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9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作者:卢梭 页数:163 译者:方卿
Tag标签:无
前言
写在《经典通读》第二辑前面 《经典通读》丛书第一辑出版一年了,20册经过全新编译的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经典学术著作一经面世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赞美者有之——对西方经典学术著作进行通俗化的解读,让普通读者也能了解西方的文化思想是十分必要的;批判者亦有之——不是大师原著,读来何用?警惕快餐文化向学术圈进逼! 回忆丛书策划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卢梭、休谟、康德、马克思、牛顿、达尔文等一批对人类影响深远的大师的无限敬畏,以及对其伟大著作的只闻其名未见其详的无比难堪,可以说《经典通读》丛书实现了“大师经典,通俗阅读”的出版目的,完成了把艰涩难懂、鸿篇巨制的学术著作,转化为普惠大众的精神食粮的任务。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个10万字左右的通俗读本,有多少人会真的捧起《政治学》、《政府论》、《资本论》、《人性论》、《战争论》、《社会契约论》、《国富论》、《相对论》……并能坚持读完?这就是《经典通读》的功绩,这就是为什么一套20册的学术书能在半年多的时间里累计销售30多万册的原因。 可以说学界对《经典通读》的出版是宽容和肯定的,大多数专家学者开始明白,学术经典不该只是象牙塔中供少数知识精英把玩的古董,它们代表了人类文化思想的精髓,应该发挥其“以文化人”的作用,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这些经典,了解这些经典,汲取人类先贤们的文化营养,分享人类思想的丰硕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袁济喜认为,研读西方经典,对于提高国人素质是必要的。中国自古以来便重视知识的通俗化,《三字经》、《千字文》就是经典通俗化的代表。从文化的长远发展来看,通俗的编译本是必然的,也是可取的。就坚持阅读品位、坚持图书导向来说,这套《经典通读》丛书也是很有意义的。 著名经济学家邢国均研究员说:当今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得跨学科的研究很普遍。比如经济学研究者可能希望了解一些哲学理论。而有些著作往往篇幅过长,且理论艰深、晦涩难读。如果有可靠的普及本,读者就可以对原著有一个概要性的把握和初步的了解。另外,对于初次接触某一新的知识领域的读者来说,对某些理论的理解可能不是很有把握,通读本就能起到引导的作用,读者可以参照编译者对原著的理解把握这些理论。如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正的加速,需要大量国际化人才,而对西方思想文化的了解是国际化高端人才必备的素质。《经典通读》这样的丛书,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与成长。 中国艺术研究院刘祯教授还就国学热背景下的西方经典阅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就一定意义而言,整个20世纪的中国历史,就是国学与西学相互碰撞的历史。社会思想潮流的变化也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目前社会上的国学热,其实是我国经济、科学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国人自信心增强的表现。以前我们看西学可能是仰视,现在可能就是平视了。也正因如此,才更应该将西学名著通俗化、普及化。另一方面,许多著名的国学家都是中西贯通的大家。如著名的清华大学“国学四导师”,他们除了具有深厚的国学功底之外,都对西方的思想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今天研究国学,也要懂得西学。 正如在《经典通读》第一辑的《编者的话》里写到的,“与世界接轨”,首先就该“让思想先行”。