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上中下)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北京  作者:唐浩明  页数:1721  

前言

这是一个成功的人生:少年解元,青年探花,中年督抚,晚年宰辅。这也是一个备受奚落的人物:起居无时,号令无节,行为乖张,巧于仕宦。这是一系列耀眼的业绩:打败法人的入侵,策划并督建京汉大铁路,创办亚洲最大的钢铁厂。这也是百年来屡招责骂——好大喜功,糜费挥霍,崇洋媚外,沽名钓誉——的把柄。为谋求中国的富强,此人呕心沥血大刀阔斧地干了大半生,但直到瞑目的一天,他也没有看到国家富强的影子。为调和东西方文化的严重冲突,并试图建立一种新型的文化架构,作为官方大员,此人第一个大力倡导“中体西用”。但他的这个设想,无论其生前还是其身后,都遭到人们的批判和嘲弄。此人是谁?他就是毛泽东所说过的中国人不应忘记的近代人物张之洞。张之洞的人生是成功还是失败?张之洞的事业是辉煌还是虚幻?“中体西用”是导中国于现代化的正路,还是引中国于陷阱的歧途?张之洞的强国之梦为何不能圆,时代的限制和他本人的失误又在何处?这些,或许是正在努力与世界接轨的当代中国人有兴趣的历史话题。翻开逝去的这一页吧,文史对照,从文学走入灵魂,从故事走进历史,说不定它能给我们某些启迪。

内容概要

  张之洞的人生是成功还是失败?  张之洞的事业是辉煌还是虚幻?  “中体西用”是导中国于现代化的正路?还是引中国于陷阱的歧途?  张之洞的强国之梦为何不能圆,时代的限制和他本人的失误又在何处?  这些,或许是正在努力与世界接轨的当代中国人有兴趣的历史话题。  也许这些并不太远的历史会给我们后人一些启迪。

作者简介

张之洞,(1837——1909),河北南皮县人。字孝达,号香涛,易号抱冰,谥文襄。清末洋务派首领,曾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职。在晚清,他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人物,不论是在政治上、军事、文化等多方面都有自己的建树。同时,张之洞又仅仅捍卫着大清王朝,他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是清政府免于灭亡。生平大事记:1879年清朝特使崇厚与俄国擅自签订极力反对的《里瓦几亚条约》。1884年中法战争时,由山西巡抚升任两广总督,起用退休老将冯子才,在广西边境击败法军。又设广东水陆师学堂,立广雅书院,武备文事并举。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在英、德支持下,成为后起的洋务派首领。先后开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马鞍山煤矿、湖北织布局、湖北缫丝局等重轻工业企业,并筹办芦汉铁路。1894年任两广总督。曾上疏阻和议,要求变通陈法,力除积弊。1898年发表《劝学篇》,提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以维护封建伦理纲常,反对戊戌变法。1900年,义和团运动崛起,他力主镇压。1903年,强调办学首重师范。1906年,授军机大臣,兼管学部。他注重教育,对清末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书籍目录

上卷第一章 清流砥柱第二章 燕山聘贤第三章 投石问路第四章 晋祠知音第五章 清查库款第六章 观摩洋技第七章 和耶战耶第八章 谅山大捷中卷第一章 试办洋务第二章 筹议干线第三章 监督铁厂第四章 参劾风波第五章 外宾访鄂第六章 署理两江下卷第一章 与时维新第二章 中体西用第三章 血溅变法第四章 互保东南第五章 爆炸惨案第六章 后员起火第七章 翊赞中枢

