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93-05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作者:高寿征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融理论研究、临床实践、先进技术于一炉的具有国内一流专业水平的医
学专著。全书共分九篇,四十五章,在基础理论方面,总结了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成果,
突出反映了北京地区防治肝炎的理论创见和学术水准;在临床治疗方面,针对各型病毒
性肝炎提出了具体诊治方案,重点阐述抗病毒、免疫调节、中医中药等多种疗法的优
势、研究水平及适应症,实事求是地展示了防治病毒性肝炎的研究水平和今后的发展趋
向;在应用新技术方面,分析了大量国内外最新资料,详细介绍了多种有临床应用价值
的新方法。本书既反映了北京地区防治病毒性肝炎的成功经验和众多研究成果,又反映
了90年代国内外的最新进展;既注重理论上的研究探讨,又突出临床实践这一特点。其
研究资料之丰富,学术科研水平之高,临床指导意义之大,是近年来有关肝炎专著中所
少见的。本书是北京地区防治病毒性肝炎的理论与实践的精华,可供中级以上医务人员
及医学院校教师参考应用。
书籍目录
目录
第一篇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 特异性诊断流行
病学和预防研究
概 述
第一章 甲型肝炎的病原学 特异性诊断
流行病学和预防研究
第一节 甲型肝炎的病原学和特异性诊断研究
一 病毒特征及分子生物学进展
二 特异性诊断
第二节 甲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
一 分布
二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三 预后
四 我国甲肝流行特征
第三节 甲型肝炎的预防研究
一 特异性预防
二 非特异性预防
第二章 乙型肝炎的病原学 特异性诊断 流行病
学和预防研究
第一节 乙型肝炎的病原学和特异性诊断研究
一 生物学性状
二 特异性诊断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第二节 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和预防研究
一 我国乙肝流行病学主要特征
二 HBV感染与发病
三 传播途径
四 预防
第一篇附一 乙肝疫苗大范围应用研究综合报告
(一)北京地区孕妇HBsAg和HBeAg流行率
(二)不同剂量乙肝疫苗对HBsAg阳性母亲所生
婴儿围产期传播的预防
(三)阻断母婴围产期传播最佳免疫方案的研究
(四)对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的主动免疫
(五)乙肝疫苗不同免疫对策的比较研究
(六)乙肝疫苗与计划免疫“四苗”联合免疫的研究
(七)结论
第一篇附二“北京地区乙肝疫苗免疫实施方案”
的具体要求
(一)对HBsAg阳性孕妇进一步检查HBeAg
(二)乙肝疫苗接种对象、程序及剂量
(三)接种部位 方法及注意事项
(四)承担接种单位
(五)统计报告
(六)有关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供
应问题
第三章 丙型肝炎的病原学 实验室诊断流
行病学和预防研究
第一节 丙型肝炎的病原学研究
第二节 丙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研究
一 放射免疫试验(RIA)或酶联免疫试验
(ELISA)检测血清中抗-HCV
二 HCVcDNA/聚合酶链反应(HCVcDNA/
PolymeraseChainReaction,cPCR)测定
肝和血清中HCVRNA
三 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中HCV抗原
第三节 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和预防研究
一 传染源
二 传播途径
三 人群易感性
四 流行病学特征
五 预防
第四章 丁型肝炎的病原学 实验室诊断 流
行病学和预防研究
第一节 丁型肝炎的病原学研究
第二节 丁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研究
一 放射免疫试验(RIA)或酶联免疫试验(ELISA)
检测血清中HDAg、抗-HDIgM和抗-HD
二 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中HDAg
三 HDVcDNA探针检测血清中HDVRNA
