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

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作者:孔丘  页数:300  
Tag标签:无  

前言

四书又称四子书或四子,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四部儒家著作的总称。四书是中国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治国、修身、立德的根本依据。四书之名,始于南宋大儒朱熹。南宋光宗绍元年1190年,朱熹将《论语》、《孟子》和《礼记》中的两篇《大学》、《中庸》汇集刊刘,称为四书,后世遂沿用至今。朱熹认为,研习四书应遵循一定的次序,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徽妙处。《大学》原为《礼记》的第四十二篇,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所作,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按朱熹的观点,《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想之门的要籍,位居四书之首。《论语》是我国最早的语录体散文,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文字简约含蓄,语言精练生动,内容涉及社会理想、文化教育和为人处世等诸多方面,是圣哲孔子思想的集中体现。

内容概要

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著名理学家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汇集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学界一般认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出早期儒学的嬗递轨迹。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四书自宋代以来是中国人必读的书之一,哪怕是乡野村夫也奉其理论为安身立命之道。四书中的“仁爱”、“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格言,至今口碑相传。四书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明的宝贵财富。    四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它告诉我们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四书该读。作为国学经典,四书亦该读。一个西方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必定诵读过荷马史诗、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等的哲学著作,但丁、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等。这是他们人文修养的基本功。法国的小学、中学的国文教育也注重本土文化思想的培养,中学生即开始学笛卡儿、马勒伯郎士的哲学,孟德斯鸠、卢梭的政治学等。一个中国人也应诵读一些经典国学著作。    今天读四书,我们须把四书中的一些问题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分清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待历史遗产时,必须与时俱进地对其进行分析,以吸取其历史经验,继承其优秀的传统,当然对于那些好的东西,也不能随手拿来,生搬硬套,而是要根据当时的历史状况对其前因后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然后师其意,即学习效法它的思想实质、意向和意义,而不是仅仅学习它的形式。例如孟子所主张的王道,要求每家五亩宅地都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老人都能穿上用丝绵做成的衣服,家家饲养家畜家禽,使七十以上的老人有肉吃,每家有百亩农田能按时耕种。现在要求每家农户有一百亩的耕地和五亩大的宅地,必须种桑树,必须饲养各种家畜,这是不现实的,也是错误的,因为生产已逐步专业化了。所以若照搬孟子的王道,那就是开倒车。但孟子王道思想的本质是使“黎民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即使老百姓衣食温饱,对养生死葬都没有什么忧愁和顾虑,这才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吸取的历史精华所在,这也是以老百姓的苦乐为苦乐的古代民本思想。又如孔子所主张的当时社会的五种伦常关系,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我们可以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赋予其新的内涵。君臣关系:古代君尊臣卑,现在是共和时代人人平等,虽然在国家行政范围仍有上下级的关系,但不能用君臣关系那种办法来处理上下级关系了,古代君臣以礼和道义相待,今天就应该以宪法为依据;父子关系:父慈子孝,父母应该爱护儿女,儿女应该孝敬父母;夫妇关系:所谓夫妇有别、男尊女卑已不适用了,但互相扶持相敬如宾还是应该的;兄弟关系:兄弟要互相友爱、帮助,如手如足;朋友关系:朋友之间的交往要诚实信用,这一点没有变。这就是说对古代遗产要区别对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先哲,他们的著述,不仅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问题,而且反映了人类社会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具有普遍社会意义。这正是他们的思想能成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的原因。这就更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博采其精华,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作者简介

作者:(春秋)孔丘 等

书籍目录

关于四书大学 大学章句序 经一章 康诰章 盘铭章 邦畿章 听讼章 格物致知章 诚意章 正心章 齐家章 治国章 平天下中庸 天命章 时中章 鲜能章 行明章 不行章 大智章 予知章 服膺章 可均章 问强章 素隐章 费隐章 不远章 素位章 行远章 鬼神章 大孝章 无忧章 达孝章 问政章 诚明章 尽性章 致曲章 前知章 自成章 无息章 大哉章 自用章 三重章 祖述章 至圣章 经纶章 尚纲章论语 ……孟子

章节摘录

插图:【四书深解】文中那个连管仲都不屑于做的人正是孟子自己。在《公孙丑上》里,当公孙丑提出拿管仲来和孟子相比较时,孟子就已经表达过自己的意思:不屑于与管仲相比。由此可见,孟子还是自视甚高的。既然这样自视甚高,自然不愿意被人呼来唤去了。自己主动要去朝见是一回事,被传唤去朝见又是另一回事。所以,孟子才有为景丑等人所不理解的“不朝”之行为了。其实孟子原本是要去朝见齐王的,但因有了齐王的召唤,孟子便不去了。这是为什么呢?说白了,是因为自视甚高之人都很在乎自己的立身处世准则。这种做法,说好听点儿,是学问人的“清高”;说难听点儿,就是“迂腐”了。或许,正因为孟子等儒家学者的“清高”和不肯苟且,所以他们周游列国而并未得到列国君王的重视,空有满腹经纶、一腔抱负而无法施展。相反,像张仪、苏秦那样的纵横家却大行其道,他们只管游说,凭三寸不烂之舌蛊惑得君王满心欢喜,甚至权力大到“挂六国相印”。与纵横家们的比较暂且放在一边,我们来看看孟子倡导的用人之道。孟子表达的意思很明确,就是君王应该礼贤下士,拜贤者为师,就像商汤对待伊尹和齐桓公对待管仲那样。其实,这也正是儒家学派的用人观点。虽然孔孟一生宣扬这样的观点而自身并没有享受过这样的待遇,但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我们所熟知的“刘备三顾茅庐”不正是这种影响最为直接的体现吗?所以,既然国君多半是“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既然礼贤下士是如此困难,既然“教”于人是如此难得,作为施教之人,有那么一点点清高,又有何不可呢?这种清高,恰恰表现了知识分子的骨气。如果“不可召”能够换来君主的反省与自察,我想,儒家学者们这些“清高”也便体现出价值了。因此,我们不能简单认为孟子“不能造朝”是故作姿态、装腔作势,而恰恰应该肯定他的清高和骨气。不然的话,“亚圣”之名又从何而来呢?

编辑推荐

《四书》为书香门第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四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同样相信几千年的积淀是有道理的,内容待读中~
  •   这部书真的太好了,爱死了~
  •   必须的达到烂熟于心的境界
  •   装帧很好,适合收藏
  •   书的外观还可以,内容还没看。
  •   这个版本非常好,字体大小适中、排版合适,纸质很好。个别生僻字还有注音和解释。每篇文章都带有解释,解释比较贴切。总体来说哦,更像高中时代的语文课本,对于我们这种离开学校好久的人来说,学习起来比较顺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