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天子

出版时间:1998-1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作者:凌力  页数:713  字数:501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即使置于新时期文学繁荣的整个大背景之下,历史文学创作的成熟与兴盛,也是一个突出的文学现象。这种兴盛不仅表现为历史文学作品出版数量的大幅增长,而且表现为创作质量的空前提高。随着思想解放的深入和各种禁锢的解除,在一个更加开放、多元、自由与宽容的社会语境中,作家们得以放下包袱,抛弃一切陈规陋见,充分施展史才、史学与史识,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史家的眼光,重新审视和阐释色彩斑斓的中华五千年历史。在对历史进行艺术再现时,作家们也不满足于亦步亦趋地屈从于历史,而是准确把握“史实”与“虚构”的艺术辨证关系,着力于对纷繁芜杂的历史进行重解与重构,从而使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以诗的方式”在艺术世界里获得一种当代性的复活与新生,融入到当代人的精神建构之中。作家审视历史的视野亦摆脱了过去题材单一的狭隘性,从三代以降到宋元明清的朝代兴亡更替,从农民英雄到帝王、文人、仕子等各种历史人物的生死遭际,都成为作家进行绵邈遐思、扼腕叹唱、负载作家思想情感与当代读者审美趣味的表现对象。在艺术再现历史的过程中,作家们也越来越少受到各种既有观念和类型的束缚与羁绊,从社会、历史、文化、心灵等角度,将作家个人的体验投射、贯注到历史对象当中,表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历史审美选择。而恢弘的结构,宏阔的背景,众多的人物,对史诗性的追求,也几乎成为新时期以来优秀长篇历史小说的一个共同艺术特征。《李自成》的“辫形结构”,《少年天子》的“星系结构”,《雍正皇帝》、《张居正》对传统章回体的改造运用……历史小说作家们在寻求历史的艺术表达方式方面作出的积极探索,促使当代历史小说作为独特的门类,在结构形式、叙事艺术等方面日臻成熟,成为当代文学创作中稳定而高产的一个品类,并因其创作上的实绩,屡获中国最高文学奖项“茅盾文学奖”的垂青。

内容概要

《少年天子》是一部描绘清朝入关后第一代皇帝顺治的长篇历史小说。 
面临明、清鼎革之际的严峻局面,顺治励精图治,力求变革;但不断受到朝廷保守势力的阻挠 政治风云迭起。顺治能书会画,多情善感,醉心追求符合意愿的爱情和婚姻生活;但皇帝的爱情和婚姻牵连着宫廷权力的争夺,顺治在这方面的举措也引起了爱与恨、生与死的尖锐矛盾。终其二十三、四岁的一生,顺治在政治上的失败和爱情上的破灭,反映了深刻的性格悲剧和历史悲剧。
小说结构严谨,风格凝重,语言流畅精美,熔铸多种技法,是作者美学追求的新收获。

作者简介

凌力,本名曾黎力,籍贯江西于都,1942年出生,在黄土高原上度过了她的童年。自幼喜爱文学、历史,却考进了军事工程学院;从事导弹工程技术工作12年后,终于归入历史研究和文学创作。自1980年起,陆续发表长篇历史小说《星星草》、《少年天子》、《倾城倾国》、《暮鼓

