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作者:龙新民 页数:367 字数:372000
内容概要
《百事拾零》为龙新民同志继《感悟宣传》之后推出的新作,主要着眼于30多年来北京市宣传工作方面的某些重大事件或创新性发展,是作者对亲身参与其中的宣传工作及其他有关工作史实的回忆和总结。2008年正值改革开放30周年,龙新民同志的这本回忆和总之作的出版,无疑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宣传工作发展历程的很有意义的纪念,其中的经验思考值得借鉴。 本书从亲历亲为的角度,以生动写实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北京市宣传工作的发展脉络。书中选取事件发生时的细节、花絮,以及某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史料性与可读性并举,令人回味与思索。
作者简介
龙新民,1946年9月出生于湖南祁东,1964年9月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1969年7月毕业参加工作,1973年12月入党。历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新闻组组长、新闻部副主任、新闻部主任、副台长,北京电视台副台长兼新闻部主任,中央党校培训部学员,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成
书籍目录
广播电台归属北京市北京人学外语的序曲电波,永不消逝北京市有了电视台第一次国外直播足球赛受欢迎的知识竞赛节目 为了残疾人的事业北京台里看春晚架起友谊的桥梁难忘的北京国际电视周开收进电视剧之先河电视剧创作的开拓者《渴望》的轰动效应在美国拍摄《北京人在纽约》这样的外援我们要百万市民逛京城京城唱响《同心曲》《首都市民文明公约》出台前后榜样的力量出租车上看文明建设环境最清洁最优美的一流城市报业在改革发展中前进京城书香飘万家让新童谣在孩子们中传诵广播连着市民心一石激起千重浪北京对外宣传的新起点抗击非典的对外新闻发布歌华--为中华文化而歌千禧龙年办出千龙网大学生有了电影节紫禁城影业开门红《张思德》的殊荣牛玉儒被搬上银幕人民大会堂的新年音乐会步入世界著名国际音乐节之列《风雨同仁堂》捧回金奖从《宰相刘罗锅》到《梅兰芳》《北街南院》闪耀《万家灯火》为了文学园地百花争妍把主旋律唱得更响社科理论走向普通百姓谱写企业文化建设的新篇章戏曲艺术的辉煌殿堂献给新千年的礼物走进首都博物馆电影博物馆诞生记为了永恒的纪念堂上村飞出不朽的歌京郊大地“燕山情” 支持“北漂” 引导“北漂”“儿艺”在改革中走出“迷宫”“北歌”改制进行曲四所艺术院校的共同心愿“宏志生”的报国情为了同在蓝天下一次特殊的高考新疆是个好地方雪域明珠的记忆为了京港两地的共同繁荣祝贺《大公报》百年报庆刘海若在宣武医院的日子“水立方”的赤子情观摩东亚运动会“欢呼”之后的苦涩内宣外宣一手抓“8分钟”里话短长“善待媒体”——悉尼、雅典奥运会考察一得“人文奥运”的破题与实践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连战夫妇在老舍茶馆宋楚瑜参观恭王府郁慕明感言卢沟桥春到河畔迎新年活跃在巴黎“中国文化周” “柏林亚太周”里巧周旋莫斯科迷人的晚上在肯尼迪艺术中心做客中法文化年传佳话最好的一届《财富》论坛亲历法兰克福国际书展
章节摘录
广播电台归属北京市1949年1月31日,朝霞映红了古城北平的大地,北平和平解放,从此,灾难深重的北京人民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与新北京诞生几乎同步,1949年2月2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当时的呼号是北平新华广播电台。3月份改称北平人民广播电台;9月又改称北平新华广播电台第二台;12月再次改名北京市人民广播电台。1951年3月11日正式定名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面向北京城乡人民,宣传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报道首都北京的工作。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工作的实际需要,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体制几经变化。1949年12月,中央广播事业局和北京市委决定,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宣传上受北京市委领导,事业上受中央广播事业局领导。1954年9月,中央广播事业局和北京市委又商定,北京台不再单独建台,于1955年3月8日并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台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对首都广播部”。从1961年1月1日起,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又从中央广播事业局分出,由北京市委领导。从1966年5月14日起,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批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由中央广播事业局代管。