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1 出版社:Beijing chu ban she 作者:Hedda Morrison 页数:246 译者:董建中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本拍摄于1933年至1946年间的珍贵相册,为我们考察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以前的老北京生活,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素材。摄影家赫达·莫里逊,1933年离开纳粹德国后负责一家在北京的德国照相馆的工作。书中数量众多的照片展示了各行各业的中国人或工作,或享受生活的社会风情,也表现出赫达·莫里逊对中国人的同情和关心。有关建筑的照片为已经改变或是不复存在的建筑物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材料,而在北京城周围以及西山所拍的照片则让人领略到了中国北方的风光。
作者简介
赫达·莫里逊(1908-1991),是阿拉斯泰尔·莫里逊夫人,乔治·欧内斯特·莫里逊的儿媳。她1946年离开中国后,在波罗洲的沙捞越居住了差不多二十年,后来移居澳大利亚的堪培拉。
书籍目录
简介城墙、宫殿和园林寺庙和牌楼街道生活、店铺和集市饮食和娱乐艺术与工艺周边地区后记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书摘 寺庙和牌楼 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宗教传统,所以在城镇与乡村的每一个地方,都能见到祭祀的场所。即使在最小的村庄也有寺庙。寺庙通常座落在自然景色优美并被古松环绕的地方。 位于中国社会金字塔顶端的皇帝既是世俗的统治者,又是他的臣民与精神世界联系的直接代表。皇帝们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就是在国家宏大的寺庙定期举行仪式,同时鼓励修建和维持数不清的、小规模的拜祭场所。 在北京,除了毗邻紫禁城的皇帝祭祖的太庙,还有六处坛庙,皇帝或是皇后为了臣民要定期履行宗教职责。不幸的是,这些坛庙中的几个,以及许多其他的寺庙,在1912年后,随着帝制的崩溃,废而不用,年久失修。寺庙占地广大,需要高昂费用加以维持。许多寺庙因此被遗忘或被用于其他用途,最惨的是有些成为了兵营。直到目前这种衰败依然在继续。 四座雄伟的朝廷坛庙座落在内城的四周,两两对称。每一对在位置上构成了“阴”与“阳”的对立。在南方的,属“阳”,是天坛。这是四座坛庙中最重要的一个并且是惟一至今还保存完好的一个。它占据了外城很大一片地方。冬至这一天——此后冬天开始让位于春天,皇帝在这里举行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祭祀。 城的北面座落着地坛,它是天坛对应的“阴”。夏至这一天——此后白昼渐短,冬天将至,这里举行壮观的祭祀仪式。坛是方形的,与想象之中的大地的形状一致,这又与天坛的圜丘形成对照。屋顶的琉璃瓦是明黄色,与宫殿建筑中的一样。天坛的琉璃瓦是青色的,这也是天穹的色彩。 城的东面有日坛,城的西面相对应的是月坛。它们的规模相对小些,皇家祭祀也分别仅仅在立春与立秋隔年举行。二者的结构在某种程度上相同,除了日坛围绕方坛的内墙是圆的,而月坛围绕圆坛的内墙是方的。 在所有朝廷壮丽的坛庙中只有天坛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当我到达北京的时候,修缮情况很不好,但1937年后,天坛得到了大规模修缮。紫禁城和其他建筑也是如此。圜丘本身定能成为世界上最完美的人工建筑之一,三层汉白玉石阶上立着刻有祥云的汉白玉栏杆,精巧简练,浑然一体。圜丘敞向天空。圜丘的天心石产生很大的回声,无乙石周围的石头处于同一圆心,且以九的倍数递增。圜丘由一道圆形的内墙与一道在重要的位置上有汉白玉门的方形外墙所围绕。 圜丘在天坛的南端。在圜丘的北面紧接着是一座不大的殿堂,每逢重要祭祀活动,皇天上帝的牌位和皇帝祖先的牌位供奉在那里。祭祀的牺牲包括一头完整的阉牛,还有玉以及丝团——这两种是帝国最珍贵的物品。这座小的殿堂被一圆形的墙所环绕,这座墙是如此完美,以致于它享有“祭祀”墙的美称。 再向北,壮观的汉白玉甬道通向辉煌的祈年殿,这是一座圆形的建筑,近三十米高,有三重檐,它是整座建筑群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但在那里进行的祭祀仪式却次要一些,时间是在初春季节,祈祷者及祭祀贡品都意在求得好的收成。另一个次要仪式在初夏举行,以求有好的雨水。祈年殿是一座壮丽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但它的年代相对较近,因为原先的祈年殿于1889年毁于雷火。人们认为它的毁坏对光绪皇帝来说是一个不祥征兆,他在那一年开始亲政,尽管在1875年他已经被宣布立为皇帝。