除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对西方经典文化也应积极推广。我们就是要打破这种传播中的壁垒——几十万上百万字的沉重篇幅,几百年几千年的历史跨度,不同时期的艰深译文。要做到这点,通俗易懂、变繁为简最关键。换言之,再好的著作,读的人少,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要让尽可能多的人对这些经典学术著作,想读、能读、爱读! 《经典通读》丛书第一辑的出版,受到包括《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日报》等100多家媒体的关注,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等网站也纷纷进行深度报道,其中人民网还针对这套丛书进行了读者调查,让大家发表对这套书的看法。调查结果清楚地表明,广大读者非常欢迎这样的作品,认为这是能让他们阅读这些经典的最好办法。而在全国掀起的明星代言《经典通读》活动更是引起舆论关注,众多媒体以大幅版面介绍本丛书和大家投票选出的代言明星。明星与经典学术著作的强烈反差使大家更好地理解了我们策划《经典通读》丛书的初衷。当记者在“两会”期间采访票选名列前茅的杨澜时,她表示:系统地介绍西方的人文著作,要看它整体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很好的话,作为公众人物,去推荐或者是以其他方式来吸引青少年阅读,我觉得对推广文化也是很好的事情。 几千年西方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经典学术名著浩如烟海,与第一辑的20册同样重要的著作还有很多。受到第一辑成功的鼓舞,今天我们又推出了《经典通读》第二辑,使丛书的总册数达到40册,涵盖的作者和门类更加齐全和有代表性。 在第一辑中,马克思揭秘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用《资本论》缔造了一个新世界;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探索出“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其影响力至今不衰;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创立的“三权分立”学说,是民主制度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奠定了西方的国家政权模式;伟大的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注定成为人类挑战宇宙的旗帜! 在第二辑中,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通过自己的《沉思录》,解析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使领袖和平民都成为他的读者;卢梭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认为人生来自由、平等,人人都应享受这一天赋的权利,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爱弥儿》;亚当·斯密期望人类有冷静慎思的能力,而不仅仅受自利的驱动,于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以《道德情操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各个领域作了探讨;凯恩斯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实现了西方经济学演进中的“第三次革命”,深刻地影响了众多国家的经济政策…… 《经典通读》第二辑仍然秉承第一辑的出版原则,完全站在普通读者的角度,在保持原作原貌的前提下,将经典大部头进行瘦身,力求提炼出原著精华,在原汁原味中化繁为简地通俗解读大师们的著作。对于没有能力或没有时间“啃”原著的读者来说。这套丛书能满足大家了解原著的基本需要,有“替代”原著的作用;同时,对于想认真阅读原著的读者而言,它也具备了引导的作用,真正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西方学术经典的大门。 