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作者:(法)让-保尔·萨特 页数:375 译者:黄忠晶,黄巍
Tag标签:无
前言
摆在读者面前的,是一本萨特谈论自己的书。让-保尔•萨特(1905—1980)是二十世纪法国乃至世界最有影响的作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最有争议的人物:喜欢他的人可能对他推崇备至,而痛恨他的人可能将他骂得狗血淋头。有时不仅是骂,在阿尔及利亚战争时期,由于他支持阿尔及利亚人的民族解放运动,恐怖组织“秘密军队”两次往他的住所扔炸弹,欲置之于死地。实际上,无论是那些视萨特为恶魔的人,还是那些将萨特当成先知膜拜的人,对萨特的思想和活动并没有多少了解。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在二十世纪的思想家中,萨特大概是被人们引述最多而了解最少的人。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是,萨特平时很少谈论自己。他唯一的一本自传作品《词语》也只写到他十二岁母亲再婚之前,而且里面主要不是叙述自己的童年生活,更多的是阐释一种对人生的反思和体悟。他很少谈论和分析自己的原因是,他的志向是向世人揭示这个世界的真理或真相,而作为揭示者的个人,是有名还是无名,是这样还是那样,都是无所谓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不习惯向不熟悉的人们谈论自己的私人生活,即使这些人是他的崇拜者,或者将他看成可信任的导师。但我们也不是没有办法深入了解萨特的思想和生活,哪怕是那些属于他个人隐私的东西。因为他是一个作家,又是一个世界思想文化名人,他不可能不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将自己的方方面面呈现在大众面前。他有难以计数的各种各样的谈话和访谈录,有日记、书信,当然,还有大量的作品。这里面不可能不涉及他个人的思想和生活。而且看来似乎奇怪的是,虽然面对那些单个的陌生人,萨特不愿意袒露心胸,他面对媒体记者时,往往是直言不讳,不怕谈自己的事情,因为他认为自己这时实际上是说给社会大众听的,他愿意人们了解他。在日记里,在与亲近的人交谈或给他们写信时,他更愿意深入剖析自己,毫不掩饰。七十岁时,他曾多次表示,死后他给波伏瓦以及其他女友的信(实际上是情书)是可以发表的。这些书信涉及萨特的隐私,但他没有像许多社会名流那样,在功成名就之时,竭力掩盖这些东西,想方设法把自己包装起来,给公众一副崇高、伟大、道貌岸然的假象。萨特不这样,他愿意尽可能地给公众一个透明的形象,因此他觉得自己的书信有发表的价值。萨特在《七十岁自画像》中特别谈到“透明”问题。他认为任何时候都应该用透明性来代替秘密。人们相互间把身体交给对方,通过目光,通过接触——这是在广义上说的,而不仅仅是指性关系;但人们却相互掩盖着自己的思想。这是不应该的,不应该有这种秘密状态或秘密性。由于来源于一种不信任、无知和恐惧的矜持心理,人们不愿意向对方敞开自己的心扉。而萨特想做到尽可能透明。他认为自己身上那些阴暗的地方对自己和对他人都是阴暗的,因此只有在对他人做到襟怀坦白时才能为自己照亮这个阴暗的区域。本书就是从萨特大量的谈话、文章、著作、书信、日记中,撷取那些最能反映萨特本来面目,最能反映其个性、思想、生活的内容,根据主题,从多种角度、多个方面摘译编排而成,最后将一个有着透明人生的萨特呈现给读者。作为一个对世界有着如此巨大影响的人物,萨特个人的历史与二十世纪的人类历史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我们在了解萨特的过程中,也就加深了对人类、对我们自身的了解。这是我们翻译这本书的意义之所在。萨特逝世已经将近三十年了。历史是有连续性的,我们说,萨特不仅属于二十世纪,他也属于二十一世纪,这个论断应该是可以成立的。他的许多思想、看法、态度、立场,对于我们思考本世纪面临的那些错综复杂的人生和社会问题,仍然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萨特以其一生对世界对真理作了孜孜不倦地探求,仅以此书作为对这位大思想者的纪念。黄忠晶、黄巍于无锡静泊斋
内容概要
让-保尔·萨特(1905—1980)是二十世纪法国乃至世界最有影响的作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最有争议的人物:喜欢他的人可能对他推崇备至,而痛恨他的人可能将他骂得狗血淋头。有时不仅是骂,在阿尔及利亚战争时期,由于他支持阿尔及利亚人的民族解放运动,恐怖组织“秘密军队”两次往他的住所扔炸弹,欲置之于死地。 本书是从萨特大量的谈话、文章、著作、书信、日记中,撷取那些最能反映萨特本来面目,最能反映其个性、思想、生活的内容,根据主题,从多种角度、多个方面摘译编排而成,最后将一个有着透明人生的萨特呈现给读者。作为一个对世界有着如此巨大影响的人物,萨特个人的历史与二十世纪的人类历史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
