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依然无尽

出版时间:2005-11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作者:满妹  页数:52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主要笔墨集中于自1976年到胡耀邦去世前的这段时期。该书记述了胡耀邦作为普通人的生动一面,其中附录的许多家庭图片为首次公开出版。    本书由胡耀邦的女儿满妹撰写。作者以女儿的视角,翔实地记述了父亲最后的日子,作品蕴积多年,和泪而成,字里行间流淌着女儿的无尽思念。    该书对于人们了解我们党的优秀领导人胡耀邦同志,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备尝艰辛的岁月,学习、发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追随他们的未竟之志,具有独特的价值。    “父亲热爱人民,热爱大自然,也喜爱各种动物。‘文革’初期,不知是哪家的猫,在恐惧的抄家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洗劫京城时,避难来到我家……那是物质极端匮乏的年代,虽然我们兜里的钱不多,市场的供应也极少,父亲常会突然很有兴致地跟我商量:‘给咱们家的猫买点小鱼吃吧?它要生小猫了,家里没有什么东西喂它。’”  这样家长里短的细微小事,在满妹女性细腻、温婉的叙述中一一道出,这是一个女儿眼中的胡耀邦。“无论世人如何评论我的父亲,在我这个当女儿的眼里,他首先不是领袖,而是一个最慈祥的父亲,一个最善良的益友。他从没打过孩子,甚至都没有大声呵斥过我们。”    假如我能挣扎着活到那一天,我没有别的什么请求,就有一条,我来坐在一个角落里,只要给我那么一两支烟,就可以了。我想那个时候,坐在台上的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四化贡献了力量的人,我向他们表示祝贺……  ——胡耀邦

作者简介

  满妹,现用名李恒。1952年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市。1968年参加工作,当过兵,做过工人。198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 大学毕业后担任《中华内科杂志》编辑、编辑部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兼任过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和北京华康广告公司总经理(法人代表),后在北京外企服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作。自1989年起被选为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基金会理事至今。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永远的沉默1 想对父亲说2 最后的故乡之行3 跨越太平洋的焦虑4 父亲还在吗? 5 每天4000余人自发吊唁6 追悼会里里外外第二章 浏阳红小鬼1 贫苦的农家娃子2 14岁只身投奔革命3 大难不死4 没见过这么年轻的首长第三章 驰骋在疆场1 终于上了前线2 活跃在太原战场3 挺进西北西南4 解甲履新 建设川北第四章 团旗火样红1 “务于七月底抵京”2 团中央第一书记3 学生们的朋友4 运动中的思考5 廼兹府关东店第五章 风雨正义路1 代职湘潭地委2 任职陕西省委3 “文革”被打倒4 “红小鬼”还是“胆小鬼”?5 “三胡一王”的故事6 一夜之间7 五七干校的磨难8 给外婆写悼文第六章 激流沉与浮1 新“三门”干部2 “假如我能活到那一天……”3 再次被打倒第七章 真理的号角1 带给叶帅三句话2 拨乱反正的序曲3 理论的旨首和投枪4 冲破“两个凡是”5 第一次理论交锋6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7 一个存在不同看法的会议8 功绩讲够 错误说透9 几乎没有被记述过的一段第八章 圈点平冤案……

