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书·孔子的故事

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作者:李长之  页数:14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

作者简介

  李长之(19101978),初名李长植,山东利津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先后在中央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任教。诗人、翻译家、学者,在文学批评和古典文学研究领域造诣尤深。主要著作有《夜宴》、《鲁迅批判》、《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批评精神》、《文艺史学和文艺科学》、《梦雨集》、《苦雾集》、《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孔子的故事》、《中国文学史略稿》等。

书籍目录

引子
一 没落的贵族和孤苦的幼年
二 孔子幼年时代的鲁国文化空气
三 在挫折中前进
四 教育事业的开端
五 孔子和老子的会见
六 走向成熟的道路
七 孔子在齐国政治活动的失败
八 孔子在齐国的收获和影响
九 孔子在混乱的鲁国中的寂寞
十 孔子继续从事教育事业
十一 从中都宰到司寇
十二 孔子在外交上的胜利
十三 孔子和鲁国贵族的斗争
十四 孔子终于出走
十五 在卫国受到监视
十六 过匡城被拘留
十七 到了晋国的边界上
十八 仍然回到卫国——不愉快的三年
十九 过宋国的时候遭到迫害
二十 孔子停留在陈国
二十一 孔子绝粮
二十二 孔子勾留在楚国的边缘
二十三 孔子再到卫国和归鲁
二十四 孔子归鲁后的政治言论和政治态度
二十五 专心从事教育工作
二十六 编写《春秋》
二十七 整理诗歌和音乐
二十八 弟子颜渊和子路的死
二十九 孔子最后的歌声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这一次孔子离开鲁国,虽然是由于鲁定公和季桓子对自己冷淡而促成的,但主要原因应该是由于想限制贵族势力而遭到了阻碍。像孟氏拆城的问题,就一直还没有解决。孔子走了,这一年是公元前497年,孔子已经五十五岁了。往哪里去呢?不能再往东去,东边是齐国,齐国是刚刚用美女骏马的计策离间了孔子的;于是向西走去。孔子选择了卫国(在河南北部)。这是因为:一来卫国有为自己所佩服的熟人。卫国的大夫蘧伯玉就曾打发人来看望过孔子,孔子问那使者:“老先生在做什么呢?”使者说:“老先生想努力减少自己的过错,可是还没十分做好呢。”孔子很赞美这使者会说话①,当然他同时也看出蘧伯玉是如何谦虚而有修养了。二来卫国这时是安定的,卫灵公已经统治了卫国三十八年,而卫国原有的一些人才,像蘧伯玉已经老了,史鱼①已经死了,所以卫国又是可以有为的地方。三来子路和卫国的宠臣弥子瑕是连襟②,孔子到卫国,可能还受了子路的怂恿。孔子在卫国的都城帝丘(河南濮阳县)见了卫灵公。但这时卫灵公对孔子是没有什么认识的,只是空洞地觉得应该对孔子敬重罢了。卫灵公便问孔子在鲁国受什么待遇,得多少米。——那时的薪俸是以米来计算的。孔子把在鲁国的情形说了,于是孔子得到如同在鲁国一样的地位和生活待遇。

