啸傲霜天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王国绶选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1-01出版)  作者:王国绶选  
Tag标签:无  

前言

文学期刊的出现,是文学传播上的大事,也是整个文学史上的大事。先前,诗文写成,达到读者,只靠口耳传诵,笔墨传抄,既慢又贵且零散;从而,作家作品与读者的关系,作者与作者、作品与作品的关系,文学与其社会人生背景的关系,文学与其社会人生效果的关系,等等,都是松散的,迟缓的,辽远的,朦胧不明的,难以预计的。即使在名山胜景、邮亭驿馆的壁上题写,在盛会雅集沙龙中吟诵,影响可以扩大一点,经久一点,究竟也很有限。印刷术虽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其用于文学作品,长时期只是为前代作家或自己晚年才刻成集子,慢慢送人,不用于随时写成的单篇文字,除了进学中举点翰林时的刊文之外。而自清末始有文学期刊、民国20年代始有新文学期刊以来,情形大为不同了。一篇之出,短则以周计,长亦不过以年计,可以克期印成千万份,与千万读者相见。而且,还有别的作者,少则数人,多则数十人,以同一体裁品种或不同体裁品种的作品,同时在一本期刊上与读者相见。并且这不是“一次性行为”,而是一段时期内总有某个期刊杂志在那里定期出版,作者甚至可以每期都有作品在那上面与读者相见,读者也可以期待着常在那上面见到哪些作者哪些作品。这样,作者就会相当明确地知道自己的作品是写给哪一类读者看,大致有多少读者,知道读者大致会怎样接受,欢迎不欢迎,考虑要不要适应读者,或是引导读者,或是改造读者,或是有意与读者为敌;也大致知道自己在这上面将与哪些作者哪些作品为伍,考虑要不要适应他们,或是我行我素,或是有意立异,或是委而去之。有了文学期刊,所谓“文坛”的“坛”才有了实物,“坛”就是主要由期刊组成的。新文学对旧文学的迅速胜利,就表现在新文学期刊在全国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占领了期刊就是占领了文坛。新文学运动以来,认真努力作旧体诗文的人一直未绝,仍自有其师承流派,也有成就颇高的;然而,他们没有什么期刊,偶有几个也势孤力薄,不成气候,所以他们没有一个“坛”,就显得溃不成军了。有了文学期刊所组成的文坛,而后才可能有职业半职业作家。每种文学期刊有一个主编或编辑部,在作品的催生、接生,促进、促退,安排、协调,组织、引导等等方面起着很大作用,在作者与读者的联系中起着很大作用,在作者与文学市场的联系中起着很大作用,这一角色是先前的文学史上所没有的,他给文学史带来许多全新的东西。大家知道,如果没有《晨报副刊》,没有“开心话”这一栏的设立,没有孙伏园,没有孙伏园与鲁迅的关系,没有孙伏园善于笑嘻嘻地催稿,就不会有《阿Q正传》,或者不会在那个时间写出来,或者不会是现在这个题目这个样子。《阿Q正传》如果是在没有文学期刊之前写出来的,即使能达到“洛阳纸贵”的轰动效应,也不会在一段一段陆续发表的时候,有许多人危惧不安,恐怕以后要骂到自己头上,从而对作者为谁作种种猜测,多方打听,先是到处说《阿Q正传》处处在骂他、后来又逢人便声明不是骂他这些戏剧效果。甚至,孙伏园如果不是离开北京一段时间,《阿Q正传》就会比现在长些,阿Q被枪决就会迟些。    研究晚清以来的文学史,特别是研究新文学运动以来的新文学史,当然要研究各种别集、总集、长篇专著,但单是这样还不够,还必须研究各种文学期刊(以及有文学作品的综合性期刊)。一个文学期刊,往往大致上体现一个流派、一种主张、一种倾向;即使不是同人刊物,而是商业性刊物,也仍然有一个大致共同的倾向。从期刊上,才较易于看清作品的“语境”,作品中未明言的所指,作家之间的关系,作家作品在当时的地位、作用、影响的比较和受读者重视欢迎的程度的比较。