章节摘录

书摘第一章 永远的沉默我这辈子有两个没有想到:一个是没有想到被放在这么高的位置上;一个是没有想到在我退下来以后,还有这么个好名声。——胡耀邦1 想对父亲说父亲在沉默了两年之后,永远地沉默了。他在人生的最后一刻,也像平时那样的快捷和出人意料,以至于在他生病期间,我没有机会为他做上一件事,没有来得及和他说上一句话,甚至没能最后见上他一面,成为家中惟一没有尽孝的子女。也许他的简洁朴素和不拘常理也影响了他周围的人,以至于又使我成为家里惟一没有赶上他安葬的子女。无可挽回的终生遗憾,不断地啮噬着我的心;情不自禁的思绪,像不能平静的海浪不断涌起;无奈的内疚一遍又一遍地责问着自己:我还能为他做点什么?父亲远行后,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即使作为血脉相承的女儿,我对他的了解也实在是太少,太少。回过头去细细翻检父亲的一生,希望能够搜集到与他有关的一切,哪怕是报章文件中的只言片语。许久许久,他真正完整的形象,才渐渐在我脑海里清晰地勾画出来。我想,应该把对父亲的了解和深深印刻在自己心底的往事,和着泪水写成文字,为父亲诞辰90周年献上一份女儿的祭奠和思念。同时也希望,为想了解父亲和热爱、崇敬他的人们提供一些有益的资料。记得早在1982年,父亲在党的十一届七中全会上就说过:“我们在这段时间的功过是非,已经载入了党和国家的历史记录,印在了广大党员和人民的心坎之中。公道自在人心。我们坚信历史是客观的、公正的……”历历往事,皆成史话;一生功过,任人评说。2 最后的故乡之行父亲的沉默是从辞去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职务时开始的。1987年1月16日,当人们从父亲突然辞职引起的震惊中反应过来后,许多老朋友、老同事、老部下纷纷打电话、捎口信,想到家里来看望他。可他让家人一一婉言谢绝了,他是怕连累了人家。十几个月里,他足不出户,终日不语。1989年3月24日在家中,沉默的父亲翻出了自己从1977年再度复出以来的全部讲话、文章和批示,反思自己十年间在领导岗位上的功过是非,然后开始再次通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那些日子,父亲除了读书思考,总是长久地沉默着,独对晨曦和落日。看着他沉默不语的时间太久了,我担心他会闷出病来,就怂恿孩子们去找他玩一种叫做“宾构(Bingo)”的小游戏,以分散他的注意力。可是玩着玩着,他又会走神儿,重新陷入沉思。有时我们陪他打牌,打着打着,他会突然把牌一推,说:“没意思!”然后转身走开。父亲原本是个思维敏捷活跃、生性热情开朗的人,沉默不是他的性格。然而,此时这却成了一种无奈的必需,一种对个性的顽强抵抗,一种无可选择的存在方式。我知道,作为辞职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总书记,沉默就是他对党的忠诚,对大局的顾全,对安定团结的贡献。通过父亲坚定的沉默,我才深深地体会到,政治家常常是孤独的,有时甚至是很痛苦的。他不能向人们说明事实,也无法向自己的亲人倾诉。他必须用纪律和意志关闭自己的心扉,有时甚至不得不把自己整个封闭起来。我常想,父亲这一代人,可能是由于年轻时生活环境恶劣和长期紧张的工作,很多人虽然活了一辈子,却只会工作,不会生活。有一天,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关于如何转移注意力的小块文章,如获至宝,回家和父亲闲聊时说:你几年前建议离退休干部休息后,写写回忆录、练练书法或绘画,还可以学点儿养生之道。没想到这些居然和报纸上科普文章宣传的观点很接近,只是科普文章中介绍的内容更广泛一点儿。看到父亲还在听,我就装着随意地接着说,报纸上讲了四点:发泄;倾诉;换环境,如外出一段时间;或学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像什么写诗啦,绘画啦。不知道父亲是否受了这篇短文的影响,有段时间他竟学着做起诗词来。父亲曾写了一首词《戏赠(于)光远同志调寄渔家傲》,幽默诙谐地调侃了教条主义:科学真理真难求,你添醋来我加油,论战也带核弹头。核弹头,你算学术第几流?是非面前争自由,你骑马来我骑牛,酸甜苦涩任去留。任去留,浊酒一杯信天游。父亲对于修建三峡大坝一直是心存疑虑的。1985年,当父亲看到李锐寄给人民日报社不同意修建三峡大坝的文章时,因为某种原因,不得不作出不要发表的批示。几年后,父亲借巫山神女之口,做诗表达了他对修建三峡大坝的真实想法—— 插图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本书主要笔墨集中于从1976年到胡耀邦去世前的这段时间,披露了许多不为常人所知的胡耀邦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其中附录的许多家庭图片是首次公开出版。    本书由胡耀邦的女儿满妹撰写。作者以女儿的视角,翔实地记述了父亲最后的日子,作品蕴积多年,和泪而成,字里行间流淌着女儿的无尽思念。    该书对于人们了解我们党的优秀领导人胡耀邦同志,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备尝艰辛的岁月,学习、发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追随他们的未竟之志,具有独特的价值。

