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作者:柴德赓 页数:363
Tag标签:无
前言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 我们还有一个用意,就是想做一点文化积累的工作。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没。有些书曾经畅销一时,但现在已经不容易得到;有些书当时或许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时间证明它们价值不菲。这两类书都需要挖掘出来,让它们重现光芒。科技类的图书偏重实用,一过时就不会有太多读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还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然而,这套丛书也不都是旧书的重版,我们也想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大家小书”出版在即,出版社同志命我撰序说明原委。既然这套丛书标示书之小,序言当然也应以短小为宜。该说的都说了,就此搁笔吧。
内容概要
本书的目的,在于使高等学校历史系的学生和有志于史学的青年,在自己能初步阅读古代史籍的基础之上,了解中国历史方面有哪些是重要书籍,哪些应该精读,哪些应该参考,哪些仅备检阅;更进一步了解这些书籍是什么人做的,什么时候做的,站在什么立场说话的,什么时候印行的,它里面记载些什么重要史料,它是用什么方法记载的,这些记载和见解对不对,这些书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我们对这些书应该怎样批判和利用。
作者简介
柴德赓(19081970),字青峰,浙江诸暨人,历史学家。曾在辅仁大学、四川白沙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学院任教。曾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参加点校“二十四史”;著有《史学丛考》、《资治通鉴介绍》、《史籍举要》等。
书籍目录
一版序言
前言
上编
纪传体类
一《史记》
二《汉书》
三《后汉书》
四《三国志》
五《晋书》
六《宋书》
七《南齐书》
八《梁书》、《陈书》
九《魏书》
十《北齐书》
十一《周书》
十二《隋书》
十三《南史》、《北史》
十四《旧唐书》
十五《新唐书》
十六《旧五代史》
十七《新五代史》
十八《宋史》、《辽史》、《金史》
十九《元史》
二十《明史》
附:《清史稿》
下编
编年体类
一 《资治通鉴》
二 《续资治通鉴长编》
三 《三朝北盟会编》
四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五 《续资治通鉴》
六 《明实录》、《清实录》
纪事本末类
一 《通鉴纪事本末》
二 《宋史纪事本末》
附:《元史纪事本末》、《续通鉴纪事本末》
三 《明史纪事本末》
四 《左传纪事本末》
政书类
一 “十通”
附:乾隆时所修“六通”和《续皇朝文献通考》
二 会要
三 其他
传记类
一 分类专书
二 以朝代为主的传记
三 地区性传记
四 个人专传
地理类
一 地图
二 地志
三 水道
四 都邑
五 边疆、外国
一版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汉书》编纂体例,大体根据《史记》而小有改变,如改“书”为“志”。刘知几说,这是“孟坚既以汉为书,不可更标书号”的缘故(《史通·题目》篇)。就内容来说,《汉书》的“志”比《史记》的“书”更为系统而外,还有所发展。如食货、刑法、地理等志,皆班氏所创。艺文一志,为后世目录学之祖,于祖国文化贡献尤大。表中百官公卿一表,为后世百官志、宰辅表开辟道路。世家一体,《汉书》不用,诸侯王皆入列传。因汉为统一帝国,又系中央集权国家,其诸侯王与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分权的诸侯迥乎不同,所以体例随时损益,自无不可。本纪十二,王莽不在内,置于列传之末,这是因为东汉初年人不承认王莽政权,故贬之于列传之中。但《王莽传》仍是编年叙述,大事及诏令无不详载,叙事止于地皇四年,可见实际未尝不承认王莽政权。列传中类传如循吏、酷吏、货殖、游侠、佞幸等,大致循《史记》旧目。《循吏传》去孙叔敖、子产而易以汉代人。唯《货殖传》中人物多仍《史记》之旧,如范蠡、子贡、白圭、猗顿以至巴寡妇清,都不是汉代人,因仍不去,未得其当。《汉书》与《史记》都是纪传体,所不同者,《史记》为通史,《汉书》为断代史。从班固创断代为史的先例,后世史书,循例多作断代。《史通·六家》篇:“如《汉书》者,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代,撰成一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故学者寻讨,易为其功。自古迄今,无改斯道。”刘知几对断代史与通史都很赞成。这是一种态度。
后记
1980年1月23日,是柴德赓先生逝世十周年的日子。他作为一个历史学教授,从事教学工作四十余年,积累了不少经验。加之他一生精心钻研,对我国前朝各历史名著,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与体会。为了纪念他,我想,将他生前所讲授的“历史要籍介绍”这份讲义整理出来,作为他献给史学界的遗产,是再好没有的了。这期间德赓在史学界的许多老朋友和学生的建议,也是促成我设法完成这项整理工作的原因。 谈到整理他的遗著,却非易事。我俩虽有四个儿女,但都不是学文史的,我自己也没有这个力量,这就全得仰仗朋友和他的学生帮助了。1979年5月,江苏师院为柴德赓开平反昭雪追悼会时,许春在同志曾给师院历史系及我写过信,热忱表示愿意为整理柴师遗著尽力。于是我就写了一封信给他,恳切希望他能负责这项整理工作。他立即回信给我,欣然接受这一任务,并由他约请在南京工作的江苏师院历史系毕业生胡天法、邱敏两位同志协助,就此开始了整理工作。 他们三个人是在不同学校任课的老师,工作很忙,只能挤业余时间,一点一点地,来看看写写。他们之间,也难得有碰头的机会,只好把整理出来的初稿寄来北京,请北大许大龄教授审校。这样来往邮寄,进度缓慢。今年暑假,我特意邀请他们三位同志来京,在许先生指导下共同进行工作。他们牺牲假期休息,忍受酷暑,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埋头苦干,终于完成了整理任务。 在整理过程中,北京出版社刘宁勋同志大力支持,时加催促。许大龄教授精心审校,并为作序。北京大学周祖谟教授为书名题字。胡天法、邱敏、许春在三位同志,一年多来,牺牲休息时间,从事整理工作。他们在北京工作时,得到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图书馆很大帮助,使工作能顺利进行,这部书得以问世。在此,我和儿女们对以上同志们的热忱工作,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表示深切的衷心的感谢! 陈璧子 1981年9月22日
编辑推荐
《大家小书•史籍举要》: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书。阅读大家经典,感受大家风范,普及大家知识,传承大家文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