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化学工业 作者:陈婷 页数:308 字数:20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在文学的法国和哲学的德国之间,我发现了奇妙的荷兰对于我,人生最大的诱惑,就是那来自远方的呼唤。一切没有去过的陌生地方,都是我梦中无法预测的归宿,一切去过而又想再去的地方,都是我从归宿踏入梦境的起点。对异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应该是从大学时开始培养起来的,4年西班牙语专业学习,无论是语言还是外国文化风俗知识等,都为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毕业后,先后任职西班牙、英国、德国、芬兰等外资企业,尤其是在诺基亚的工作经历,使得我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便开始了第一次海外旅行,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所有的假期都在国外游走。在作为职业旅行者之前的10年间,我已经游历了40个国家。然而,朝九晚五的公司白领生活终究不能满足我对旅行日益强烈的愿望,于是辞职做个全职旅行者成为了必然的选择,以便从时间和空间上保证自己成为一名职业寻梦人,让我实践对梦的寻访。凭借流利掌握英文和西班牙文,以及在海外十年的旅行经验,我在欧、亚、非、大洋洲的土地上留下了足迹,当然,还有友谊和泪水,欢乐与痛苦,可以与人分享的经历和只能留给自己的回忆,一个旅行者在那遥远而陌生的地方对于生命的体验。真正的旅行者不会留恋那些猎奇与到此一游的浮浅,更不会沉醉于个人的炫耀与他人的羡慕之中,知道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怎样的关系,才能感悟旅行者参与其中亲身体验的内在涵义。四海之广,八荒之大,旅行者的足迹置放其间,用点线面描绘出一幅既抽象又具体的美妙图画,在面上可以看到天地的广阔;在线上可以看到历史的悠长;在点上可以看到思想的深邃。我在这点、线、面上行走,用相机去记录美妙的天地,用脚步去丈量厚重的历史,用语言去探讨玄奥的思想。在旅行中,旅行者的身体精神与大地天空交汇融合,如此的光合作用,催生出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作为一个职业旅行者、自由撰稿人和摄影师,充实地生活了3年之后,终于决定做一套《猫眼看世界》文化深度旅游丛书,关于这个系列的第一本,我的目光斩钉截铁地定格在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西欧小国——荷兰,那是我13年前开始海外旅行时到达的第一个国家。重返荷兰,当挂在风车上的白云和铺在河流边的郁金香迷惑着世人的记忆时,我却如千里走单骑一般驾驶着汽车,在大城小镇与乡村田野间追寻着荷兰人生活的足迹,以荷兰人的方式去体验这个国家的一切。在欧洲版图上,在文学的法国与哲学的德国之间,我发现了奇妙的荷兰。面积仅有41528平方公里,人口1661万(2010年)的小国,在17世纪成为世界的中心,称霸海上,被誉为“海上马车夫”,以自己的名字标识整个世纪。今天的荷兰人均GDP列世界前十位,欧洲第二位,在全球五百强企业中荷兰占有16个席位,真正的“小国大业”。荷兰有女王,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国家,有成立于1608年的世界上最早的股票交易所,荷兰人发明了“AA制”,荷兰法律最早承认同性恋与安乐死,荷兰人的家庭中1/3没有小孩,1/3是单亲,1/3有多个孩子;荷兰人不加班,无法承受工作压力也算工伤,可以带薪休病假;荷兰的主流媒体不报丑闻,周日不出刊,休息;荷兰人不信权威,彼此平等相处;荷兰人崇尚节俭,不追名牌,不花冤枉钱。荷兰人不受贿,因为没有人行贿,95%的荷兰人认为自己生活很幸福。一路走来,荷兰有太多我们不熟悉的趣闻异俗。荷兰27%的土地低于海平面,30%的土地海拔高度不足一米,是世界最低洼的国家,但荷兰人的平均身高世界第一。其实“荷兰”应该称之为“尼德兰王国”(TheKingdomoftheNetherlands),“Netherlands”指的是“低地之国”,而“荷兰”(Holland)仅指西部一个地区——南北荷兰省,这些西部省份在17世纪时最发达富庶,也是全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包括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这些知名城市,荷兰省在这个国家的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过此书中我还是用“荷兰”这个大家都已经习惯了的名字来指代这个国家。