直到1974年1月1日,经中央批准,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恢复由北京市委领导。北京台归属北京市委领导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宣传上的许多事情还由中央广播事业局指导。我1972年5月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工作,记得那个时候台里传达的宣传精神,基本上都是从中央广播事业局总编室来的,我们也都去广播大楼开会、看电影。尤其令我终身难忘的是,1976年10月6日党中央粉碎“四人帮”时,耿飚受中央委派进驻中央广播事业局,夺回被“四人帮”一度控制的广播、电视宣传大权。大约是10月7日晚上8点多,北京台党委书记赵正晶从中央广播事业局开会回来,即在台会议室召集干部开会,我作为新闻组组长也参加了会议。会上,赵正晶传达了党中央粉碎“四人帮”的英明决定和中央关于做好宣传工作的指示精神。我们无不从内心为之振奋,大家热烈鼓起掌来。10月21日,新华社正式发布粉碎“四人帮”的消息后,首都广大干部群众连续三天纷纷走上街头庆祝游行,10月24日还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集会,热烈庆祝党和人民取得的这一伟大胜利。那些天,我们每天在天安门广场采访群众庆祝游行场面,接连发出了多篇记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录音报道。粉碎“四人帮”后,从大的背景讲,虽然党和国家一时还不可能完全摆脱“左”的思想和路线的影响,拨乱反正的任务极为艰难,但随着邓小平同志1977年7月在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的复出,国家的政治形势日趋稳定并越来越好。北京也在结束“文革”十年动乱之后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市委进一步加强了对北京广播电台工作的领导。这一阶段,我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负责办新闻节目。当时的新闻节目名为《本市新闻》,节目内容基本上都是播《北京日报》刊发的新闻消息。每天早晨5点多钟,由台里收发室的马洪玉骑着一辆电动自行车到北京日报社取报样,我们6点钟上早班,按《北京日报》报样剪剪贴贴编辑新闻,7点钟左右录音,8点正式播出。新闻信息量不大,播出时间又正值人们开始上班、上工、上学,所以《本市新闻》的收听率不高,影响很有限。我们所做的工作,被戏称为“剪刀加浆糊”。为了使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更好地配合和服务北京的工作,台里决定从改进新闻节目人手。当时我们人手很紧,编辑不多,记者更少,一些记者又分别在对工人广播、对郊区农村广播等各专门的节目组工作。台里经过研究,决心克服困难,以本台记者力量为主采访新闻,扩大新闻信息量,提高新闻时效性。于是,从1980年10月起,我们对《本市新闻》节目进行重大改版,将《本市新闻》更名为《北京新闻》,播出时间由早8点提前到7点,紧跟在我台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之后。新闻稿的来源一方面仍然是《北京日报》刊发的消息,同时也有我台记者自采自编的消息。每天早上,新闻编辑组的同志凌晨4点半钟上早班,紧张地编辑稿子,5点半将稿件交播音员备稿,6点左右录音,确保7点播出,几乎是分秒必争。由于北京台的新闻节目长期以来就是用《北京日报》刊发的稿子,所以市委、市政府的各种会议和重要活动,各部门的一些重要会议,从来就只有北京日报社和新华社北京分社的记者参加。为了扩大电台自采新闻的比重,我拿着台里的介绍信,到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和市委、市政府一些部委办一家一家走访,宣传台里改进新闻节目的举动,宣传《北京新闻》节目的特点和优势,请求他们为北京电台记者的采访提供方便,也请各部门把各类工作信息、简报提供给电台。很快,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召开的一些重要会议,办公厅都给电台发通知,给电台记者采访的名额。连最难参加上的外事活动采访,市外办都给电台记者采访名额。全市各行业、各地区、各方面的工作简报,也源源不断寄到电台。为适应工作的需要,台里加强记者队伍建设,新闻组的同志早晨上早班,发完新闻之后,下午又出去采访。市里的重要会议、重要活动,都可以看到背着录音机的广播电台记者的身影。同时,我们努力挖掘台内的资源,除新闻采访组的记者采访新闻外,负责办对工人广播、对郊区农村广播和青少年节目的编辑记者,都肩负新闻采访的任务,为《北京新闻》节目提供新闻稿。另外,我们也在市委、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县,建立通讯员队伍,由他们提供新闻稿件。当年在《北京日报》上刊发新闻稿较多的那一批区县通讯员,如底铭、朱鹤林、叶宏杰、欧阳二利、刘春声、李杜、刘全旺、刘希成、李永明、张广林、钱正琦、张绍文、冯峰等,都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骨干通讯员,他们发来了大量新闻稿。北京卫戍区负责新闻报道的赵守义、张纯志、王子彦等,也给电台写来了很多很好的稿件。我还专门到新华社北京分社联系,请分社给我台提供记者采访的稿件。