同第一辑一样,《经典通读》第二辑的编译者也均为年轻的学者。他们具有较高的外文水平,并且所编译的著作都在其专业研究领域之内,这就避免了已往有些编译者只懂外语而不懂专业所造成的译稿不准确、不通畅等问题。或许有人质疑年轻人的功底,其实,这些人往往只注意功成名就者的成果,而忽略了他们的成长过程。只要他们有披荆斩棘的勇力,梳理芜杂、条分缕析的细致与耐心,相信他们一定能奉献给我们期望中的经典。请别忘了,傅雷翻译罗曼·罗兰的《托尔斯泰传》时年龄不过24岁。 在《经典通读》第二辑出版之际,我们想重申《经典通读》第一辑《编者的话》中的观点:“编译毕竟不能替代原著。希望阅读完这套丛书后,有更多的读者有兴趣和勇气,并且满怀敬意地去研读经典原著,更为直接地感受和领略大师的精神风采。” 对学术经典的轻松“悦”读是我们的理想,但要真正实现难度却很大。但愿第二辑做得比第一辑好些。不当处,请读者见谅,并欢迎批评赐教。 石岱峰 2008年9月
内容概要
读者朋友,您手中的《爱弥儿》一书,其原作者是一代思想巨人让·雅克·卢梭,为了这部著作,他倾注了大量心血——前后构思二十年、撰写了三年才最终完成。这部著作首次出版不久即被法国议会宣布为禁书而加以焚毁,作者也被法国政府通缉。但是,这部著作经受住了严酷的检验,也得到了更高的荣誉:其时欧洲大陆的教育家、哲学家竞相阅读,眼界为之一新;德国哲学泰斗康德为了阅读《爱弥儿》,竟打破多年的生活规律,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据说有一个星期没有外出散步;后来,更有人说《爱弥儿》是西方世界在柏拉图《理想国》之后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此书对后世的教育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教育理论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根源。例如,关于曾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幼儿教育革命的,近年来在中国盛行的“蒙台梭利教育法”亦发端于这本《爱弥儿》。 《爱弥儿》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是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作者简介
卢梭,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音乐家,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现代民主政体之父”。
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强调自由平等,反对压迫;提出“天赋人权”,反对专制
书籍目录
写在《经典通读》第二辑前面自然教育的大道——《爱弥儿》导读原序第一卷 人类的婴儿期 一 我的教育观 二 我们的现状 三 爱弥儿的诞生 四 婴儿期的教育第二卷 爱弥儿的童年期 一 婴儿期的结束 二 最基本的原则 三 消极的教育 四 道德教育 五 语言的学习 六 乌鸦和狐狸 七 锻炼孩子的身体 八 触觉、视觉和绘画 九 听觉、味觉、嗅觉和第六感觉 十 儿童理性的境界第三卷 爱弥儿的少年期 一 童年的第三个阶段 二 孩子的科学研究 三 实用法则 四 职业的选择 五 少年爱弥儿第四卷 爱弥儿的青年期 一 十六岁的爱弥儿 二 博爱与信仰 三 一个牧师的自述 四 特殊时期的教育 五 纯真、幸福和爱情第五卷 爱弥儿的婚姻 一 我们的苏菲及女人的教育 二 恋爱中的爱弥儿和苏菲 三 爱情的考验 四 公民、责任与婚姻
章节摘录
第一卷 人类的婴儿期 一 我的教育观 造物主创造的世界万物,原本是美好的,但人类毁坏了这一切。 他们不愿意看到事物本白天成的形态,甚至对人也是如此。于是,他们将一切打乱,模糊事物的本来面目,将原本自然的事物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 从本源上讲,人类是十分愿意得到完善的教养的。一个生来就无法得到教养的人,是无法想象的。世俗的偏见、权威、欲望、惯例以及社会制度都将无情地扼杀他的天性。所以,我恳求有先见之明的母亲,保护这株正在成长的幼苗,为它浇水,使之免于死亡的厄运,终有一天,它将让你收获喜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道理相同。 