荷兰是世界上博物馆密度最高的国家,有各类博物馆、美术馆2000多座,荷兰是世界上人均自行车保有量最多的国家,人均2.5辆。荷兰有8处世界文化遗产,有我们熟悉的鲜花、奶酪、风车和足球,有我们仰之弥高的绘画大师凡高和伦勃朗,有著名的足球三剑客——范•巴斯滕、古力特和里杰卡尔德。荷兰是我们喜爱的电影明星奥黛丽•赫本,也是我非常敬仰的大汉学家高罗佩的故乡。在荷兰旅行,最大的感受是经常会不经意间在某些隐秘的角落发现文明的反光。荷兰文明以独特的姿态傲立于世,她没有德国哲学的玄奥与凝重,却有着围海造田的旷达与和谐;她没有法国文学的浪漫与任性,却有着西方古典绘画的平静与光明。荷兰文明以一种理性的思考,世俗常情的表达而让世人欣然接受。旅行者经常会感受到荷兰人的智慧无处不在,创新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而荷兰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更让这片土地充满了生机。21世纪的旅行是一个了解社会、交流文明的过程,绝不单纯是娱乐休闲,面对异域深厚的文明沉淀,一切的一切,会让我们有一种冲动,难以克制行游的脚步。然而异国他乡,路途奔波,花销不菲,冲动下我们更需要拒绝平庸,拒绝走马观花,强调旅行品质和内心独特的新体验。数次走入荷兰,我都是自由行的方式,乘坐当地交通工具或者自驾,零距离接触荷兰人的生活。旅途中,我与老人、年轻人和孩子交流着,荷兰人的语言天赋令我佩服不已,每个人都可以讲3—4门外语,我可以与他们用英文、西班牙文,甚至中文交流。语言是文明的桥梁,有这么多不同材质的桥梁铺在我面前,对话与交流自然畅通无阻。我用文字和影像来记录旅行的结果,文字虽然稚嫩,但是真实,影像则是确凿的证据,它把我在荷兰版图上的足迹翻译成形象的图画,眼睛对客观事物的观察通过我的相机镜头保留了下来,这些照片中有好奇、疑惑、思考和判断,在百分之一秒里得出的结果或许有偏差,或许有一些小小的艺术浪漫,但绝没有虚假。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手所拍,是我旅行摄影的三项基本原则。当文字无奈时,影像就会出来说话。决定把几次荷兰旅行的所见所闻汇总起来,给喜爱这个国家,或许已经到过,或许未来将会去的朋友们一个参考。不论是选择目的地还是出发前,做好功课能让你的旅行更精彩,一知半解不符合个性旅行的教义,否则尽管“轻轻地你来了”,同样会“轻轻地”带着一片茫然离开,只留下“到此一游”的记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行者的笔记,旅途见闻中会有很多引发我们思考的东西,行在他国,感受异域文化风情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对生命的一种反思吧!有格调地玩,才是身心富足地存在,旅行也如是。写这本书的时候,仍然深切怀念这个国家和荷兰朋友们。荷兰多雨,但更多的是那种心平气和的夹杂在雨丝中的微笑,一种文明的姿态。雨撒天华,微笑铺满大地,行者在微笑中心清意洁,心无涯,行者无疆!
内容概要
《婷,在荷兰》是关于荷兰的旅行文化随笔。在荷兰,你将开启不一样的旅程:从填海造田的旷达和谐,到桃花源般的田园风光、五花八门的趣味博物馆,再到实用与美学相结合的荷兰设计……作者以其独特细腻的女性视角,在文学的法国和哲学的德国之间,发现了奇妙的荷兰,带我们一览这个低地国家的别样风情。
作者简介
陈婷,七十年代生,北京人,曾以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对外经贸大学,经济学学士,北大光华国际MBA,精通西班牙文、英文,曾任职诺基亚等知名通讯企业。为了寻找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性格直率、敢想敢做的她,毅然脱下职业装和高跟鞋,告别朝九晚五的职业经理人生活,取得国家认证的高级摄影师资格,背上15斤的摄影器材,走南闯北,穿梭在世界各个角落,将人间最美的瞬间用镜头和笔记录下来,
“在这一刻,我找到了生活中最快乐和最充实的部分。”
三年时间,从职业白领到职业旅行者,高级摄影师和自由撰稿人,新浪博客点击千万的摄影和旅游名博博主,她的足迹已经遍布50多个国家。
书籍目录
第1章 上帝造海,荷兰人造地
农田中的世界文化遗产
相约黄昏下的风车村
从“蒸汽时代活化石”到水淹敌军的城堡
运河,仰视的风景
荷兰式的“精卫填海”
第2章 欧洲最美“大农村”
荷兰我最爱羊角村
听,风车在转动
荷兰古法奶酪交易
穿越回中世纪小城
第3章 艺术,最具魅力的荷兰表情
约会伦勃朗
朝圣凡高
荷兰也有“蒙娜丽莎”
小酒馆里的大画家
第4章 荷兰设计DNA
90年前就有LOFT啦!