第三节 丁型肝炎的流行病学和预防研究
一 HDV感染的地区分布
二 传染源
三 传播途径
四 人群易感性
五 预防
第五章 戊型肝炎的病原学 实验室诊断 流
行病学和预防研究
第一节 戊型肝炎的病原学研究
第二节 戊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研究
一 酶联免疫试验法(ELISA)检测抗-HEV
二 免疫电镜(IEM)检测HEV抗原和抗-HEV
三 免疫荧光法(FA)检测肝组织中HEV抗原
第三节 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和预防研究
一 传染源
二 传播途径
三 人群易感性
四 流行病学特征
五 预防
第二篇 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研究
第一章 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研究
第一节 对HBV各种抗原的免疫反应
一 对HBV各种抗原的细胞免疫反应
二 对HBV各种抗原的体液免疫反应
第二节 乙型肝炎的自身免疫反应
一 对LSP的体液免疫反应
二 对LSP的细胞免疫反应
三 动物试验
第三节 乙型肝炎的免疫调节
一 细胞免疫调节
二 免疫调节因子
第四节 乙型肝炎与HLA的关系
一 HLA与HBV感染的相关性
二 HLA抗原的免疫调节作用
第五节 关于乙型肝炎发病机理的几种学说
一 Dudley细胞免疫学说
二 Eddleston的T、B细胞相互作用假说
三 Chisari免疫因子调节学说
四 体会
第二章 非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研究
第一节 甲型肝炎的发病机理研究
第二节 丁型肝炎的发病机理研究
第三篇 病毒性肝炎的病理 免疫组化和分子病理
学研究
第一章 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形态学变化的研究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光镜下形态学变化的研究
一 基本病变
二 急性的和慢性的肝炎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及其分类
三 病毒性肝炎在临床上的不同表现
四 各型病毒性肝炎形态学上的特殊表现
第二节 病毒性肝炎超微结构变化的研究
一 急性病毒性肝炎
二 慢性病毒性肝炎
第二章 病毒性肝炎的免疫组化、免疫电镜和分
子病理学的研究
第一节 甲型肝炎的免疫组化及免疫电镜分析
第二节 乙型肝炎的免疫组化及免疫电镜分析
一 肝内乙型肝炎病毒抗原的形态及分布
二 急性的和慢性的乙型肝炎肝组织内病毒抗原比
较性研究
三 HLA抗原在乙型肝炎肝组织内表达的情况
四 骨髓细胞内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
五 肝细胞性肝癌内乙肝病毒抗原的存在状态
第三节 丙型肝炎的免疫组化及免疫电镜分析
第四节 丁型肝炎的免疫组化及免疫电镜分析
一 病毒颗粒及其检测方法
二 HDAg在肝内的分布
三 HD的电镜观察
四 乙肝患者中HDAg阳性率
五 HBV和HDV在致病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六 HDV体外感染的研究
第三章 病毒性肝炎的分子病理学研究
第一节 原位杂交技术的应用研究
一 乙型肝炎肝组织内的原位杂交研究
二 肝细胞性肝癌的原位杂交研究
第二节 Southern杂交技术的应用研究
第三节 应用PCR检测肝脏的冰冻切片及石蜡
切片中的HBVDNA
一 聚合酶链反应(PCR)
二 检测技术
三 结果及讨论
四 结论
第四节 慢性肝炎和肝细胞性肝癌的癌基因
研究
第四篇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 诊断及预后研究
第一章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
预后研究
第一节 甲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转归
一 甲肝的临床表现
二 甲肝的预后
第二节 急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转归
一 急性黄疸型肝炎
二 急性胆汁淤积型肝炎
三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四 急性乙型肝炎的预后
第三节 急性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转归