章节摘录

一夜风雪,把熊赐履家的竹篱门都堵住了。清晨雪霁,熊赐履呵了呵手,抱着竹帚扫雪,从房门扫出小径,又推开栅门。清晨的阳光投在雪地上,映出淡淡的粉红色,而未照阳光的阴影处,又泛出浅浅的蓝色,互相映衬,使洁白的雪地显得既纯净又多姿多彩。熊赐履不禁抬头望了望东升的太阳,却见一个身着风衣风帽的人踏雪而来。他认出来了,那是他的朋友徐元文。 两人相见,彼此拱手。徐元文洒脱地一挥袖,指着才扫出的小径说:“这可谓雪径不曾缘客扫了。” 熊赐履说:“我还是用老杜的原句吧:蓬门今始为君开!” 熊赐履和徐元文,是三年前在为陆健送行的酒宴上相识的。第一次见面,彼此并无好感。熊赐履看不上徐元哎的才子腔调,徐元文也不喜欢熊赐履的道学面孔。这也难怪,两人的出身、境遇太不一样了。 熊赐履字敬修,湖北孝感人,书香门第。家中虽不贫寒,也非富族。当年张献忠打进湖广,熊赐履闽门数十口被杀,惟有熊赐履因随母亲躲回娘家而侥幸活命,从此母子相依,过着清贫的生活。母亲对儿子督课极严,熊赐履学问渊博精深,实在是亏了母亲的教导。三年前来京,也是母亲催促再三,要他游学四方、会见师友、增长见识的。他的学问品格,使不少人倾慕;但他的性情过于严毅,道学讲得过于认真,又使人们对他敬而远之。他对此也并不在意,就了三两处学馆,拿了丰厚的束脩,大半送回湖广奉养老母,余下的在南城龙泉寺、太清观之间的桃花坑买了两间小屋,平日独来独往,课余或读书习字吟诗,或艺花莳菊弄草,怡然自得,一无所求。于是人们给他二个绝妙的头衔:布衣高士。徐元文大不相同。他出生于江南有名的世家——江苏昆山徐氏大族。人们无法考证昆山徐家与明初的中山王徐达、明中期的宰相徐阶有什么瓜葛,但徐家确是世代豪富,而且世代文运昌盛,出了不少学问之士,就连与徐家联姻的也都非同一般。徐元文的舅父,就是闻名南北的学问大家顾炎武。徐元文字公肃,兄弟三人都以才学著称,徐元文尤其被人看做神童才子。人们传说他年方十二,就以秀才身份考举人。同辈见他年少,说道:“小小朋友就要做官,想做多高?”他答道:“阁老。”众人便出对耍笑他说:“未老思阁老”,他应声而对道:“无才做秀才。”逗得众人哄堂一笑,原想讥笑他,反而被他讥笑了。又传说他幼年随父赴宴,一位国公和一位尚书同时赐他杯酒,他只好用两手各接一杯。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从《星星草》到《少年天子》的创作反思     1981年初,长篇历史小说《星星草》下卷发稿。当年完成了一个写给儿童的中篇小说《火炬在燃烧》之后,便转向了我早已向往的题材——康熙皇帝。用了近两年的时间蹲档案馆、图书馆,收集、阅读、抄录史料。这期间,我常常思索《星星草》的创作得失,又听了许多直接的、间接的、赞扬的、批评的意见,为创作《少年天子》作准备。    我们民族五千年的光辉历史,是历史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然而作者选择的,只能是那些令作者激动、能够引发创作冲动的题材。在这一点上,《星星草》和《少年天子》是相同的。十年动乱中,我被捻军英雄们身处逆境而奋斗不止的精神所鼓舞所激励,写下了《星星草》;处于改革的80年代,我被立志变革而又步履艰难的顺治皇帝的独特命运所吸引,被他那深拒固闭的传统意识压制不住的人性光华所感动,又写了《少年天子》。《星星草》的主人公们,是我精神上崇敬的英雄;而《少年天子》中的福临、庄太后等人,像是我自认为深深同情和理解的朋友。或许因此而造成两部作品的艺术效果不同?    对《星星草》创作的总结和思索,展宽了眼界,深化了认识。可以说,《少年天子》的创作之所以比较顺畅,是因为有《星星草》的基础。      我理解的历史小说,必须是文学,有历史感。强调文学,是要求它有艺术感染力,有形象,有审美价值;强调历史感,便是历史小说之所以区别于现实题材小说的基本属性。这就要求历史小说的作者既要尊重史实,又不能拘泥于史实。处理好这对矛盾,我以为正是历史小说创作的一个难点。    严格说起来,当代人所写的历史小说,绝大部分都是依靠虚构和想像来完成的。谁也无法证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场景以及大量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等,确实存在于历史中;只要虚构得合情合理,就不会损伤作品的历史感。“情”、“理”的标准在于:作品中情节的产生、发展和终结,必须为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条件所允许;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命运,他们的追求、他们的生活逻辑,也应该是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产物。这就要求作者深入历史,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弄清所要表现的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道德等各种因素,弄清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和传统影响下形成的各种人物类型等等。用当代的观念来说,就是要比较准确地认识你所表现的时代及人物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只要这些创作前提和创作根据了然在胸,那么,不论是七实三虚,三实七虚,或是一实九虚,甚至全都虚构,我想,作品都能给人以深厚的历史感。    从创作《星星草》到创作《少年天子》,我都力求深入历史而后跳出历史。不过,写《星星草》时,考虑得较多的是再现历史原貌,甚至是再现史实。捻军最后四年的战斗历程,大大小小的战役,忽东忽西的进军路线,捻、清双方调兵遣将等等,都比较严格地遵照史实去写。我觉得,非这样写不足以真实地反映那次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然而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发展之间缺少必然的紧密联系。介绍《星星草》的文章常常提到作品的“传奇色彩”。我想,这既是作品的一个优点,增强了它的可读性,又是一个弱点,表明作品有写事掩盖写人的倾向。    《星星草》中也有虚构的情节和人物,如不少同志认为写得比较好的曾国藩、李鸿章游沧浪亭、微服私访凤凰街一节。这是根据史料记载的曾国藩、李鸿章当时的动向,他们的互相来往书信,以及曾国藩平捻的总的战略思想虚构出来的。虽是虚构,但也要达到言之有据的程度,心里才踏实。可见作者的立足点主要是在再现史实,解释史实。所以《星星草》有历史感强的特点,却缺少性格突出、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少年天子》却是以写人为中心的。为了完成主要人物顺治皇帝的形象,我感到仅仅再现史实就不够了。除了对大量繁复的史料整理加工、为人物的典型化进行必要的取舍之外,还必须进行大胆的虚构。当然,虚构要合理,不能瞎编乱造。但这个合理,就不仅仅是不脱离史料的言之有据了,它应该是作者对历史可能性的推理和补充。    ……

