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寿星养生档案

出版时间:2003-9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作者:占才强  

内容概要

本书不同于当前许多健康科普书的特色是:它是一本生动的寿星养生纪实书。书中每一位寿星的养生纪实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个故事各不相同,各有特色,但又都有共同的精彩核心,就是健康的四大基石。个性中有共性,共性中又异彩纷呈,真是美不胜收。每个故事有情节、有讲解、有评议,娓娓道来,更令人难以忘怀。它不但给人知识,更给人智慧和启迪。本书把健康的理念和四在基石变成活生生的日常生活,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使人一看就懂,一懂就用,读来兴趣盎然。

书籍目录

1  很会照顾自己2  宽厚仁慈心肠好3  非热不食4  快乐使心灵年轻5  子孝孙贤亲情暖6  坦然面对困难7  与人为善心向佛8  青菜豆腐保平安9  杜绝不良嗜好10  长寿在于生活方式11  特别爱干净12  劳动就是最好的锻炼13  不过分操心和忧愁14  把劳动当作享受15  喜爱越剧的“老小孩儿”16  在生活细节上讲究卫生17  “甩手法”和“自由拳”18  生活规律,心态豁达19  保持了40年的良好习惯20  每天泡脚、抠脚板

章节摘录

书摘    106岁的费桐藻是目前武汉市武昌区福利院年龄最长,也是最有名的老人了。连她自己都不记得上过多少回报纸、多少次电视了。每次在电视上看见自己,或护理员读报念到关于自己的消息时,她都会骄傲地问旁人:“你看见我上电视没?”“你看见我上报没?”所以对于我们的突然造访,老人没有一丝的恐慌和反感。倒是老人家得体的语言、爽朗的笑声,让我们感受到悠悠岁月赋予老人深厚的人生底蕴。    四年婚姻生活  半世人生孤独    1897年11月15日,费婆婆出生于湖北沔阳县(现在的仙桃市)一个普通农家。她年轻时家境贫寒,又值社会动荡,因而没有上过学堂。困苦中长大的她也没什么特别的生活梦想,过着很平淡的日子。据费婆婆依稀回忆,在她24岁时,按照当地农村的风俗,她嫁给了一个汤氏青年。汤家原来开杂货店,因生意亏本,生活越来越拮据。结婚四年后,丈夫得了肺病,无钱医治,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她生育了两个儿子,小儿子在1岁左右时得肺病而死。她和大儿子相依为命,虽然得到了兄长们的资助,但生活还是十分艰难。更不幸的是大儿子20岁刚出头,就在抗日战争中被日本人的飞机炸死了。此后老人一直未嫁,过着独身生活。    其间,费婆婆曾被接回娘家,替哥哥带孩子。费婆婆爱孩子,在娘家的日子虽苦虽累,但过得开开心心。婆家后来派人来接她回家,她不愿意,就这样费婆婆和她哥哥一家人一直生活在一起。    在近40岁的时候,费婆婆和娘家人一起来到武汉,并长期定居下来。在武汉居住的大半生的岁月里,费婆婆一直保持着从小养成的勤劳习惯,做家务、带孩子,任劳任怨。费家几代人,从侄子到侄孙子,甚至到侄重孙,她都带过。    费婆婆善良纯朴,她慈母般的爱着、关怀着费家的孩子们,使他们觉得她可亲可敬,与她的感情很深。现在孩子们都大了,也都有了自己的事业,但他们还是没有忘记老人曾经给予他们的关爱,逢年过节,都会来看望老人,和老人聊聊天,唠唠家常。      马婆婆的长寿有遗传因素,当陈清锁肯定地告诉我仰时,我们颇感兴趣,很想知道一下马婆婆一家长寿的家史。    马婆婆的父亲是什么时候去世的,家人已记不太清楚了,只记得她母亲是在80多岁去世的,应该说还是比较长寿的。还有一位长寿的姐姐,身体一直都不错,活到了95岁。老人还有一位姑母,也称得上是一位百岁老人,活了99岁。老人的上辈和同辈都有长寿的历史,据我们的观察,晚辈也大有长寿的趋势。和我们一直聊天的儿子陈清锁已经65岁了,但看起来最多只有50多岁的样子,气宇轩昂、身材魁梧、体态微胖,头发整齐地向后梳着,而且头发还是乌黑的,只夹着几根白发,从外面根本看不见,要扒开头发才能看见几根。虽然已进入老龄,但声音洪亮,说起话来侃侃而谈,我们也忍不住地赞叹他的健康。老人的媳妇也打趣地说:“他的学生都说他像个如来佛。”    母亲的长寿给了儿子很大的启示:人最重要的是身体,要珍惜自己的身体,要养好自己的身体。现在陈清锁坚持每天锻炼身体。早上起床后,去美丽宽敞的音乐学院里散步,时间大约一个半小时左右。散步时,还一边伸伸手,弯弯腰,甩甩腿。他说这样对身体很有益。           