一 急性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二 急性丙型肝炎的预后
第四节 丁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转归
第五节 戊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转归
第二章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 诊断及预
后研究
第一节 慢性迁延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转归
第二节 慢性活动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转归
第三章 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预后研究
第一节 重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一 急性重型肝炎(暴发型肝炎)
二 亚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肝坏死)
三 慢性重型肝炎
第二节 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特点
一 起病至出现肝性脑病的时间
二 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及消化道症状
三 急性重型肝炎神经精神症状的特点
四 低血糖
五 肝臭
六 扑翼性震颤
七 锥体束征阳性
八 黄疸迅速加深
九 出血倾向与出血
十 肝脏绝对浊音界缩小或进行性缩小
十一 腹水
十二 体温急骤上升
十三 顽固性低血压和休克
十四 急性肾功能衰竭
十五 急性肺水肿与呼吸衰竭
十六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第三节 亚急性重型肝炎与慢性重型肝炎
一 全身乏力
二 腹胀及腹水
三 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四 肝性脑病的程度及与预后的关系
五 黄疸特点
六 肝脏大小
第四节 重型肝炎的实验室指标特点
一 血清胆红素
二 血清转氨酶
三 AST/ALT比值(GOT/GPT)
四 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原活动度
五 血清胆碱酯酶活力
六 血清补体CH50和C3
七 血浆胆固醇
八 血清蛋白电泳
九 血氨
十 血浆支链氨基酸/芳香氨基酸比值(BCAA/AAA)
十一 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平衡失调
十二 末梢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百分率
十三 鲎试验(Limulaslysatetest LLT)
十四 重型肝炎的病原学检测
十五 B型超声波检测
第五节 重型肝炎的诊断要点
一 急性重型肝炎的诊断
二 亚急性重型肝炎的诊断
三 慢性重型肝炎的诊断
第六节 重型肝炎的鉴别诊断
一 深度黄疸的急性肝炎
二 淤胆型肝炎
三 妊娠急性脂肪肝
四 药物性肝损害
五 化学性毒剂致肝坏死
六 毒蕈中毒
七 急性溶血性黄疸致脑水肿昏迷
第七节 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
一 影响急性重型肝炎预后的因素
二 影响亚急性重型肝炎预后的因素
三 影响慢性重型肝炎预后的因素
四 存活病例的远期预后
第四章 淤胆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诊断及预后
研究
第一节 急性淤胆型肝炎
一 发病机理
二 临床表现
三 诊断
四 鉴别诊断
五 预后
第二节 慢性淤胆型肝炎
一 发病机理
二 临床表现
三 诊断及鉴别诊断
四 预后
第五章 小儿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 临床表
现 诊断、预后及治疗研究
第一节 小儿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
一 发病率及病原学谱
二 发病特点
第二节 小儿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
一 急性肝炎
二 慢性肝炎
三 重型肝炎
四 胆汁淤积型肝炎
五 挟杂症及并发症
第三节 小儿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 易漏诊的情况
二 易误诊的情况
第四节 小儿病毒性肝炎患者预后
