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9 出版社:北京 作者:[英]芭芭拉·亚当 页数:366
Tag标签:无
前言
卡特琳娜飓风、印尼海啸、非典型性肺炎、9.11恐怖袭击事件……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不断出现的种种灾害和意外无一例外地警示我们:风险无处不在,一个以风险为特征的新型社会形态正在来临! 为了更好地把握现代社会的本质,以德国社会学家贝克(ulrich Beck)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了“风险社会”(risk society)的概念。他们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扩展,人类社会已经开始进入一个“风险社会”时代。与传统风险相比,现代风险在本质、表现形式和影响范围上已经有了很大不同,它们更难预测、更难捉摸,并且影响的范围更加宽广,带来的破坏性更为严重。更为重要的是,风险社会的到来导致了社会理念基础和人们行为方式的改变:对增长的盲目乐观必将被更加审慎和全面的发展观所取代;过去的经验已不足以成为当前行为的依据和理由,人们当前的行为选择同时还受到对未来预期的影响。可以说,现代风险已经从制度上和文化上改变了传统现代社会的运行逻辑。
内容概要
《风险社会及其超越:社会学理论的关键议题》讲述了:自德国社会学家贝克提出“风险社会”理论后,该理论在社会理论界、政策研究界和公众中产生了越来越显著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风险社会”很好地描述和分析了我们所处的社会结构特征,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为制订相关的社会政策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社会结构特征在不同的社会结构层面同时存在。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使人意识到,“风险社会”其实离中国并不遥远。因此,加强对“风险社会”的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极具现实意义。这套“现代风险管理译丛”系统地译介国外有关风险社会和风险治理的著作,无论对政府的风险治理政策制订,还是对社会理论研究都是一件极为有益的工作,其深远意义在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将逐渐得以显现。
作者简介
芭芭拉·亚当,她是位于卡迪夫的威尔士大学的社会理论教授,在时间与社会理论领域著述颇丰。1999年前她一直担任《时间与社会》的创刊编辑。 乌尔里希·贝克,全球化时代的领航员;他虽不是第一个冒着风险而展开思考的西方学者,但肯定是第一个从学理的高度把风险概念阐述清楚的西方学者;他是德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慕尼黑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社会发展和全球化问题的研究,提出过许多有意义的概念,诸如“风险社会”、“再现代化”、“全球主义”、“解民族国家化”、“世界社会”,在西方学术界影响广泛。特别是他和吉登斯、拉什共同提出的“第二现代”理论,在国际社会科学界获得了广泛的耱。作为20世纪末最有影响力的思想著作之一,《风险社会》自1986年首次出版后,5年售出6万册,1992年英文版又连续四次重印。 约斯特·房·龙,就职于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的理论、文化与社会中心。他是《空间与文化》杂志的联合编辑。他在社会与文化理论领域内著述颇丰。目前主要研究风险和传染病的问题。
书籍目录
作者简介致谢导论 重新定位风险;对社会理论的挑战第一部分 重塑风险文化第1章 风险社会还是焦虑社会?有关风险、意识与共同体的两种观点第2章 风险文化第3章 新遗传学时代的风险、信任与怀疑第二部分 挑战大科学第4章 核风险:三个难题第5章 基因技术:对风险立法的三项挑战第6章 健康和责任:社会变迁与技术变化之间的往复第三部分 风险的媒介化技术第7章 偷盗儿童器官的故事:风险、传闻和再生技术第8章 忧惧的仪式:生物技术与文化第9章 人工智能复制时代的虚拟风险第四部分 未来:用青春赌明天第10章 世界在行动:信息、瞬时性及全球期货贸易第11章 风险与乌托邦的话语第12章 再谈风险社会:理论、政治与研究计划索引译后记
章节摘录
说得稍微夸张一点,技术被描绘成要么表现了“现代性的逻辑”,要么代表一种不可逃避的外在力量。在关于风险的社会学文献里,经常用到“技术理性”、“技术统治论”(贝克)和“科学文化”(鲍曼)等概念。同时,科学知识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的近期研究——社会学理论家们对此并未给予应有的关注——有力地表明,应该就“风险、技术和现代性”进行更多基础性的和深入的研究。科学知识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采取了一种以具体情景和实践为中心的方式,其处理的问题是技术得以被建构、被颁布和被维持的社会的、体制的和技术的过程(Jasanoff et al.,1995)。除了在最为概括性和描述性的意义上,这个研究基本上没有使用“现代性”的话语。 在本部分中,我尤其想要探讨的是,把核能描述成“现代的”究竟意味着什么?根据这种描述,社会和技术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风险社会”类型的结构化解释和科技社会学家所作的更加注重经验性和个别性的分析之间可能存在什么联系?为此,我们需要讨论两种社会学解释之间的关系:一种通常强调结构化的社会关系,把技术产生的社会过程“黑箱化”;另一种以不同于“主流”社会学理论的方式明确地讨论技术的社会生产。本报告必然是简短的,并因此倾向于建议性和纲领性而非细节的和经验性的说明。然而,我将论证在风险、技术和现代性之间的接合处,为社会学留下了可观的发展空间。 为了把“技术”的维度引入风险争论,我也要挑战现代性那种精心构造的一元的解释地位。与把现代性作为不可分割的视角相反,这里提倡以多样的、非“本质主义”的方式来理解现代性概念。这里采用的社会学视角对“技术”和“现代性”的解释都是开放的,而且,这两者都是各种实践和建构的产物。拒绝对技术过程的社会建构进行社会学研究,会限制我们探讨那些更富于差异和分歧的“现代”经验的能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