从期刊上,才较易于看清文学流派倾向的全貌,看清一个个文学流派倾向如何以其全部作品而不仅是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在起作用。从期刊上,才较易于看清一个一个文学论争(也有些不纯是文学范围上论争)的全貌,看清论争的起因、发展、结局,看清论争各方的是非得失。鲁迅斥梁实秋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近十多二十年来,时常被举为鲁迅如何“尖刻”如何“不宽容”的例子。只有研究了当时的有关期刊,才看到其实是梁实秋首先把“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这么一个文艺理论上的问题,引到“在电灯杆子上写‘武装保卫苏联’”的问题,引到“到××党去领卢布”的问题,给论敌扣上一顶当时千真万确会招来杀身之祸的红帽子,这才看得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之称实在还是很宽厚的,这是近来逐渐有人弄清楚的了。    新文学运动以来,可以肯定地说,散文的成就在小说诗歌之上;鲁迅、周作人两个高峰的创作成就主要都在散文方面,就是证据。要研究新文学的散文方面的历史,尤其要研究文学期刊。除了上述理由之外,特别还因为,散文多是短篇小幅,无论是再现现实,还是表现自我;是针砭时弊,还是抒写性灵,多是一片一面,一花一叶,所以更需要从文学期刊上来研究,才能够把每一篇散文作品放在其具体“语境”中,同一流派倾向中,不同流派倾向的竞争中来理解。    新文学中的新散文,滥觞于《新青年》的“随感录”。《新青年》不是文学期刊,后来它一分为三:后期《新青年》继承了前期的政论而外,《小说月报》继承了它的文学方面;《语丝》继承了它的社会文化批判方面。《小说月报》原是鸳鸯蝴蝶派的阵地,是商业性的文学期刊,商务印书馆不能不任命沈雁冰(茅盾)出来接任该刊主编,是鸳鸯蝴蝶派失去了读者失去了市场的反映;沈雁冰接编后把它彻底改造为文学研究会的阵地,则是新文学的一大胜利。《小说月报》以小说和文学理论为主,其所载的散文随笔,常常带着小说的印迹,是后来的社会速写报告文学的先声,代表散文的一个重要方面。《语丝》则是第一个散文刊物,其主要人物是鲁迅、周作人兄弟,其共同点是充分发扬主体性,任意而谈,批判旧的,催促新的,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后来周氏兄弟分道扬镳,周作人从“我思故我在”的立场,坚持思想自由、个性自主,在其领导或影响下,出现了《论语》、《人间世》、《逸经》、《文饭小品》等散文随笔刊物,被论者称为“闲适派”。鲁迅则从“我在故我思”的立场,坚持面向人生,解剖黑暗,在其领导或影响下,出现了《太白》、《杂文》、《鲁迅风》、《野草》等杂文小品刊物,被论者称为“战斗派”。这两个称呼未必十分贴切准确,但大致可以说,二者正好分别代表《语丝》的一面,是《语丝》的一分为二。二者曾经尖锐对立,今天从文学史的宏观上看,又未尝不可以说是合二而一,共同发扬了《语丝》所开创的光辉传统。此外还有比较中间比较兼容并蓄的《现代》和《万象》,二者不纯是散文刊物,而所载散文亦有相当分量,很值得注意和研究。    上面说的《新青年》之后的十种新文学期刊上的散文,大致包括了新文学史上民国时期的主要散文。现在按期刊分别选集,较常见的名家名作,也与同一期刊上较不常见的作家的优秀之作选在一起,这样就接近于以期刊为载体的散文发展史的“原生形态”,带露沾泥,生香活色,读起来自与读作家专集或他种选集不同,那些多少有些折枝花的味道。对于爱好散文的读者和研究散文的研究者来说,这是我们敢于说这套选本有他种选本所不能代替的价值的理由。    一九九七年十月二十七日,舒芜序于碧空楼。

