崇高的声誉,数十年来流传不衰。傅先生也是一位杰出的文艺理论家和艺术鉴赏家。他除了撰有专著《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和《论张爱玲的小说》、《独一无二的艺术家莫扎特》等众多文艺评论文章,还在大量的家书和写给友人的信函中,经常即兴而精彩地表达着对文学艺术问题和如何做学问的见解,——他的论学又常常是和谈文论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真可谓是信手拈来,皆成真谛。但或许是由于傅雷先生在译著上的声望远播广大,其在艺术理论和鉴赏方面的成就,却长时间被人们所忽略了。而这也正是我们从一个特定的角度编选其书简的另一个原因。在以往的百多年中,谈文论艺者之众,犹如过江之鲫,其文章之多,亦可谓连篇累牍,难以胜计。然真能切中肯綮者,又有几人?就多数论者而言,不是失之就事(某一作家或某一作品)论事,缺乏思辨性的生发,便是空谈玄论,于事无补。而在近二十多年间,文艺观念好似有了较大的变化,不能说这于创作实践一无益处。但冷静分析下来,除了时遭“名词大轰炸”、“贩卖洋概念”之讥,充其量只是将原来就应坚持的东西重加申述而已;在这过程当中,还往往将原本明白清楚的道理,反而喧嚣得模糊恍惚起来。在这种情形下,站在新世纪之初回眸望去,在我国现当代作家理论家中,傅雷先生则可堪称为数不多的真正懂得艺术奥秘者之一。这从本书选录的书简中,不只能使广大读者领略到傅先生在文学艺术上的高深造诣,以开启品鉴作品的悟性与灵气,同时也可为作家艺术家和理论家们,提供一种如何契悟文心艺理的参照。傅先生何以能在文学艺术上具备那样高深的造诣和精湛的鉴赏力呢?在进入本书正文之前,建议读者们留意以下三点。一点是,傅先生所具有的“历史观念”与“世界眼光”。傅先生在1962年写给青年文艺爱好者周宗琦的信中说:“人类历史如此之久,世界如此之大,岂蜗居局处所能想象!”“吾人”欲步入艺术之途,“首当培养历史观念、世界眼光”。这是傅先生的夫子自道,也是他一生从文事艺并获得巨大成就的经验之谈。在一般人的思维方式中,往往将“历史观念”和“世界眼光”割裂开来,误认为有了前者,就会有认识上的纵深度,具备了后者,也就有了认识上的宽广度。殊不知如此简单化的结果,只能是对历史和世间事物的罗列杂陈、浮光掠影。而傅雷,在探索文学艺术规律的实践过程中,他的“历史观念”是世界性的“历史观念”,在他的“历史观念”中,即有“世界眼光”在;或者说,他的“历史观念”,并非局限于一般人所理解的,仅仅是对某一特定地域所作的纵向联系,而是以“世界眼光”观察判断全部人类文化艺术史的表现。他的“世界眼光”,也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仅仅是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所作的横向比照,而是从全部人类文化艺术史的背景上,考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艺术特征,以及每一个作家艺术家的创作个性的方法。唯其如此,他对文学艺术的种种见解,才能与一般的普通观念和流行的通病区别开来。他也才能在宏观地把握文学艺术普遍规律的基础上,准确地找到每一种具体文艺形态的独特性;反之,则能以后者去丰富与充实前者。再一点是,傅先生所具有的全面而深湛的修养。作为文学家和翻译家,傅雷之精通中外文学不必说了,但他的修养与视野并不仅止于此。从《傅雷家书》、《傅雷书信集》、《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与傅聪谈音乐》以及收入《傅雷全集》等其他著作中可以看出,他在文、史、哲(包括宗教)三方面,均有深切的理解。他虽不是美术家和音乐家,但以其颖异的悟性和长期的欣赏实践,对美术与音乐的鉴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更可贵的是,他能将自己掌握的哲学、文化、艺术知识和人生体悟交融互会、渗透一体,并概括提升为与艺术活动(创作、演出、鉴赏等)规律有关的方法论,以表达他心目中的“理想的艺术境界”。确实,傅先生的颖异的悟性,我们是望尘莫及的,因为他的悟性之高,很大程度上来自其天赋的才能;但从他的家书和写给友人的书信来看,亦与其勤奋好学和持续不断的艺术鉴赏活动有关。试想,如果傅雷不在卢浮宫、梵蒂冈宫等诸多艺术宫殿中反复观赏过大量原作,单靠攻读文艺理论和艺术史课程,他能对自文艺复兴初期至19世纪末年500多年问数十位大师的创作作出那样精辟的剖析吗?同样,如果傅雷不是在艺术博物馆和展览会以及友人的收藏中,观赏过大量历代中国画的名作,更反复地品赏过黄宾虹的大部分精品(他自己收藏黄的精品就有五六十件之多),他能从史的高度,对黄的整体创作作出那般不同于常人见解的结论吗?不只对美术作品,在音乐领域中,傅先生也是非常重视鉴赏实践的。可以说,是不断的鉴赏实践,激活与提高了他的艺术悟性。而一般艺术理论家所缺乏的,恰恰就是傅先生这种坚持不懈的艺术鉴赏活动,因而也只能说些大而无当或千篇一律的话语了。还有一点,就是傅先生所强调的,面对古今中外的文化艺术,要有能“通”能“化”的为学方式。