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中国政党与政治研究

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作者:纪亚光  页数:445  
Tag标签:无  

前言

  20世纪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兴起和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形成的世纪。在现代中国,政党的产生和发展对国家的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发生的最重要的两件大事,一是结束两千年封建帝制和19世纪中叶以来近一个世纪的殖民地制度,二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两件大事都是在政党领导下实现的,这就足以促使我们对百年中国政党的发展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一百年来,中国政党实践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探索过多种形式,最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对人类文明制度的贡献之一,就是在政党制度上,创造并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研究20世纪中国政党发展的历史,不但可以使我们系统地把握现代以来中国政党发展的历史脉络,从中认识中国政党发展的规律,还可以得到许多重要的启示,对于21世纪中国政党发展的趋势,能够作出更好的把握。  一、20世纪中国政党产生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  政党作为政治组织,不是从来就有的。现代意义上的政党组织是现代世界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没有政党存在的历史远比有政党存在的历史要长。

内容概要

  20世纪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兴起和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形成的世纪。在现代中国,政党的产生和发展对国家的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发生的最重要的两件大事,一是结束两千年封建帝制和19世纪中叶以来近一个世纪的殖民地制度,二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两件大事都是在政党领导下实现的,这就足以促使我们对百年中国政党的发展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一百年来,中国政党实践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探索过多种形式,最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对人类文明制度的贡献之一,就是在政党制度上,创造并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研究20世纪中国政党发展的历史,不但可以使我们系统地把握现代以来中国政党发展的历史脉络,从中认识中国政党发展的规律,还可以得到许多重要的启示,对于21世纪中国政党发展的趋势,能够作出更好的把握。