作者简介
让•保尔•萨特(1905-1980),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法国思想文化界最活跃的人物。在哲学方面,他是战后流行于整个西方世界的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言人;在文艺理论方面,他针对文坛上“为艺术而艺术”的普遍倾向而提出“介入文学”,主张文学家介入时代,“为改变周围的社会出一份力”。在小说和戏剧创作方面,他积极介入同时代的重大社会政治问题,同时为他主张的哲学作出通俗而形象的注解。他的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并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
书籍目录
前言一、早年生活 1.没有父亲:对我一生的影响 2.我和母亲心心相印 3.书本就是我的乌和鸟窝 4.我是一个小名家 5.上帝之死 6.我占有词语 7.我为什么迷上写作 8.我的月亮情结 9.尼赞:一个“复活”的同学 10.母亲再婚造成我生活中的破裂 11.我的“偷钱”事件 12.在拉罗舍尔我学会了暴力 13.我的阅读活动——从拉罗舍尔到巴黎 14.我的文学写作——从拉罗舍尔到巴黎 15.我的文学神经官能症 16.我是怎样产生偶然性和自由思想的 17.尼赞:我的“超人”朋友 18.我为文学创作而喜欢上哲学 19.我早年的政治反应 20.我的左翼个人主义是如何形成的 21.我的运气或偶然性 22.回顾我的青年时代二、个性特征和习惯喜好 1.我看食物:一种象征 2.我对身体的感受是不愉快的 3.我的身体不会放松 4.我想象自己是强有力的大高个 5.我为什么大量使用兴奋剂 6.我的睡眠和梦 7.我是一个多面人——致“图卢兹” 8.我总在背叛自己 9.我是一个同性恋者吗 10.教书前我同金钱的关系 11.教书后我同金钱的关系 12.我有了大笔金钱后同金钱的关系 13.我把时间划分为两块 14.程式化和发展:我的时间是怎样度过的 15.现在:对我有优先地位 16.我很少感受到自己的年龄 17.我不觉得自己老 18.我喜爱音乐 19.旅行:我是喜欢的活动 20.我在美国旅行三、爱情:同女人的关系 1.童年性体验 2.女人让我意识到自己难看 3.我的早期性活动 4.女人首先是人的问题 5.我喜欢同一个漂亮女人建立关系 6.在性活动中我总是主动的 7.我看波伏瓦 8.给“图卢兹”的情书(一) 9.给“图卢兹”的情书(二) 10.给“图卢兹”的情书(三) 11.给“图卢兹”的情书(四) 12.给“图卢兹”的情书(五) 13.给比安卡的情书 14.给波伏瓦的情书(一) 15.给波伏瓦的情书(二) 16.给波伏瓦的情书(三) 17.给波伏瓦的情书(四) 18.给波伏瓦的情书(五) 19.给波伏瓦的情书(六) 20.给波伏瓦的情书(七) 21.给波伏瓦的情书(八)四、友谊:人际交往 1.我战前的人际交往 2.我战争期间的人际交往 3.我同他人的关系为什么常常破裂 4.我不喜欢成年男性 5.我不愿意求人,但喜欢人来求 6.我不想扮演被人信任的大师 7.我并不真正理解尼赞 8.尼赞:同死亡的阴影搏斗 9.尼赞为什么害怕死亡 10.尼赞之死 11.我和加缪关系的破裂 12.阿尔贝·加缪之死 13.同贾科米泰和热内的关系 14.请您特赦让·热内——致法国总统的信 15.热内,我喜欢你的书 16.1950年:梅洛一庞蒂和我 17.我和梅洛一庞蒂关系的破裂 18.我和梅洛一庞蒂的友谊:一个永远打开的伤口 19.《现代>编辑部的朋友 20.维克多:毛派分子中我唯一的朋友 21.同菲德尔·卡斯特罗的谈话五、词语:文学写作 1.我更愿意被称作文学家 2.我首先为同时代的人而写作 3.文学是一面批判的镜子 4.写作:人对净化自身的要求 5.天才就是写作 6.我对自己的文学创作从不失望 7.我的作品能流传后世吗 8.写作是软弱的象征吗 9.作家的词语城堡 10.写家、作家,本是一家 11.文学作品·读者·风格 12.悬念:一种正当的引诱 13.给小说人物以自由 14.小说的“我”与真实的“我” 15.探究形而上学——我的随笔评论文章 16.诗歌与散文 17.我们提倡境况剧 18.戏剧:一种神话 19.我的戏剧漫谈 20.看戏讨个不自在 21.有意思而无意义:音乐的介入 22.当代作家评论 23.居斯塔夫·福楼拜 24.马拉美:自杀之诗六、人生:经历和体验 1.我早年的无神论思想 2.不信上帝仍有上帝思想的残余 3.信仰上帝是一种陈旧过时的东西 4.