编辑推荐

  《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主要笔墨集中于自1976年到胡耀邦去世前的这段时期。该书记述了胡耀邦作为普通人的生动一面,其中附录的许多家庭图片为首次公开出版。   本书由胡耀邦的女儿满妹撰写。作者以女儿的视角,翔实地记述了父亲最后的日子,作品蕴积多年,和泪而成,字里行间流淌着女儿的无尽思念。  该书对于人们了解我们党的优秀领导人胡耀邦同志,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备尝艰辛的岁月,学习、发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追随他们的未竟之志,具有独特的价值。  “父亲热爱人民,热爱大自然,也喜爱各种动物。‘文革’初期,不知是哪家的猫,在恐惧的抄家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洗劫京城时,避难来到我家……那是物质极端匮乏的年代,虽然我们兜里的钱不多,市场的供应也极少,父亲常会突然很有兴致地跟我商量:‘给咱们家的猫买点小鱼吃吧?它要生小猫了,家里没有什么东西喂它。’”   这样家长里短的细微小事,在满妹女性细腻、温婉的叙述中一一道出,这是一个女儿眼中的胡耀邦。“无论世人如何评论我的父亲,在我这个当女儿的眼里,他首先不是领袖,而是一个最慈祥的父亲,一个最善良的益友。他从没打过孩子,甚至都没有大声呵斥过我们。”   假如我能挣扎着活到那一天,我没有别的什么请求,就有一条,我来坐在一个角落里,只要给我那么一两支烟,就可以了。我想那个时候,坐在台上的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四化贡献了力量的人,我向他们表示祝贺……  ——胡耀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思念依然无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1条)

 
 

  •   读过《思念依然无尽》第一版,感动。这些日子把满妹的《思念依然无尽》第二版读了大半部分了,感动依旧。满妹从女儿的角度述说了作为革命者父亲的一生,对英雄父亲的缅怀。既抒发了满妹对父亲的思念,又引起我们对英雄的怀念。我要继续看完,继续对英雄的思念无尽······
  •   在中国当代,因一个国家领导人去世引发的政治事件,从而了改变了国家的政治生态和历史的发展趋势,除周恩来之外,就是胡耀邦了。七十年代之后,将在中国上历史留名的领导人,胡耀邦必居其一。一个女儿的无尽思念,是用历史事件细节的针线密密缝成的。可能受限于无法言说的“潜规则”,在事实的披露方面有一定局限性,但,毕竟是第一手资料,对于我们了解耀邦先生是大有裨益的。胡耀邦现象,是中国当代历史的一个突兀和难解的课题,对其深入研究,会发现现实政治演进中令人“难堪”的场景。悲剧人物胡耀邦,无疑是其中的主角。
  •   难得一见的好书,尽管还有很多内容因众所周知的原因无法尽言。
  •   读了满妹的《思念依然无尽》,感触颇深。满妹的书,虽说是回忆父亲的,但并不只是写父亲个人,而是同时写了相关的大历史。因为她父亲的生平与国家的大历史是融合在一起的,不能不与国史合二为一地写。她父亲的史料,实际也就是国史的史料。满妹回忆父亲,实际也就是在写国史的史料。满妹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她掌握着许多外间不知晓的材料;即使是人们都知道的史料,经满妹一解读,也往往有了新的意味。今后,凡是研究他父亲的史家,都是不能不参考满妹这本书的。而且要详细了解1949年以来的国史和党史,了解中国现代化改革的进程,都是不能跳过那段历史的。
  •   满妹的《思念依然无尽》是一部打动人心的作品,读完这本书,浸润在那些文字里的浓浓亲情就让我迫不及待的想说几句。之前读过有关领导伟人的书,都是给我一种远距离仰望伟人的感觉,然而这本书却让我读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近距离的了解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书中大量具体而生动的史料和饱含浓浓亲情的思念的叙述,让我看到了一个生动的鲜活的人物---他是充满个人魅力的革命家,又是充满激情和历史感的改革者!合上这本书,依然是无尽的思念,无尽的追忆......
  •   希望有更多的人去读,能读书自己的感悟
  •   一口气看完,还推荐家人共同阅读.
  •   感觉不错~很好~喜欢~
  •   正版图书,赞一个。下次还会再来。
  •   很厚一本书,类型有点像之前读过的《我的童年与领袖父亲》,那本是毛泽东的女儿李敏写的,也很不错。另一个角度的领袖,会好好研读的。亚马逊的书一向很不错,这次也没有让我失望,给好评!
  •   这本书,很久就想买,终于到手了。
  •   内容收录不错 分类也很好
  •   非常推荐。本来是不读带有政治人物传记性质的书籍的,这本非常好。
  •   他并不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少智慧而多笑料,但却被捧到圣人的高度。这是一次新的造神运动。好在这是一个资讯发达的时代,因此这次造神运动的成本与效果将不成比例。到了最后,造神者们将发现自己要树立的神像仍然躺在地上。
  •   一个女儿眼里的可亲可敬的爸爸,阅后让人动容。
  •   很喜欢这本书啊!希望大家也喜欢!
  •   很不错,领导很喜欢。
  •   经典,很不错的书,很喜欢
  •   书挺好,买的版本不同!
  •   很喜欢看传记类的书,感觉这本书从女儿的角度回忆父亲的往事,表现的很平实,实则很深厚。有学者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无意评论历史,但是书中展现的孩子对父亲的爱我们都是能够体会的,无论他是这样的伟人还是如我们一般的普通人
  •     现在有个人在《人民日报》写了一篇文章,怀念这书的主人公,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我不想多评论写文章的人和文章写的人,我只想说,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从一本满妹的书里,随便摘录一段话,写得杜比那篇文章写得生动的多……
  •     头顶一个天,脚踏一方土
      风雨中你昂起头,冰雪压不服
      好大一棵树,任你狂风呼
      绿叶中留下多少故事,有乐也有苦
      欢乐你不笑,痛苦你不哭
      撒给大地多少绿荫
      那是爱的音符
      风是你的歌,云是你脚步
      无论白天和黑夜,都为人类造福
      好大一棵树,绿色的祝福
      你的胸怀在蓝天
      深情藏沃土
      