晚辈孝顺老人  老人疼爱晚辈    马婆婆现在是五世同堂,全家大小算起来共有86人,经常在一起生活的只有马婆婆、儿子、儿媳,其他的晚辈因为工作的关系,要逢年过节才能聚到一起。    我们采访的时候一直都是在和马婆婆的儿子攀谈,儿媳妇吴金桃热情地招待我们后,就忙着照看外孙女去了。问起晚辈是怎么照顾马婆婆的,儿子陈清锁首先说,母亲和他住在一起,媳妇就承担了照顾婆婆的责任,母亲活这么长是和媳妇的细心照顾分不开的。媳妇吴金桃没有工作,在家里做家务,相夫教子,家里活儿大都落在了她的肩上,马婆婆也就相对清闲了很多。当然,牙齿和舌头也有打架的时候,婆媳之间如果发生了什么摩擦,做媳妇的总是“忍”字当先,不与之计较,她们一起和和睦睦地走过了几十年。    儿子陈清锁对母亲的照顾就更不用说了,“父亲去世得早,母亲一个人把几个孩子拉扯大不容易。”从他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他对母亲的敬和爱。大到病时四处求医,小到母亲的生活起居,陈清锁对母亲都是呵护有加。他说母亲很能干,这么多年能挺过来不容易,这些都是儿子发自内心的对母亲朴实的赞美。    他还告诉我们,1998年母亲生病的时候,睡在床上不吃不喝,他就天天守在母亲身边。本来平时喜欢打牌的他也不再玩了,每天晚上都要起来三四次,给母亲冲麦片粥喝。      余婆婆的长寿是否得自家庭的遗传,张寿清说母亲上一辈的情况他不太了解,但在记忆里与母亲同辈的并没有特别长寿的人,他们去世得都比较早,长寿应该与遗传因素没有多大关系。余婆婆的丈夫也去世得比较早。据张寿清回忆,父亲张运锐是59岁时去世的,从年龄上说应该也不能算是长寿的。    张寿清分析,母亲长寿应该与她生活规律有很大关联。余婆婆睡觉很有讲究,只睡绷床,从不睡席梦思一类的软床,垫棉被不垫鸭绒被;一般是天黑了就睡,天一亮就起床,而且只要天气不是很冷,她起床后总会出门去转一转,余婆婆进食也很正常,从来不挑食,也从来不饱一顿饥一顿,喜欢喝白开水,从来不喝饮料,也不喝保健晶;夏天不吹空调,最热的时候,只是吹一下电扇,吹的时间也不长,以免受凉,余婆婆还很爱干净,不管冬夏都要洗澡,而且非得用热水擦身。正是这些简单的、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规律,促成了余婆婆健康的体魄。    胡国斌还讲,老人在脚没摔伤之前,上下楼都不要别人扶。有一次社区内搞一个老年人的活动,已经百岁的余婆婆作为社区内年纪最大的老人参加了这次活动,送她回家上楼时,她不许别人扶,对帮她的人说:“不要扶我,我自己可以上去的。”    张寿清说:“母亲在摔伤前一直过着十分有规律的生活,这是她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余婆婆的生活虽然很恬淡,但是身体一直很好,有一次张寿清一个做医生的朋友来给她检查身体,检查结束后他半开玩笑地对张寿清说:“你老母亲的健康状况比你还要好得多呢!”张寿清深有感触地说:“规律的生活、合理的饮食对健康起的作用真是太大了。”    于婆婆的高寿,是否继承了家族的长寿遗传因子?这也是我们关心的一个问题。    孙宏沅说,这方面的因素很难说,从他所了解的情况看可能性并不大。于婆婆的娘家高龄老人不多,她的父亲、哥哥和妹妹离开人间都比较早,倒是她的母亲活了很长,多长记不清楚了。婆家有高龄的老人,她的婆婆是98岁高龄去世的,婆家所在的村高龄者也很多。但婆家的长寿“基因”显然不会遗传到母亲身上。于婆婆的丈夫也属于高寿,是20世纪80年代离开人世的,活了80多岁。    孙宏沅认为,母亲的长寿更多的还是个人生活方式的原因。让他感触最大的是母亲心情比较愉快。她从来都是开朗、乐观的,外界纷繁复杂的事情她不关心,也影响不到她。她始终过着常年如一日的、属于她自己的生活。    孙宏沅说,他经常拿母亲头上出现的黑发开玩笑,说“您不用担心,您返老还童了,还能再活一辈子尸她听了笑嘻嘻的。母亲有时也会和他开玩笑地说:“我这么老了,还不死,你们买毒药把我毒死算了。”但孙宏沅发现,实际上老人也怕死。2002年冬天,她端着脚盆到厕所倒洗脚水时,不小心了一跤,虽然没事,但有两个礼拜她再也没有自己去倒水。孙宏沅说:“她晓得摔的后果!”               一辈子极少患病  夏天不呆空调房    孙宏沅说,母亲一生身体健康,从没得过大病,连感冒这样的小病也很少患。自从搬到现在居住的地方后,记忆中好像一直没生病。以前偶尔咳嗽、发烧,让她吃药坚决不吃,吊针更是不打,过个三五天后自然而然也就好了,母亲的抗病能力很强。    只有大约1970年前后,老人的身体曾出现过一次意外,让孙宏沅一家担心不小。