编辑推荐

《少年天子》:面临明、清鼎革之际的严峻局面,顺治励精图治,力求变革但不断受到朝廷保守势力的阻挠 政治风云迭起。顺治能书会画,多情善感,醉心追求符合意愿的爱情和婚姻生活但皇帝的爱情和婚姻牵连着宫廷权力的争夺,顺治在这方面的举措也引起了爱与恨、生与死的尖锐矛盾。终其二十三、四岁的一生,顺治在政治上的失败和爱情上的破灭,反映了深刻的性格悲剧和历史悲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少年天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条)

 
 

  •   先看了电视剧再看书的。虽然顺治帝有点儒弱,作为皇帝太过柔和。但的确是个痴情的好男人
  •   一直喜欢凌力的作品,他的几部书我都看过,断断续续的在买,这是4本中的最后一本。齐了。
  •   很有可读性的小说!
  •     因为那时看雍正皇帝,所以迷上了清代的历史小说。便从图书馆借来了同样历史题材的《少年天子》,看封面上介绍是获得第三届矛盾文学奖,更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书中主要描写了福临和乌云珠的爱情,大概是女性作家的原因,所以书中无论是笔法还是细节之处都描写的很细腻。还有就是那个时代作家总是喜欢把人物描写的高大全。比如福临,书中一再强调他是个圣君,他一心想要有所作为,能像唐宗汉武一样名垂青史,成为一代明君,他关心百姓,敢于和议政大臣们做对抗。除了有一点喜怒无常和其它小缺点之外,基本上就算的上是完美了。另外乌云珠的个性也是好的不能再好了,至于庄太后更是一位既完美又伟大的女子了。当然,书中不仅描写了宫廷生活,还描写很多其他个性十足的人物,比如痴情戏子同春,苦命女子梦姑,以及当时的很多名仕才人,丰富的小说的内容,但总觉得人物之间还是缺乏必要的联系,显得不够完整,也许在作者的其它书中会有补充,只是我没看而已。总之,这本书就历史小说来说还是很尊重历史的,进来还原历史真相,但总还是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     
      