      从一开始听到这个歌,就感觉怪怪的,不像是写给一个群体,似乎是给一个具体的人,词曲中深沉隽永的情感,细腻,真诚,似乎在诉说着什么,果然,是给他的
      
      自认的自由派,崇尚民主的价值,甚至有不少安那其的理念,但是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成为他治下的子民
      
      幼年的记忆中,他已经不在那个位置,那一年的事,模糊和清晰交织
      
      但后来,总有人会念起他,伴着一声感叹。给长辈们看一段视频,突然有他微笑着招手,长辈中有人哎呦一声,我分明看见他们眼中盈盈的光芒,似笑似哭,一种久违的激动
      
      我终于知道,真正属于人民的,人民自然会记着,不管世道变迁,思念依然无尽
  •     曾经看过这本书,时代虽然在变化,但是这种子女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一直是我们人类最高尚的情感。胡耀邦的一生,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     
       春节期间,我关上电视机,静下心来看了一本近五十万字的厚书《思念依然无尽》,这是胡耀邦的女儿满妹关于父亲的回忆录。
       胡耀邦在1980年2月任党总书记,81年6 月任党主席;到他87年1月辞职,有七年的时间了。而且他是唯一身兼两职的领导人(后来撤销了党主席一职)。可是奇怪的是,在我们的历史上却把他匆匆带过,好象稍稍停留,就会犯了什么大忌。上世纪90年代,我去江西共青垦殖场凭吊过他的墓地,花岗岩的碑,三角形的图案,像一面凝固的旗,孤独地“飘扬”在赣北的原野上。胡耀邦在“辞职”后一直保持沉默,子女们怕他憋出病来;但是为了忠诚于党,为了顾全大局,他硬是咬紧牙关,可也让历史留下了许多迷团。
      我们一些领导人不知是不是害怕身后寂寞,总喜欢让文人替他们“秀”一些理论,似乎这么一来他们便可以永垂史册了。有趣的是,这些人还没有走,茶却早凉了。胡耀邦没有“理论”没有“学说”,但人民却永远怀念他。送葬的那天,追悼会提前召开提前结束,灵车临时改变路线,有几十万群众在天安门广场空等一夜。共产党什么时候怕起群众来了呢?
      中国人习惯了领袖们深居简出的神秘、言重九鼎的威仪和变幻莫测的高深,从这个角度看,胡耀邦是个另类。他爱说话,因为思想超前,有时说的话的确很天真。比如他在农村视察时,鼓励农民多吃肉和巧克力;提倡分餐,用刀叉。可正因为他是性情中人,他的民主情愫和平民意识才让我们可敬可亲。
      人们最称道的是,他在文革结束后的那几年,为了平反冤假错案,他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从刘少奇的平反到五十万右派的摘帽,他功不可没呀。而他调动的是几亿人的积极性!我想,他替那么多的人平了反,可他自己这个“案”又该划在哪一类呢?谁又来给他“平”一“平”呢?呜呼……
      我们的领导人有“一代”“二代”“三代”之分,我们的胡主席、胡总书记又该算是第几代呢?其实我提了一个很无聊的问题。人民的心中早树立起了一座丰碑,没听过田震的那首歌吗:“好大一棵树,绿色的祝福,你的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一直以为歌颂的是教师,现在知道那是为他的去世而写的。什么“一代”“二代”“三代”,我们将千秋万代地怀念他、歌唱他——
       好大的一棵树呀!
      