第五节 治疗
第六章 老年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表
现 诊断 预后及治疗研究
第一节 老年肝炎流行病学特点
一 老年肝炎的发病率
二 老年肝炎的发病季节
三 老年肝炎的性别分布特征
四 老年肝炎病原学谱特征
第二节 老年肝炎的临床表现特点
一 临床分型
二 临床症状及体征
三 老年肝炎患者的夹杂症及并发症
四 临床检验
第三节 老年肝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 发生漏诊和误诊的原因
二 预防漏诊和误诊的措施
第四节 老年肝炎患者的预后
第五节 老年肝炎与肝癌
第六节 老年肝炎的治疗特点
第七章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来源 诊断
转归及保健研究
第一节 HBsAg携带者的名称
第二节 HBsAg携带者的来源
一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母婴传播
二 生活密切接触
三 微量血液注射传播
四 机体免疫应答反应能力低下
第三节 HBsAg携带者的诊断
第四节 HBsAg携带者的鉴别诊断
一 亚临床型乙型肝炎
二 乙型肝炎潜伏期
三 乙型肝炎后的HBsAg持续阳性状态
四 其他易伴有HBsAg阳性的疾病患者
五 注意对假阳性、假阴性者的鉴别
六 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一一肝穿刺活检
第五节 发生HBsAg携带现象的机理
第六节 HBsAg携带者的转归
一 自然转阴
二 急性发作
三 慢性化与恶变
第七节 HBsAg携带者的保健
第五篇 病毒性肝炎的并发症与伴存病的研究
第一章 肝性脑病的研究
第一节 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一 急性肝性脑病
二 慢性肝性脑病
三 肝脑变性
四 痉挛性截瘫
第二节 肝性脑病的发病原理及病理
一 肝性脑病是许多因素的综合结果
二 肝性脑病发病机理的多样化
第三节 肝性脑病的治疗与预防
一 防治措施
二 不同肝性脑病的主导治疗措施
第二章 病毒性肝炎合并肾脏疾患的研究
第一节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一 命名
二 发病机理
三 诊断与治疗
四 HBV的其他类型肾病和其他肝炎病毒引起的
肾脏疾病
第二节 病毒性肝炎合并肝肾综合征
一 命名
二 发病机理
三 临床表现
四 诊断与鉴别诊断
五 治疗
六 预防
第三节 慢性肝炎合并肾小管酸中毒
第三章 病毒性肝炎并发心脏病的研究
第一节 急性病毒性肝炎并发的心脏病及其
诊治
第二节 慢性病毒性肝炎并发的心脏病及其
诊治
第三节 重型肝炎并发的心脏病及其诊治
第四节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心脏损伤
第四章 病毒性肝炎并发甲状腺疾患的研究
第一节 普通型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并发急
性病毒性肝炎
一 临床特点
二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三 治疗
第二节 普通型甲状腺机能亢进并发慢性病
毒性肝炎
一 临床特点
二 诊断
三 治疗
第三节 甲状腺危象(甲危)伴发病毒性肝炎
一 临床特点
二 诊断
三 治疗
第四节 为病毒性肝炎(包括肝炎后肝硬变)
患者检测甲状腺功能的注意事项
一 肝病对检测甲状腺激素的间接影响
二 肝病对TaT4代谢的影响
第五章 病毒性肝炎合并糖代谢障碍的研究
第一节 低血糖
第二节 糖对量异常及糖尿病
一 糖耐量异常(IGT)
二 糖尿病
第六章 病毒性肝炎与妊娠关系的研究
第一节 妊娠伴发急性黄疸型肝炎
一 发病率
二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三 预后
四 预防和治疗
第二节 妊娠伴发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或慢性
迁延性肝炎
一 诊断及鉴别诊断
二 预后
三 处置
第三节 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硬化患者发生
妊娠的预后和处置
一 预后
二 处置
第四节 妊娠伴发肝炎对胎儿及新生儿的影
响及其预防
一 流产 早产 死产和新生儿窒息
二 病毒携带状态
三 致畸问题
四 先天性肝炎的问题
第七章 病毒性肝炎与寄生虫病关系的研究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与血吸虫病
一 血吸虫病伴发乙型肝炎的频率 机理与后果