筑梦鹿特丹
切割出的财富
跟着一只兔子去旅行
第5章 博物馆真奇妙
一个男人的“猫世界”
“女人的鸦片”
荷兰“瓷都”寻访中国青花
收藏情色历史的博物馆
世界第一座3D博物馆
第6章 古堡寻踪
罗宫中的“女王世界”
森林中的狩猎城堡
情迷中世纪古堡
邂逅最美童话城堡
第7章 荷兰教堂,再生传奇
“天堂书店”
神秘修道院里的五星奢华酒店
收藏“快乐之音”的教堂
守护圣像,与信仰无关
第8章 荷兰的中国情结
荷兰的“中国通”
中国青花的“荷兰轮回”
“李鸿章大酒店”传奇
故宫国宝异乡重生记
第9章 味道荷兰
“我们为活而吃”
鲱鱼“一口吞”与荷兰海鲜
荷兰南部美食之旅
走进“鸡尾酒的心脏”
全世界最快乐的啤酒厂
阿姆斯特丹特色酒吧“双子座”
第10章 欢乐荷兰
那场华丽的春天狂欢
每年只开放10天的顶级艺术“博物馆”
伯爵厨房里的“花花世界”
附录 我在荷兰自驾游
租车
上路
泊车
缴费
加油
限速
还车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农田中的世界文化遗产 斯霍克兰低地(Schokland)遗址清楚地写着包括灯塔遗迹、北端的港口、南部的教堂遗址等多处历史遗迹,地图上也的确标记着一座“小岛”的轮廓。“如果是个小岛,那应该在海边才对。”然而我在GPS的指引下,却将车子开进了一大片农田中。“You have reached your destination”(你已达目的地),听着GSP的提示音,我迷惑地环顾四周的田地,难道荷兰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就在这里?向一个当地人打听,“哦,那里就是你要找的小岛”,他一指农田中心的密林,我恍然醒悟,这些农田在400年前应该就是海洋(须德海)的一部分吧! 找到斯霍克兰低地不是件容易的事,围着一望无际的农田兜了几圈,又向不止一个荷兰人打听,我终于半信半疑地将车子停在了空地上一辆农用机械车的旁边。 直到此刻,我依然不敢确信这里真的是荷兰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因为距离我们所了解的“世遗”待遇相差甚远:没有大门,没有售票处,甚至连一个参观者都没有。后来,终于在田埂旁找到一块不起眼的牌子,这是一幅标明了“UNESCO”(世界教科文组织)字样的斯霍克兰低地示意图,心里这才踏实许多。 我穿过绿油油的农田,沿着一条通往密林深处的小径走上去,面前豁然开阔,然而,想象中的断垣残壁并没有出现,地面建筑已荡然无存,所谓的灯塔遗址竟然只剩下了一个圆形地基,旁边则是教堂地基,这应该是我所见到过的最低调的世界文化遗产了。 1948年设立的斯霍克兰博物馆(SchoklandMuseum)就建在圩田旁边,面积不大,主体建筑是一个当地古老居民区米德尔堡(Middelbuurt)的一所经过修缮的教堂。展馆中录像、图片和实物结合在一起,栩栩如生地展示了发生在斯霍克兰低地和东北圩田(NoordoostPolder)上的故事。那些简陋粗糙的铁锹、小船便是当年荷兰人用来对抗汹涌澎湃大海的工具,可以想象那与海搏斗的岁月该是多么艰辛! 时间拉回到2000年前,当罗马人初次造访欧洲边缘这块遥远而孤独的土地时,眼前的景象却让他们大失所望,这里遍布湿地沼泽,渺无人烟。而当第一批日耳曼部落决定在此定居的时候,情形更恶劣,“无边无际、残酷无情的森林”是当时的真实写照。直到14世纪,荷兰的森林中还有成群的野马。境内的三大河流莱茵河(Rijn)、斯海尔德河(Schelde)和马斯河(Maas)年年泛滥,连距离很远的陆地都被淹没了,因此荷兰的海岸线经常改变面貌。阴雨连绵,浓雾密布,冬季一天的日照时间只有三四个小时,那时的荷兰甚至在古代地图上都无法辨认。远古时代的斯霍克兰岛应该也是如此荒蛮吧,然而这里最初的居民却顽强地生活了几千年。当我在博物馆外的咖啡座里遇到斯汀——一位60多岁的荷兰人,他正慢悠悠地喝着咖啡,晒着太阳。“我可是从小就生活在这里”,斯汀告诉我,他们家目前是斯霍克兰低地仅有的4户人家之一,“这里原本是个狭长半岛,一直到15世纪,由于海水不断侵蚀,便形成了内海——须德海(Zuiderzee)中一个人口稠密的独立岛屿”。