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底当代丐帮

出版时间:2003-04-01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作者:占才强  页数:267  字数:17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第一部当代都市丐帮写真集,震撼人心的纪实精品。为什么要“沦为”乞丐,还非要辞去工作丢掉饭碗不可,本书有明确交待。我们战胜失业、亲人非议等顾虑,完成了令许多人都难以理解的行为体验。我们转遍武汉三镇,风餐露宿,尽所能寻找、接触流浪汉和乞丐们。他们是“一个庞大的散存的部落”。形形色色的乞丐,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他们背后藏着什么样的秘密?我们把所见所闻的真相告诉大家。

书籍目录

序?第一章 流浪儿曹月旺和《南方周末》没有讲完的故事——缘起:我为什么要“沦为”乞丐第二章 黄鹤楼下的柳州“花脸”?第三章 “聋哑”婆婆和她的小孙女?第四章 猴子?第五章 真真假假的残疾乞丐?第六章 撩开“学生乞丐”的神秘面纱?第七章 大毛、二毛和他们的“神仙老爸”?第八章 “吴神经”的灰色恋情?第九章 “破烂女皇”和她的“垃圾王国”?第十章 都市里的“磕头帮”?第十一章 “街头书法家”李宗秋第十二章 与“公交流浪歌手”张鸿对话?第十三章 一个村的“流浪部队”?第十四章 “三进宫”的“乞丐大盗”?第十五章 “遗像”背后的秘密?第十六章 200多人的“乞丐村”?第十七章 摄影专辑记 与社会学专家对话“都市乞丐部落”

