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佛游记

出版时间:1996-09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作者:江奈生.斯威夫特(英)  页数:147  字数:80000  译者:杜光庭  
Tag标签:无  

前言

  香甜的“智慧果”  你听过《格列佛游记》的故事吗?这是一本家喻户晓的著作,其中最有名的故事,是主人翁公别在“小人国”和“大人国”里奇异的经历。此外,还有他在一座依靠磁石起动的“飞岛国”上不可思议的遭遇。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江奈生·斯威夫物毕业于牛津大学,是十七世纪英国一位讽刺作家。他曾主编过杂志,提笔论政,见解精辟,因为语锋犀利、富有幽默,所以文章很受当时读者欢迎。  斯威夫物一向痛恶人类的劣根性,看不惯那些自大虚假、自私自利、哗众取宠等行为,于是他透过想象的题材和反讽的手法,借由《格列佛游记》隐喻人性共通的缺点,使我们不知不觉思考许多问题,例如:  “小人国”的官员,人虽小却喜欢摆架子,朝廷注重法律和繁文缛节,却腐败得竟以舞技则非才智来选取官位;“大人国”借由主角身处巨人阵的窘境,放大了我们容易忽视的劣行,相对突显出“一物克一物”的道理;而看到“飞岛国”上那些沉醉于幻想中的发明家,也使人在失笑之余,懂得脚踏实地的可贵。尤其主人翁格列佛的个性,更是一绝。他有入境随俗的本事,遇上挫折也会采用“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变通方式;但他更有自己的原则,一旦情况违背正义真理时,一定反抗到底。这是格列佛非常可爱而值得借鉴的一面。  在《格列佛游记》这本书里,处处可以感觉到斯威夫特同情弱者和对人类善行的期望。本书可以说是他智慧的结晶,是启发少年思想的好读物。  因为时代背景的差距,原著内容略显生涩,本书针对趣味的加强和情感的安排来改写,当然也抓住它精神的要点,期望少年读者能在趣味盎然的阅读细细品尝这颗香甜隽永的“智慧之果。”

内容概要

这是一个荒诞、奇特、滑稽的故事。英国外科医生格列佛,在一次航海遇险中,沦为了小人国的俘虏,这里的居民只有格列佛的十二分之一大,国内却政党倾轧,教派纷争,战祸连绵。格列佛好不容易才从这里逃脱,却又在一次航海意外中误入大人国,成为了当地巨大居民们的掌上玩物,又使得他经历了种种奇异的冒险。本书以寓言形式,对当时英国的时政、世道、人性进行了无情的讽刺。

作者简介

乔纳森·斯威夫特一六六七年十一月三十日生于爱尔兰首府都柏林。父亲在他出世前约八个月就去世了,留下的两个孩子连同他们的母亲都由父亲的哥哥戈德温照料。斯威夫特一岁时就被带他的保姆拐到了英国,大约三年后才回到爱尔兰。六岁上学,在基尔凯尼学校读了八年。一六八

书籍目录

上卷 小人国历险记 第一章 海上遇险漂到小人国 第二章 博得皇帝的欢心 第三章 小人国屡建奇功 第四章 卷入小人国风波 第五章 格列佛返回英国下卷 大人国奇遇记 第一章 寻取淡水误入巨人国 第二章 历尽艰辛终得入皇宫 第三章 大人国结识英明之君 第四章 得自由重回故国