  •      到现在我还没有把它看完,但是大部分内容已经读到了,从胡耀邦早年和建国后的工作表现以及为人来看,最后的结局几乎可以说是命中注定的。
       从读书来看,这个人最吸引我的就是爱读书的习惯,但是读书与读书不一样,同样一部《明史》,毛泽东读的是刘谨,而刘少奇读的是海瑞。胡呢?马列毛理论烂熟于心,而且可以看出他绝不是死读书,而是把具体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点很好,但是政治就是政治,光有“道”还不行,你还得有手段,要学会几手“术”才行。性格方面,此君为人过于执著,不会变通,这就注定了他后来的悲剧。
       可能真像书的作者说得那样,其父办事能力很强,让他出来当领袖显然缺乏某些特质,尤其在那个急剧变化的年代。但是,胡耀邦身上闪烁的人格魅力的光芒依然鲜亮。我来自团校,直到现在,我们的很多老师和同学都依然怀念这位老校长,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继承和发扬。
  •     没有想到,许多年前在全国传唱的《好大一棵树》,竟原是为胡耀邦所作的一首诗,后被谱曲而传唱于大江南北。
      
      头顶一个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你昂起头,/冰雪压不服。/好大一棵树,/任你狂风呼,/绿叶中留下多少故事,/有乐也有苦。/……/你的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
      
      好人,好官,好公仆,好党员,却没能好好走。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是为记。
  •      胡耀邦,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对于他,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们已经感到陌生。70年代出生的人们,对他的记忆则是破碎的和不连贯的。唯一印象深刻的可能就是1987年初的请辞下野,以及1989年的去世,悼念,乃至随后引发的大事件。这些事件当时的原委究竟如何,胡是一个怎样的政坛人物?他对中国思想、经济、社会作了哪些推动?《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一书将告诉你答案。
       同其他一些传记不同,《思念》一书摈弃了刻板的官样文章语气,从女儿的视角,去观察她的父亲--中共中央总书记,用细腻温婉,充满情感的叙述,讲述一个领导人的一生。该书的最大看点就在于,她首次公开披露了大量历史照片,以及1976--1989那段人们最想知道的历史。而该书在1999年成稿后,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作者编后语)迟迟未能出版,则更加引起了海内外媒体的兴趣。2005年在胡耀邦诞辰90周年之际,该书终于得以出版。
       通过该书,我们了解了胡耀邦早期的戎马生活,了解了毛泽东对他的器重--“这是我们自己培养的秀才”,了解了他作为团中央负责人,在文革中饱受冲击和磨难,了解了在70年代末,他是如何拨乱反正,率先在思想战线发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真理大讨论,了解了在组织工作上他是如何解放了一批老干部,解放了科技界的知识分子...............
       我们也了解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了解了他在十二大刚刚闭幕提出的“全面改革”理论与“当时党内的大理论家”(原文如此)之间的观点激烈冲突。了解到1986年大学生学潮上他与其他一些人士处理态度上的不同,了解到他在请辞下野后用沉默来谢绝他人的打听,用沉默来维护党的纪律、党的团结。而其实胡耀邦是一个天性开朗热情的人,沉默不是他的性格。
       就在这本书中,我惊讶的知道,被韦唯、田震等歌手反复传唱的《好大一棵树》原来是悼念胡耀邦的挽歌。
      头顶一个天,脚踏一方土
      风雨中你昂起头,冰雪压不服
      好大一棵树,任你狂风呼
      绿叶中留下多少故事,有乐也有苦
      欢乐你不笑,痛苦你不哭
      撒给大地多少绿荫
      那是爱的音符
      风是你的歌,云是你脚步
      无论白天和黑夜,都为人类造福
      好大一棵树,绿色的祝福
      你的胸怀在蓝天
      深情藏沃土
  •     作为后来人,政治上的事情不是我们可以了解的,也不是我们所关心的。
      书中女儿对父亲的感情确实实实在在的,一气呵成,让人不忍放下,这就足够了。
      至于当时的状况到底为何?恐怕还需要一个足够长的时间的,我们只要记住一点,这是一个为百姓做过些事情的人就好了。
  •     那是八九年四月的一个下午,刚到家,爸爸指着电视中的胡的遗像说,这个人对我们家有恩。爸爸和我就在电视机外一起参加了追悼会。
      