      董鄂妃乌云珠逝去不久,福临伤心至极,
      剃度出家,又不久,出天花病逝。
      
      帝王之家,能遇到董鄂妃,董鄂妃去了,福临去也就去了吧。
      比起黑格尔幸福多了,好歹生前真的有个人了解你。
      
      -----------
      P476,
      福临得知郑成功已经挥师北上,一路破城而来,围攻了金陵城,
      而城里守兵3000,又无援兵,根本敌不上郑成功的大军,被攻陷已是必然之事,情势紧急,
      福临心慌意乱,完全失去了理智和冷静,
      一口气跑到庄太后的寝宫:额娘,我们,退出山海关,回老家去吧!回到我们祖先呆的地方,回到我们应该呆的地方去吧!
      
      这是个亲政多年的少年天子啊,多么聪颖,多么骄傲,多么气宇不凡,多么有主见,有判断力。就这样慌了阵脚。跑到了自己的母亲面前,恐慌,焦虑。铁骨铮铮的坚强之下,原是一颗脆弱的心灵,虽然气压全场,字字珠玑,秒杀全场,不过也是个人。是人,就有弱点,就会脆弱,暴戾的脾气不是强大的表现,是掩饰内心的痛楚。
      这会儿特别想说的就是,fuck!谁稀罕有前途有发展的岗位,比以前辛苦十倍,回家也没有猪蹄子老鸭汤了,赶紧把我送回农村去吧,回到我该呆的地方去吧!
      
      
      ==============
      
      P171
      福临遇到乌云珠,
      二人眉目传情,心心相惜。
      
      想起那天营长跟我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这有可能是我听到的他说的最有意义的一句话,不过还是他母亲
      当年跟他说的。
      这部小说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女子是不少,
      有名门闺秀,还有不少其实是金陵歌姬,
      有顾媚生,有素云,不仅琴棋书画有才,而且聪慧过人,
      真是帮了那几个笨书生天大的忙啊,
      还有只露了几回面的粉儿,
      虽然是个歌姬出身的妾,
      却是有着至情至义的性子。
      愈是正统出身三纲五常的人,愈是身上不能舍弃的段子多,
      这个不能丢那个也不能放,最后是这也得不到,那也够不着。
      
      福临跟乌云珠,
      是哥哥与弟媳的关系,
      福临是直言跟自己弟弟说,要了乌云珠,
      无道德可言,也没得道德可讲,
      因为乌云珠爱的也是福临。
      这时候,不得不佩服满人的豪放,
      哥哥娶弟弟妻子之类的,
      响起来一首歌:套马的汉子你威武雄壮。
      
      后来,福临跟乌云珠也是谱写了一段人间佳话,
      命里有时终须有。
      
      
      整本书读下来,开朗很多,不管药性多久,
      轻松一时是一时,
      帝王之家,不如意事不胜枚举,
      普通人间更不消讲了,
      古时,现时,
      过些年,再过些年,
      谁来写你的故事。
      
      
      
      
      
      
      
  •      不愧是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作者在忠于史实又高于史实的描写了大清朝入关后第一个皇帝顺治入主中原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与满洲贵族势力的矛盾和斗争,同时也描写了顺治帝——福临与皇贵妃乌云珠的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
       作者始终以这位少年天子顺治皇帝福临为创作中心。全书的所有人物、情节、各条线索,都围绕着他、都是为了写他的;而正是通过他的命运、他的奋斗和成败,又力图反映出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向我们展现出了一位锐意求治、具有雄心大志、但又暴戾自尊、喜怒无常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又是一个聪明好学,温文尔雅,热烈多情的少年男子。
      