章节摘录

为筹银钱,张之洞冒险重开闱赌(节选)赵茂昌见张之洞的眼神里满是期待,干脆直截了当地说:“香帅,您还不大清楚,这广东人天性好赌,赌能给他们带来极大的欢乐。好比说,他用气力来一串钱,他心里没有多大欢乐,若是用赌博来赚来一串钱,他就欢乐无比。即使他为这一串钱耗费一串五甚至两串,他也会感到快乐。又如,官府要他们捐钱买公益事,他们决不肯捐,捐一文钱就如同要他们出一碗血一样。但是换一个方法,让他们花一百文、二百文去买一根签,然后凭这根签去抽号,若抽到了则可一个价值十倍的礼物,明知抽到的机会极小,他们也会乐意去做,而官府则因此获得一大笔银钱。这样做,彼此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张之洞微笑着:“这真是各地有各地的风俗,各地有各地的人性。北人质朴实在,这种投机取巧的事,大都不屑于为。”“正是这话。”赵茂昌忙恭维。“若说我们吴人,也不会这样。吴人精明,算一算,一千人、一万人中才有几个人中彩头,自己明摆着得不到,何苦去送一百文钱?还不如拿这一百文买几个烧饼,可以填饱肚子,划算得多。”“照你这样说,在广东开办闱赌,是于国于民都有利无弊的。”“卑职以为是这样。”赵茂昌点头。“其实,这些年来闱赌明里是禁了,暗地里还在进行,只是不在广州,而搬到了澳门。洋人是不禁赌的,只要你照他们的规矩纳税,什么赌都可以在他那里赌。人家只重实在,才不去管那些虚文呢!”“重实在,不管虚文。”赵茂昌这句话拔动了张之洞的心弦。他仿佛从这句普普通通的话里,顿时领悟了许多。“香帅,眼看着我们中国的银钱,就这么白白流进洋人的腰包,这也说不过去呀!”赵茂昌见张之洞沉吟不语,知道总督是在认真听他的话,于是把这个扎眼的要害又加重了一句。“只是这闱赌,”张之洞像是自言自语,“朝廷有是文禁止呀!”“香帅。”赵茂昌思索一会儿说,“卑职想,这事可以先办着,不要向朝廷奏明,说不定朝廷也改变了主意。万一有人告状,朝廷追究下来,也不怕,把万不得已的苦衷向朝廷讲清楚,卑职想朝廷也会原谅的。要紧的是,由赌局上缴的这笔钱要做到帐目十分清楚,一笔一笔用到哪里去了,都要明明白白,谁也不能贪污一丝一毫。另外,还要严格规定,赌局的税只上缴督署,其它过去的各种规费一概禁止。这样,办赌的省去许多打点,上缴给督署的钱就会拿得利索。香帅,依卑职看,出之于民的银钱,只要用之于民,就不怕台谏的责难,不怕朝廷的追究。”张之洞眯起两只长大的眼睛,将赵茂昌细细地打量着。他突然发觉,坐在眼前的这个年轻的后生,原来是一个有胆有识的办事之材!“竹君,明天我跟倪抚台打个招呼。后天,你就到我这儿来做巡捕。”“卑职谢香帅的提拔。”赵茂昌忙起身作揖。不仅因为督署高过抚署,更因为张之洞大材高名,敢作敢为,跟着前途无限的张香帅,要百倍胜过日薄西山的倪抚台!“闱赌一事,开禁不开禁,我还要再好好思量思量。”张之洞捋着胡须慢慢地说,“若是开禁的话,我就委托你来办这件事。你可以像刚才跟我说的那样,把这事办好,办得无任何把柄给别人拿住!”“香帅如此信任卑职,卑职一定肝脑涂地,为大人办好这事!”赵茂昌心中顿时惊喜万分,暗暗地想:倘若闱赌交给我来办理,只办三科,我就要让三四十万银子悄没声息的进入赵家帐户!张之洞打发桑治平、杨锐、大根等人到广州城内城外去询问百姓对闱赌的看法。询问的结果,大部分读书人不造成重开闱赌。除开士人外,绝大部分人都赞成开禁,许多人说十年来没有办这事了,一想起来就心痒痒的,若开禁的话,要好好地赌一赌乐一乐。张之洞本人也悄悄地问过广州府里的几个知县,出乎意外,这几个知县异口同声的表示,只要省里三大宪为头,他们就支持。张之洞心想:过去开赌时,广州府各个县的文武衙门可能获利最多。官场百姓两方的查访结果,大多数人主张对闱赌开禁。经过再三权衡,张之洞决定重开闱赌。当然,他心里很清楚,倘若朝廷追查起来,所有的责任,都只有自己一人承担。为了筹集银钱办大事,他决心豁出去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孙中山 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毛泽东 在张之洞的一生中,中国教育的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此,他的努力具有决定性意义。 ——威廉·艾尔斯(美国著名学者)

编辑推荐

《张之洞(文史对照本)(套装上中下卷)》是《曾国藩》的作者唐浩明又一历史巨著,为您尽展张之洞的传奇一生。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张之洞(上中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条)

 
 

