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作者:刘天勇,王培娜 著 页数:184
Tag标签:无
前言
刘天勇离开四川千里迢迢来到大海之滨的青岛大学工作。但她的心仍紧系着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并一直辛勤、潜心地研究。她曾多次同我谈起研究中的心得体会。现在又以“民族服饰与时尚”为课题,与王培娜老师共同写出了《民族·时尚·设计——民族服饰元素与时装设计》一书,真是可喜可贺!在四川美术学院本科和研究生学习期间,刘天勇跑遍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族服饰的采风。她都做了详细的文字记录和图片收集,并进行了个案分析。书中最为精彩的也正是这一部分。她列举了苗族、家、侗族、羌族等民族地区以及福建惠安女的服装所作的田野调查,生动地记载了保持至今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生态环境以及民族服饰着装过程。她与王培娜从中发现了民族服饰饱含着许多时尚的因素,认为完全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要,通过自己吸收、消化民族服饰中的时尚元素,然后融入到她们自己的设计中去。什么是时尚?我认为就是紧跟时代发展的风尚,即当时社会所流行的风气、习惯以及审美追求。面对社会高度工业化的发展,人们追求对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对高情感容量环境的创造,对人类生命的记忆和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展现,民间艺术、民族服饰正是它的“高矿区”。民间艺术饱含着制作者的向往与情思、追求与寄托,寄情于物,使之成为具有高情感含量和丰富文化内涵的载体。未来学家约翰·莱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提到:“我们社会高科技越多,我们越希望创造高情感容量的环境……民间艺术恰好与电脑社会相平衡。”具有高情感容量的少数民族服饰蕴藏着母子情、夫妻爱等浓厚的情感世界,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补充。
内容概要
本书的作者立足于民族服饰艺术的研究,从设计文化的角度分析民族服饰中蕴含的设计元素,同时分析民族元素在当前国际时尚界的价值和借鉴方法,基于此,本书分三个部分平行展开,第一部分结合作者深入各民族地区实地考察的经历和感受,从民族服饰的款式、图案纹样、工艺技法三个方面来解读民族服饰里的设计元素。第二部分结合作者国外考察经历来分析服装设计中的民族元素。第三部分探讨了将民族元素融入服装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本书是作者多年民族服饰艺术研究和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图片也大多是个人第一手资料,观赏性和可读性很强。 本书适合于高等院校服装设计类专业学生使用,也适合服装教育者作教学参考,对于广大艺术设计人员和业余服装设计、服装爱好者来说,也是一本极有价值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刘天勇,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讲师。四川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硕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会员。长期从事少数民族服饰艺术研究,设计作品曾获国家优秀奖,参编《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民间工艺志》(合著)等专业学术书四本。发表《贵州苗族服饰符号语义及研究价值》、《论装饰风格的民族性特征》、《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影响》、《面料的立体化再设计》等专业学术论文20余篇。王培娜,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副教授。高级服装设计师。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毕业。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国际FD职业服装设计师终生会士,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理事。