章节摘录

  对于我这种宽大为怀的表现,士兵和民众都十分欢喜,后来朝廷也得到了这项报告。呵呵!这报告对我可是非常有利哟!  在皇帝和全体阁员的心目中,我原谅罪犯的仁慈举动表现出“并非吃人恶魔”的良好风范。皇上立刻选了六百人为我当差;又下令拨了三百个裁缝师,照着本国式样为我量身制衣;还派了六位大学教授来教我当地的语言。  大约三星期后,我学习语言已有很大的进步。在这段期间,皇上好几次抛开国务,赏光驾临,一高兴就亲自教我说话,弄得那群老学者手足无措,不知是否应该帮忙。  “哈依唔那北!”皇上指着头上的皇冠教我。  “哈……依唔……那北……”我依样画葫芦地说。  “启禀皇上,应该是哈依唔那‘比’!”学者恭敬地指正皇上。  看样子皇上的发音也不见得怎么正确。  渐渐地,我们可以交谈了,而我学会的第一句话就是心中的愿望:  “请准予赐我自由!”  皇上却无视于我跪在地上的请求,几次都面无表情地回答:  “除非经过御前会议批准,否则是不可能的。”  奇怪!为什么每一国政府做起事情都拖拖拉拉,带着乡愿气息,连小人国也免不了呢?  幸好在这时候,我认识了小人国的内务大臣瑞智沙,从他那儿获得不少安慰。善良可爱的瑞智沙虽然上了年纪,仍不失赤子之心,可说是所有官僚中最亲切而不好虚伪、摆架子的人。平日他会在下朝后找时间来看看我,谈谈话,甚至互相开开玩笑。  “喂!巨人山,你今天又吃掉我们的国库多少粮食啦?”  “不多!才吃掉一座山那么高的酒肉而已。”  “嘿嘿,没关系!我们‘利立普’帝国的人都是杰出的数学家,迟早会跟你把这笔帐算回来!”  瑞智沙并非真的和我计较,他只是为自己的国家深感骄傲。他们的皇上是举国闻名、崇尚科学的君主,在他的提倡和鼓励下,小人国里的人充分发挥了在机械和计算方面的才能。  我指指瑞智沙的秃头,笑着说:  “想不到你们这么小的脑袋瓜,还挺管用的嘛!”  “喂!对老人家说话要尊敬一点。”瑞智沙打了我的食指一拳。  “尊敬……唉!”我叹口气,说道:“我对贵国的皇上可是够尊敬了,为什么他始终不肯放我自由呢?”  “耐心点,格列佛!”瑞智沙走近了些,用和善的眼光看着我:“朝廷难免对你这样的庞然大物心生畏惧,只要你继续表现亲切的态度,并且处处合作,自然会博得大家的信任。”  “是吗?”我意兴阑珊的反问他:“要等到哪一天呢?”  “眼前就有一个好机会!”瑞智沙鼓励我:“皇上可能会派人来搜查你的全身,你这个聪明人一定懂得该怎么做吧?”  搜查巨人山  不久,皇上果然指派两名大胆的官员前来搜查我的全身,理由是怕我藏有危害人民的兵器。  两位官员到达我面前后,其中一名不停的吞口水,小心地说出开场白:  “嗯……素仰阁下宽宏大量、正直不阿,因此皇上才敢对我们两位托付重任。”  另一位深呼吸后,接着发布命令:  “您的随身物品必须由我们收下保管,将来阁下离开的时候,东西会一并奉还或按照我方核定的价格赔偿。”  小人国的这些官员讲话真是装模作样,酸气冲天……唉!身为阶下囚,我还能说不吗?  于是,我把两位官员轻轻地放入身上每一个口袋里。不过我还是保留了两个表袋和一个密袋。密袋里藏着我必须的用品:一副眼镜、一架袖珍望远镜和几件有用的小玩意儿。这些东西不会危害到别人,我认为是不必搜查的。另外两个表袋里,一个放着一只银表,一个放着装了点金子的钱包。只可惜后来还是被他们发现了这两个表袋;。  两位官员把搜查到的东西列出清单,献给皇上。当我后来有机会用放大镜细瞧这份报告时,差点儿没笑破肚皮。  那份清单上有一部分是这么写的:  首先,我们在巨人山的右边上衣口袋里,找到了一块大粗布——大小可以做陛下大殿里的地毯。  而在左边口袋里,我们看到一只大银匣,可是盖子打不开,于是请巨人山替我们打开。我们之中有一人跳了进去,里面的尘埃多得淹到小腿中央,有些尘埃飞扬起来直扑上脸,呛得我们一连打了几个喷嚏。巨人山解释这个叫做“鼻烟盒”。  在右背心的口袋里,搜到一大捆又白又薄的东西,折叠在一起竟有三个人那么高,它用粗大的绳子捆着,上面画有黑色的字形;依我们的浅见,大概这就是巨人国的文字,每个字母都有手掌一半大小。    布勒夫斯加帝国位在利立普东北方,是一个四周环海的岛屿,两国间只隔着一条八百码宽的海峡。  利立普对敌人采取十分严谨的警戒措施,交战期间一律禁止两国人民来往,违者处以死刑。而皇上又明令封锁各大小船只出海,所以直到现在,布勒夫斯加根本不知道有我这个“巨人山”。  不久后,我被紧急召去皇宫——借着我那两把跨越用的凳子,才能靠近皇上议事的大厅商讨国事。  “格列佛,据我方间谍探察的结果,敌人舰队正停泊在港湾里,准备顺风扬帆出发。”  “你希望我怎么做呢?皇上。”  “就你的体型以及攻击力,拟出一份作战计划。”  “遵旨!”  我斜眼瞄见海军统领史波哥隆满脸不是滋味,一语不发站在议事桌旁。  我是个学有专精的医生,一向只做救人的工作,绝不可能去伤害无辜。但因为利立普小人国待我不薄,算是救了我的性命,我才毅然答应此事。忘恩负义在这儿可是死罪哪!  但我暗自抱定决心,绝不做杀害无辜的可鄙举动,只要把他们吓得不敢再侵犯就成了。  得罪啦!史波哥隆,我要表现自己杰出的组织能力了。  离开皇宫后,我大步迈向海边附近,向极有经验的水手询问海峡深度。他们告诉我涨潮时海峡中央相当于欧洲量度六尺,其他地方可能稍浅或稍深一些。  “嗯!大致来说没有问题,再去探察一下敌情。”  我朝东北布勒夫斯加的海岸方向走去,到达附近便躲在一座小丘后面,拿出小望远镜,侦察对方的敌舰。  “啧啧,一共有五十来艘战舰……还有大批的运输舰哪!”  这是我第一次作战,虽说只是对付一群柔弱的小人,仍旧紧张得双手冒汗。  “来到这小人国已经够荒唐了,还要扮演大恶魔,唉!”  我摇头苦笑,走回去向皇上呈报作战计划。皇上听了非常高兴,立刻颁发指挥作战的委任状给我。  “好好干,巨人山!事成之后必有重赏。”  “谢谢皇上。”  看见史波哥隆嫉妒的眼光,我故意提高声调退下,接着命令手下赶办大批坚牢的锚索和铁棍。  我把一些细小的锚索一叠一叠交错起来,使它更结实牢靠。又把三根细如缝衣针的铁棍扭在一起,两端弯成钩形。然后,把五十只钩子套上索头,打算再向东北海岸走去。  “现在离满潮还有多久?”  “大概再过半个钟头。”水手们回答。  我赶紧脱去上衣、皮鞋和袜子,只穿着牛皮背心和长裤走入海中,在海峡中泅泳了约三十码,两脚便够到底了。我在海中行进不到半个钟头,就到达敌方舰队停泊的地方。  “布勒夫斯加的小攻击者,今天可是你们最难忘的日子!”我湿淋淋地像个大水怪自海里冒出,敌方见了个个都吓破了胆。  “哇呀!大怪物!”  “啊,救命!”  大家纷纷从舰上“扑通!扑通!”跳下去,拼全力游向岸上逃命。下水的人不下三万之多。  我赶快拿出附有钩子的绳索,拴住船头,接着又把绳子的另一头收拢扎在一起。  “对不起啦,小人们!”  正当我弯腰收拢绳索的时候,留在船上的敌人立刻放出几十支箭,有好几支射中了我的手和脸。  “啊呜!”  我疼得大叫,不禁手慌脚乱起来。