章节摘录

书摘天桥上的乞讨者    这里果然是一个乞丐的天堂。不大的人行天桥上,我们就看到了四个乞丐。    北边的台阶人口处,一个头发凌乱、身着红色T恤、约十一二岁的残疾女孩,“蹲”在地上,高举一个大大的铁罐,向每一个经过的人讨着钱。我不知该如何用笔墨来描述她的样子。她瘦小,远远一看似乎只有半个身子,腰部以下是一块垫在地上的厚厚的皮垫子,看不到下肢,像是“蹲”在上面。走近一看,才知她的一条腿蜷在皮垫子里,另一条腿竟赤裸着被一绺布条绑在背后,高高地跷向空中。女孩的样子令人生怜,她以肘为脚,在地上不停地移动着,把铁罐伸向每一个路人,并不停地用粗哑的声音喊着“叔叔好”、  “阿姨好”、  “哥哥好”、  “姐姐好”。尽管如此,来来往往的人流似乎对她已熟视无睹,许多行人甚至避而远之。  “她是佝偻病。”一旁的小曹对我说:  “比我可怜多了!”  “她的腿是故意那么绑着的,那是她讨钱的招术。”小曹又补充了一句。    在天桥南侧的台阶上,另一个着白色蓝条T恤,体态、装扮和刚才那女孩如出一辙的年龄稍大的女孩也举着一个铁罐,在向过往的行人讨钱。所不同的是,她的两条腿都蜷在胸前宽大的裤筒里,看不出是否真的残疾。我走到那女孩旁边,指着天桥北阶10米远外的那个红衣女孩,和她搭讪:  “你认不认识那个小姑娘?”她头一扭,并不理会我。        小曹赶紧过来把我扯到一边:  “她们俩肯定是一起的,只是你千万别搭理她们。”我问为什么,小曹有些神秘地在我耳边讲,“她们是有老板的,也许老板就在旁边盯梢,会惹麻烦的!”    小曹的话使我顿生畏惧,仿佛不经意间介入了某个黑社会组织。我环视四周,都是来往穿梭的人群。这里面会有监视两个小女孩“工作”的所谓“老板”?不过,我还是相信小曹的判断。因为凭我的直觉,这两个女孩不像是独自出来乞讨的。她们的装束打扮如此一致,腰下的皮垫也像是统一定制的,还有那个红衣女孩,没有必要把残疾的右腿从身后高高地绑起,这些不像是她们个人所为。那么,她们是哪里的孩子?她们的父母在哪里?她们晚上宿在哪里?她们背后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内幕?这些在我脑海里谜一样拷问着我。只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能有机会解开这类残疾女孩的乞讨之谜。    天桥上还有两个乞讨者,是一对中年盲人夫妻。她们的乞讨要安详、和悦得多。男的倚靠在栏杆上,怀里抱着一把二胡,拉着一些耳熟能详的曲子,女的则站在天桥中央,面带微笑和弦而唱。两人看不到过来过去的人,自顾自地在那里一曲接一曲地奏着唱着。来来往往杂乱的脚步中偶尔看到有人俯下身去,在他们面前的瓷碗里丢人一块、几毛的硬币。    走下江汉路人行天桥,我们沿中山大道北侧的人行道向西而行。在江汉路和中山大道的路口地带,汇聚了大量的人流车流,这里算得上是武汉夜晚最热闹的地方。江汉路由于管理严格不许乞丐进人,也许正因此,各色夜晚出来“做活”的乞丐便盘踞在这个岔口地带。我们仅在人行道上走了30米的距离,便看到有躺在地上伸着瓷碗要钱的男子,有拄着拐杖向行人点头哈腰的老人,有缠着行人硬讨钱的小孩,还不包括坐在路边像模像样给别人指点迷津的算命先生。    一位怀抱小孩的老婆婆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离人行天桥不远的一处路边,在一个角落里,一位形容愁惨、约摸六七十岁的老婆婆靠墙坐在地亡,怀里抱着一个六七岁模样的小女孩。两人面前的地上,放着一张写满字的发黄的白纸。我凑上去,看清纸上写的内容:    上午11时,我开始挂起胸牌、低着头跪在路口的人行道上。还不到一分钟,我就看到已经有几双脚停驻在我的视线之内,他们没人说话,大概是在看牌子上的内容。    人越聚越多,有七八个人的样子。一个人说了一嘴:“蛮造孽(武汉话,‘很可怜’的意思)!”  “哪个晓得是不是真的!”又一个人说。  “现在这种学生伢蛮多,搞不清楚到底是真是假。”众人七嘴八舌在议论。        大概过了10分钟,一个小男孩跑进人圈,往我手上塞了一张一元的人民币。还没等我说声“谢谢”,他已经很快跑开了,不远处,他妈妈正等着他。    可能是受那小孩的感染,一位中年妇女也递上来5元钱,我接住,  说  “谢谢”。给钱的女人也很快走开了。  几个人仍在那里议论,过一会儿也陆续走开了。又有新的脚步停在我面前,只是看看很快就走了。    大概过了20分钟,围观者中有一个中年男子把头低下,凑到我面前问:“你到底是不是大学生?”我冲他  点  头  说“是”。他又问:“你学的什么专业?”我说:“学中文的。”半晌他没有说话,随后从口袋里掏出2元钱,交到我手上离开了。        一位约40多岁的妇女警觉地问我:  “你说你是学生,你的学生证呢?”我拿出一套早已编好的假话告诉她,我现在是休学,学生证扣在学校了。那妇女摇摇头表示不信。旁边开始有人插嘴:  “肯定是假的!”又有人说:  “要真是假的肯定会去买个假证,现在办个假证还不是容易得很!”他们说着笑着也很快离开了。    从此,张鸿和郭峰过上了同居生活。白天,电影院、东宝山都留下了他们相亲相爱的身影;晚上,郭峰在一种祝福中等待着张鸿的平安归来。他们在一起半年后,郭峰回家给她的父母说他们同居的事情,希望张鸿能进她的家门,得到她家人的认可。谁知她的母亲说:  “找什么人不好,要找一个唱歌的?”并坚决不同意他们来往。为了躲避郭峰家人的干涉,他们带着吉他,逃避到了咸宁。    郭峰的歌喉还是很不错的,她提议和张鸿一起唱歌挣钱。张鸿有些犹豫,因为他不想让郭峰抛头露面,她却说:  “我们这不是更志同道合吗?”张鸿想想也是,于是便一起唱歌了。虽然她的父母不同意他们成为恋人,但逃脱了父母的管制,这段时间他们还是好开心的。但开心的时间没有半年,因身份证丢失,他们被收容人员查房时收容了进去。郭峰打电话给她的母亲,让送钱过来。她的母亲看他们发展到郭峰为张鸿而形成了习惯性流产,也就默认了他们的关系。    虽然这半年生活中有太多的苦涩,但终于得到了郭峰家人的认可,他们的关系从此可以名正言顺了,张鸿心里就乐开了花。他发誓,一定要珍惜他们之间这来之不易的爱情!    1996年,张鸿和郭峰又回到了荆门,还是一起唱歌。以前张鸿是懵懵懂懂的,觉得钱用了还会再来,所以他是挣一块花两块,可看看现在空空的荷包,要到郭峰家“上门”都没有像样的衣服,没有钱买礼品,因此他决定存钱,给郭峰的父母一个证明:他虽然是一个流浪歌手,但他还是很会挣钱的,他们的女儿跟张鸿没有错。    只一年多,他们就有了一万多元的存款。这时,张鸿的干妈、一个酒楼的老板对他说:  “你晚上唱歌,白天就到我的店里学习烧烤。因为你现在年轻,还能唱,等年纪大了,或在年轻时失声就不好办了。如果现在学个手艺,即使不唱歌也不怕生活不下去。”想想也是,他遵照干妈的话做了。    