  •   书是好书,文史对照也是不错的形式,但是书没怎么翻就散架,郁闷。还不如以前那个版本呢,那个书小也结实。不太喜欢这种大书,还特别容易散架。
  •   从没认识过张之洞,想以此书达到目的
  •   很好的书和曾国藩都是一套的。
  •   无论内容还是纸张,都是好书。作为作者三部曲之一,内容上虽不如曾国藩精彩,但比现在很多人物小说要好的多。我仔细比较了亚马逊上的几个版本,发现就这个版本,页数最多,性价比最高。推荐要买《张之洞》的朋友买这本。
  •   唐浩明的作品,对人物的刻画比较深刻
  •     100年之前的30年,是张之洞由京都外放实权派、组织中法越战、大力兴办官办洋务、建设新军,风风火火20多年后回归北京做首辅,人之将去,本指望作为顾命大臣给新上台的溥仪的父亲,监国摄政王载沣一些临终忠告,推荐可用可倚之才,结果载沣为了参加样款6000万的庆祝晚宴,直接把一句客气话作真然后匆匆离去。
      
      当晚张弥留之际,留了四个字:国运休矣。
      
      轮回,大概是和潮水一般一次又一次,我们或者轮到头,或者轮到尾。
  •     看完了3本只记住了,老张死的时候说的最后一句话,我这一辈子的心血都白费了。在当时的中国有如一个病人膏肓的卧床病人,硬扶是扶不起来的。也难怪张之洞了。叶赫那拉氏的那个女人的确有过人之处,虽然骂名多了点。
  •     虚舟说:“贫僧虽是出家之人,但吃的稻梁,穿的衣服,无一不来自俗世,且天天与四面八方香客打交道,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尽是俗世之事,贫僧何能离得了俗世?……”
      
      这就是和尚!
  •     平生最喜欢读历史小说,却总是在哀叹好的历史小说难觅,恐怕正是因为历史小说特别难写的缘故吧。我觉得历史小说有三种境界。第一等尽得历史真髓,彻底打通历史的关节,时空的隔膜,让读者进入一种不知今夕何年的庄生梦蝶的境界。这等境界的作品,我简直就举不出几部来。个人的印象里,显克微支的《你往何处去》应该可以算一部。如果把《战争与和平》当历史小说的话,马马虎虎也可以算一部。第二等的作者史事精通,史识过人,驾驭各种历史材料游刃有余,能把过去的时代活灵现地拉近到我们的眼鼻之下,让我们痛痛快快把玩个够。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也已经着实不易,是毫无疑问的精品。第三等的作品,也还是能够建立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给读者一个大致的历史框架,可惜这个大框架里填的内容,要么翻翻历史书就可以找到,要么苍白干瘪,缺乏生气灌注的细节,读是能读下去,但总觉让人觉得不够“味道”。坦率地说,我以为我们大部分的历史小说都属于这第三类。
      
      最近一鼓作气读了三部篇幅浩瀚的历史大作,一是高阳的《红楼梦断》,我毫不犹豫地把它列入上面说的第二类。二是《李自成》的第四第五卷。看这两卷的时候,我不断地在回想我当年看过的第一卷,不断地在回味当年的那种心情,那些闭着眼睛就能想起来的细节,那一次次的心跳和激动。所有这一切记忆支撑着我,让我终于把最后两卷看完了。我不能相信这最后两卷真的是出自姚雪垠先生之手。为了证实这种感觉,我把第一卷又看了一遍。没错,第一卷还是第一卷,我几乎愿意把它列入第一境界的历史小说,雪垠先生在那时候是真正的大手笔,可是第四第五卷该归入哪一境界呢?我不愿意想下去了。再一部就是唐浩明先生的《张之洞》,这是一部材料丰富,写得非常用力的历史小说,但我掩卷之余,还是觉得心有不足。
      