编辑推荐

  根据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编选,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权威读本,全球华语地区发行量最大的名著少年版。  一场海难,使格列佛沦为小人国的俘虏,他到海岬找水,却成为大人国的摇钱树……格列佛将如何发挥能屈能伸的本事,适应这些不同形态、不同风俗习惯的生活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格列佛游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2条)

 
 

  •   四年级的女儿看了很满意,书的质量还可以,内容很生动,把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描写得很清楚,非常好,建议四、五、六年年级看。
  •   不错,是想要买的,第一次在当当买书,感觉比新华书店方便多了,便宜多了。以后买书就这当当了。
  •   5分- 非常喜欢 -- 这本书非常好看,非常满
  •   买了一套,孩子很喜欢。包装、纸质、字体都适合孩子
  •   情节好看,彩图也很漂亮,喜欢
  •   还是当当网好,同学在图书大厦买的是15.8元,我比他便宜好多。
  •   这个出版社这套版本基本买全了。很满意
  •   拿到书后做为妈妈的我先行阅读,读了一些后发现不适合我的女儿(小学二年级)现在看,因为其中的故事内容需要理解当时的政治问题才能真正读懂这本书,孩子现在年龄还有些小,一下看不明白,所以让孩子先收藏起来,等大一些再看,但自己看过之后认为这本书字体,配图都不错,年龄大点的值得看一看
  •   这本书是学校推荐孩子在暑假期间阅读的。买回来后,孩子看了觉得还不错,可能本身书的情节就很吸引人吧,孩子挺喜欢的,说很有趣。
  •   彩色版的...虽然文字有点少...但比起纯文字版的,你会觉得它更好.....
  •   下单到送达才三天,很快,希望每次都这样就好了,对这本书很满意.
  •   我弟十三岁,很喜欢看
  •   质量还行,回忆书籍。
  •   对读二年级的儿子来说,字太多,图太少。他看到有那么多的字,就不肯自己读,都是我读给他听的,内容倒是他很喜欢听。
  •   本来是好书!可惜载抄不全,误了孩子学习,还得重买!哎当当也许这样的书出售,让我大跌眼镜!!
  •     看完了《格列佛游记》,对比给小朋友们看的缩写本,原作里对英国政体以及低劣人性的揭露,真是触目惊心。
      
      各种缩写本,只会选取第一卷的内容。皆因为人的狂妄自大,在小人国里有着非同一般的表现。所以也更容易得到读者会心的微笑。作者在不动声色的描写中讽刺了人的傲慢以及在征服自然面前的肆无忌惮。等到了大人国,格列佛的处境发生了逆转,人的卑微与渺小与在小人国的境况形成了鲜明地对比。这些内容是与小孩子纯洁质朴的天性不相容的。
      
      待到了第三卷,把人在科学上的荒谬表达到了极致。各种重口味,扑面而来。
      
      小说里的最后一卷,把人的种种不堪,表达地淋漓尽致。格列佛被驱逐出慧骃国后,竟然不再愿意回到自己的国家,宁愿一个人生活也不想再见自己的妻子和孩子。
      
      作者安排这样极端的例子,不是说格列佛不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是因为在见到了慧骃整体所表现出来的美丽与仁慈后,产生了对人类的反感与疏离。与人类把理性当作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手段不同,慧骃单纯地追求这些品质的行为,着实打动了格列佛。
  •     十八世纪被历史学家称为启蒙的世纪,当时正是牛顿力学体系问世不久,人类知识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整个欧洲都弥漫着那个年代特有的乐观情绪。 人类已自诩掌握了洞悉宇宙奥秘的钥匙,随着学问的进展,人们自信取得对自然的统治权只是时间问题,人类的福祉必将在光明的未来得到无限的提升。也正是在这 个时代,历史学家以如今看来颇为天真的语调,在历史上第一次宣称:历史是呈线性进步发展的。培根的功利科学的理想、牛顿的数学化的物理学、洛克的政治思想 再加上伏尔泰的老实人式的天真乐观,这便是照耀着十八世纪的欧洲的启蒙群星。如果可以用一个词在历史上来给这个世纪做一个标签,那便是理性。是的,这是理 性觉醒的时代,古希腊的古典理性在中世纪基督教信仰的压抑下沉睡了一千多年,终于站立在时代的地平线上,但却没有了古典时代的审慎与节制,从它灰色的阴影 中,我们依稀能预感到二十世纪的沉重梦魇。当时并非没有人有这样的预感,斯威夫特这个启蒙时代的先知先觉者,冷眼旁观着当时的现代理性潮流,最早对启蒙筹 划提出了质疑。
        