说起那段久远的历史,好像他亲眼所见一般,“这里的居民一直在同入侵的海水顽强斗争,直到1859年才被迫撤离,之后小岛便被海水淹没了,后来因为有了须德海大坝,围海造田的时候,人们排干海水,从海底淤泥中发现了大量的古代狩猎工具、史前动物化石和各种生活用具,这才知道我们的祖先与海水侵蚀进行抗争的英勇行为甚至可追溯至史前时代。” 我顺着他深邃的目光望去,看到圩田旁一座座纪念铜像,其中一位“农妇”凝视着不远处的绿洲。耳边似乎传来一声声劳动号角,这一切都让人不禁想起镌刻在荷兰国徽上的“坚持不懈”的字样,恰如其分地刻画了荷兰人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除了与海搏斗保护自己有限的家园土地,在同样的精神力量驱动下,荷兰人开始行使起了原本属于上帝的职责——重新设计和改造那片并不丰饶且频遭水患的国土,于是“沧桑变幻”就在荷兰人的手中成为了现实。自然的沧桑之变不易察觉,因为那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人为的沧桑之变——围海造田,则表现得惊天动地,轰轰烈烈。 20世纪20年代,弗列佛兰省(Flevoland)与北荷兰省之间修建了北海大堤,人类历史上的又一个创举。20世纪40年代起随着水位下降,斯霍克兰岛重新浮出水面,“我父亲也参与了当时的围海造田工程,那时的人只有一个信念——开拓出属于自己的土地。”“怎么做到的呢?”我好奇地问,在我看来,把大海变成耕地就像变魔术一样。斯汀特地画了个示意图向我解释:“大坝将须德海通往北海的海湾口拦腰截断后,形成一个内陆湖——艾瑟尔湖(Ijsselmeer),然后人们将湖里的海水排出,通过河流和降雨引入淡水,之后抽掉艾瑟尔湖的部分湖水,填入沙土,又采取海水淡化方式排除盐分,分片围垦,先种上一些耐盐碱的作物以改良土壤,几年后再种农作物。”原来荷兰最大的圩田就是这样开垦出来的,而自从1941年东北圩田(NoordoostPolder)自须德海中被围垦出来后,斯霍克兰便不再是“岛屿”了,周围遍布良田,如今只能依据圩田中高耸之处以及海滨完好的挡土墙来辨认其昔日的“小岛”身份。 举目望去,农田中的庄稼在微风中拂动,我不禁想起世界教科文组织的评语:这座圩田中的“小岛”是“对于全世界具特殊价值”的地方,所有开垦的土地被证明为各类新型文化和自然宝藏提供丰富养料。而把这片沼泽地改造成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并非每个民族都可以完成,这需要顽强的毅力和耐性。一次次被洪水冲垮的堤坝,需要不断地重建,利用风车产生的动力抽干田间的水。除此之外,他们还要解决吃住穿问题,以抵御来自北海的刺骨寒风、低地的潮气。在大自然面前,需要的是齐心协力、吃苦耐劳的人,因为这些难以想象的浩瀚工程需要集合一个民族的全部力量才可以完成的,所以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现代荷兰人依旧推崇集体的力量,依靠团队来开展工作。 如今,斯霍克兰低地在圩田景色中骄傲矗立,象征着荷兰人与大海抗争的精神,那也是人类文明社会形成过程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能够成为世界遗产名录中的第一个荷兰丰碑,也就不足为奇了。“上帝造海,荷兰人造陆地”,在荷兰人与海水争地的抗争过程中,他们学习在水的故乡生长,并将这片低洼水乡经营成一块世人向往的乐土。农田中的世界文化遗产——斯霍克兰低地和圩田,连同人与自然抗争的传奇,一起永久地留在了世人的记忆里,也让我们这些祖先自古就生活在陆地上的民族由衷地敬佩。
编辑推荐
《婷,在荷兰》是陈婷(网名:阿兹猫)“猫眼看世界”的第一本深度文化旅行随笔。只因向往心灵的充实和自由的一生,白领丽人“阿兹猫”毅然走出格子间,用自己的镜头和笔去记录这个缤纷的世界:在低地国家荷兰,她驻足天堂书店,约会伦勃朗,偶遇男人的“猫世界”,还有那场华丽的春天狂欢……你,还在犹豫什么? 蓝鲸旅行(化学工业出版社旗下旅行图书出版品牌)出品,荷兰驻华大使倾情推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