我们教育人,使他具有这个社会需要的才能,就必须从婴儿开始,若非如此,人类也许早已灭亡了。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是一无所有的、是愚昧的、是最需要帮助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需要判断的能力。而所有这一切,都要从教育中获得。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由三种教育培养的: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所以,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都是我们人类必须接受的三种教育。 针对个体而言,如果这三种不同的教育达成一致,目的趋同,就会达到他的目标,这样的个体,才可以说是得到了良好的教育。 这三种不同的教育各有所不同:自然的教育完全不由我们决定;事物的教育只在有些方面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加以控制的。但是,如要成功,则三种教育需配合一致,这一点不由人的意志而转移。我们努力的结果,不过是更接近目标而已。这个目标就是自然的目标。 或许有人说,自然不过就是习惯而已。 人的习性也是如此。只要环境相同,他就能保持由习惯产生的习性,教育只不过是一种习惯的养成。 人生来就开始有感觉,婴儿通过各种方式感知周围的事物。换言之,我们意识到感觉的存在,便产生了追求或逃避的愿望,随着感觉逐渐敏锐,眼界愈发开阔,这些倾向就会更明显。这就是我所说的人类内在的自然,是最原始的倾向。 人类可以分为两种:自然人完全是为自己而活着;公民则是一个分数的单位,是依赖于分母的,它的价值在于他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从这两种相互对立的群体中,自然会产生两种矛盾的教育制度:一种是公众性的,另一种是特殊性的。如果想了解公众教育的本质,可以读柏拉图的《理想国》,这本著作并不是一般人想象的关于政治的书籍。它是一篇最好的、前无古人的教育论文。 我不愿按一般人的认识,把那些可笑的、人们称之为学院的机构,当成一种公共的教育制度;我也不把对世人的教育看做是这种制度,因为这种教育追求的是两个相反的目的,但结果却会是一无所获。这种教育只能培养出一批虚伪阴险的人,表面为别人.却处处为自己。由于被自然和人两种力量牵引向不同的方向,形成很大的分歧,所以,我们会采取折中的办法。但是,这种做法却使我们一生就在斗争和犹豫中度过,最终无法达到自己的意愿,更不能对他人有所贡献,碌碌无为了此一生。 二 我们的现状 假设一个人只是为自己接受教育,那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想对一个人的教育做出公正的评判,必须要等他成人之后再做结论。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观察他的发展轨迹、了解他的思想倾向之后,做出正确的判断。 如果你认真读完此书,我相信会有一些收获的。 如果要培养一个优秀的人,我们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做一个恰当的比喻,这件事的难度有如逆水行舟,需要认真调整航向。同时,当海面上波涛汹涌时,就要抛锚避险,要当心船被波涛卷走了…… 我们的社会中,各阶层是有自己标记的。个体是为了相对应的地位接受教育。如果社会情况有变化,由于教育方式带给学生的偏见,其害处则显而易见。例如埃及的情况:儿子是不能继承父亲身份的。所以,教育还是要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 人人平等,是自然法则,衡量人性优劣的法则是品德。任何人在受到良好的教育后,都会具有与之相称的品格。针对我的学生,我会让大自然教他认识人生,无论他们做军人、教士或律师,我都不会为他们担心。生活——是我早已教给他们的技能,我的学生既不是官员,也不是军人,更不是僧侣。他们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一个知道如何处世的人,一个无论处在任何紧急关头、无论面对何人,都能做恪尽职守、忠于良知的人。 因为,他们已经懂得如何扼住命运的咽喉! 谁能宽容地体会人生的幸福和痛苦呢?我认为是受到良好教育的人。正确的教育是讷于言而敏于行。教育是与生命一起开始的,第一个教师便是我们的保姆。