后记

孔子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所以我们要讲他的故事。    我们讲孔子的故事,主要是想使大家看一看孔子在当时是怎样生活着的,以及当时的人(各式各样的人)是怎样看待孔子的。我们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进步性,但是正如嵇文甫同志所说:“承认孔子有一定的进步性,并不是要提倡尊孔读经。”    对于孔子要不要加以评价呢?当然要。这笔账总要算,应该算。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但是在这本小册子里是不是就要“给以总结”呢?不能够。这主要是因为作者的思想水平有限,没有能力做这个工作的缘故。就是前面所讲的故事,也只能是从作者的思想水平出发而编述下来的,在选择取舍之间,在解释评论之间,错误一定难免。写出来,也只是请读者指教!这不是客气话,是实话!因此,也就谈不到什么“给以总结”了。那是要留待更辛勤的、更精通的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工作者来完成的。    可是读者中也许有人要追问我究竟对于孔子是怎样看法的。我在这里,也就把我极不成熟的看法谈一下。谈得不对的地方也一定有,还是诚恳地向读者讨教!    第一,从孔子所处时代的社会性质来看孔子。孔子处在春秋时代,以我理解,春秋和战国实在是一个整个时代,这个时代是中国奴隶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的过渡期。春秋和战国诚然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个不同,在我看来,只是社会变动的剧烈程度表现得不同罢了。在春秋时期,社会变动还没有达到质的突变,而在战国时期则完成了这一变革。郭沫若先生说:    依据《史记》,把绝对的年代定在周元王元年,即纪元前475年。在这之前的春秋作为奴隶社会的末期,在这之后的战国作为封建制的初期。    如果划界的话,这样划界自然也可以。但是这当然不是说历史是可以截然划开的。而这样的划界,我觉得还不如把春秋战国当做一个整个过渡期,因为这样对一些学术思想的演变要好解释些。只是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是奴隶制时代而不是封建社会,在这点上,我是同意郭沫若先生的看法的。    春秋战国是一个整个时代,先秦诸子的思想都是这一整个过渡期的剧变中的意识反映。孔子是先秦诸子中最早的一个。他的进步面之一,就是反映奴隶制社会崩溃期的“人”的解放,这个伟大现实在他思想体系上,就是“仁”的学说,就是把教育从贵族所专有(官学),在一定程度上开放给一般人(私学)。孔子的进步面之二,就是他在这段过渡期——同时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期——中,为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提供了一些虽然粗略的但是规模宏大的政治建设蓝图,他研究了已往的政治经验,作出了一定程度的总结,又加上一些适合社会发展情况的创造,给后代封建社会的统治规模打下了一些基础。把他称为封建社会的“圣人”,不是偶然的。封建社会总比奴隶制社会前进了一步,所以就当时看,孔子的大部分政治理想是有进步意义的。    孔子的落后面主要是他还带有奴隶社会中的等级思想,甚而是氏族社会中所遗留的血统观念、狭隘地域观念,这就是表现在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正名,讲礼,讲君子、小人,讲天,讲命,讲内诸夏而外夷狄(对吴、楚就加以敌视)等等。这里很多东西是陈腐的,孔子在讲到这些东西的时候,也特别流露出留恋一些旧事物的感情。    而且,更由于孔子所处的时代的过渡性以及他的政治地位(他既当过高级官吏,而且一生主要活动除了教育事业外也是奔走做官,就是教育事业也主要是训练弟子们做官的)的关系,他的思想有许多不彻底、不明朗、对上妥协、对劳动生产和劳动人民轻视的地方。这些地方集中地表现了的就是他所谓“中庸”之道。这是他的软弱处。    他有进步面,有落后面,有软弱处,而进步面是主要的,这就是我对于孔子的估价。概括地谈孔子,就是如此。    如果仔细考究下去,孔子的进步面、落后面、软弱处,我认为也还是错综的,好的不完全是好,坏的也不完全是坏。举例说,他讲仁,这是进步的,但是同时讲礼,礼就限制了仁;他普及教育,这是进步的,但也并非普及到一切人,限度也仍然是有的。他讲礼,一般说是落后的,但是他注重礼的内容而轻视礼的形式,这就又是改革;他讲天,讲命,一般说也是落后的,但他并没有迷信鬼神,也没有全部陷入宿命论,这就仍有他开明的地方。他讲中庸,不错,一般地也是妥协性的表现,但是在“和而不同”上,在对弟子依不同个性而分别指示“过犹不及”上,在“学”与“思”并重上,这就貌似妥协,而事实上是避免绝对化、片面化的正确态度和正确思想方法,这就又不能一笔抹煞了。至于孔子对后代的影响,问题就更复杂,有好影响,也有坏影响;在坏影响中有的是孔子本来不对,也有的本来是有益的东西,而因为不正确的理解,就变为有害的东西,关于这方面,责任就不能完全由孔子来负了。所以我们一方面对孔子要有总的把握,一方面对他个别言论的实质和影响还要加以具体分析。    第二,在估价孔子时,我认为不能照我们主观上的认识,把孔子的思想作为一个严密的思想体系来对待,也不能拿后代由于演绎孔子的思想而构成的一套完整的儒家思想系统来派作孔子的思想。孔子虽然说“吾道一以贯之”,但究竟孔子的思想还没有达到成为一个严密的系统的地步,这是因为中国学术思想在那个时代还没发达到这个地步的缘故。所以我赞成侯外庐先生等所提出的“不均衡”、“自论相违”。很多人过高地估价孔子,或过低地估价孔子,主要是由于没考虑到这一点。    第三,在孔子对于中国文化的一些具体贡献如教育事业、编写历史、整理诗书上,在孔子个别有价值的言论(包括着智慧和经验)上,在孔子本人的“学不厌、教不倦”的积极态度上,大多数现代学者几乎没有异议,我认为这也就是应当肯定下来的东西。所以,所谓对孔子也还不能“给以总结”,并不等于对孔子来一个“不可知论”。我们应该把可以肯定的东西和还在争论的问题分别开来。    第四,无论谈孔子的历史地位也好,无论谈孔子的具体贡献也好,我们一定要避免个人崇拜。这不只因为个人崇拜是不应该的,是会产生毛病的,而且因为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首先是不合乎事实的,是不科学的。孔子无论有多高的成就,是和当时的社会发展分不开的,而社会的发展首先是广大劳动人民所推动的。孔子的出现也不是孤立的现象,就像同时的政治家子产、晏婴等,也已经具有和孔子相近的才能(虽然发展的方向不同);就像同时的普通人长沮桀溺等,也已经具有和孔子对社会变动同等的关切(虽然看法不同);就像“士”这个阶层,当时一般也都在活跃着——他们都是生活在同一时代里呵。孔子一生经过了一些发展,这些发展也都步步可寻,都和他的丰富经历、刻苦努力分不开,而这些丰富经历、刻苦努力,也只有在他那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才有可能实现。决不能把孔子当做奇迹!    这就是我对于孔子粗枝大叶而又肤浅的看法。至于本稿之成,也经过了一些岁月,中间阿英同志提过宝贵的意见,也得到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同志的很多帮助,这样才写完。(但是并没有写好!)我要谢谢他们,并期待读者给我更多的教益!    长之1956年5月26日记于北京