内容概要

《啸傲霜天》是“民国名刊简金”系列丛书之一。选录了刊物《鲁迅风》和《杂文》上的散文随笔140多篇,包括:郭沫若的《阿活乐脱儿》、鲁迅的《从帮忙到扯淡》、恽逸群的《从德国说起》、巴金的《石龙——柳州——旅途杂记之一》等。
《啸傲霜天》由王国绶选编。

书籍目录

前言刺世寸铁  岁寒漫笔  凌迟  本性难移  周案余墨  剪贴之余  症结所在  可怕的发明  警觉和认识  从德国说起  教士的工作  “眼勿见为净”  血祭——纪念“三·一八”惨案十三周年  由悲痛至振奋——纪念“一·二八”七周年  烈士与战士  战士与乏虫  “鸿毛论”辨微  智勇辨  说酸葡萄  阿活乐脱儿  论读报  关于文字狱史  从帮忙到扯淡  不敢求甚解  现在的聪明人  骷髅们的跳舞  “奴才”与“老爷”的面孔  广播之类  威尔斯往哪里去?  笼内的鸡  谋略及其他  无法无天的论调  螺室杂记(节选)  论“没有法子”  再论“没有法子”  市侩主义  乐祸篇  街头杂写  感慨前后  检查琐谈  人类的同情  偶语  偶语  偶语  偶语  偶语  偶语  偶语  偶语四海采风  “不像军”的新四军  梅花桩  最可爱的  路  徐特立会见记  石龙——柳州——旅途杂记之一  滇行杂记  昨日的丰台  轰炸前后  长安寺  失去了的青春  母和子  魔河  女难  独巷  鲁迅的故乡  野渡  红姑娘  夜与昼  帽徽  一个渔夫的死  感慨无量(节选)人生感悟  心的故事  童年  拾得的梦  黎明之前  晨星两三  天亮黑一黑  圣诞树下  狭的天地  论打落水狗  行程  逆旅  历史  因《花溅泪》的演出说到新女性  从女性的立场说“新女性”  白  鹭个青年的手记  七月  新年试笔  给一个人  刍狗——登山小记  略谈思想的食粮故人缅怀  民族的杰作——纪念鲁迅先生  纪念鲁迅  怀鲁迅  鲁迅先生的疑虑  巴比塞·高尔基·鲁迅  写在烦躁里(节选)——纪念鲁迅先生  哀悼高尔基  悼钱玄同先生  写在罗淑遗著的前面  记野蕻  记隐飞  悼君治文艺摭谭  发刊词  关于杂文  《鲁迅风》与鲁迅  杂文  鲁迅的杂文  鲁迅杂文中底“典型人物”  鲁迅先生的日记  关于《鲁迅日记》  杂感家的见解  游击战的杂感  《横眉集》后记  诗的独白  报告文学和文艺通讯  现代新戏曲底姿态  谈“孤岛文艺”的发展  关于爱国者  蔷薇与百合  春夜走笔  论“身边”与“琐”  “文人”  “作家”与“人”  影评人与专家  “立异”与“持同”  “机械性”  生意之道  血腥的桂冠  摩拉哀思一与一鲁迅  戏法  “之乎者也”之类  落空  连环图画  “提起化名的问题”  盾牌上的怪脸谱  一个进展的过程  偶语  偶语  偶语  偶语  “良书”推荐  偶语  盲人赶瞎马  莫明其妙话批评“民国名刊简金”丛书例言