瓦罗曾说:“助产妇接生,乳母哺育,塾师启蒙,教师教导。” 我是把学生看做时刻会受到偶然事件影响的人。假设一个人生来就固定在某一个地方,没有四季的变化;假设人人都听天由命,永远也不会发生变革的话,现行的教育方法或许是合适的。但是,真实的社会却是动荡常在、人生无常。所以,我必须让学生知道人生的痛苦与艰辛。 人们都会想到如何保护孩子。在我看来,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应该教育他们如何保护自己;教育他们如何经受命运的打击;教育他们如何看待富贵和贫困;教育他们如何在残酷的现实中生存。 人终归是要死的。所以,我们的重点不是预防孩子的死亡,而是教育他们如何去生活。生活的意义并不等同于年龄的大小,关键在于对生活的感悟。有些人虽百岁而终,如果生活没有意义的话,也是空活一世,生命的长短也就变得毫无价值可言。 这就是我们教育的现状:我们的思想如同奴隶一样被奴役;我们的习惯还在束缚着我们的手脚。 从出生时开始,助产妇就会按摩新生婴儿的头,试图塑造一个约定俗成的模样;刚要自由地伸展肢体,人们便用襁褓把他束缚起来,两腿伸直,两臂放在身子旁边,连头也要固定起来。新生儿的四肢是需要活动的,但我们却不给他自由。 这样的结果,最终使新生儿在挣扎中耗尽了体力,延迟了发育。与他在母体中温暖自由的环境相比,我无法看出他出生的好处。事实上,在不采用这些办法的地方,人们都长得高大强壮,身体匀称。这样残酷的束缚,难道不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影响吗?他们出生后的第一个感觉就是痛苦的,比戴着手铐脚镣的犯人还要难过。挣扎、愤怒、号哭,那是因为他收到的第一件生日礼物是锁链,出生后受到的第一种待遇是惩罚。 唯一自由的只有哭声! 这种荒谬的、不合自然的习惯从何而来呢? 现在的母亲不愿意哺育婴儿,无视自己的责任,将婴儿交给保姆。但是,从母子亲情的天性上,保姆毕竟是在为别人的婴儿做母亲,只要把婴儿好好地包起来,随便放在一个角落里,任他啼哭,只要不露痕迹,只要别摔断手脚,又有什么关系呢? 而这些母亲摆脱了婴儿的累赘,依旧在寻欢作乐时,她们怎么会想到自己的孩子受到如此残酷的对待呢? 有一种错误的论点认为,如果让婴儿自由自在地活动,会养成一些不良的姿势,长大后四肢会变形。我可以肯定地说,这一点是毫无根据的。相反,在有的民族中,那些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中抚养起来的孩子,普遍十分健康,应对危险的自主意识很强。我们从没有把小猫、小狗包在襁褓里,它们却自由地健康成长。 情况并非到此为止,在她们逃避给孩子喂奶责任后,竟然不想生孩子了。果真如此,相当于宣告了欧洲未来的命运——人类即将消失,大陆变成一个遍地野兽、荒凉的所在。由此可见,妇女们的责任和重要性是无可怀疑的。要使每一个人都负起相应的责任,首先就要从做母亲开始。 如果母亲们负起应负的责任来,由此发生的变化将是巨大的:社会风气马上会改观,自然的情感从内心深处里迸发而出,国家人口为之兴旺;家庭生活的乐趣影响着每一个人,孩子们的吵吵闹闹很有趣,父母感到他们彼此需要,比以往更加相爱了。 但愿这样的妇女一天天多起来!我敢向这些可敬的母亲保证,她们肯定会得到丈夫坚贞不渝的爱情;得到孩子们真诚的孝顺;保证她们将得到社会的尊重;保证她们无痛苦地顺利分娩;保证她们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还有让她们最欣慰的是,女儿以母亲为榜样,丈夫以妻子为楷模。 如果母亲不像母亲,则孩子肯定是不肖之子。他们之间是相互的。 与此相反,当母亲过分关心孩子的时候,反而会使孩子脱离自然。为了防止孩子娇弱,却把孩子养得越来越娇弱;希望孩子不遭受自然法则的侵害,却把未来的灾难和危险积累;当孩子生活在温暖舒适的环境中,实际上是在给他们积累未来的苦难。要知道,不断地锻炼孩子,磨砺他们的勇气,让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烦恼和痛苦,才是遵循自然之道。 婴儿时期时时都伴随着疾病和危险,通过了这些考验,孩子才会获得力量,生命的本原就会更加坚实,这是自然的法则。如果你违反了这个法则,其代价必将是毁了孩子。 孩子受到自然的锤炼,只要不让他们做超出能力范围的事,看似危险,恰恰是在分散危险,减少危险。这样,可以毫无危险地养成正确的习惯。即使有一些危险,也不必过分小心,要知道危险始终与人生相伴。因此,在他没有遭遇危险之前,先把他武装起来才是明智之举。 人的一生会经常遭遇痛苦。身体上的痛苦,没有那么残酷和悲哀,唯有心灵的痛苦才会使人灰心绝望。 