      经历过文革中的动荡、而又在八十年代可以做点事情的爷爷和父亲、还有普通老百姓,对胡都有这样朴素的崇敬、感激之情。
      
      看了书,觉得他是个有人情味、正直、具有胸怀的官员。感动的细节太多:突然出现在一个小镇的路边吃饭;考虑改善全民的营养结构;在出访的站台上,和小外孙说笑;......
      
      很多干部,缺的就是胡具有的人文精神,官越做越大,人味却越来越少,自己的拍脑袋会影响多少老百姓的生活、自己的疏于监管会损害多少老百姓的利益甚至生命,不知道他们想过没有。
      
      也许做大事,就要有拿出一半人口去搞原子弹的气魄,可这气魄,实在让人胆寒。
  •   是的,我当时也觉得这歌词写的很深沉,给教师似乎感觉太重了,情理都似乎不很通。后来终于知道了原因,才感觉这歌词是如此的贴切和动人。他在混乱的政局中左右周旋,他尽自己所有的能力推动他认为正确的事情-国富必先富民,或许他没有跳出历史和自身的局限,但是这已经足以让人民千秋万代的怀念,特别在今天的中国。他的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读完这本书,满妹作为女儿的视角和感情,深深的打动着我,几次让我泪流满面。从开始那种亲人之间的心灵默契,最后的拥抱,到书最后那不舍的倾诉,“爸爸,你离开我们已经6000多个日日夜夜,我的对你思念依然无尽。。” 此刻,我也想说,作为你曾经为之奋斗的中国人,我的思念也无尽。。。
  •   家父喜欢这些有关我党的书,好奇之余翻了几页,感觉了解太少以至根本不能明白作者写到的那些人物那些事情,但耳闻过其人之事,会继续看完的.
  •   真正属于人民的,人民自然会记住
  •    是的,我当时也觉得这歌词写的很深沉,给教师似乎感觉太重了,情理都似乎不很通。后来终于知道了原因,才感觉这歌词是如此的贴切和动人。他在混乱的政局中左右周旋,他尽自己所有的能力推动他认为正确的事情-国富必先富民,或许他没有跳出历史和自身的局限,但是这已经足以让人民千秋万代的怀念,特别在今天的中国。他的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读完这本书,满妹作为女儿的视角和感情,深深的打动着我,几次让我泪流满面。从开始那种亲人之间的心灵默契,最后的拥抱,到书最后那不舍的倾诉,“爸爸,你离开我们已经6000多个日日夜夜,我的对你思念依然无尽。。” 此刻,我也想说,作为你曾经为之奋斗的中国人,我的思念也无尽。。。
  •   我一直以为是歌颂老师的呢!
  •   这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一个道理啊
  •   今天才知道
  •   官场中的异类
  •   特定历史时期发生的事情还是要放回那个特定的时期去思考 我只是想知道 为什么这个曾经的国家领导人现在完全屏蔽
  •   因为这个民族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
  •   我父亲也曾经和我说过,这人对我们有恩!
  •   现在,只有翻出墙外才能看到事物的所有面目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