我对认识自己有印象吗? 5.注射麦司卡林:走向成年的危机 6.我被俘在三十五岁生日这一天 7.参加抵抗运动 8.我拒绝了荣誉勋位勋章 9.出名后的“两个”萨特 10.我为什么写自传《词语》 11.面对一个濒临饿死的孩子 12.我为什么拒绝诺贝尔文学奖 13.我看天才和平等 14.我:一个与他人相当的人 15.骄傲:所有人都应该有的品质 16.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 17.我所认可的人道主义 18.荒谬人生仍有一个未来 19.“恶心”是显露自身的存在 20.生存是人无法逃离的充实 21.发展和退缩——我怎样看待自己的一生 22.死亡:向着自然回归 23.我希望一本关于我的传记七、自由之路 1.父亲之死给了我自由 2.从童年开始:我总是自由的 3.一个“孤独者”的自由 4.严肃精神:对自由意识的埋葬 5.何不游戏人生 6.自由和责任 7.抛入世界:我选择了自己的出生 8.选择的荒诞性 9.悲剧:用自由来对抗命运 1O.我们从未比在德国人占领下更自由 11.他人怎样才是地狱 12.自由意识与生活环境 13.从自由选择到境况的力量 14.没有哪种伦理学能为他作出选择 15.谁是懦夫和猪猡 16.真实的存在:从“我是一个犹太人”开始 17.战后我的自由介入行动 18.我人生中的重大选择时刻 19.我在阿尔及利亚战争中的自由介入 20.1968年5月事件与我的自由行动 21.我的自由观的发展 22.社会主义与自由八、哲学思考 1.我的哲学之路 2.哲学与语言 3.哲学没有风格 4.哲学与科学 5.当代哲学与戏剧 6.哲学家与政治 7.我的本体论没有变 8.动物、人种和自然问题 9.总体性和自然辩证法(一) 10.总体性和自然辩证法(二) 11.匮乏问题 12.意识与精神实在 13.生活体验:只可理解而无法认识 14.“我”与世界同在 15.我为什么写《辩证理性批判》 16.《辩证理性批判》与马克思主义 17.总体化——《辩证理性批判》第二卷 18.人的意识与上帝 19.当代伦理学:既必要又不可能 20.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致加罗蒂 21.我不是毛主义哲学家 22.克尔凯郭尔:单个的普遍存在 23.我看弗洛伊德九、社会政治活动 1.战争改变了我的政治观 2.我为什么没有参加共产党 3.抵抗运动:不是精英的精樱 4.战后同共产党的关系 5.我看作家介入政治 6.犹太人问题 7.关于酷刑拷打的思考 8.战后法国知识分子的政治立场 9.那活着的野兽是我们自己 10.两代人的暴力 11.作家应如何对待暴力 12.我们争取什么样的和平 13.战争与恐惧 14.对待“变味革命”的态度 15.政治与道德 16.特泽德克测验 17.法国大学文化体系及其革命 18.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与法国五月运动 19.知识分子的角色:我的矛盾 20.作家是知识分子吗 21.超越古典知识分子
章节摘录
早年生活1.没有父亲:对我一生的影响没有父亲,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事情。我认为,一个小孩在职业、财产等许多问题上,总是特别受父亲的影响。而所有这些又是这个父亲从他的父亲那里继承下来的,然后在他的孩子身上留下印记,就像是这孩子的命运一样。而这一切我都没有。没有人对我指手画脚,也许正因为如此,我有一种自由的感受。所以说,我并不因为没有父亲而感到遗憾。对我来说,父亲只不过是挂在母亲房间里的一张照片而已。当教师主要是我的家庭为我作出的决定。那一年我10岁,到了该为我确定职业的时候了。正如你所知,我没有父亲。因为我的外祖父是教师,所以我也应该当教师,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此,我就朝着通过教师资格会试的路子走。后来,在准备考试期间,我改变了主意。我不准备考文学专业,而改为哲学专业。后来我考上了巴黎高师。对此我并不感到遗憾。我们这一代人,即1920到1925年的年轻人,他们要么是社会党人,要么是共产党,后者人很少。他们都循规蹈矩地参加考试,从不对此产生怀疑。那时世界完全不一样。我那时不怎么安分守己。可以说我是一个怀疑论者,但我只是从个人的角度怀疑,而不是在政治或社会问题方面有什么怀疑。我接受的是一个作家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我在象牙塔中长大。这一切都来自我的外祖父。直到1920年,我身上都充满了这种东西。
编辑推荐
对任何一位文学传记者来说,最宝贝的材料莫过于传主本人所留下的自述文字,哪怕是只言片语,《萨特自述》你不能错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