章节摘录

论“没有法子”    王任叔    说起来又是算旧账,好在算我自己的,大概也没有什么。    东京“十三事件”还没有发生,我是住在早稻田一位寡妇的货间里,也不知是那寡妇挡了驾,或者我竟失落在日本警察的视线之外,住在那里三个月,可没有像住在别处一样“三日两头”的来拜访你。在这样的环境下,读书是最安心不过的。因之,我很沉醉于细细地读报的生活。    离了故国,也就更放怀不了故国,这心境大概谁都有的。所以一切的病里面,怀乡病该是顶顶美妙的。我不大理解病卧医院中之跟漂亮的看妇谈恋爱的那种风情与趣味,但酽酽的如同微微陶醉似的对于祖国的温热的眷念,却是顶顶叫人奈何不得的。    每天展开报纸,首先注意的便是那有关于支那的新闻和论文。时过境迁,记忆全成白纸,我也无法来收拾彼时的一一的心境。可是有一件事却使我不能忘掉,那就是彼邦人士对于中国的一句口头语的讥讽。    大概是新居格吧,游了北平——那时是称做北京的——一趟回去,就在《读卖新闻》文艺版上发表他旅行的感想。他仿佛用科仑布发现新大陆似的口气,说明中国人“没法子”,这句话的广泛的流行,实在是很可吃惊的。照彼邦文字,应该写做“仕方ィメ(Sikatanai)”的,可是他却照中国原字写上,以示郑重。他指出这是中国民族性的特征。我对于这种说法,当时颇感到愤怒。所谓开明的自由主义者,也还是军部的策士。    但我也不是毫无理由。未进早稻田以前,我住在市外西获洼。这离井之头不远的小村镇,大概很少异国人的足迹,于是人们都把我们当作动物园里的珍兽,颇有另眼相看的情形。连一家买冰店的“子供”,也常常跟我们来玩了。不知是受的什么教育,一谈总谈到东三省的富庶与丰饶。“将来,我们也到那边去过活”。展开地图来看时,居然也和日本国土为同一颜色。这对于我的侮辱,实在驾任何侮辱而上之;然而为了这孩子的家境的困穷,我却又为他的受愚而怜悯。在这一种悲愤的记忆下,读了新居格这论“没法子”的文章,我是不能“废书三叹”就可完了的。在中东路事件发生以后,十月三日的早晨,一个钟里,东京市内市外的中国留学生,被检举者达六七十人之多,于是我更憎恨这不很有理性的国家,觉得专为自己的修业而滞留在这国家里,是我的耻辱,我要看看我的祖国到底有没有法子,我回国了。    祖国有它的光明与黑暗,我确实见到祖国的有法子的一面,而且,我虽困难,也时时在寻求法子。然而,没法子之为“国叹”,正和“他妈的”之为“国骂”一样。我们也无所用其掩饰。虽然用语略有不同,或日“没有办法”,或曰“有啥法想”。但总之是表现“日暮途穷”之态,盖亦有其所由来。古之人,“日暮途穷”据说作兴哭的。阮籍泣途穷,已成为名典故,不必再介绍了。便是猛挚(鸷]如项羽,兵困垓下,也还叹息于“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自以为对自己的命运尽足了力。然而“豁达大度”的汉高祖及其臣下,却处处从没办法中想办法,便是太公捉去被烹,尚欲“分我杯羹”,能动心忍性于前,就能打出一条血路于后。从“没法子”而到“有法子”,也还得归功于残酷的斗争吧。打狗索性打它个死,这里我又要涉笔到汪精卫了,真正是一条“没法子”的软虫!    中国社会实在也是压迫重重。外有帝国主义,内有皇帝老子、封建军阀、官僚士大夫、买办地主……这一切压迫,全都落在挑粪桶的农民身上。(之后,自然有工人来分担。)这真是一担过重的粪。今天加了这一种税,明天又有那一种捐,送租之外还须送鸡,种田之外又有征役,便是老婆被地主占去当小,女儿被公子强迫成奸,也还是眼开口白,摇摇头说:“没法子。”士大夫听命于官僚,官僚又听命于枪杆,凡有所见,也不该自作主张,“等因”而后“奉此”,“等因”未下,“此”亦难“奉”,若有进言,聊加改革,也还只能说“没有法子”。被压迫者如此,被压迫的压迫者又如彼,所以专制世代,皇帝就成圣口。万民的运命,全系于圣口的一言两语。而历代皇帝,大都昏庸,也未必真有办法。在下既须“马首是瞻”,在上又无“回天之力”,积习相沿,“没法子”也就不翼而走了。    但“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难愚,却还能于“由之”不得其道之时,略示反抗。国骂“他妈的”的流行,决不是无因的。自“没法子”而到“他妈的”,这已并非偶然了。    “没法子”的奇迹,虽于“九·一八”以前,已为彼邦人士所发现,且于是而断定中国终于将被征服。因为这边既是坐困于“没法子”,那边自然只要“略施一计”好了。“计”者亦“法子”也。以“没法子”当“有法子”,其败也必矣。“九·一八”一试,果然“言不虚传”,唾手而得四省土地。但四省义军终于也“他妈的”干了起来,一直干到现在,越来越有法子。这是日本文士以及军阀所万万想不到的。    六七年来,中国是在没法子中寻法子。英明的政治家,提出了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口号,居然有了最最正确的法子了。“七七”事变,全国人民抓住这法宝,一直跟日本军阀打了一年六个月,从“大法子”中想出“小法子”,用“小法子”来帮助“大法子”的成功。而一贯以“他妈的”的精神,每个人民将知道运命本握在自己的手里,只有坚实自己,才能决定自己!彷徨慌张以接受别人的“法子”为“法子”的卖国叛徒,也给一脚踢出于国门之外。“杀了他!杀了他!”的呼声,已经普遍于全国角角落落,我以是知道中国终于有法子了。如其再能让我到东邻去住,我将听到他们满街满弄的“仕方ィメ”吧。    载《鲁迅风》第3期(1939年1月25日出版)    P57-59