二 血吸虫病伴发乙型肝炎的诊断与治疗
第二节 病毒性肝炎与中华分支睾吸虫
一 流行病学与发病机理
二 诊断与治疗
第八章 病毒性肝炎并发血液系统疾患的研究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并发贫血的研究
一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
二 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三 溶血性贫血
第二节 白细胞减少症与料细胞缺乏症
一 白细胞减少症
粒细胞缺乏症
第三节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第九章 病毒性肝炎并发胆道疾病的研究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合并胆道感染
第二节 病毒性肝炎合并胆红素代谢障碍
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合并胆石症
第四节 病毒性肝炎并发胆道疾病的治疗
第十章 病毒性肝炎与胰腺炎关系的研究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与胰腺炎发病率的研究
第二节 病因及发病机理
第三节 病理
第四节 临床表现
第五节 治疗与预防
第十一章 肝病伴发胃损害的研究
第一节 流行病学研究
第二节 病理学研究
第三节 病因和发病机理的研究
第四节 临床表现和诊断
第五节 肝病合并胃粘膜病变的治疗
第十二章 病毒性肝炎与肝硬变关系的研究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与肝硬变发病率的研究
第二节 肝炎后肝硬变的临床表现及诊治研究
第十三章 病毒性肝炎与脂肪肝关系的研究
第十四章 病毒性肝炎与肝癌关系的研究
第六篇 病毒性肝炎的西医治疗研究
第一章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研究
第一节 抗病毒药物治疗
一 急性甲型肝炎的治疗
二 急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三 急性丁型肝炎及非甲非乙型肝炎的治疗
第二节 一般疗法的研究
一 适当休息
二 合理饮食
三 合理的药物治疗
第二章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研究
第一节 抗病毒药物疗法
一 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二 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三 慢性丁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第二节 免疫调节药物疗法
一 白细胞介素2(IL2)及自体LAK细胞回输
疗法
二 胸腺素疗法
三 免疫核糖核酸(iRNA)疗法
四 卡介苗 卡介苗多糖及草分枝菌多糖疗法
五 短程大剂量激素撤除疗法及短程皮质激素撤
除后继用抗病毒药物疗法
六 其他疗效未能肯定的免疫调节药物或疗法
第三节 从传统医学药物中研制的免疫调节
药和抗病毒药
一 猪苓多糖和猪苓多糖并用乙肝疫苗疗法
二 肝炎灵注射液
三 苦参碱注射液
四 苦味叶下珠
五 香菇菌多糖
六 甘草甜素(Glycyrrhizin)
七 虫草头孢菌丝
第四节 导向疗法
第五节 基因疗法
第六节 肝细胞移植疗法及肝细胞刺激再生
因子疗法
第七节 对症疗法
第三章 重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研究
第一节 积极综合支持疗法
一 静脉营养疗法
二 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的防治
第二节 抗肝细胞坏死 促进肝细胞再生的
疗法
一 胰高血糖素-胰岛素(G-I)疗法
二 前列腺素E1(PGE1)疗法
三 肝细胞生长因子疗法
四 人胎肝细胞悬液输注疗法
第三节 调节免疫功能的疗法
一 胸腺激素及胸腺肽疗法
二 肾上腺皮质激素疗法
第四节 抗病毒疗法
一 干扰素
二 阿糖腺苷(Ara-A)与单磷酸阿糖腺苷(Ara-
AMP)
三 磷甲酸盐
四 无环鸟苷(Acyclovir)
第五节 积极防治脑水肿和肝性脑病
一 脱水疗法
二 氨中毒的治疗
三 纠正假性神经传递介质的疗法
四 血浆置换术的应用
第六节 出血的防治方法
一 导致出血的机制
二 出血的治疗
第七节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治疗
一 DIC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二 DIC的治疗