北京分社的领导非常支持,每天都给我台电传几篇新闻稿。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北京新闻》节目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闻信息量扩大了;本台记者自采新闻的比重达到70%以上。早7点首播的时间也很合适,听众都习惯把收音机的频率调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第一套节目828千赫,先收听北京市的天气预报,接着听北京台转播的中央台《新闻和报纸摘要》,然后听北京台的《北京新闻》,一天还没出门或是在上班的路上,国家大事、首都北京的大事就都知道了。《北京新闻》的影响日渐扩大。随着记者队伍的不断壮大,工作经验的不断丰富,新闻采访、编辑实力的不断增强,到1982年1月,北京电台进一步改进和丰富新闻节目,形成了每天有早新闻、午间新闻、晚间新闻三套北京新闻节目共播出9次的格局,有力地配合了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及时地报道了全市各行各业、各个地区、各个方面的新闻信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在北京市里的地位、在广大听众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北京电台的工作。为了加强台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做好电台的各项工作,1982年11月30日,市委宣传部正式任命了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领导班子:于云先任台长,李完璞任副台长,田月华任副台长兼总编室主任,龙新民任副台长兼新闻部主任,陈志昂任副台长兼文艺部主任。这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划归北京市主管8年后市委宣传部正式任命的第一个由台长、副台长组成的领导班子,也是北京电台历史上干部配备人数最多、最完整的一个台领导班子。此后,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各项工作,在市委宣传部和市广播电视局的直接领导下,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成为首都北京一家有重大影响的主要新闻媒体。北京人学外语的序曲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国家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频繁。为了适应对外交往对语言的要求,早在1972年,推动北京人学外语的工作就被提上了重要议程。这一年的6月,根据毛泽东主席关于“外语学习要搞好”的指示精神,适应不少干部群众渴望学习外语的需求,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着手举办业余外语广播讲座。报告经中央广播事业局报到中央之后,7月18日,周恩来总理高度重视,亲自作出了重要批示:“北京广播外语讲座,一经出现,影响极大。请于7月下旬先将第一月教材稿、教师播讲录音,送外交部由浦寿昌、章含之、唐闻生三位同志组织审查,肯定可用后,再在8月中旬于北京开课。”1972年下半年,国家仍处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之中。但在林彪“九一三”事件后,全国开展了“批林整风”运动,揭发批判林彪反党集团的罪行。中央开始在一定限度内调整某些政策,恢复一些担任重要领导职务的老同志的名誉,并把一大批下放劳动或“靠边站”的党政军负责干部重新安置到领导岗位。部分行业的调整整顿工作开始着手,国家经济建设逐步恢复正常秩序并开始显露生机。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周恩来总理重视和关心北京举办外语广播讲座,这对推动群众学习外语,培养外语人才,适应对外工作的需要,特别是体现中国同国际社会加强联系和友好交往的姿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接受任务后,把筹备外语广播讲座的工作交给了编辑部的专题组负责,徐宏是组长,我当时也在这个组工作,具体联络这个节目筹备工作的是张大祯。台领导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除了协调必要的人力参与组织工作外,还打报告向中央广播事业局申请一套频率,用1480千赫专门播出第4套节目《英语广播讲座》。教材的编写和教师的播讲都由北京外国语学院承担,学校按照广播讲座教学的要求,编写了专用的教材。前期参加讲课的是张冠林和屠蓓两位老师。他们按照学校编写并经外交部审定的教材进行备课,由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接他们定时到电台录音室录音。教材编写适合大众学英语的需要,两位老师也是学校精心挑选出来的,英语讲得非常标准且十分动听。录制出第一批教学磁带后,送外交部审查很快便得到通过。1972年10月2日,《业余外语广播讲座(英语初级班)》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开始播出,立即受到社会的热烈欢迎。