后记

“民国名刊简金”丛书例言    晨钟暮鼓——自古以来,钟声总是伴着东升的旭日,宣告黑夜的消逝和新的一天的开始。钟声的浑厚、雄壮,带给人们的感受是:新的希望、新的生机。当新文化运动的钟声报道了旧文化旧思想的一统地位的终结后,人们发现,透着新思潮新观念的气息、一展新文体新文风的格调的散文园地,也迎来了它的满园春色。如果说,“五四”运动前后现代散文尚处草创期,尚有那样多的旧的思想文化桎梏需要进一步冲破,那么,从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前期的十年间,现代散文则步入了一个多彩多姿花团锦簇的时代,正如朱自清先生《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散文》中所说——散文“确是绚烂极了”:“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曼衍,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写、或讽刺、或委屈、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炼、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    在那众芳争妍的散文苑囿中,尤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文体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小品文”文体最具影响力。对前者来说,“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十分注重文章的战斗性,强调散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而不是“小摆设”。它反映出在当时中国那样的黑暗时代,“敏感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进步的作家们一定有一番新的奋起、新的努力”,决不会像“归去来兮”的陶渊明那样“自谓是羲皇上人”而超然物外。    对于大张“性灵文学”旗号的自由主义作家而言,因为“立志做‘秀才’”,不愿持久地用肩膀承受“国事”那样的重负,所以总是希望把散文带入一种“闲适淡雅”、“和平静穆”的境界,“百忙中带入轻笔,严重中出以空灵”,追求散文纯粹的艺术美、意境美,并不理会那山河破碎时节的“十万军声半夜潮”的气氛。从理念上说,这般超脱世务牵累、心仪平和冲淡,对散文意境的深入开掘,对散文文风的进一步发展,不是没有意义。只是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犹如此心平气静,自成一统,坐看浮云,闲庭信步,那显然是一种理论与现实的错位,理所当然地要遭到学界的激烈反对。尤其抗战爆发后,这种文学主张也就陷入了明日黄花的境地。    当抗战的烽火也燃遍整个文学界时,传统的“儒生无力荷干戈”、只作“艰声长叹”的状态,被现代身兼救亡与启蒙双重角色的知识分子所改变。他们手头的笔,既是唤醒民众的号角,也是刺向敌人的投枪。这样,战斗性的散文成为这时期散文领域的主流。就其奋勇进击、鼓舞民心方面看,这种文风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而且其时确也形成了抗战文艺中暴风骤雨式散文的新气象。然而,挟带着激愤、焦躁情绪,在一个相同的主题下,用一种近似的文风,所创作出来的散文势必缺乏个性,从而显出了格调单一的弊端。尽管曾有人发出没有硝烟味的、“与抗战无关”的文章也应做做的呼吁,但在群起鸣鼓而攻之的氛围中,那种试图有所更新、有所恢复战前已达到一定高度的散文文体、文风的声调,终究是微弱的。抗战胜利后,劈头而来的又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内战,使政治关系左右散文创作方向的状况没有大的改变,散文除了在严肃的主题下体现时代精神外,似乎很难由单一性向多元化嬗变。    