他在1954年的家书中这样说过:“我个人认为中国有史以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最好的文学批评。开发性灵,此书等于一把金钥匙。一个人没有性灵,光谈理论,其不成为现代学究、当世腐儒、八股专家也鲜矣!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通’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通”者,融会贯通也,举一反三也;“化”者,消化吸收也,提纯升华也;概而言之,“通”者“化”者,亦即悟性之表现也,性灵之发扬也。不通不化,胶滞一点,固守一隅,难有傅先生似的博大精深、新见迭出的境界。在傅先生所有谈艺论学文章中,到处都贯穿着这“通”、“化”二字。我们在接受他所留下的遗产时,也当采取同样的方式,才能从中得到真正的教益。
内容概要
在这里,傅雷和自己的儿子傅聪谈论艺术的真谛与精神的修养,与朋友谈学论道。书中所包涵的智慧,不只是从学问的研究中来,更是从生活的体验中来。 这里不仅包含了《傅雷家书》最重要的文字,还有着家书之外的才情与学识。
书籍目录
第一辑 与傅聪谈音乐 与傅聪谈美术 与傅聪谈文学 与傅聪谈修养 致傅敏第二辑 致牛恩德 致成家榴 致吴宓 致罗曼·罗兰 致楼适夷 致刘抗 致黄宾虹 致宋奇 致周宗琦 致罗新璋 致石西民附:傅雷自述
章节摘录
写了大半天,字愈来愈不像话了。近二年研究了一下碑帖,对书法史略有概念。每天临几行帖,只纠正了过去“寒瘦”之病,连“划平竖直”的基本条件都未做到,怎好为故人正式作书呢?现在该报告一下二十五年来大事。你行后我们全家赴桂四月。抗战期间(一九三九)曾只身去昆明,应滕固之约,当国立艺专的教务主任,三个月即回沪,从此蛰居。胜利后,一九四五年底至四六年年初,与友人合办综合性半月刊《新语》,以曲高和寡,四个月即停。今日翻出来重看,倒仍是数十年来文字风格最讲究的一份杂志。一九四七、四八年夏(举家)两次上庐山避暑三月,当时病肺,特去疗养。四八年五月夫妇去北京观光半月,兼访宾翁。四八年十一月全家飞昆明,四九年七月飞香港,聪留昆读书;十一月由港乘船去天津归沪,居今址。五一年四月聪自昆明回家,始决定任其专攻音乐。四五年春去天台山,秋又去天台,兼游雁荡。五六年五月重登黄山。以上均与梅馥偕行。五六年九月聪自波兰回国度假,同去杭州小住五日。是年六月曾与上海市政协参观团往淮南参观煤矿,并游佛子岭及梅山两大水库,均解放后伟大新建设。五七年三月又去北京开会半月。自此以还,即未离沪。四年来身体奇坏,精力大衰,几于足不出户,工作时间不得不减少一半。五六年前每日可工作十至十一小时,今则逐渐减至五小时左右。三叉神经痛时发,关节炎也经常纠缠,坐不起来,腰板酸痛难以支持。视神经更是使用过度,衰退到近于危险阶段,去春专科医生警告,再不彻底休息,恐有失明之虞,因停工三阅月。次儿敏(一九三七年春生)在北京外交学院修业,因转送北京外语学院专习英文,故学习期限延长为六年,须明年暑假方能毕业。我因鉴于教育子女精力财力都有问题,故及早节制,就是两个男孩。聪八岁学琴,十三岁后即无好老师,零星就学,近于游击,十五、十六岁更无形中断,我一向准备他随时改行,学音乐原意只让他有一项终身的艺术享受。幼时我自己教他古文、诗歌、散文,材料自选自编。另外请人教英文、数学。半路进过高中,在昆明他自做主张,从高中二跳去考云南大学文科,考上了一年级,读了半年坚决要回沪专攻音乐。那几年中几次三番要求脱离学校,我均以无正式音乐教师可找,不允。五一年(十七岁)回家后,第一年还有老师,第二年老师去加拿大,只能自学。五三年春在上海与交响乐队演奏贝多芬第五协奏曲,七月去罗马尼亚得青年联欢节钢琴赛第三奖;又去波兰及东德演出,被波兰音乐界看中了,由波政府向我国提出,邀其去波兰学习,并参加五五年萧邦比赛。以后的事你已知道,不再赘述了。今年十一至十二月,他将作访美演出:十一月九日至十二月中旬,在美三十四天共有十九场(四场在纽约)。十二月中旬至一月初,在美过年,并去夏威夷演出四场。一月中旬至二月底去澳洲演出十四场。归途或许在新加坡再度登场。你们届时定可见面。你家虎儿在澳洲大概也能听到他的演奏。我现在最担心他出台太多,妨碍他新鲜的音乐感受,也不利于钢琴与其他方面的学习。他说目前为了经济基础与艺术地位尚未稳固,一时还不能减少演出。我从他小时起就是希望他全面发展,学任何部门的艺术都不能只关在本行之内,才不至于贫血与闭塞。他今后还需要从多方面不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平日为了他,我得写中文长信,免得他中文生疏。又得同时写英文信:媳妇年轻天真,也用得着老辈的人指导。亲家也常通信,这样就够忙了。人浩兄也不远千里有所馈赠,且感且愧,望代道谢,此次实在没有精力单独写信给他了。第二次烟丝亦收到,谢谢。既不能免除关税,今后不再奉渎足下了。随函另邮寄上拙译书数种。近四年来未再印,故一部分书拟托家和在港购就,寄至尊处(国内脱销之书,港九反有)。此信前后写了六小时半,筋疲力尽,无以为继矣。诸维珍重不宜。
编辑推荐
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与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