  •     头顶天 脚立地      寡人高高在上      春呼风 秋唤雨      润泽天下穹苍           闭目思晨昏 怆然一枕黄粱      昂首斥千军 纵横万马无疆           孰可疯 孰可狂      痴情昭日月 永世流芳           万千宠爱 终不及隔世回头一望      苦思冥想 攀不过紫禁铁臂高墙      枉我是万人之上
  •     说起来我先看的《北方佳人》,再看的《少年天子》,北方佳人还是我的大马华人室友介绍我看的,刚开始看这名字就被雷了一下没准备看,后来发现凌力得过茅盾文学奖就借来看了,觉得北方佳人写得还是可以的,虽然主要是描述我们不熟悉的蒙古文化,但是里面的人物比较不偏完美化,而且说到历史小说,这个是不是比少年天子更像历史一些?虽然杜撰的成分都很多了。
      
      不说北方佳人了,说说少年天子。我一个八十年代后期出生的人看八十年代的文字还是有些距离感的。茅盾文学奖作品我看的第一本是《尘埃落定》,当时年纪也小,上初中来着,看完惊为天人,发觉茅盾文学奖的水平相当之高啊,因为同一期的还有王安忆的《长恨歌》,文字是非常漂亮的。当然还有《抉择》这种跟政治挂钩的就不说了。 后来高中的时候看《穆斯林的葬礼》,介绍这本书给我看的MM爱惨了这本书,看一次哭一次,后来也去了北大,我看了之后就没那么震动了,里面对伊斯兰教和玉的描写还是非常好的,尤其是在我不熟悉这些东西的情况下。但是里面对人物的描写有点脸谱化,就是坏的忒坏,好的就是完美的。韩新月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圣母型女猪,没有缺点的主角可能是那个时代的通病吧,董鄂妃有同样的问题。然后韩新月的妈妈,或者说姨妈,其实是个很悲情的女人,成了大反派,现在很多人都批这本书三观不正,我看我看的时候那些微小的不适感跟这个有关,呵呵。作为大奶,养大了小三(还是自己的亲妹妹)的孩子,可能少点关怀,但是基本上该做的都做了,还能要求什么?这个地球上不是人人都是圣母的,韩新月的亲妈在最后时刻出现有点拣果子的意思,不认同。不说穆斯林的葬礼了,这一系列的茅盾文学奖知名获奖作品我也没看多少,除了这些就是《平凡的世界》了。
      
      平凡的世界是无数师长级人物吐血推荐的,N多人说影响了他们一生的书,但我看完之后的第一反应是失望。可能看之前的期望值太高了。要说是年代隔得有点远吧,我大学室友MM很喜欢这本书,而我看的时候也是大一,可能有点晚,要在人生观更不巩固的时候去看看可能更有感悟。我理解的是这是一个青年的奋斗史,这个人自尊,上进,有着不可多得的理想,而现实又很残酷,不过他还是奋斗不息,可是真的只有有限的共鸣。我看过一些书评,很多人都是高中的时候看这本书然后觉得很受启发,我可能是自己已经有一些想法了,再来看这些书,感触就没那么深。相比之下,《活着》的篇幅非常之短,我也是最近才看(惭愧)。但是给心灵的触动要深的多。那的确是一本关于死亡的书,却教人怎么活着。
      
      这些都扯完了,再回头说少年天子。少年天子讲故事的时期现在被穿越小说写烂了,但是这个比那些小说要高很多个等级。文章的主线似乎是顺治想满汉一统的治理国家,而凌力也被盛赞为女作家里很大气的写历史制度什么的很好的。可惜在谈到制度这些,文中没有具体着力写太多,只写了几个满清开始不好的制度,圈地,逃人法什么的,在描写这些制度的时候也只写了对普通民众的生活的影响,那就是社会学效应了,要是能从经济政治等别的角度写写就更好了。而除此之外,只看见顺治觉得朱元璋定下的制度很好,尤其是文官治国方面,但明亡有明亡的道理,制度的弊病很多,文章没有写。甚至明制的具体做法,权衡等等具体的也没有特别的写。说到这一点《万历十五年》非常好,不过一本是小说,一本是历史读物,这么比有点不公平了哈。但这么说来我觉得还是有很多局限性的。说她大气,可能是说她的着力点不在爱情上,但是在我看来,女作家们可以做的更好。现在晋江上有很多后起之秀,绝大多数是不值得一看的,但是有几个人,胸襟在那里,如果能严肃的写,也许有可能。
      