第八节 继发性细菌感染的治疗
第九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防治
第四章 淤胆型肝炎的治疗研究
第一节 对症治疗
一 促进黄疸消退
二 止痒
第二节 病因治疗
第三节 支持疗法
第四节 血浆交换疗法
第五节 中医中药治疗
第六节 一般治疗
第七篇 病毒性肝炎中医治疗研究
第一章 急性病毒性肝炎辨证论治
第一节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病因病机
一 湿邪致病的特点
二 热邪致病的特点
三 湿热合邪致病的特点
第二节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证候辨析
第三节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研究
一 清热利湿存在的矛盾和解决途径
二 应用活血药的重要性
三 解毒药的应用发挥
四 “复肝2号”的研究
五 名家临床经验综述
第二章 慢性病毒性肝炎辨证论治
第一节 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
一 湿邪作崇说
二 肝郁致病说
三 阳气虚弱说
四 疫毒内侵,伏于血分 阴阳双损,气血失调
合而为患说
第二节 慢性肝炎的病机演变和证候表现
一 湿热疫毒羁留体内 肝脾受害的机理
二 湿邪的演变与证候表现
三 热邪的演变与证候表现
第三节 慢性肝炎的诊察要点
一 望色
二 察舌
三 察齿龈
四 闻诊
五 切脉
六 腹诊
第四节 慢性肝炎的辨证要点
一 辨邪之性质与邪之盛衰
二 辨正气受损程度 涉及脏腑气血及阴阳属性
三 辨失调性变化
第五节 慢性肝炎治疗大法及常用药物
一 清热利湿法
二 清热解毒法
三 化湿解毒法
四 清肝利胆法
五 凉血解毒法
六 疏肝解郁法
七 凉血活血法
八 芳化行气法
九 健脾益气法
十 湿补脾胃法
十一 养血柔肝法
十二 滋补肝肾法
十三 化瘀软坚法
第六节 慢性肝炎的祛邪治疗与方药
一 清除湿邪的配伍用药
二 清解热邪的醒伍用药
第七节 慢性肝炎的扶正补虚治疗与方药
一 脾虚为主者的治疗
二 肝肾阴虚为主者的治疗
三 气血两虚为主者的治疗
第八节 慢性肝炎的调理气血治疗与方药
一 气血失调的病机发展与演变
二 气血失调的治疗与用药
第九节 名家临床经验综述
第三章 根据西医理论应用中药治疗慢性乙型
肝炎
第一节 中医中药的抗病毒疗法
一 从清热利湿药中寻找抗病毒药物
二 从公认的抗病毒药中寻找抗乙肝病毒药物
三 从清热解毒药中寻找抗病毒药物
四 从抗肿瘤药中寻找抗病毒药物
五 通过体外实验筛选抗病毒药物
第二节 中医中药的免疫调节疗法
第三节 促进受损肝组织修复的疗法
一 降酶
二 降絮
三 改善脂肪代谢
四 改善碳水化合物代谢
五 退黄
六 促进肝细胞再生
七 抗肝纤维化
第四节 关于药物的联合应用
一 联合用药的重要性
二 联合用药的原则
三 病机“三连锁”治则“三结合”,用药“三重点”
四 多环节调整和双向调整
第四章 淤胆型肝炎的辨证论治
第一节 淤胆型肝炎的病因病机
第二节 淤胆型肝炎的辨证要点
第三节 淤胆型肝炎的治疗原则
一 凉血活血解毒
二 祛湿化痰
三 温运阳气
第四节 淤胆型肝炎的治疗方药及加减法
一 基本处方
二 加减法
第五节 名家临床经验综述
第五章 重型肝炎的辨证论治
第一节 重型肝炎的病因病机
第二节 重型肝炎的辨证治疗
一 毒热炽盛
二 湿浊内闭
三 痰火交攻 三焦不利
四 热迫心营
五 脉络瘀阻
六 清窍受蒙 正虚邪陷
第三节 名家临床经验综述
第八篇 新技术诊治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第一章 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诊治病毒性肝炎
的研究
第一节 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及其诊治病
毒性肝炎的应用研究
一 核酸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二 肝炎病毒的基因和基因组的研究
第二节 基因工程技术及其诊治病毒性肝炎
的应用研究
一 分子克隆技术
二 外源基因在原核细胞中的表达
三 基因工程技术对肝炎病毒的应用研究
第三节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及其诊治病毒性
肝炎的应用研究
一 核酸分子杂交原理
二 核酸探针的制备
三 常用的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四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应用研究