那天,母亲一个人到解放公园去玩,回来后就不行了,全身出汗,躺在床上几近休克。孙宏沅赶紧请采了医生。医生看于婆婆的脉搏跳得很微弱,心脏快停止跳动,近4个小时一动不动,便对孙宏沅说:“你们为老太太准备后事吧!”谁知,睡了4个多小时后,于婆婆竟苏醒过来了。在孙宏沅的记忆中,母亲仅此一次算是“大病”,其实当时检查也没有确诊到底患的是什么病。    从那以后,于婆婆落下了一个骂人的毛病。    那时孙宏沅一家曾和别人一起住团结户,母亲有事无:事常骂隔壁的一家人,于是家人怀疑她患了神经病。后来送到精神病医院,经医生检查,母亲什么问题也没有。从此,只要有人提到医院,她就很害怕,也不愿意吃药。家人拿她没有办法。后来只要她骂人,孙宏沅就将镇静剂化在她喝水的杯里,给她喝,喝后让她睡觉。不久,她知道了杯中水有药,便将杯子反扣着,喝水时用碗,坚决不用杯子了。    搬到长江日报路的15年里,于婆·婆没有生过病。街道派的医生来为她检查身体后说:“这个老太太虽然90多岁了,但身体很好,一点毛病都没有。”    现在于婆婆101岁了,孙宏沅没有发现她有什么病。她不但没病,还像一些年轻人一样,不怕冷、不怕热。冬天,她只用一个暖壶暖脚,以前用过电热毯,但自从电热毯被烧了一个洞后,她就再也不要了;夏天武汉很热,但她坚持不进空调房。她曾进去过一次,不过很快就出来了,说里面太冷受不了,空气也不好,还是吹电风扇舒服一些!    于婆婆岁数大了后,孙宏沅到南京出差时给她买了一枝拐杖,后来又在武汉给她买了两枝,但她用得很少,只是偶尔下楼时才用一下。如今,有两年多没下楼了,拐杖也就一直闲置着。    汪琪芬说,外婆的心态还是比较平和的,她待人处事热情和气,喜欢和别人聊天。于婆婆是特热心的那种人,见到别人有什么事都想帮忙,哪怕别人端个东西都要上去帮忙,因此,大家都很喜欢她。不过,于婆婆的自尊心很强,有时候很倔,加上人又比较直爽,有时候不顺心或者闷得慌了,也会发发脾气,发完了,人也平静了。“凡事闷在心里,人会闷坏的。”这是于婆婆一贯的观点。    于婆婆年纪大了,有时候记忆也会有些含糊,以前她还问问晚辈的工作学习情况,现在已经很少操心了,就是比较想念孙子,总会在嘴边念叨着。汪琪芬笑着说,外婆有点重男轻女的思想呢!    我们好奇地问起老人家的身世。于婆婆于1902年9月22日出生于江苏镇江。小时候家庭比较富裕,曾上过学,思想解放,放了自小缠着的小脚。于婆婆共有三子一女。汪琪芬说,由于放心不下体弱多病的女儿(即汪的母亲),外婆在50年代初期就和女儿一起在武汉定居。从此和丈夫分居,直到丈夫去世,也就是大半辈子过着独身的生活。由于汪琪芬的母亲去世得早,所以她对外婆以前的事知道得并不多。她说外婆几乎没有讲过以前的事,但外婆曾很自豪地说她受过很高的教育,是数学家华罗庚的同学。于婆婆待人礼貌,很有知识分子的气质。从这点来看,她的确受过良好的教育。    于婆婆在家住着的时候,晚上的娱乐是看电视。凡是江南女子没有不喜欢越剧的,于婆婆也不例外。那温婉动人的唱腔,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总能唤起人们心底最温馨的回忆。有一段时间电视里播放越剧《红楼梦》,于婆婆每天晚上都会搬张凳子坐在电视机前,兴致勃勃地看完才睡觉,一集都没落下过。于婆婆喜欢看戏,尤其是有文化底蕴的诸如《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之类的文戏。这和于婆婆早年所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不过,汪琪芬说,外婆只是喜欢看,从没有听她唱过,这也许与家庭教育有关。那时富人家的小姐唱戏毕竟不成体统,或是怕晚辈们笑话,不好意思罢了。但是我们想,这台词、这乐曲大概早已深深地刻在老人的心里,每每想起,就会勾起她甜蜜的回忆吧!    人们都说老小、老小,越老越小。我们眼前的这位于婆婆,也是一位这样“老小”的可爱老人。她很会自娱自乐,还时常向管理员撒撒娇,开玩笑地称管理员为“阿姨”、“奶奶”。大家和和气气,笑作一团。当我们拿出报纸时,于婆婆还认出了报纸的刊头,小孩一样无邪地笑了起来。张护理员告诉我们,平时,老人兴致好时,看到别人拿着书报,还会嚷嚷着:“你们考考我呀!”有时,于婆婆看到一些大幅标语,能看见的字,她就会念出来,看着别人或惊奇或羡慕的眼光,她便会很开心、很自豪。毕竟,在她这个年龄的人,识字的不多。    汪琪芬说,别看老人平时好说话,脾气可拗着呢。年纪大了后,更是倔强得不得了。要是有什么事做得不顺她的心意,她就会闹别扭。