2009年获中国十佳职业时装设计师称号。曾获2001年真维斯休闲装设计大赛金奖,曾在北京时装周举办个人专场时装发布会,中国青岛国际时装周举办个人时装发布会四场。发表论文十余篇。与人合著《时装画技法》、《裤装八百例》、《服装市场营销》等专业书籍。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衣装遗风——民族服饰里的设计元素 一、一花一世界——民族服饰款式造型篇 1. 传统的斜襟、对襟衣 2. 花样百褶裙 3. 开放的肚兜 4. 独特的披肩 5. 多彩的围腰 6. 个性的帽子(头饰) 二、神秘的图形——民族服饰图案纹样篇 1. 民族历程 2. 图腾信仰 3. 天地万物 4. 生殖崇拜 5. 吉祥符号 三、女性的天空——民族服饰工艺技法篇 1. 瑰丽多彩的刺绣 2. 朴素大方的印染 3. 斑斓厚重的编织第二部分 时尚寻踪——服装设计中的民族元素 一、矛盾的结合体——日本 二、时尚浪漫之都——法国巴黎 三、艺术的意大利 四、个性、民俗、自由的波西米亚 1. 波西米亚的含义 2. 波西米亚人 3. 波西米亚风格服饰的起源和发展 4. 服装大师们的波西米亚情结 5. 波西米亚式的浪漫与奢华——安娜·苏 五、含蓄优雅的中国 六、通过做来学——部分设计作品赏析第三部分 东方之路——将民族元素融入服装设计 一、历史的追问——民族服饰文化的解读 1.民族服饰与生存环境 2.民族服饰与社会角色 3.民族服饰与宗教信仰 4.民族服饰与传统节日 二、汲古创新一民族服饰元素的借鉴 1.造型结构的借鉴 2.色彩图案的借鉴 3.工艺技法的借鉴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肚兜在民间指一种贴身穿的内衣,面料柔软,用于遮盖前胸和肚子,主要是女子和小孩儿使用。肚兜造型大多为菱形,上端裁成平形,形成两角,上端用一根带子挂于脖子上,两侧的带子则系于后腰。肚兜上常绣有各种传统的吉祥图案纹样,趣味古朴稚拙。小孩肚兜一般绣虎,有避灾之寓,妇女肚兜一般绣白蝶穿花、鸳鸯戏莲、莲生贵子等图案,反映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国民间用肚兜的历史较长,明清时期更盛行,近代以来,还在中原以及陕北一带民间流行。张晓凌《中国民间美术全集·服饰卷》:“肚兜,在陕北一带服者甚众,红兜肚几乎成了陕北人服饰的象征……许多学者认为,兜肚是最古的服饰,其原始形状是蛙的肢体的自然展开……可以认为,它是女娲氏留给她的后代的第一件衣服,其价值一可保护肚脐免受风寒;二可遮盖人之羞耻,至今,关中人从生到死,一直穿戴着兜肚。”旧俗五月初五端阳节,民间多为儿童缝制“五毒肚兜”或“老虎肚兜”,以避瘟病,保安康(图1-21-1、图1-21-2)。农村又以肚兜寄托情谊,定情者常赠以肚兜,以示亲密无隙。
后记
我们俩既是同事又是好友,早在两年前就在一起策划本书了,从书名的确定、提纲的安排到内容的组织,都在不断地修改,我们经常会为了一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期间经历了不少曲折。完稿后,我们回想起这个过程,艰辛但收获丰盛。本书的作者之一刘天勇研究少数民族服饰艺术近10年,曾多次深入国内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实地采风,收集了不少第一手资料,可以说内心有一种少数民族文化情结,一直就有整理出书的想法。可喜的是,作者之一王培娜女士在时装界屡屡展现成绩,既拥有丰富的设计经验,又有国外考察的相关经历。俩人的思想相碰撞,这本书名便显现出来,经历一年多的写作,成就了今天的书稿。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恩师钟茂兰教授的鼎力支持和帮助,钟老师是这一研究课题积极的倡导者,也是研究少数民族服饰结合服装艺术教育之泰斗。我们非常感谢钟老师精心地审读了整部书稿,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本书作了序。同时感谢四川美术学院余强教授为本书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感谢恩师苏永刚教授的支持和照顾。感谢民俗专家鲁汉先生参与了本书的构思,承担了搜集资料、审校书稿的具体工作,还要对化学工业出版社的及编辑们表示感谢,是他们的帮助和支持,使得本书得以顺利出版。最后还要感谢我们的学生王伟、何明裕、段敏、刘琼柳、雷晓敏、张涛涛等同学,承担了部分图片的整理工作。另外,本书个人观点有失偏颇的地方,请读者多予以批评指正,我们一定认真吸取大家的意见,届时再做进一步修订和补正。
编辑推荐
《民族·时尚·设计:民族服饰元素与时装设计》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