        斯威夫特(1667-1745)的幻想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以当时流行的旅行记体裁记述了小人国、大人国、勒皮它岛、慧骃国等四个国度的风土人情,他在作品中折射出当时欧洲的政治与社会状况,并以乌托邦的形式描绘了他理想中的王国。小人国影射的是当时英国和欧洲大陆腐败、琐碎的政坛风景, 那里的人民数目村光、贪婪自私,其德行正好和他们的身体尺寸成比例。与之相反,大人国里的人民则是民风淳朴、安逸自足的巨人,他们高尚、正直,一如斯威夫 特所仰慕的古希腊城邦的古代公民。勒皮它岛上有个飞岛,借助磁力装置悬在空中,上面居住的是一群整日思考数学和音乐的国王和臣子们,他们对于其他一切包括 妻子儿女都漠不关心,行事怪诞,性情乏味,斯威夫特用以来讽刺当时的皇家协会。而飞岛上的统治者对飞岛下方的人民的残酷压迫,显然体现了斯威夫特对科学可 能带来的极权统治的不详预感。在慧骃国里,人和马的统治次序被倒转过来了,人成了低贱的畜生,而马则变为高贵的主人。在此,斯威夫特对人类的道德状况深感 绝望。
        
        斯威夫特在本书里采用的是乌托邦幻想小说的形式,但却与当时流行的类似小说迥然相异。如果我们追溯现代乌托邦的谱系,可以发现它们最早都是千 篇一律的理想国或者说正面乌托邦,从《乌托邦》、《太阳城》到《基督城》,无一例外。培根的《新大西岛》无疑也在这个谱系之内,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把乌托 邦的展望和科学的进展联系起来,创造了一种科学的乌托邦。直到二十世纪,史无前例的人道主义灾难击碎了人们对进步的幻想,才开始出现反面意义的乌托邦, 《美丽新世界》、《1984》和《我们》皆属于此。斯威夫特的意义在于,早在乌托邦幻想兴起之时,他的作品中就已综合了正面乌托邦与反面乌托邦的双重幻想。小人国、勒皮它岛可以归为反面乌托邦,而大人国和慧骃国则可以算作正面乌托邦。《格列佛游记》全书呈“反面—正面—反面—正面”结构,反面乌托邦与 正面乌托邦相互交织,既对启蒙的未来深感忧虑,又不失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但我们再细加分析又将发现,即使是他的正面乌托邦,也与当时的流俗迥然相异。几乎 所有的乌托邦幻想家都把他们的理想指向了未来或异域——一个在当时地处欧亚西北一隅的人们所未曾经验过的时间或空间,斯威夫特一反潮流,把目光投向了古代 的,在他的大人国与慧骃国的异域旅行中,我们从中轻易地识出了古典时代的高尚与优雅。因此,斯威夫特的乌 托邦并非是幻想的,更非是理性的狂妄设计,相反,它思慕古代崇尚古典,用记忆批判时代,把他的理想和反思投入一个奇异的乌托邦之中。这里有一个曾经存在但 现已不存在的黄金时代,因此它是可以归入正面乌托邦的谱系,同样,这里也有一个渐渐呈现或人们意欲实现的可怕世界,并且在前者的反衬下愈显荒谬和丑陋,因 此它也可以归入反面乌托邦的谱系。正是他对古代的仰慕,让他所创造的乌托邦呈现了正反面的交织与冲突。
        
        这种冲突也就是古代与现代的政治与哲学与冲突。斯威夫特对当时刚刚兴起的启蒙运动冷眼相向,在所有古今之争的问题上,斯威夫特都毫不犹豫地站 在了古人一边。启蒙意图以科学取代习俗,以理性取代迷信,以进步取代蒙昧。根据康德的经典定义,启蒙运动乃是人类摆脱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而走向成熟的过程, 所谓成熟,也即无需别人的引导而有勇气自由运用自己的理性。启蒙运动的口号正是,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性。用理性指引自身,这正是康德对理性的看法。但 康德所表述的乃是一种自我确证的理性,一种内心的道德律令,我们不应忽视它所对应的头顶之上的灿烂星空。启蒙主体并不仅仅满足于为自然界立法,它还意图以 理性的力量征服自然。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权力”正是这一功利理想的最初表达。在他的《新大西岛》中,培根构想了一个科学的乌托邦。一群所罗门宫的科学家 分工明确,有条不紊地管理着整个国家。他们集知识与德行于一身,德高望重而极富权威,在他们的统治之下,整个国家和谐有序富足安康。历史上第一次,培根把 政治奠基于科学而不是公民与统治者的德性之上。这一方面是因为培根痴迷于科学的功利效果,一方面还因为他认为科学可以促进德行教化。斯威夫特在这两点恰恰 与培根乃至一切启蒙倡导者截然相对。
        
        在《格列佛游记》中,斯威夫特用勒皮它飞岛来回应培根的新大西岛,用拉格多科学院来回应所罗门宫,用反科学的乌托邦来回应科学的乌托邦。勒皮 它岛上的科学家和统治者们终日痴迷于抽象科学,罔顾人世的习俗与生活,他们拙于行动,凡事都需用人的指引。对话要佣人提醒,妻子当面与人偷情,滑稽可笑而 不通人情。这样的人,注定是只顾仰头观察行星轨道的科学狂人,他们缺乏政治家所必有的现实感。更关键的在于,这样一群专家,即便称不上德性败坏也是毫无德 性可言的。因此,在知识与德性的问题上,斯威夫特是培根的一个反题。不仅如此,在知识与社会的关系上,斯威夫特同样对培根构成了一个反题。培根认为科学知 识作为一种福音,将会带给人类文明以福祉。但斯威夫特在本书却力陈科学统治的恐怖图景,勒皮它岛上的飞岛依据吉尔伯特新兴的物理学原理,悬于岛的上空并可 以调整高度和位置,如果岛上有一方人民反抗它的统治,那么他们的家园变会倾刻间被飞岛压成废墟。现代僭政与古代僭政的不同正在于,现代僭政是建立在理性与 科学的而非愚昧与狂热之上。斯威夫特尤其对科学家的政治统治心存警惕,他认为在科学与政治两门学问之间存在天然的界限,用科学来指引政治必将导致政治的失 序。
        