要不就冲着你大叫,把自己的不满冲你喊出来,要不干脆就不理你,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老人是个直性子,有什么话就会说出来,很少会憋在心里。这种性格,对老人的长寿无疑会有很大的影响。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21世纪,高新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每天都有新的奇迹,但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却是“健康新观念”——健康快乐100岁,天天都有好心情。    健康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有了健康就有希望,失去健康就失去了一切。健康是1,其余都是0。这个真理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关注健康,自己少受罪,儿女少受累,节省医药费,造福全社会,何乐而不为呢?    人类的生命之树是120岁,但当今世界人口平均寿命不足70岁,什么原因呢?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博士指出:“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并说:“不要死于愚昧,不要死于无知。”    本书不同于当前许多健康科普书的特色是:它是一本生动的寿星养生纪实书。书中每一位寿星的养生纪实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个故事各不相同,各有特色,但又都有共同的精彩核心,就是健康的四大基石。个性中有共性,共性中又异彩纷呈,真是美不胜收。每个故事有情节、有讲解、有评议,娓娓道来,更令人难以忘怀。它不但给人知识,更给人智慧和启迪。本书把健康的理念和四大基石变成活生生的日常生活,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使人一看就懂,一懂就用,读来兴趣盎然。寿星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们和谐的家庭、开阔的心胸、善良的心地,处处给人留下感悟和启示。    健康不是坐而论道,健康是一点一滴的行动。只有做到知、信、行的统一或闻道、悟道、行道的统一才能收到实效。因此,这本书光读一读是不够的,还要想一想,做一做。因为读了,只是知道了,这是需要的;想了,就有了感悟,这是必要的;做了,就有了行动,有了效果,这才是最重要的。一位哲人讲过:“实际行动的一步胜过一打纲领。”    什么时候开始做呢?要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因为许多疾病都是起源于少年,植根于青年,发展于中年,发病于老年,而衰老也是一样。因此,未雨绸缪,“上医治未病”,才是上策。    许多人憧憬健康,但平时都无视健康,他们把金钱看得重于健康,因而透支健康,浓缩生命,不到半百,已是未老先衰。他们忘了,生命和时间一样,是一条单行线,犹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奔流到海,永不复返,而金钱却是可以千金散尽还复来。读读书中百岁老人的真实故事吧,它将给人们留下许多耐人寻味的思考。    最后,笔者有一服“四君子汤”,对健康百岁卓有功效,谨献给所有渴望健康长寿的读者,处方如下:    君子量大,小人气大;    君子不争,小人不让;    君子和气,小人斗气;    君子助人,小人伤人。                                     全国心血管病防治科研领导小组副组长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洪昭光                                                          2003年9月22日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百岁寿星养生档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很不错的书。而且全都是货真价实的100岁以上的可爱的老人。我要送给奶奶看,她老人家才96,要让她好好加油,祝她健康长寿!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