半年后,烧烤手艺学到家了,手中也有两万多元存款了。张鸿和郭峰商议,他们承包一家店面做烧烤怎么样?毕竟唱歌要看别人的脸色,做老板的“味道”爽一些。1997年,他们投资两万多元,承包了一家店面,买了烧烤机。为了节约成本,他们只请了两个小工。张鸿和郭峰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地做。由于他们待客热忱,烧烤味道正宗,平时还免费为顾客唱歌,一下子生意很是火爆。    正当他们憧憬着不必再做流浪歌手也会有很大的收获时,隔壁的烧烤店主不舒服了,他认为张鸿和郭峰抢了他的生意,就今天找人到他的店里消费,说味道不好;明天让几个小混混坐在他的店里不吃不喝,占据位置,使顾客不好进餐。总之,隔壁的烧烤店主找出各种理由赶他们走。强龙斗不过地头蛇,他们只好含泪离开了流下汗水、打拼过的地方。    在张鸿和郭峰经营烧烤店时,他们的结婚介绍信都开了,可因为不能经营,使装修门面、交定金、投资烧烤机等的钱都亏下去了,他们已无钱举办婚礼。郭峰哭得死去活来,认为他们的爱情之路走得真是太坎坷了,她神情凄然地对张鸿说:  “我到深圳去打工了,等挣一些钱回来,然后再结婚。”张鸿使劲挽留:  “我们虽然亏本了,但我还可以唱歌,等过了一年半载,我们存一些钱,再做老板呀!你不要灰心,只要我们拼搏,会过上好日子的。”可在一个蒙蒙细雨的下午,郭峰还是执意踏上了去深圳的路途。望着远去的郭峰,张鸿悲从心来:难道这场细雨,预示着我们永远不能牵手了?    郭峰走后好久没有打电话过来,张鸿觉得一个人的日子索然无味,他整天在一种思念中度过。如此精神恍惚了三个多月,手头也没有钱了,他只好又背起吉他,走上流浪之路。张鸿准备乘坐轮船到岳阳。经过石首轮渡时,他看见有几个男孩在清唱歌曲,便与他们聊起来了。他们劝张鸿,不必到岳阳去,就在轮渡上与他们一起唱歌挣钱,大家都是年轻人,有什么都谈得来,有钱同分,有酒同喝,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知道多开心。张鸿听从了他们的话。两年多的时间,他随他们在石首、沙市、监利、白罗、黄冈等地的渡口,上海、厦门、广州、重庆、青岛、福州等地的夜宵摊上唱过歌。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出 怪 招      求 正 果           湖北日报社副社长、《楚天都市报》总编辑  蔡华东    放着堂堂正正的记者不当,辞职,去当数十天乞丐。不怪吗?怪。    放着功德、功名、功利的作品不写,去写一些压根就不为社会主流关注或引不起社会大众兴趣的“末流”小人物的琐作故事。不怪吗?怪。    怪诞之中,总有玄机,总有深深的心机。    “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看完书稿,掩卷沉思,我觉得书中与其说是写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人物故事,不如说是忠实披露了三位作者的心迹: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愿温暖明媚的阳光照亮每一个阴暗角落。    三位作者中,我最熟悉的是占才强。他原本是《楚天都市报》的记者、编辑,采编过许多优秀作品,在读者中有着较广泛的影响,甚至在他辞职后,还有几位读者专门来信问我:占编辑到哪儿去了?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能靠自己的勤奋工作赢得众多读者的认同,能在人离开报社后还为大众记挂,这应该说是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莫大荣誉。    只是我从没有想到,他一头钻到乞丐群落中去了。从高居庙堂、清交雅谈、激扬文字到蜷缩街头、跪地求乞、忍受白眼冷脸,这种生存状态的落差又将对心理产生多大的冲击?而且这一次,他并不是拿着单位的薪水去“体验”,而是背水一战,自谋生路了,这压力可想而知。堂堂男儿,折腰屈膝,包羞忍耻,乔装打扮,一千就是40天,这是何等的勇气!其结果,就是和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写成了此书。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猎奇。我不以为然。大街小巷,各类乞丐多了,司空见惯,何奇之有?人们或不屑一顾,或熟视无睹,有多少才高八斗的人愿意去与他们交谈几句?更不用说去与之为伍。倒真是猎艳、猎黑之类的蹊跷传奇,才真有许多所谓文人热衷得很!    或许有人说,这是披露社会阴暗面。这倒正是占才强等人因无奈而生高明的一面。乞丐群体,寄生在都市里,就像细菌寄生于肌体。不管你是什么态度,愿意见到或是不愿意见到,它都存在着,并不因你的漠视或闭口不谈而不存在。如何将之分门别类,根据不同的情况予以不同的办法处理安置?《楚天都市报》等媒体曾配合有关部门关注过、报道过,但报纸毕竟是新闻纸,毕竟要以正面宣传为主,毕竟不能专门去做某一项工作,所以是报道一阵子,风一般就过去了,解决不了多少问题。占才强等人深明其中大义,决心以自己微薄的力量来将这片天地“捅破”,这就好比将霉菌曝晒于阳光之下,有何不好?本书的出版、发行,如能引起社会有关部门的重视,如能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即使不能全部地、根本地解决问题,但解决部分问题、解决一些人的问题还是可能的。而且,本书的传播有着摧毁“主人公”们另类生存的可能性,如假的“学生乞丐”,如伪装的“残疾乞丐”。他们全是靠的人们的一份同情心,一旦真相大白会不会令其失去存在的土壤和条件?    当然,从社会政策角度来说,占才强和他的同事使出的是一记单打独斗、死缠烂打、追根盘巢的怪招——远远逸出了政府部门、社会单位、新闻媒体依法综合治理的明门正道。    但出怪招,是为了求正果。    这就像武侠小说中的某某饱学之儒,为铲除豪强、惩治邪恶,依靠常规手段屡屡碰壁,一气之下走江湖,终练得怪招杀手,果然一击而中,匡扶正义,大业成也。    这就像西天路上,“僧是愚氓犹可训”,靠唐僧的温文尔雅什么也干不成,倒是孙猴儿耍起桀骜不驯的劲头,时而冲天人海,时而钻到妖怪的肚子里去,七斗八斗,一个回合又一个回合,终于取得真经归也。    潜入社会底层滚一身污泥浊水无愧无悔,解剖社会症结下一番顶天功夫有心有得——真诚希望占才强和同事们以此篇纪实文集作为生活中的新起点,在“文以济世”“文以载道”方面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2003年3月