有感于现代散文曾取得那般辉煌的成就,也有感于现代散文曾历经那样曲折的道路,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发表散文的重要阵地——民国时期著名的文学期刊,试图从中一览现代散文发展变迁的概貌,并欣赏到其中最精彩的散文篇章,同时也让人大致领略不同期刊的思想志趣、文章风格的区别。于是,我们有了分刊分类整理出版旧刊中的散文名作的愿望。鲁迅先生在《“题未定”草》中,早已说过选文章之难:选者“眼光愈锐利,见识愈深广,选本固然愈准确”,但如果选者“眼光如豆”、那可就是一个“文人浩劫”了。尽管我们也深知此中之难,但岁月的尘封湮没了多少曾经流光溢彩的“金声玉振”之作,旧刊的面貌今人也已难以知晓,为了使读者在欣赏旧作的过程中获得关的享受、品性的陶冶、思想境界的升华和知识面的增广,也为着免去专业研究者查找旧刊上的某些散文的麻烦,我们还是尽自己所能去遴选,并且也自信基本能选出诸刊中短小散文的精华、反映各刊在散文创作方面的基本风貌。《世说新语·文学》中谓:“潘(岳)文烂若披锦,无处不善;陆(机)文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本乎此义,故题丛书名日“民国名刊简金”。    既是丛书,自有“凡例”之类说明文字:    时间——以散文领域流派纷呈、千帆竞发的30年代的文学期刊为主,亦兼顾20年代和40年代。    刊物——首批所选之刊物有:《小说月报》(1921~1931)、《语丝》(1924~1930)、《现代》(1932~1935)、《文饭小品》(1935)、《太白》(1934~1935)、《杂文(质文)》(1935~1936)、《论语》(1932~1937,1946~1949)、《人间世》(1934~1935)、《逸经》(1936~1937)、《鲁迅风》(1939)、《万象》(1941~1945)、《野草》(1940~1943,1946~1949)。    文风——既注重闲适清新、诙谐美妙之作,亦不忽略伤时感事、忧国忧民之文及愤世嫉俗、勇猛奋进之章。对各家各派兼容并包,反映特定时代、特定流派的思想志趣和艺术特点。当然,派别不同,立场有别,某些文章就难免带有门户之见,甚而有彼此相互攻讦的文字;并且也不排除个别文章在思想倾向上有偏差的情况,这就需要读者将文章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去阅读、去理解了。    作者——名家固不可少,无名作者而有精妙之文亦广为容纳。个别作者后来在思想立场上或许是消极甚至反动的,但他们当时的有些作品却有进步意义或有较高审美价值,故也适当选录。    形式——以2000字以内的短小精悍之文为主,亦适当选入(或节选)某些长文。当然有的长篇名作只得忍痛割爱了。一刊(或性质相同的两刊)之作编为一书,并根据刊物特点,将所选文章分为几类,如民风世象、雅人深致、百味人生、书里书外……之类。    此外,为便于读者理解,个别疑难问题作有简注。但原文文句有不合乎语法者,不加改动;一般的异体字也保持原样。唯以下几种情况有所修改:    原刊不规范的标点符号,径改之;不规范的版式,适当作调整;明显错字或不规范字,径改;疑为错字或当时通行而现在视为错字者,酌情用[]标出正字;衍字,直接删除;漏字,用<  >补上。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一切都在变化,都在更新。当新世纪的钟声行将敲响,回首那半个世纪前散文园地曾有过的烂漫与辉煌,重温那个性鲜明、异彩纷呈的美妙篇章,我们感受到了时代风云撞击下的心灵震撼、艺术享受中的品性净化。我们不禁要期待“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新时代的散文华章对以往的超越,我们也坚信,随着五四运动“‘个人’的发现”的传统的发扬光大,散文创作更美好的春天必将到来。    (陈益民)

编辑推荐

王国绶选编的这本《啸傲霜天》是《鲁迅风》《杂文》散文随笔选萃,分刺世寸铁;四海采风;人生感悟;故人缅怀;文艺摭谭5部分编辑。所选文章既注重闲适清新、诙谐美妙之作,亦不忽略伤时感事、忧国忧民之文及愤世嫉俗、勇猛奋进之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啸傲霜天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