      而文中的爱情也是另外一条线,这里又涉及到女猪是个完美的人了,并且也是圣母。可能女作家写女人都有这个倾向?或者说年轻的女人……《北方佳人》里的洪高娃也是,不过她除了超级美之外有些做法还是很接近常理的,而董鄂妃过于完美了,除了某些极微小的地方可以看出了她有委屈之外,其他的方面都是好的。这个女人过于懂事了。可能这是她死了的原因吧:)。太完美的女猪注定要挂掉的。而顺治这个人的刻画相对好很多,可以看出来这个人比较情绪化,然后喜怒无常,脾气急躁,而优点也是很多很多的。他们两个的爱情始于相貌,终于思想上的共鸣,还是比较完美的。
      
      但是小说的进程有点突兀,中间的过度不融洽,顺治对佛教的偏好出现的比较急,没有很多的铺垫,好像跟和尚讲了两回经就信佛了一样。而在董鄂妃病倒后他突然说要剃度那一段很突兀,前半篇还信心满满要建立一个稳固的制度,突然他就累了要出家,这中间心理过程什么的描写都很少,没有人看出来他有这样的想法和倾向。这里我觉得是小说收的有点急了。突然他就信佛了,突然他就剃度了,然后他就死了。按说叫少年天子,他一直是有着雄心壮志去改变和建立一个新世界的,一路挫折不断,不过也没看出来他要放弃,除了郑成功打金陵他狂奔说要逃到关外那一段,结果突然他就累了撂挑子不干了。而文中埋了很多很多伏笔都草草结束,看来是要为《暮鼓晨钟》服务的,我还没有看,所以没有发言权,但这些都让收尾显得非常仓促。我原以为柳同春是作为小人物这条线来反映平民的命运的,但是他的命运太戏剧化了,什么倒霉事都让他们家碰上了,而最后也没看出来想表达个神马,相比之下满人老费一家这条线反而好的多。
      
      不过看一本书实在不能看这些缺陷的地方,要看好的地方。少年天子好的地方还是很多的,我最喜欢的一点是对顺治对国事和感情的阐述,我实在是不相信一个皇帝是会为了一个妃子的死而出家的,尤其是知道自己责任重大的皇帝,所以文中说的更多的是为满汉矛盾国家制度建立心力交瘁,最后他累了,不玩了,这个合理性好很多。
      
      还有其他的,汉人文人的心理变化什么的,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写得都很好。毕竟吃饱饭是硬道理。罗里啰嗦写了一大堆,想到的以后再说。~
      