编辑推荐

  名报记者辞去公职当乞丐,绝对第一手资料,惊曝乞丐来源、生活和内心渴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卧底当代丐帮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了解了不同的世界
  •   非常具有社会意义的书,希望这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越来越多
  •   发货速度很快,包装结实,书的质量也不错
  •   非常有意义的一本书!体现了记者的职业精神
  •   还是高中的时候,我跑到新华书店去看书。夏天,阳光灿烂,我看完此书后,跑出书店,站在阳光普照的大街上,觉得从骨头里沁出一股凉意。我所看的第一本底层社会写实的书,很好!
  •     怜悯还是憎恶,这不仅是个问题,也是困扰我们的社会难题。当我们高高在上,具备某种评判的高度,他们永远生活在我们的唾沫与冷眼之下,他们行走在城市边缘,游离在主流之外的狭窄空间,低微而艰辛,有种难言的苦楚埋在心底。
      当作者放弃了一切,带着我们走进这一群体时候,我们所见的是一个真实的存在。他们,一直出于舆论的鞭笞之下,一直未被清晰的呈现悲剧脉络,现在,逐一可辨。卑微何其相像,苦难各有不同。
      这是一个真实的存在,为了基本的生存权利,或被动或主动放弃了尊严,但是,这并不意味就可以漠视,他们需要被人关注,需要尊重。正如篇尾所采访,起码,在这个时代,社会在进步,他们需要中性的认同,不褒不贬。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