婴儿时期是在啼哭中度过的。针对这种情况,人们或哄一哄,或夸几句,或吓唬他,或打他。大人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强加给孩子,所以,孩子获得的第一个观念是权势和奴役。就这样,人们过早地把支配、服从、惩罚等情绪强加于他幼小的心灵。 孩子在被抚养的六七年中,成了母亲们乖僻性格的牺牲品。当这个孩子成年后,走入社会时,他是一个身心脆弱的,兼有奴隶和暴君双重性格的人。他缺乏理性,愚昧、骄傲。当大家对此感到悲哀时,却没有意识到,这个人是照我们的想法培养的结果。 对于男人而言,做父亲只不过是完成了三分之一的任务。男人有生育子女的义务;有抚养子女的义务;有为国家教育公民的义务。对于有钱人,似乎雇一个人就可以替他完成责任。事实恰恰相反,雇来的人,不能称其为教师,他只是一个奴仆,你的儿子将被培养成第二个奴仆。 一个好教师应该具有的品质是:他绝不是一个可以买卖的人,他是品德高尚的人! 曾经有一个身份显贵的人,请我去教他的儿子。虽然这是很高的荣誉,但我拒绝了他的请求。我深刻了解教师责任之重大,也感到自己能力的不足,所以我是不会接受的。我相信,看过此书之后,就没有人向我提出这样的请求了。 三 爱弥儿的诞生 虽然我不是一名光荣的教育工作者,但我想大胆地尝试一下著书立说,尽我所能,知无不言。 我知道很多作者轻易提出诸多无法实行的美好方案,这是没有益处的。所以,我决定为自己想象一个学生,从他出生起直到教育他长大成人,按照孩子的成长和心灵自然发展的轨迹进行教育。这便是我要努力去做的事。我虚拟的孩子——爱弥儿。我将按照既定的方法付诸实践,至于成功与否,则交由读者判断了。 爱弥儿与一般的学生所受的教育不同,我将对他采取特殊的教法。假设我自己具有作为教育者的才能,我将真实地展示我所做的一切。 首先我认为,一个孩子的教师应该是年轻的、聪慧的,最好他本身就具有孩子般的特质,要成为学生的伙伴,分享他的欢乐,赢得他的信任。 我希望孩子在出生以前就应当有一位教师,而他永远只教这一个学生。学科只有一门: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人。这是一门不可分割的综合学科,我称这样的老师为导师,他的工作是指导孩子怎样做人,他的责任是启发他们去发现事物的规律及行为准则。 因为我是在爱弥儿出生以前就选择了他,所以我只能做如下假设: 第一,他只是一般的普通人,是一名智力正常的孩子。这样才使我的教育具有普遍意义。 第二,爱弥儿是在温带地区出生,身体十分健全的孩子。 第三,爱弥儿出生于富有之家,需要自然的教育。穷人是不需要自然教育的,他们是能够自然成长为人的。所以,我要选择一个富有家庭的孩子。 第四,爱弥儿是一个孤儿,他没有父母,我承担了抚养的责任和权利。在我的假设中,他的服从是我唯一的条件。除非我们愿意,谁也无法把我们分开,这一条很重要。 第五,必须假设爱弥儿是顺利出生的,活泼、健康、漂亮的孩子。其实,这一点很重要,良好的身体,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精神;而虚弱的身体也会使精神萎靡不振。 新生儿需要一个乳母。如果母亲愿意做,那就更好了,我可以写文章指导她。但爱弥儿是孤儿,我只好亲自找乳母了,在这一点上,产科医生的推荐也不可信。选择乳母看似小事,实则不然。 新生儿需要的乳汁应当从较为稀少的初乳开始,逐渐过渡到浓重的乳汁。所以,选择的乳母最好也是刚刚生育,她的乳汁与新生儿的需求相符合。同时,乳母必须是一个品行端正的妇女,这一点尤其重要;乳母的生活也要舒适,饮食也必须丰富;乡村妇女以素食为主是比较科学的,对孩子的健康有益,但她也要注意食物应丰富多样。 清新的空气对儿童的健康影响巨大,我主张送孩子去乡村,住在乳母乡下的房子里,老师也要到乡下去,远离城市的污染。 婴儿离开了母体,迎接他的第一件事就是洗澡。我们现在习惯的做法是用温水给婴儿洗澡,有的还在水里加一些酒。但是,在那些身体强壮的民族里,他们是用河水或海水为初生儿洗澡的。我虽然推崇这种更接近自然的做法,但我认为并不符合我们的现状,由于父辈们的身体并不强壮,注定了新生儿的身体也是赢弱的、娇气的。
编辑推荐
《经典通读(第2辑):爱弥儿》是一套将经典学术巨著进行全新通俗化编译的丛书,旨在引领读者轻松快速阅读学术经典,从而普及对人类影响深远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家名著。 《爱弥儿》,我们教育体制中存在的种种弊端,都可以在《经典通读第二辑-爱弥儿》中找到解决之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