      写晚清,有高阳的几十部作品在前头,要论史料的圆熟,细节的丰富,人情世态的生动微妙,大陆作家是万万拼不过高阳的。好在我们手中也有利器,那就是所谓的历史意识,宏大开阔的视野,对历史的痛切反思等等,这些东西是在高阳那里连影子也看不到的。那么这些深刻的历史思想是不是把我们的历史小说救活了呢?按说选取张之洞这个人做主角,绝对是非常有眼光的,这个人正好在半新不旧之间,在方生未死之际,在传统与未来的冲撞之下,在历史风云际会的最前沿,在他身上可以发掘出非常丰富的东西。作者正是努力去那样做的,从张之洞作为清流坻柱,出任山西巡抚,禁毁烟田,中法战争中危难受命,镇南关大捷,到建汉阳铁厂,积极推动洋务运动,张之洞一生的每一重大阶段都浓笔重彩地出现在小说中,而这每一阶段都和中国近代史的重大事件密切关联。作者努力表现特定历史氛围和情境中特定人物的性格矛盾和命运悲剧,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最后留在我们脑子里的张之洞,还是一些概念性的东西:清廉,爱国,忠君,既讲传统的道德,又有开放的心态,学识过人,不拘小节。作者想写出人物的复杂性,可我们最终得到的还是一个简单化了的形象,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
      细节!这是历史小说最困难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我甚至设想,一部历史小说,是不是只要有了丰富生动的细节,可以其他的什么都不要,高阳又是一个可以参考的例子。《张之洞》里的一些细节就让人觉得比较嫩弱浮浅。小说里有一段写同样是晚清名臣的张之万与张之洞密谈时吐露心腹之语,告诉后者一条官场进身的诀窍。是什么呢?“这诀窍就在于要寻找一个有力的靠山。”听到这个诀窍,“入仕已经近二十年了”的张之洞受到“如同佛手摩顶一般”的震动。这就未免有点太看不起读者了,像做官要有靠山这等稀松平常的道理,不要说张之洞了,地球人都知道哇,有必要在小说里那么郑重其事地强调吗?
      
      历史小说要讲究虚实相间,虚实互补。《张之洞》的“实”的一面应该是过硬的,大的环节都忠实于历史。问题就出在“虚”的一面。这个虚的的一面最是微妙,它是由细节、韵味、笔力、文字功夫等等因素综合而成。它是虚构,但不是无中生有,而是虚中有实。这个虚的方面玩不好,再精当的历史选材,再深刻的历史意识也是徒然,只能成为概念的牺牲品。在读《张之洞》的时候,我们特别难以认同一些用现代的思维方式和句式构造出来的对话,历史场景,和人物心境。比如说,为了突出张之洞忧国忧民的感性的一面,就把他写得特别容易心潮澎湃,每每“激动得两眼闪动着泪花”,“激动地握着桑治平的手说”,“两双滚烫的大手紧紧地握着”,“凝重的目光遥望着窗外”,“人生难得最是情。是的,情难得!”……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腐朽的晚清官场上滚爬了几十年位置不倒的封疆大吏的风范。这种描写中恐怕折射出的还是我们的作家难以摆脱的急于以古注今、借古喻今的心态,丧失的则是历史小说应有的苍茫沉郁的独特韵味。借历史小说对当代文化进行反思,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再评价,对中国现代化的过程进行再思考,这些当然可以成为创作的题中之意,但历史小说首先应该是小说,我们的历史小说作家可曾把这句话一直放在心上?
      
      作者:严锋
  •   作家都受环境影响,“作者想写出人物的复杂性,可我们最终得到的还是一个简单化了的形象”,在这里恐怕是理所当然了。
    至于楼主举出那些细节.....已经没什么买的愿望了...
  •   四五年前看的,忘得差不多了。不过
    ==================
    小说里有一段写同样是晚清名臣的张之万与张之洞密谈时吐露心腹之语,告诉后者一条官场进身的诀窍。是什么呢?“这诀窍就在于要寻找一个有力的靠山。”听到这个诀窍,“入仕已经近二十年了”的张之洞受到“如同佛手摩顶一般”的震动。这就未免有点太看不起读者了,像做官要有靠山这等稀松平常的道理,不要说张之洞了,地球人都知道哇,有必要在小说里那么郑重其事地强调吗?
    ==================
    这一段笑死我了
  •   历史小说的风味不同,读者见仁见智。有一些偏历史,有一些偏小说。高阳的书,不爱历史的也可以看得津津有味,要是专冲历史去看,未免婆婆嘴了一些,信息量不够大。唐浩明的历史小说基本还是基于历史事件本身着眼的,少一些风花雪月,也少一些可读性,不过提供了好多中国近代史的著名事件的素材,知识性更强。作为历史普及读物也未尝不可。
  •   评的很不错!历史小说是难写~~作家能够写出来以已经很强大了
    话说看李自成的四五卷实在是····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一部好小说最后烂尾了
  •   请教一下,我的理解,历史小说三类:第一类能“时空穿越”,第二类“活灵活现”,第三类“逻辑很顺”,那么应该是 “逻辑很顺”到了一定高度,就能“活灵活现”,“活灵活现”到了一定高度,就能“时空穿越”,3者是个递进关系,可相互装换了?
  •   写得正合我意
  •   唐浩明先生写曾国藩的内容确实精彩,而此本着实逊色,不过看看是没什么问题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