        斯威夫特所开启的这两个关于科学的主题在后世得到了持续的回响和深化。在科学与德性的问题上,卢梭最早在他的《论科学与艺术》中做出回应,他 认为科学与艺术作为一种普遍性、超地域的东西,必然会败坏公民社会的道德基础。后来康德通过对现象界与物自体、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划分,为道德实践开辟 出一块内在性的空间,客观上把理性和科学从对它们的道德指责中暂时拯救出来。但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最终对这种方案给予了批判,认为这种把 道德基础建立在内心的善良意志之上的尝试是无效的,道德最终会在物质利益的算计面前转变为野蛮。而在科学与社会的问题上,对科学导致极权主义的担忧同样表 现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神话已是启蒙;启蒙倒退为神话。这便是启蒙辩证法,它向我们揭示了基于算计的工具理性如何异化反过来奴役人本身,今天最大的神 话不是别的,正是旨在祛除神话的科学技术。
        
        启蒙本意是让人免于盲目力量的支配,但越界的科学技术今天已成为最盲目的力量。如果我们还要重申启蒙,那必然需要重思科学技术本身。驯服科学 技术,正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任务。无论这个任务是否可能,我们在悲观应对之时都需要一种希望的乌托邦,让我们免于绝望并从中汲取行动的勇气。斯威夫特的双面乌托邦所体现的恰是这种态度,而这正是他的意义所在,也是他比之某些所谓后现代大师的高明之处。
      
  •     1
      害虫还是益虫?
      
      在家吃午饭时,电视在播放类似《动物世界》的节目,讲到一种小动物,肢体灵活、尾巴很长、身形像猫却生活在人迹稀少的地方。
      因为哥哥一直在看节目,我顺口问他:“这是害虫还是益虫?”
      他定定地看着我,无奈地说:“它不是虫子,是一种动物……”
      ~~~~(>_<)~~~~ 我当然知道不是虫子,但是又不知道怎么表达,哈哈一笑,问道:“这是‘害’动物还是‘益’动物?”
      他这次换了种表情,义正言辞地说:“凡是生存在地球上的动物,没有哪一种是只有益处或害处的。它的存在一定是食物链或生态平衡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我同意他的观点,可是有点不服。在北京生活过的人,最讨厌的莫过于蟑螂了,我抬杠似的问他:“那蟑螂呢?蟑螂多烦人呐!还会传播疾病!”
      他说:“蟑螂能吃垃圾啊,传播疾病是传播给谁?人啊!他们本来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老实地吃着他们的食物,是人类侵入了他们的地盘,传播疾病是他们的反击。”
      站在人类的角度看,打不死、除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强是厨房或杂物间的常客,是人们的一块心病。但是站在蟑螂的角度看,他们只是循着食物气息生存,哪里阴暗潮湿有垃圾就去哪里,用报纸、用拖鞋、用杀虫剂将他们赶尽杀绝的人类,也是他们的头号敌人。
      蟑螂是害虫还是益虫,完全在于发出言论的是谁,人类眼中的害虫,帮助地球消化了难以计数的垃圾,难道不是益处所在吗?
      
      2
      角度不同,认知不同。
      
      站在不同的角度,持有不同的立场,拥有不同的视野,不同的思考方式,自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在我们看来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在他们看来是不可思议。
      现代人追求大胸细腰翘屁股,唐朝人注重富态体型以胖为美;无宗教人士觉得暴露一点体现身材,有的宗教觉得露出皮肤就表明从事黄色行业;亚洲人希望肤色白净“一白遮百丑”,非洲人觉得肤色纯黑牙齿亮白才是美;中国年轻人没房没车难结婚,美国人婚后租房一样过。
      
      3
      格列佛游记。
      
      格列佛十六年间多次出海,游历了小人国、巨人国、飞岛国和慧胭国。我们的同类,格列佛,在小人国被当成巨兽,在巨人国被看作是无法抵挡任何危险的无用之人,在慧胭国的经历更奇特。我们眼中的奔驰骏马,在慧胭国是有语言、能交流、具有理性的国家主人,而我们人类,在慧胭国是因脏乱差、没有自制能力、甚至互相残杀的被唾弃的“野胡”。
      同样,在我们眼中,小人国就是一群身高不足我们十分之一的小人,巨人国是一群比我们高十倍的巨兽,慧胭,纵使理性十足,还是“畜生”。
      说句题外话,这也是“境外游”的吸引人之处。越是去到我们不熟悉的地方,文化差异越强烈,生活习惯越不同,我们越能感觉到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圈子”里。自己“圈子”里的人遵守这个“圈子”里的套路,而“圈子”外的人自有他们不同的“圈子”。
      
      4
      延伸更远一点。
      
      这也是为什么读书越多、游历越多、能力越高、年岁越大的人,越会变得谦虚。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了更多的不同的“圈子”,看到了除自己认为的习以为常的之外的思考方式、生活方式,因此变得更加包容、更加平和。
      
      5
      客观何在?
      