英语初级班开课时,60万册教材在新华书店很快被抢购一空,连续加印了3次才满足需求;市场上收音机的销售量也因此而猛增。这充分反映出在经过“文革”动乱后人民群众对学习的渴求。节目开播后,在天津也产生很大影响。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为满足听众的需要,提出让北京电台提供教材及老师的讲课录音,在天津广播电台播出,天津电台几乎与北京同步播出了这一节目。随后全国几十家广播电台采用北京电台的录音磁带和教材,陆续开办了英语广播讲座。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这一举动,果然如周总理批示所预料的那样,“影响极大”。世界上四大通讯社美联社、合众社、路透社、法新社迅速发了消息。他们似乎从这一现象中预感到了中国社会生活将发生的积极变化。北京和各地的广大听众也非常欢迎英语广播讲座节目,非常喜爱讲课的老师。1973年4月的一天,台里要我陪张冠林、屠蓓两位老师去北京维尼纶厂开座谈会,听取对英语广播讲座的意见。我和两位老师从广播电台坐公共汽车到北京站,从北京站坐火车到顺义牛栏山车站,下车后步行约半个小时来到了北京维尼纶厂。厂里知道英语广播讲座的张冠林、屠蓓两位老师要来,就像过节一样热闹。收听过英语广播讲座的工人和干部把两位老师团团围住,问长问短,用刚学到的简单的英语同老师对话。在座谈会上,大家对北京电台开办英语讲座节目给予高度评价,赞扬两位老师的课讲得好。厂里的领导和工人们都向我反映,希望北京电台把外语广播讲座节目继续办下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继开办英语初级班之后,遵循“从生活语言入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普及为主,兼顾提高;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普及外语服务”的节目方针,根据听众要求和社会需要,先后开办了从少年儿童到成年人,从初级班到高级班,从基础课到听说课,从英语到日语、法语、俄语等多层次、多语种的外语广播讲座。1985年底,开办了具有中级英语水平的《出国人员实用英语会话》讲座,由外籍教师播讲,受到热烈欢迎。1988年10月,北京电台和加拿大国际广播电台联合举办的《每日英语》又引起了强烈反响,开办这一讲座的消息一公布,两天内8万册教材就销售一空。1990年北京举办第11届亚运会,为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推动外语学习,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与亚运会组委会联合开办了《百句英语迎亚运》广播讲座。电台还将发行这套教材和录音带的所得收入13000元,捐赠给了亚运会。这个讲座节目荣获了北京市优秀广播节目一等奖。1972年10月2日开播的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业余外语广播讲座(英语初级班)》,是全国第一个开办的学外语广播讲座节目,由此拉开了群众学外语活动的序幕。广播电台的外语广播讲座,使不少有志于学习外语的人受益。今天,北京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会而在广大市民中开展的“市民学外语”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规模向纵深发展。一个对外开放的北京,一个决心把2008年奥运会办成奥运历史上高水平、有特色的奥运会的北京,必然带来一个市民学外语的新的热潮。为纪念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开办英语广播讲座和周总理为北京台开办该讲座作出重要批示30周年,2002年六七月间,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民讲外语活动组委会办公室、首都精神文明办、奥组委新闻宣传部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共同主办了“纪念周总理为北京电台外语讲座开播批示30周年戴尔英语杯‘想起当年学外语’大型征文活动”,并于7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征文颁奖仪式暨“今天如何学外语”座谈会。座谈会上,张冠林、张道真等十几位外语专家、学者与到场的100余位征文作者,围绕“今天如何学外语”议题进行了交流。经专家对本次征文活动300多篇来稿的评选,有17篇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市委及主办单位的有关领导为他们颁发了奖品。颁奖仪式上,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领导将电台保存了30年的周总理批示原件移交给中央档案馆保存,并表示,北京电台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听众的需求,下工夫办出高质量、高水平的节目,为进一步提高北京市民的外语水平和文化素质作出新贡献。
编辑推荐
《百事拾零》由北京出版社出版。30多年前北京人怎样跟着电台学英语,电视剧《渴望》何以引起轰动效应,紫禁城影业公司拍出哪些好影片,首都博物馆是怎样诞生的,非典期间北京要不要和全国同步高考。风雨往事,台前幕后,娓娓道来,令人回味。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