书籍目录

绪论一、和平民主:战后中国的时代诉求(一)美苏合作:和平民主的外部环境1.美苏干预中国内政的缘起2.雅尔塔协定与战后中国政治格局3.中苏条约对国共关系的影响(二)政党勃兴:和平民主的内部动因1.中间势力崛起的历史背景2.中间党派的涌现与整合3.中间势力的政治地位(三)三条道路:民主政治的多重选择1.国民党的宪政承诺2.共产党的联合政府主张3.中间势力的理想追求二、国共峰会:举世瞩目的重庆谈判(一)内战隐忧:重庆谈判的历史背景1.国共受降权之争2.蒋介石发出和谈邀请3.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二)和谈内外:多方参与的双边会谈1.重庆谈判的基本过程2.中间势力对重庆谈判的关注3.美苏对重庆谈判的影响(三)华而不实:重庆谈判的成果与隐患1.《双十协定》的签订2.和平隐患与战争危机三、政治协商:中国政治的新气象(一)纵横捭阖:国共美苏围绕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问题的博弈1.国共两党在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日期问题上的分歧2.美苏对华政策的调整与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二)唇枪舌剑:政治协商会议各方的激烈斗争与相互妥协1.国共两党的盟友之争与会议筹备2.与会各方的较量与政协协议的达成(三)偷梁换柱:政治协商会议对战后中国政治蓝图的设计1.从训政到宪政分五步走的程序设计2.议会制、内阁制和省自治制的制度设计3.政治蓝图性质的分析与评价(四)昙花一现:和平民主新阶段的发端与顿挫1.中共的参政设想与整军对策2.国民党对政协协议的破坏与国共斗争的升级四、走向战争:难以避免的全面内战(一)东北战火:国际背景下的国共冲突1.美国介入东北事务2.美国运兵东北的连锁反应3.苏联与中国共产党进军东北4.政协会议前后的东北问题(二)和平死了:全面内战的爆发1.军事对峙局面的形成2.为战争而准备的谈判五、分道扬镳:国共关系的彻底破裂(一)多方调停:“死马当做活马医”1.美国调处的失败2.中间势力调停国共的尝试(二)非此即彼:中间势力的艰难抉择1.“举足轻重”的中间势力2.中间势力的两难选择(三)难以为谋:国共合作的彻底终结1.制宪国大的召开2.《中华民国宪法》的制定六、泾渭分明:中间势力的分化与中间道路的破产(一)举步维艰:中间党派的生存危机1.民社党退盟风波2.民主同盟被迫解散3.青、民二党的无奈命运(二)此路不通:中间道路的彻底破产1.对中国前途的新理解2.关于中间势力历史地位的再评价七、南辕北辙:国民党的“戡乱”与“行宪”(一)“强心之针”:“戡乱”总动员令的颁布与实施1.“戡乱”总动员令的颁布2.“戡乱”总动员令的实施(二)组织整合:国民党与三青团的党团矛盾与党团合并1.国民党与三青团的党团矛盾2.国民党与三青团的党团合并(三)宪政奇观:“行宪”国大的召开与总统选举的闹剧1.纷争不断的国大代表选举2.一波三折的总统副总统选举3.“行宪”政府的组成与蒋桂矛盾的加深八、政治动员:“五一”口号与新政协运动(一)吹响号角:中共“五一”口号的发布1.中共和民盟对政协路线和联合政府的态度2.“五一”口号的发布与相关措施的跟进(二)各抒己见:各民主党派与新政协运动1.各民主党派对“五一”口号的热烈响应2.中共对各民主党派“五五”通电的迟钝反应3.各民主党派积极参加新政协运动(三)奔向光明:中共邀请和护送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1.中共细致人微的准备工作2.各界民主人士相继进入解放区九、今非昔比:“不许讨价还价”的北平和谈(一)世易时移:国民党的求和活动与中共的和谈对策1.国民党的内争与蒋介石的求和2.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誓“将革命进行到底”3.毛泽东的八条与蒋介石的下野(二)相去甚远:李宗仁的“划江而治”与毛泽东的“北平方式”1.李宗仁的和平攻势与“划江而治”2.毛泽东的“北平方式”与“打”“拉”策略(三)宁死不屈:北平和谈的破裂与国民党的政治出局1.和谈初期的意见交换与相互“摸底”2.双方的“摊牌”与和谈的破裂3.国民党政权撤离大陆与退据台湾十、历史纪元:新政协的召开与新中国的建立(一)未雨绸缪: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的前期准备1.《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诸问题》协议的达成2.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关系的新发展(二)协商建国: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的全面展开1.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的召开2.新政协参加单位与代表人选的协商和确定3.新政协各项文件与相关方案的起草和拟定(三)多党合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与中央人民政府的组建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组建结语:战后中国政党体制的演变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确立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1946年11月15日,在沸沸扬扬的喧嚣声中,制宪国民大会在南京国民大会堂开幕。截至当日,国民政府公布代表名单为1580人,已报到代表1420人,到会代表1355人,占应到代表总数2050人的2/3。随后,民社党代表等相继到会,最终公布代表为1745人,出席代表为1701人。  制宪国民大会的召开,“使中共及第三方面最近在商谈中的协议成为不可能,并且最后破坏了政协以来的一切决议、停战协定与整军方案,隔断了政协以来和平商谈的道路”②,和平大门就此关闭。伴随着国共间的尖锐对立,中间势力力图调和国共,走中间道路的梦想也逐渐成为泡影。  2.《中华民国宪法》的制定  在国民大会开幕式上,蒋介石发表讲话。他说:“宪法是全国共循的法典,一方面必须有远大的理想,一方面又必须顾及国家现实的情况。我们的理想,就是国父遗留的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我们国家的现实,就是国家社会自抗战以来经过长期间的演变和进步。唯有理想与现实兼顾的宪法,才是适合国情而完善可行的宪法。”③显然,蒋介石本意是以孙中山遗教为依据,力图以“五五宪草”为蓝本来拟订《中华民国宪法》的。  不过,国内外的形势迫使蒋介石不得不有所顾忌。为促使民社党参加国民大会,蒋介石不得不在宪法问题上让步。1946年11月18、19日,国民党与民社党代表张君劢、青年党代表左舜生、社会贤达代表吴经熊等两次会商,将张君劢草拟的宪法草案略加修改,以政治协商会议商订之宪法草案修正案的名义于11月28日提交大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战后中国政党与政治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