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作者:黄裳 页数:231 字数:101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序言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我们还有一个用意,就是想做一点文化积累的工作。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没。有些书曾经畅销一时,但现在已经不容易得到;有些书当时或许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时间证明它们价值不菲。这两类书都需要挖掘出来,让它们重现光芒。科技类的图书偏重实用,一过时就不会有太多读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还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然而,这套丛书也不都是旧书的重版,我们也想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一些 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 ,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大家小书”出版在即,出版社同志命我撰序说明原委。既然这套丛书标示书之小,序言当然也应以短小为宜。该说的都说了,就此搁笔吧。 后记 去年《文汇报·浮世绘》副刊的编者,想在副刊上经常有这么一点谈京戏的文章,约人撰写,可是没有适当的人,后来就跟我商量。我觉得这很为难,因为我虽然很喜欢听戏,然而对于戏却是不懂的。哪里有资格每天一段地经常发表议论呢。说来可笑,我现在连什么是倒板、摇板……都弄不清楚。虽然也曾经读过齐如山先生的“上下场”之类的“剧学丛书”,然而也还是不能够安心记忆,我只觉得我的兴趣是在看与听,而且有时候对一件事不太内行也未始不是一件好事情。否则照_般老辈评剧家说来,现在的这一些角儿都是“离经叛道”的家伙,那么哪里还有什么戏好听呢? 在答应写以前,我自己就先决定了几点原则:第一,因为我不懂戏,所以尽量避免谈得深入,以免出了笑话,贻笑大方;第二,为了有一点现实意义,不只是捧角喝彩、赏色评腔,也因为可以写得活泼一点,不至于太单调,我的文章有时候是谈到戏外面去了的。这样,我写了约莫有五六十篇小文。 我的文章写得很自由,因为《浮世绘》是娱乐版,不宜太板紧了面孔。一开头就说自己听歌三十余年,其实这当然是不确的。也就因为如此,有很多地方是信手写来,只代表自己当时的一时的感想,如果有不确实或者有被疑惑是在讽刺谁的所在,务希原谅,不必作准。如果一定要指着自己的鼻子,说“他就在说我”,那也没有什么办法,删改费事太多,所以也就索性一仍其旧了。现在有机会出一本小书,于是就略加删定,编成了这一册。计删去五篇,添写两篇,重写一篇,一篇不发表,现存五十六篇,分为五辑。第一辑里所收大抵是泛论,也多少说明了一点我对京戏的看法,因为时间匆促,没有系统,所以这里所说的也不过是零碎不完全的意见。第二辑中所收大抵是“正宗”的谈戏的东西,计共谈及戏二十四出。这也并没有什么系统,想到哪一出就谈哪一出,这一部分似乎还可以和书名相合。 第三辑所收谈戏小文九篇,这大抵是我所喜欢的几出戏。尤其是前面的几出小喜剧,是为我所深深欢喜的。第四辑谈到了几位伶工。本来我很讨厌捧角儿文字,尤其是捧坤角儿,因为那往往是会集肉麻之大成的。然而我却也喜读不肉麻的记伶工身世的文章。只可惜这不多,买到了张次溪所编的《燕都梨园史料丛刊》皇皇数十册,翻看一遍,真难找出一二不肉麻的篇什。我这里所写以现仍存世的伶工为限,谭叫天、龚云甫,我是不谈的。伶官传在旧日史料中也是一个部门,并没有什么比不上王公大臣的地方,只可惜我是在瞎谈,并不足以供史家的采择、学人的利用。像潘光旦先生就写过一本《清代伶人血缘的研究》的书,可惜这书久已绝版,想买也买不到了。那正是我所十分向往的文章。 第五辑所收几乎已非谈戏而是杂文了,不过好像看来还是在谈戏而已。虽然,这里面却很有我自己喜欢的地方。剑拔弩张,像煞有介事。“忽发狂言惊四座”,这种快乐我是直至现在还可以记忆起来的。因为这本小书本身的寒伧,所以请几位师友给写序题属,对于他们的殷勤的盛意,我一并在此致谢。 1948年3月编校后记
内容概要
《大家小书·旧戏新谈》:“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大家小书·旧戏新谈》,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
作者简介