  •     读《少年天子》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变革,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公司和组织要面临的问题,变的好,更上一层楼,不好,只能让它去覆灭,这是没有任何办法的事情。当第一代创始人原成了原始积累,在组织内的原先的那一些人必将不适应组织新的要求,那怎么办?只有变革,让他们退居二线,提拔一些新的人上去,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公司都要面临的。福临处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恰恰正是那样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经过前两代人的努力,一统天下雏形已形成,但同时也是危机重重,不进则退,福临对这一切,都有非常清醒的认识,更难能可贵的是,福临对自已满族整个民族文化的不足也有深刻的认识,认识到要想统治亿万汉族人民,对汉族的文化不了解,不学习是统治不了他们的, 可悲的是,在福临一朝,改革的必要条件并未形成,势单力孤,任凭他是君临天下的皇帝,他要撤议政、改内三院为内阁始终不得成功,这不仅仅是福临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可见活在人们心中的文化风俗有多可怕,很多时候不是变革方案不好,而是还没有形成所谓的“势”人力不可为,所有变革的方案及理念,在特定的环境下没有人认可,没人理解,这是阻碍改革的最大问题,没法沟通,从一开始的目标就不是一致的, 这问题以外,改革还有另外一个更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利益的再次分配,改革势必对现有体制内的人的权利进行再次分配,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谈到改革就联想到流血,没有什么改革是不需要流血的,既然选择了改革就要明白,这流是势必要流的,不是流你的,就是他的,总之总是有那一批人的血要流的,不过很遗憾,由于福临个人性格上的脆弱,始终没等到“势形成的一天,自已不堪重负,离开了他所钟爱的大清帝国和改革事业,随着他心爱的董鄂妃而去。 ————这是个人的悲哀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这是我总结顺治一生的一句话。
  •     凌力的作品《少年天子》,很早就看过,那时好像也正是二月河的几部长篇很风靡的时候,是清朝的几位皇帝成为影视小说界的焦点的时候,我好像也搜罗了不少类似的作品来看,自然不会漏掉凌力的这样一部很不错的小说。
      有书上说,没想到满清还是净出多情种子的,皇太极与宸妃、多尔衮与庄妃、再到福临与董鄂妃,互相爱得都很轰轰烈烈,在这样并没有长久的爱情下面,皇权、江山以及很多很多的东西都似乎可以打折扣,这为后世提供了多少用以描绘的素材?其实作为普通的读者,无法得知历史上真正的他们都是怎么样的,但半真半假、半正半野,恰到好处地吸引了我们。
      《少年天子》是一部言情的历史小说,有史实打底,更有虚构描摹,在故事的跌宕起伏中勾画出了顺治皇帝与董鄂妃的爱情,展示了清初当权者怎样去稳定并不很牢固的江山社稷,然更多的还是写情,情之一字,于帝王其实是最为痛苦的,特殊的位置,特殊的命运,使得帝王永远无法得到更多,然愈是如此,也愈发显出它的珍贵和美好。不过,顺治这位帝王,也实在是很苦,做帝王,的确不是一般人能够做的。
  •      人物的心理描写比较得当,景之泼墨生动,文化内容丰富,多线叙事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的矛盾与顺治的一段传奇的生命历程。
       不足之处在于作者在于作者思想深度不够,过多地叙述了传统文化与文人而没有对人性与制度做更深的探讨。若是叙事与大段的议论和想象结合或更和我意。
       所以此书只能当读了一个有文化内容的故事,不过瘾啊!!!!
      
  •   我看《平凡的世界》也是一点感觉没有,也是高中读的。
  •   其实,在后面就有提到,福临和汤若望的意见逐渐不合,而乌云珠又生病,他找不到解脱的办法,而佛教又适时出现了,正好可以有个地方供他倾诉,供他解脱。但是后面的确有点太草率,只见过一次玉林,就能让福临兴起出家的念头,这有点可笑。
    而且在同春这条线,我也觉得安亲王岳乐爱上梦姑有点奇怪。
    唉,不过都是为了凌力下一部《少年康熙》作铺垫罢了。
  •   请看电视剧版
  •   小说之所以为小说,是其思想深度及议论的要点都已隐藏于叙事中,是需要读者去挖掘其更深刻的内涵。大段大段的坚硬的议论文字反而会抹杀掉某些厚重的东西。或许那个应该是哲学书,或者学院派书的作风。但不能这样要求某些小说,不过这也全凭读者的阅读习惯。思想深度的东西有时候需要自己去找寻。
  •   请看电视剧版,无论是深度还是好看程度,完爆。另外刘恒的文学功底比凌力好得多,再另外,茅盾文学奖就是大傻逼,再再另外,凌力在所有茅奖作者里面不属于差的,有好多蒙事儿的,比如麦家
  •   其实,在我看来,凌力的说故事能力很强,但不能把这本书作为一本历史记事来同等看待。这本书的几条线最后都联系在一起,我觉得这点很强,读完有种意犹未尽之感。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