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津的风俗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作者:由国庆  页数:205  字数:21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城市本身没有自觉的记忆。这种理性的记忆,实际上是人赋予它的。为此,自觉的记忆是现代人类的文明要求与文明行为,而破坏记忆则仍是滞留在一种原始的非理性的惯性中。
  当然,记忆是有选择的。
  这里说的记忆不是个人化的,不是为了满足个人某种怀旧情绪的。它是一个城市的记忆,群体的记忆。那就要从城市史和人类学角度来审视城市,从城市的历史命运与人文传衍的层面上进行筛选,把必须留下的记忆坚决守住。这样城市的保护就绝不是简简单单留下几个“风貌建筑”,摆摆样子而已,更不会随手把许多极其珍贵的记忆大片抹去。
  对待一个城市的生命记忆,对待一代代先人的经历与创造,必须慎重,严格,精心。对待保留下来的记忆必须尊重它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书籍目录

故里津门大都会
天津卫三宗宝
西方人眼里的“天下第一码头”
妈祖崇拜与天津人的性格
天后宫
娘娘宫里拴娃娃
万人空巷瞧皇会
屡修屡建的天后宫
天后宫庙会
天后宫的民俗商业
古幡杆身世之谜
清澈甘甜的泉井
北塘有个“娘娘驾”
天津人信奉的民间俗神
祈盼丰收拜“八蜡”
取水灭痘的“傻哥哥”
送子佑童的张仙爷
海货行供奉张邋遢
文昌帝君与文昌宫
王三奶奶的传说
吃尽穿绝天津卫
男人衣着讲“台面儿”
女人衣裙讲花色
孩子要穿百家衣
吃在天津卫
八大碗与四大扒
当当吃海货不算不会过
细说锅贴与老虎爪儿
一品饽饽
津味药糖赛吆喝
丁少爷糖堆儿红遍城
西餐咖啡最时尚
茶香满津沽
津门茶行
甜水沏茶茉莉香
热热的酽茶浓浓的茶趣
市相茶馆曲艺茶园
品牌广告茶叶罐
美滋滋的小日子
俗雅话民居
搭凉棚换新瓦
男婚女嫁撒帐忙
津门生育习俗
“红眼儿”与“白眼儿”
礼尚往来送银盾
天津人的“面儿”
从坐摆渡到追电车
电灯百年照天津
民生大戏天津年
背包袱卖画与唱喜送财神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自明永乐二年(1404年)天津设卫筑城以来,城中建筑主要为衙署、军兵驻地、仓囤及相关建筑等,民宅不多。当时的少量居民主要以盐业、漕运及渔业为主,分布在北大关码头到小直沽、大直沽的沿河一带,草屋、土房乃至聊以生存的窝棚,稀疏点点,建筑结构简单,几乎没有布局可言。自元代延祜占至泰定年间大直沽和三岔口分别始建天妃宫与天后宫以后,商民贸易往来与日俱增,天后宫前的开阔处及附近地区逐渐形成闹市,大直沽、宫南大街、宫北大街、侯家后、估衣街一带率先形成人口聚落带,随之而来的土房、灰房虽然是简易的,但基本具备了天津民居的雏形。随着天津城市的发展,特别是自清雍正二年(1724年)天津卫升为天津州以来,辖区不断扩大,各地商人、民众迁居并落户津城,相形之下,原来以官宦、盐商、粮船商为主的民宅建设也进入了繁荣时期。当时天津人的生活中心依旧在以天后宫、玉皇阁为核心的东门外、海河沿岸;以侯家后为依托的北门外、南运河沿岸,成片的砖瓦房、灰房、土坯房相继落成,景致初现。至19世纪末,天津城人口60余万,民宅房屋已达15万间以上。老话说:东门贵,西门贱,南门贫,北门富。此说源于以鼓楼为中心的老城四门,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天津居民择居方位的心理与风习。东门临近文风鼎盛的文庙,而且可直通海河岸及天后宫。北门有通京大道,与御河、三岔口岸一衣带水,可谓寸土寸金。城西南地势低洼,有大水沟阻碍交通。天津漕运、盐业发达,最先发迹的船户、盐商们在老城厢率先置地建房。

编辑推荐

《老天津的风俗》是天津旧事丛书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老天津的风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买了之前的几本书,看了还觉得不错,从另一个视角看历史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