      记者在报道新闻时,要注重时效性、真实性、客观性、趣味性等,但是何谓客观?
      在百度名片上,客观的解释是:“哲学术语,指的是人们看事物的一种态度,不以特定人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也就是事物本身的属性,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
      说来容易做来难。
      报道钓鱼岛事件,中国有中国的角度,日本有日本的角度,美国有美国的角度,路人甲有路人甲的角度。略去国家的立场不谈,即使一个有条件报道真相、良心发现想要报道真相的记者,竭尽全力探明真相、发现真相,这还算很有难度的。我们每日所见所听所想都是我们的局限。举个例子来说,人眼的视力范围最多只能达到不到180度,又怎么报道出360度呢?
      事物本身的属性,不以新闻报道的意志为转移,可是人们得知事情的方方面面,都是通过新闻报道传达给人们。
      至于新闻报道,是害虫呢,还是益虫呢?
  •      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作者对英国社会现实的辛辣讽刺,而是关于“长生不老”的观点,作者的描述与以往的看法大相径庭。自古以来,人类对于永生充满了向往,几乎无人不追求长生不老,渴望像神一般的存在。但是,在斯威夫特的笔下,长生不老却完全不是通常所认为的那么好,它完全没法带给人们所留恋的尘世的幸福。
      
       谁曾想到,梦寐以求的长生竟是如此凄惨荒唐的晚景,被束缚在生之趣、求死不能的痛苦里,无法解脱。这是对人类长生梦想的无情嘲讽。格列佛在“亲耳听到、亲眼看到这种人以后”,长生不老的欲望为之大减。“我为自己先前那些美妙的幻想感到由衰的羞愧,心想与其这样活着真还不如死掉,无论什么暴君发明什么可怕的死法,我都乐于接受。”
      
       此外,长生不死带来的后果就是人口的老龄化,这些“斯特鲁德布鲁格”将成为整个社会沉重的负担,他们贪婪却不能为社会贡献生产力,社会却要供养他们,长此以往,一个长生不死的社会注定要崩溃,人类的文明也必定将随之消亡。所以,造物主是圣明的,为万事万物规定寿命,自然、社会因此得以新陈代谢,得以延续、发展。人类自诩“万物之灵”,并企图凭借自己掌握的技术打破造物的规律。随着现代医学的长足进步,长生不老似乎已经不是梦想,但是可要当心适得其反,贪得无厌,狂妄自大,到头来可能要自食苦果。
      
  •      很有想象力的作品,适合我们这个年龄段,更适合充满幻想的孩子们,我觉得有点像童话书,虽然和《海底了两万里》一样都是幻想类作品,但是这本书比《海底两万里》更充满童趣,更符合我们,更懂得我们,更让我能感受到童真的世界。格列佛漫游小人国,大人国等让人遐想联翩的国家,总觉得很有现实的意味,让人仿佛间置身于童话般的世界,随意施展一个魔法就能飘到仙境似的。
       每次看到小人国那段我总要细细评味一番,总能感觉他特别的风韵和神彩,让人不禁活在另一个世界。远离了现实世界的烦恼、嘈杂、烦躁、复杂,离开了社会的黑暗。仿佛有置身于那个最朴实的民风时代,“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返璞归真,自在真我。
       乔纳森·斯威夫特作者和儒勒凡尔纳一样都是科幻小说的奠基人,虽说《格列佛游记》可能不如《海底两万里》出名,但是《格利佛游记》更让人放松心情,放松自己,置身于童年。
      
  •     This is the most brilliant novel written by Swift. The book i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and devastating criticisms and satires of all aspects in the then English and European life--socially ,politically, religiously, philosophically and morally, Its social significance is great and its delving into human nature is profound.
  •     Lilliput(第六章):
      1.欺诈罪最重。人不可无信。
      2.有罚有赏(守法)
      3.选用人才,优良品行比卓越才干重要
      4.不信上帝者不能为公众服务。
      5.忘恩负义是死罪
      6.男女结合动机出于淫欲,生儿育女并非意愿。故儿女教育不可托付生身父母。年满20个月的男女需交付托儿所。男女教育大致相同(避免不良风气)。女生学习持家年老者进入养老院。
      
      Brobdingnag(第七章)
      1.国王智者,仁义。
      2.治国无需过多法术。只需常识,公正,仁慈。
      3.学术贫乏但成就卓越
      4.法律简单短小。
      5.人在自然中渺小。
      6.军队贵族领导,农民当兵。领袖民选
      7.贵族争权夺势,人民争取自由。君主要求绝对专制。
      
      Laputa 飞岛(第二章)
      1.音乐数学学问高,其他差。
      2.天文好,但因此杞人忧天。
      
      拉格多科学院(第五章)
      1.古怪科学,机械诗人
      2.文字狱
      
      Luggnagg (第十章)
      1.Struldbrug 长生不老,嫉妒年轻人的不道德行为(寻欢取乐),年老人的死亡(安息)。最幸福的是年老昏聩,记忆全失的人,没有恶习。时代不同,无法沟通。
      