编辑推荐

《大家小书:孔子的故事》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书,阅读大家经典、感受大家风范、普及大家知识、传承大家文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家小书·孔子的故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2条)

 
 

  •   我是没事读论语时想找本孔子生平的书,找了好长时间终于找到了不错的一本。
  •   小书大内容,不错
  •   一买来儿子就抢去了,挺好的一本小书——大家小书,名副其实!
  •   这个书特别适合学生看 小学生~~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他们以启迪
  •   对于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黑夜的孔圣人,司马迁开了头,绵绵不绝者数千年,这本孔子的故事短小精悍,回味无穷,常看常新
  •   收到后还没看,只看了前面两篇,挺好的,记录了孔子的故事,能让孩子多了解一些
  •   透明薄膜包装的,重点讲了夫子的生平、学术及政治主张、言行、教育理念,对那个时代背景做了简要的叙述。纸质不错,小书签一张,我觉得很满意,拿来自己看,顺带讲给孩子听。
  •   这本书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看,有点困难了,我是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了其中的故事给他听,孩子很感兴趣,其中孔子说:“君王要做好君王的事,大臣要做好大臣的事,父亲要做好父亲的事,孩子要做好孩子的事。”让孩子明白了自己应该做什么。
  •   我一直以来都是与儿子共同阅读,这本书是他先看完后,我才看的。好看!读完这本书后我才真正了解了孔子。
  •   很有趣味性,呈现了一个很有人情味的孔子
  •   记述了孔子的一生,孩子爱看
  •   这本书很好呀.难怪我跑了几次图书馆都借不到,最后只好在此买书.
  •   很棒的书,very good。
  •   还没时间来翻~~~~
  •   小学必读课外读物,看看吧,培养孩子阅读兴趣。
  •   还行吧,无聊的时候看
  •   老少皆宜,不可不读
  •   给孩子看看这类书应该不错!
  •   内容浅显易懂,适合小学生
  •   给朋友买的,没看,应该不错
  •   这个系列不用多说了,性价比和内容都值得购买!
  •   儿子上厕所也要带上,为了尽快看完。
  •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信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   朋友喜欢,收藏了一套
  •   很喜欢,买给孩子也买给自己。
  •   还不错,据此了解了一伟人
  •   文字浅易,适合孩子。大人读也会有新的收获。
  •   素雅精美,好书,又便宜
  •   李长之的《孔子的故事》,虽六万多字,但作者引经据典,参阅古代文献我想不下六十万甚至更多的文字,行文之严谨,态度之科学,表述之易懂,都值得今天做学问者学习!这么一个天才而勤奋的诗人。评论家,50年代被打成右派,最有创造力的20多年,生生被蹉跎掉了,让人痛惜!不然在文学批评、古代文学研究方面,我们今天会读到更多有见地的著述。
  •   通俗易懂的小故事比别的大书更好地写出了孔子的一生与品格。
  •   可能还小,读起来有点枯燥,兴趣不大。
  •   书很好,但挺薄。老师推荐的,深入浅出讲的很细致
  •   儿童教育的启蒙书籍,收到书的时候虽然是新书,但整本书都有折痕,小孩急着看,所以没换了。
  •   因为晨诵带孩子们读论语,先买本看看。以前看过不同的版本,文学史学强比这本强。不过给五年级的孩子看,这本应该还可以吧,很通俗。
  •   培养孩子儒雅气质之选,多给孩子讲‘看一些名人故事还是很有仪的
  •   带塑料包装,读起来挺好。
  •   女儿在看, 是老师推荐的,不错。
  •   还行吧 孩子不喜欢 而且觉得书的内容太过简单
  •   喜欢,可惜就是价钱虚高,就薄薄那么几页纸
  •   老师让买的,卓越价格合理
  •   很好的孔子传记
  •   强烈不推荐购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