的确,后来证实光绪朝的确是中国多灾多难的时期。 其他三座雄伟的朝廷坛庙,当我生活在北京的时候已处于毁坏的状况,被用于功利的目的。地坛于1925年成为一个公园,以后作为精神病患者的收容所。日坛被用作无线电站及军营。月坛也被军队占据。 为了求得最重要的农业和牧业风调雨顺,皇帝特别关心以求神灵保佑。先农坛座落在天坛的西面。每逢春天,皇帝都亲临此地,举行仪式,他亲自推八齿犁,栽种禾苗。一些高级官员和年长的农民种下五谷秧苗。土地和谷物是位于紫禁城西南角的社稷坛的崇祀之物。社稷坛台—卜覆盖着五种不同颜色的土:黄色的土在中心,黑色的土在北面,青色的上在东面,红色的土在南面,白色的土在西面。除了它在农业上的意义,这个坛还代表了中国的统一和独立。当我在北京的时候,社稷坛早已于1911年辟为中央公园,它周边建筑、环境等都保存得相当完好。 在北海的西北角是一座重要的坛庙:先蚕坛。它代表了蚕丝文化,立于桑树林中,在那里养蚕。每一年的阴历三月,皇后还会献上牺牲贡品。养蚕术,即通过养蚕得到丝线,是古代中国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根据中国的传说,养蚕术是在公元前2602年发明的。传说不一定是事实,但它的发明肯定要比基督教时代早得多。这种工艺由中国传向世界各地。 依据先后次序,继天坛之后最重要的祭祀是在太庙,这在前一章已经提及,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太庙更被视为紫禁城的附属部分,而不仅仅是作为一座坛庙。通过祭祀自己的祖先,皇帝几乎成为他的臣民和精神世界的中间媒介。一些重要的祭祀活动在位于内城东北部的孔庙举行。这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建筑,可以追溯到蒙古人统治的时代,以后多次增建。在三十年代,它仍然是北京保存与维护最好的坛庙。人们在这里祭祀孔夫子和他的先人,特别是在圣人的诞辰日:阴历八月二十七日。当时所有的知名学者都要参加这次活动。这些庆祝活动的一个项目,是用早期的乐器演奏古乐,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后仍持续了一段时间。 毗邻孔庙、在孔庙之西的是另一个古代的机构:国子监。蒙古人统治时,这里是一所私人学校,然而在明朝皇帝统治之下成为一所高等学府。在宏大的中央殿堂,皇帝常常亲自在阴历二月对集合起来的学者们讲解经典。为中国人的学术与行动提供根基的九种经典的经文被刻在石碑上,保存在国子监。这是历代为了反对大规模毁坏书籍而采取的防备措施的沿续。臭名昭彰的焚书行径发生在公元前三世纪。 ……插图……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第一次见到赫达,莫里逊是在她刚刚出版一部极为出色的有关沙捞越的摄影集的时候。当时正值马来西亚形成的前夕,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吉隆坡的人来说,她的这些关于马来西亚联邦新的州成员的照片是一种鲜活和有启发性的介绍。当我们交谈的时候,她谈到了她最初在中国做摄影师的生涯。她在北京的职业生活是从1955年到1946年。在看到了她有关沙捞越的作品后,我期盼她的有关中国的作品能够同样的精彩,能以她一贯的谦逊风格,作为一个入门者去尽力地描述它们。直到许多年以后,我才见到她的关于北京的照片。我被它的美丽所震撼,它们中的每一幅依然铭刻在我的记忆之中。在她将为本书搜集的照片向我展示之前,我并不知道她当年拍了多少照片以及她如何能一直记住这些照片。现在,我非常高兴地向每一位欣赏摄影艺术的人推荐这些照片。 作为一个历史学家,我想到得更多更远。北京是世界上一座伟大的城市,但我们并没有太多有关它的照片。更令人感叹的是在过去的三十年间,北京变化太剧烈了,这座城市的绝妙的过去正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变成了思乡的素材。正因如此,这些照片的每一点都唤起了历史的记忆:这座城市过去是什么样子。这是一种有价值的材料。依此为标准,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材料,使所有这些变得更有意义的是,因为它们是曾在亚洲工作过的最好的摄影师的作品。这部作品将作为1935到1946年的北京以及有幸生活其间的人的丰富多采的生活实录,每一幅照片告诉我们的要比仅用一千个文字介绍得要多得多。 王公武 (Wang GUng WU) 1985年8月于堪培拉
编辑推荐
我所到达的北京、我负责庞大的并有十七个中国伙计的照相馆所在的北京,作为旧中国的中心,已是处于衰落时期。1421年,这座城市在明朝永乐年间成为中国的首都。它是明代建设的几座城市中的最后一个,它的重要性在于它控制着通往蒙古和东北的道路。到了1933年,这座有着宏伟城墙的城市,它的门楼和外护城河仍然没有变化,基本保存完好。它的人口,尽管比巅峰期少,但仍然在一百万以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