      Houyhnhnme (第七章)
      1.作为理性动物,理性对人没什么用处,助长人堕落腐化的天性,放弃造物给我们的有限的几种技能。却很顺利扩充原有的欲望,毕生精力利用发明满足这些欲望。理性本能约束我们。有行政机关,司法机构证明我们没有资格称为理性动物。
      2.Yahoo贪得无厌。
      3.女Yahoo天生淫荡风骚。
      4.Houy生来具有种种美德,是理性动物,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罪恶,伟大的格言是发扬理性。一切受理性支配。理性不受感情,利益支配蒙蔽。
      5.Houy友谊仁慈是两种美德。
      6.Houy生下一对男女,就不再同居,防止人口过剩。
      7.婚姻有父母决定,夫妻相敬相爱
      8.儿女教育平等,身体锻炼。
      9.每隔四年,全国代表大会,(郑重劝告,无法命令否则违反理性)
      10.Houy平淡面对死亡
  •     从小就对小人国大人国的故事很是喜欢,对格列佛游记十分感兴趣。初中时语文书上有格列佛游记的节选,当时读得津津有味。可以说它大大拓宽了我童年时的想象空间,听闻到书中的几个来自奇异国度的新名词就足以让幻想半天。后来我对镜花缘和山海经的偏爱应该也来源于这本书吧。
      但说来奇怪的是,这本对我影响不小的书籍,之前我别说没看过,甚至似乎都没有去阅读一遍的想法。对于这个怪异的情况,我也无法确定原因为何——我自己也忘了……
      后来逛书店时恰好瞥到了这本书而买下,也完全属于巧合。买回来时,正在读其他书,此书又被放在一边,一搁又是将近一年。好在不管如何曲折,现在是终于读完了。
      
      斯威夫特写小人国的荒唐事来隐射当时英国的政治事件,借大人国国王之口批判社会,写拉加多学院讽刺伪科学,最后用慧因国来揭露人性丑恶。
      斯威夫特写格列佛游记自然有深远的意图。然而,我们离斯威夫特太远了。他生活在三百年前的英国,这本身就是永远无法逾越的时代的隔阂。
      他也活得太沉重了。“据说斯威夫特发疯前夕,曾眼望唯独尖梢枯萎的树自言自语:‘我很像那棵树,先从脑袋开始报销。’”芥川龙之介禁不住为之战栗。
      那么,一味向我们普通读者灌输“格列佛游记是政治讽刺小说”,是否也沉重了些?
      
      再就作品而言。
      西游记是神魔小说,主要写唐僧师徒赴西天取经,一路上斩妖除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取经路上到达各种怪异的国度,遇到各色妖魔鬼怪,唐玄奘的经历正与格列佛的经历类似。
      前一段时间有一条被不断转发的句子:“有背景的妖怪全部被带走了,没背景的都被孙悟空一棒子打死了。”这话说的不错,西游记也不是单纯的神魔小说——它同时也是讽刺小说(具体不再展开)。神魔科幻的壳,讽刺影射的心,又是与格列佛游记的相同之处。
      格列佛游记与西游记成书时间相距不超过两百年,而西游记较早。再从以上两点来看,格列佛游记与西游记既貌似又神似,真可谓“英国版西游记”了。
      西游记被拍成电视剧,只留下神魔的壳,却依然成为了经典,光彩不减。格列佛游记自然也可以拍成3D商业大片,在IMAX的银幕上播放,同样能叫好又叫座。作者有自己的写法,读者可以有自己的读法,这是人人都有的权利。能读出作者著书的所有意愿自然很好,但不可强求。本书译者在斯威夫特讽刺影射之处加以注释,便是画蛇添足之举了。他热心过了头。
      
      我就喜欢把格列佛游记当作科幻小说、儿童读物来读。大人国小人国的故事生动活泼,已经是家喻户晓。游记后半部分展现的想象力也丝毫也没有逊色。在空中漂浮的飞岛拉普它、能唤醒死者的格鲁伯杜德雷伯,还有马为主宰、人类为低等的慧因国等等。抛却那些政治讽刺之类的,这种纯粹的想象享受,在新世界中的奇特体验,才是我小时候喜欢上格列佛游记,而且现在还会回头来读一遍的原因吧。
      所以政治讽刺神马的都一边去吧,这是我的童年!虽然有些偏激了罢。
      
      
      
      2012.1.31
      
  •     "Gulliver's Travels can be ranked among the greatest satirical works of world literature. The book contains four parts, each dealing with one particular voyage during which Gulliver meets with extraordinary adventures on some remote island after some misfortune. He’s journey included Lilliput, Brobdingnag, Laputa and the country of Houyhnhnms.
       The first part tells about Gulliver’s experience in Lilliput, where the inhabitants are all with tiny size but huge ambitions, smug and think too high of themselves. A controversy even held on the oddly question whether eggs should be broken at the big or small end caused a fantastic war.
      Symbols of Liliput
      Here, the Lilliputians symbolize humankind’s wildly excessive pride in its own puny existence. Swift fully intends the irony of representing the tiniest race visited by Gulliver as by far the most vainglorious and smug, both collectively and individually. Indeed, the war with Blefuscu is itself an absurdity springing from wounded vanity. All in all, the Lilliputians symbolize misplaced human pride, and point out Gulliver’s inability to diagnose it correctly.
      
      After that, Gulliver undertakes his next sea voyage.
      In the second part, Gulliver comes to Brobdingnag, which is a land of giants. Here, a farmer discovers him and treats him a little animal. Then he sells Gulliver to the Queen. The Queen thinks Europe is an anthill and makes the observation the European history is "only a heap of conspiracies, rebellions, murders, massacres, revolutions, banishments.
      Symbols of Brobdingnagians
      The Brobdingnagians symbolize the private, personal, and physical side of humans when examined up close and in great detail. The philosophical era of the Enlightenment tended to overlook the routines of everyday life and the sordid or tedious little facts of existence, but in Brobdingnag such facts become very important for Gulliver, sometimes matters of life and death. In Brobdingnag, Gulliver is treated as a plaything, and thus is made privy to the urination of housemaids and the sexual lives of women. In some aspects, the Brobdingnagians are disgusting, like their gigantic stench and the excrement left by their insects. The Brobdingnagians symbolize a dimension of human existence visible at close range, under close scrutiny.
      
