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史话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作者:茅以升  页数:274  字数:134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茅以升所著的《大家小书·桥梁史话》论述桥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介绍我国历代的名桥、古桥,记录其修建简史、结构特点以及历史维修经过,赞誉历代“桥工”、桥匠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和贡献,并追溯有关桥的轶闻佳话。《大家小书·桥梁史话》作者一生钟情于桥梁、谙熟于“桥经”,对于“桥”的意义所作的理解和引伸,更是出神入化。毛泽东赞扬茅以升说:
“你写的《桥话》我都看了,写得很好!你不但是科学家,还是个文学家呢!”

作者简介

  茅以升(1896-1989),字唐臣,江苏镇江人,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1917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专业硕士学位,1921年获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20世纪30年代,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曾任唐山交通大学、北洋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北方交通大学校长、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市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撰有《桥话》、《中国石拱桥》、《钱塘江桥》、《中国的古桥与新桥》等大量科普文章。

书籍目录


桥话
启宏图,天堑变通途
桥名谈往
名桥谈往
中国古代桥梁
中国石拱桥
赵州桥与李春
洛阳桥与江东桥
五桥颂
介绍五座古桥
中国古桥技术史话
谈桥梁跨度
开合桥
联合桥
没有不能造的桥
明天的桥
代后记:架桥人的心愿

章节摘录

  通车了1370多年,现仍继续服务的河北省赵州桥,突出表现了中国古代桥梁的科学技术成就;造桥工人中的代表李春,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桥梁工程师。  我国资源丰富,人民勤劳,自古以来,就建成了大量的宏伟的各种形式的桥梁,成为我国文化悠久的一种标志。它们散布在全国各地,往往在穷乡僻壤,竟会偃卧着一座结构奇特的名桥,而在通都大邑,水网纵横地区,更是条条大路,有路就有桥。从桥梁事业的发展,可看出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演变,尽管我国历史文献,对于桥梁的记载极端贫乏。桥梁是永久建筑物,从它现在的遗迹,可以窥知其创建时设计的构思和施工的技巧,因而鉴别出这桥在科学技术上的水平。可以说,我国数千年来的古桥,是无愧于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  可惜很多杰出的名桥,遗迹不存,仅能从文献中知其概要。《诗经》中有“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之语,这梁是我国很早的“浮桥”,据说是周文王所制。到了秦始皇时,这渭河上的桥,改造为“石柱桥”,“广六丈,南北三百八十步,六十八间,七百五十柱,百二十二梁”(见《三辅黄图》),唐代杜牧《阿房官赋》中说这桥“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可见这桥的伟大。西汉末王莽时,“灞桥火灾,数千人以水沃救不灭”(见《汉书·王莽传》),这座“木梁桥”的结构,规模宏伟,可以想见。到了西晋时,河南洛阳有“旅人桥”,“悉用大石,下圆以通水,可受大舫过也”,“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十一月初就功,日用七万五千人”(见《水经注·榖水条》),这是见于记载的最早的大型“石拱桥”。宋代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里有开封汴河上的虹桥,则是大型“木拱桥”,用五根拱木作骨架,若干横木作支撑,全用绳索捆扎而成,构制奇巧。甘肃兰州有握桥,传说建自唐代,系木制“伸臂桥”,用大木纵横叠置,‘‘更相镇压”,两岸同时并进,节节挑出,于河心相遇,故名飞桥,又名握桥。  如同上述的,现在已经不存而历史文献中留名的,以中国之大,数不胜数,这里提出的只是其中有代表性的6种形式,在当时技术上各有独到之处,为后来桥工开辟了道路。  ……

编辑推荐

  阅读大家经典、感受大家风范、普及大家知识、传承大家文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桥梁史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桥的设计很奇特,很值得我们去琢磨!
  •   大家的书,普通的话语,折射出智慧的光芒
  •   老公选了好多这个系列的书,慢慢看吧
  •   毕竟是专家,所著不一般,看了挺受益的!
  •   茅先生在这本书很有意思,值得一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