五 病毒特异性核酸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概况
第四节 蛋白质亚单位的分离和电泳分析
一 研究病毒蛋白质亚单位的意义
二 病毒蛋白质亚单位分离与分析方法
三 蛋白质分析技术在肝炎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章 单克隆抗体诊治病毒性肝炎的应用研究
第一节 小鼠B细胞杂交瘤技术
一 小鼠骨髓瘤细胞
二 抗原与小鼠免疫
三 饲养细胞(feedercell)
四 细胞融合
五 阳性克隆的筛选与克隆化
六 腹水型McAb的制备
七 细胞的保存与复苏
八 染色体分析
第二节 杂交瘤细胞的体外大量培养
第三节 主要试剂
第四节 McAb的纯化
一 IgG类McAb的纯化
二 IgM类McAb的纯化
第五节 新型的McAb
一 双功能抗体
二 嵌合抗体
三 新效能抗体
四 单域抗体
第六节 McAb的应用
一 McAb在生产诊断试剂中的应用
二 McAb在纯化抗原上的应用
三 McAb在病毒亚型分类和抗原性分祈上的应用
四 McAb在病毒抗原定位中的应用
五 McAb在预防上的应用
六 McAb在肝炎和肝癌治疗上的应用
第三章 酶免疫学技术诊治病毒性肝炎的应用
研究
第一节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一 原理
二 种类
三 基本操作步骤
四 材料及仪器
五 预备试验
六 正式试验
七 结果判断
八 评价药盒质量的标准
九 影响因素和标准化
第二节 生物素――亲和素系统
一 生物素
二 亲和素
三 生物素化IgG
四 生物素化(或亲和素化)辣根过氧化物酶
五 ABC直接法检测HBsAg
第三节 酶联荧光试验
第四节 碱性磷酸酶放大系统
第五节 微颗粒放大系统
第四章 生化技术诊治病毒性肝炎的应用研究
第一节 胆红素代谢试验
一 黄疸指数(Ⅱ)
二 凡登白试验(VDBT)
三 血清一分钟胆红素测定(SB)
四 血清总胆红素测定(TB)
五 尿胆红素定性试验(UBIL)
六 尿内尿胆原测定(UU)
七 尿胆素测定(UBIL)
第二节 蛋白质代谢试验
一 血清蛋白测定
二 血清胶体稳定性试验(絮状 浊度试验)
三 其他有关蛋白质代谢的试验
第三节 血清酶学检查
一 主要用于诊断肝实质损害的酶类
二 主要用于诊断胆道疾病的酶类
三 主要用于诊断肝脏纤维化的酶类
四 用于诊 断肝 癌的血清酶
第四节 色素排泄试验
一 磺溴酞钠(BSP)试验
二 靛氰绿(ICG)试验
第五节 脂肪代谢试验
一 血清胆固醇测定
二 血清脂蛋白电泳的临床价值
三 脂蛋白X(LP-X)
第六节 糖代谢试验
一 血糖测定
二 葡萄糖耐量试验
三 半乳糖耐量试验
第七节 胆汁酸代谢试验
第八节 凝血障碍的实验诊断试验
第九节 肝病时几个有价值的检测指标
一 Ⅱ型前胶原肽(PIP)检测
二 血清铁和铜的测定
三 甲胎蛋白的检测
第五章 动物模型及细胞模型诊治病毒性肝炎
的应用研究
第一节 动物模型的应用研究
一 甲型肝炎动物模型
二 乙型肝炎动物模型
三 与人类HBV相似的动物病毒模型
四 丙型肝炎动物模型
五 丁型肝炎动物模型
六 戊型肝炎动物模型
七 其它实验动物模型
第二节细胞模型的应用研究
一 甲型肝炎细胞模型
二 乙型肝炎细胞模型
三 丁型肝炎细胞模型
四 北京鸭肝炎细胞模型
第九篇 影像学技术诊治病毒性肝炎的应用研究
第一章 肝炎及肝硬变的超声诊断研究
第一节 检查方法
一 仪器的选择
二 扫描检查方法
第二节 正常肝脾超声所见
一 肝脏
二 脾脏
第三节 急性肝炎的超声诊断
一 急性肝炎的超声图像表现
二 超声在诊断急性肝炎中的作用
第四节 慢性肝炎的超声诊断
一 肝脏异常所见
二 脾肿大
三 胆囊的变化
第五节 肝硬化的超声诊断
一 肝脏异常所见
二 脾脏肿大及门静脉高压
三 胆囊异常变化
四 腹水
第二章 CT扫描技术诊治病毒性肝炎的应用研究
第一节 CT的原理及其临床应用范围
一 CT的基本原理及应用介绍
二 CT扫描的应用范围
第二节 肝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
一 肝的CT扫描技术
二 正常肝脏CT解剖
三 肝硬化的CT表现
四 脂肪肝的CT变化
五 原发性肝癌的CT变化
六 海绵状血管瘤的CT变化
七 肝转移瘤的CT变化
八 肝囊肿与多囊肝的CT变化
九 肝包虫病的CT变化
十 肝脓肿的CT变化
十一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变化
十二 肝细胞腺瘤的CT变化
附录一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
附录二 常用生化检测数值的非法定单位与法
定单位对照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