      So, Gulliver sets sail again and, after an attack by pirates, arrives at Laputa, where the third part begins.
      Laputa is a floating island inhabited by theoreticians and academics oppresses the land below, called Balnibarbi.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undertaken in Laputa and in Balnibarbi seems totally impractical, and the residents too appear out of touch with reality.
      Symbols of Laputa
      Laputa is a satire upon philosophers, scientists, historians. The Laputans represent the foolish theoretical knowledge that has no use in the actual world. Laputa symbolizes the absurdity of knowledge that has never been tested or applied, the ridicules side of Enlightenment intellectualism. Indeed, theoretical knowledge in Laputa resulting in the ruin of agriculture and architecture and the impoverishment of the population. The Laputans do not symbolize reason itself but rather the pursuit of a form of knowledge that is not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improvement of human life.
      
      The fourth part is a visit to the Houyhnhnms—a country ruled by horses that endowed with intelligence and virtue. Besides the ruling class, the rest of the inhabitants are Yahoos, a kind of creatures shaped like human beings, who are the embodiment of evil. Indeed, Gulliver finds that the only difference between himself and the Yahoo to be the Yahoo's lack of cleanliness and clothes; otherwise, a Yahoo would be indistinguishably human. At first, Gulliver is treated with kindness by the horses and he wants to stay with the Houyhnhnms, but the horses still thinks that he is very much like a Yahoo, and after all, he is banished. So, Gulliver grieves but agrees to leave.
      Symbols of Houynhnms
      The Houyhnhnms represent an ideal of rational existence, a life governed by sense and moderation. The Houyhnhnms do not lie at all. They do not use force but only strong exhortation. Their subjugation of the Yahoos appears more necessary than cruel and perhaps the best way to deal with an unfortunate blot on their otherwise ideal society. In these ways and others, the Houyhnhnms seem like model citizens, and Gulliver’s intense grief when he is forced to leave them suggests that they have made an impact on him greater than that of any other society he has visited.
      Indeed, this apparent ease may be why Swift chooses to make them horses rather than human types like every other group in the novel. He may be hinting that the Houyhnhnm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human ideals at all.
      
      Taken on four voyages, Gulliver's ultimate travels are to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human nature and its flaws. After the first voyage, his image of humanity is little changed, likewise for the second and third, Gulliver's image steadily declines until the fourth voyage, when he meets the Yahoos. In this way, Swift presents his commentary on not only government but the human nature through Gulliver's Travels.
      As we travel with Gulliver through the voyages, Swift brilliantly peels away our pretensions, layer by layer, until he shows us what we are and challenges us. In Gulliver's Travels, Jonathan Swift continues to vex the world so that it might awaken to the fact that humankind needs saving, but it has to save itself. "
  •     马丁 塞里格曼教授关于幸福新发现的第二条,严格意义上我不觉得这算的上新发现,从小到大老师、家长、《青年文摘》等等无一不教导我们要乐观看待每一件事,勿悲观厌世,说的就是“有幸福感的人不过是记住了更快乐的事”。
      18世纪的英国政坛究竟有多糟糕,有多少令人不快的事,以至于格列佛船长宁愿去死也不愿再回到人类当中去生活,书中可见一斑。
      我作为一个普通的yahoo,未经历过生死劫难,也没见过利立浦特、勒皮他人和慧骃们,所以更无法深层次体会九年后格列佛船长的心理状态,
      总之,我只是很庆幸,中国到今天已经变得越来越“乐观”了。
  •     这并不是象小时候误会的是一本儿童读物 当我读了作者乔纳森的回忆录 我难过了很久 乔纳森是英国十八世纪著名政治家和讽刺小说家 他一生为了爱尔兰独立自由注意斗争梦想破灭后老来孤独 他老来做了大量的慈善还建立了医院自己却重病缠身非常凄凉 写出伟大优秀的巨作却被接受他捐助的人们认为疯了 整个生命生活和精神上都受尽委屈的伟大人物 死后多年才被肯定 看了作者的人生再读此书 多次泪流满面
  •      看了两百页,看不下去了,这本书不适合我。整个故事的模子太确定了,都知道以后要写什么了,唯一不知道的将要发生的具体事情也并没有很大的surprise。
       小时候看的话应该觉得是很好的书,一旦错过了,补不回来了。
  •   ...= =~
  •   这是火星文吗?
  •   刚发现。其实还好,这并不算偏激啊~“抛却那些政治讽刺之类的,这种纯粹的想象享受,才是我小时候喜欢上格列佛游记,而且现在还会回头来读一遍的原因吧。”除了题目之外,也很喜欢这句。就是特别喜欢这种纯粹的感觉,不管是对事,亦或是对人。可是在如今的社会之上,不仅少也太难了!
  •   这篇书评最原始的那一稿写得比较草率,几乎没什么论据,随笔写来。看官读了是要觉得“偏激”的。我自己也不太满意,标题的观点没有理由支撑(我当时也没找到合适的论据,一切都是自己的感觉罢了),很牵强。但是因为忙,也就放在一边了。去年大概是12月的时候,读完芥川龙之介的侏儒警语,找到了那句“我很像那棵树,先从脑袋开始报销”,便补充了就作者而言的内容,并对其他部分作了删减。前一阵子,又突然灵光一闪,把西游记与之联系起来,于是在今天下午又添了“就作品而言”的内容。自己感觉这第三稿是比较满意的了,论据比原先的充实多了,结构也完整。那就先搁在这边,或许将来还能完善。
  •   的确和以前的很不一样,除了之前说的,还喜欢和西游记联系的那段,还有"神魔科幻的壳,讽刺影射的心"这句。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