黄裳,原名容鼎昌,笔名黄裳、勉仲、赵会仪。当代散文家、高级记者。1919年生于河北井陉,原籍山东益都北城。曾在南开中学和交通大学就读。1944年被征调往中国昆明、桂林、贵阳,印度等地任美军译员。后任《文汇报》记者、编辑。有著作《旧戏新谈》、《妆台杂记》、《过去的足迹》、《珠还记幸》、《榆下说书》、《来燕榭读书记》、《来燕榭书跋》、《笔祸史谈丛》等行世。
书籍目录
徐序
吴序——关于黄裳先生
章序
第一辑
评剧家
“评剧家”之二
京白
叫好
“十万春花如梦里
关于川剧
关于违碍戏
《水浒》戏文与女人
第二辑
《法门寺》
关于刘瑾
《打渔杀家》
《连环套》
《盗御马》
小生三类
《安天会》
《新安天会》
《春闺梦》
《青石山》
《朱痕记》
《四进士》
《美人计》
《回荆州》
《截江夺斗》
《祭江》
《西施》
《战宛城》
《骂殿》
第三辑
第四辑
第五辑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我虽然听戏多年,然而自己却未曾学会“叫好”之术,一半是天分太低,二者也是拉不下面皮来之故。然而积数十年的剧场经验,叫好也听过了不少,印象最深者是这么一次:我在北平吉祥听杨小楼的《艳阳楼》,据老辈说,这戏最好的地方是杨小楼一掀帘的“亮相”。所谓“亮相”,即是一个Pose,说也奇怪,这一个亮相,原是人人皆会的,总不见得扫边角色就爬了出来吧?然而却又确有分别。杨小楼的亮相即有“气吞河岳”之势。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因为该时杨已老,而《艳阳楼》实在又不常贴,可惜我坐的是上场门,无法看见,当时心生一计,等高登将要登场、锣鼓紧张了起来以后,我设法从台旁踱过去,慢慢地走,随时注意,居然看到了这“亮相”。不料这就激怒了一位老先生,他摸着花白的胡子向我交涉,事态极为严重,因为我挡住了他的视线,使他无法叫“迎帘好”——沪语“碰头彩”——使他深深地引为遗憾。从这次以后,我才深知“叫好”之重要,有许多人,似乎是到戏园中来喊上一嗓子,发泄其郁气,视之为养生之道的。
后记
去年《文汇报·浮世绘》副刊的编者,想在副刊上经常有这么一点谈京戏的文章,约人撰写,可是没有适当的人,后来就跟我商量。我觉得这很为难,因为我虽然很喜欢听戏,然而对于戏却是不懂的。哪里有资格每天一段地经常发表议论呢。说来可笑,我现在连什么是倒板、摇板……都弄不清楚。虽然也曾经读过齐如山先生的“上下场”之类的“剧学丛书”,然而也还是不能够安心记忆,我只觉得我的兴趣是在看与听,而且有时候对一件事不太内行也未始不是一件好事情。否则照_般老辈评剧家说来,现在的这一些角儿都是“离经叛道”的家伙,那么哪里还有什么戏好听呢? 在答应写以前,我自己就先决定了几点原则:第一,因为我不懂戏,所以尽量避免谈得深入,以免出了笑话,贻笑大方;第二,为了有一点现实意义,不只是捧角喝彩、赏色评腔,也因为可以写得活泼一点,不至于太单调,我的文章有时候是谈到戏外面去了的。 这样,我写了约莫有五六十篇小文。 我的文章写得很自由,因为《浮世绘》是娱乐版,不宜太板紧了面孔。一开头就说自己听歌三十余年,其实这当然是不确的。也就因为如此,有很多地方是信手写来,只代表自己当时的一时的感想,如果有不确实或者有被疑惑是在讽刺谁的所在,务希原谅,不必作准。如果一定要指着自己的鼻子,说“他就在说我”,那也没有什么办法,删改费事太多,所以也就索性一仍其旧了。 现在有机会出一本小书,于是就略加删定,编成了这一册。计删去五篇,添写两篇,重写一篇,一篇不发表,现存五十六篇,分为五辑。 第一辑里所收大抵是泛论,也多少说明了一点我对京戏的看法,因为时间匆促,没有系统,所以这里所说的也不过是零碎不完全的意见。 第二辑中所收大抵是“正宗”的谈戏的东西,计共谈及戏二十四出。这也并没有什么系统,想到哪一出就谈哪一出,这一部分似乎还可以和书名相合。 第三辑所收谈戏小文九篇,这大抵是我所喜欢的几出戏。尤其是前面的几出小喜剧,是为我所深深欢喜的。 第四辑谈到了几位伶工。本来我很讨厌捧角儿文字,尤其是捧坤角儿,因为那往往是会集肉麻之大成的。然而我却也喜读不肉麻的记伶工身世的文章。只可惜这不多,买到了张次溪所编的《燕都梨园史料丛刊》皇皇数十册,翻看一遍,真难找出一二不肉麻的篇什。我这里所写以现仍存世的伶工为限,谭叫天、龚云甫,我是不谈的。伶官传在旧日史料中也是一个部门,并没有什么比不上王公大臣的地方,只可惜我是在瞎谈,并不足以供史家的采择、学人的利用。像潘光旦先生就写过一本《清代伶人血缘的研究》的书,可惜这书久已绝版,想买也买不到了。那正是我所十分向往的文章。 第五辑所收几乎已非谈戏而是杂文了,不过好像看来还是在谈戏而已。虽然,这里面却很有我自己喜欢的地方。剑拔弩张,像煞有介事。“忽发狂言惊四座”,这种快乐我是直至现在还可以记忆起来的。 因为这本小书本身的寒伧,所以请几位师友给写序题属,对于他们的殷勤的盛意,我一并在此致谢。 1948年3月编校后记
编辑推荐
《大家小书:旧戏新谈》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书,阅读大家经典、感受大家风范、普及大家知识、传承大家文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