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作者:王仲颖,任东明,高虎 等编著 页数:251
前言
2008年是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又一个丰收年。截至2008年底,中国水电装机1.7亿千瓦,居世界第一;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连续三年翻番,成为全球风电发展最快的市场,达1215万千瓦,内资与合资企业的累计市场份额提升至61.8%,首次超越外资企业;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为200万千瓦,以绝对优势继续保持世界第一;累计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量超过1.25亿平方米,占世界太阳能热水器总使用量的60%以上;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领域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不考虑传统的生物质利用,2008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量约为2.5亿吨标准煤,占当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9%。在这一年里,以《可再生能源法》为核心的可再生能源政策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国家发布了《可再生能源“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了“十一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总体布局、重点领域和保障措施,并出台了一系列的财税激励政策,大力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在政策实施方面,加大了统筹监管力度,初步建立了国家权力机关监督、行政部门实施与监督、社会实施与监督三方面构成的实施和监督体系,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尽管成绩喜人,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于由可再生能源利用大国向可再生能源利用强国转变的重要阶段,在资源评价、技术研发、合理定价、电网接入以及市场规范等可再生能源开发方面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需要政府、研究机构和企业共同面对,认真解决。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根本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压力日益加剧。发展可再生能源不仅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可以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因而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我们应当抓住这一难得机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作出贡献。
内容概要
本书是在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中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项目”的支持下完成的。书中详细讲述了当前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可再生能源相关法规政策的实施情况,重点对水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的开发利用情况和相关产业发展现状做了详细分析,并对今后国内、国际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本书为中英文双语,资料准确、数据权威,有助于读者全面、准确地了解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适合所有关心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人士阅读。
作者简介
任东明,博士,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可再生能源政策研究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项目管理等工作。200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室,获得博士学位。2000年8月至2002年4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博士后工作站,从事可再生能源配额制(RPS)和绿色电力交易机制等课题研究。从2002年开始,负责中国政府、世界银行和全球环境基金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项目的管理,任项目办副主任。后到国家发展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工作,专门从事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政策和可再生能源立法等方面的研究。参加了可再生能源立法及相关实施细则、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重要支撑课题的研究和起草工作。他还先后参加过中国海洋“126”计划、三峡库区移民开发和可持续发展、藏东南水电基地开发规划、中国绿色电力市场、中国强制性市场份额政策、风电特许权等课题的研究,在国内外公开发表50多篇论文。高虎,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1997年、2002年分别获得工学学士和工学博士学位,目前任职于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从事可再生能源政策的研究,副研究员。高虎参加了我国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法律、规划和相关政策的研究和起草工作。出版物包括《中国风能发展报告2007》、《中国风能发展报告2008》。王仲颖,副研究员,198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获学士学位;1989年研究生毕业于清华大学核研院能源系统分析专业。1995年以前一直从事于常规能源的政策研究、能源供需分析、以及能源供应模型的研究。1996年开始从事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与编制,政策分析和设计等工作,以及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商业化推广研究工作。参加了我国第-部可再生能源法的编写,是主要完成人之一;是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的主要研究与起草人员之一。目前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所长助理、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主任。主要论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解读》,并在国家能源类杂志上发表过多篇关于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的研究文章。
书籍目录
1 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综述 1.1 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情况 1.1.1 可再生能源发展总体情况 1.1.2 各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 1.2 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分析 2 风能 2.1 中国的风资源状况 2.2 离网型风电 2.2.1 发展概况 2.2.2 发展趋势 2.2.3 对离网型风电发展的建议 2.3 并网风电 2.3.1 风电场建设和新规划编制 2.3.2 并网风电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情况 2.3.3 并网风电产业政策和主要问题 2.4 风电行业重点领域产品检测认证机构的建立和运行情况 2.5 金融危机对风能产业发展的影响 3 太阳能 3.1 中国的太阳能资源状况 3.2 太阳能光伏 3.2.1 中国光伏发电市场 3.2.2 中国光伏产业链以及技术现状 3.2.3 中国光伏发电的经济分析 3.2.4 中国光伏发电的激励政策 3.2.5 中国光伏市场发展的有关问题 3.2.6 加速光伏发电发展的建议 3.3 太阳能热利用 3.3.1 太阳能热水器产业稳步快速发展 3.3.2 新技术与新产品 3.3.3 太阳能热利用发展展望 4 生物质能 4.1 中国的生物质能资源状况 4.1.1 资源总量 4.1.2 可利用总量分析 4.2 中国的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基础 4.3 生物质发电 4.3.1 直燃发电 4.3.2 混燃发电 4.4 沼气产业 4.4.1 农村户用沼气 4.4.2 秸秆户用沼气 4.4.3 养殖小区与养殖场沼气工程 4.5 气化工程 4.5.1 技术描述 4.5.2 国内主要企业近年推广情况 4.5.3 主要生物质气化设备生产企业发展情况 5 地热能 5.1 我国地热资源特征 5.2 地热资源评价 5.3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5.3.1 高温地热发电 5.3.2 中低温地热直接利用 5.4 地热资源勘查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5.5 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的有关问题 5.5.1 地源热泵技术利用浅层地热能 5.5.2 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现状 5.5.3 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的问题和展望 5.6 地热资源中长期发展战略建议 6 海洋能 6.1 海洋能及其分类 6.1.1 潮汐能和潮流能 6.1.2 波浪能 6.1.3 海流能 6.1.4 温差能 6.1.5 盐差能 6.2 中国海洋能资源的开发 6.2.1 潮汐能 6.2.2 波浪能 6.2.3 潮流能 6.2.4 温差能 6.2.5 盐差能 6.3 中国海洋能产业 6.3.1 潮汐能 6.3.2 波浪能 6.4 中国海洋能研究 6.4.1 2008年大事记 6.4.2 研究项目 6.5 中国海洋能发展的建议 7 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分析与展望 7.1 可再生能源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7.1.1 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的制定缺乏科学性 7.1.2 没有形成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定价机制 7.1.3 电网已成为制约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瓶颈 7.1.4 缺乏产业培育与人才培养的机制 7.2 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建议 7.3 2020可再生能源发展展望
章节摘录
插图:1971~2000年的30年平均,太阳年总辐照量约在1050~2450kW·h/m2之间,不小于1050kw·h/m2的地区(I带、Ⅱ带与Ⅲ带),我国太阳能资源的丰富地区共约占国土面积96%以上。3.2太阳能光伏3.2.1 中国光伏发电市场3.2.1.1 中国光伏发电的市场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的光伏市场在政府的推动下开始有了较快的发展,先后实施了“西藏无电县建设”、“中国光明工程”、“西藏阿里光电计划”、“送电到乡工程”以及“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等国家计划;“九五”到“十一五”期间,又开展了多项城市并网光伏发电和大型并网荒漠电站的工程示范;中国政府还不失时机地争取国际援助,开展了多项国际合作计划,大大推动了光伏发电在农村电气化方面的应用推广;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法》已于2006年生效,政府各部门(发改委、科技部、建设部、财政部、信息产业部、农业部等)都积极推动光伏发电的应用推广,启动了多个光伏发电项目;奥运申办成功后,为了“绿色奥运”的承诺,北京市已经建成多项光伏建筑一体化工程和太阳能路灯13.5万盏,总功率10Mw。根据招标网的统计,2008年全国通过公开招标的光伏发电项目共计175个,已经完成安装的光伏项目的总功率达到30Mw,估计未公开招标的光伏项目功率约为10Mw,2008年国内光伏系统安装量合计约为40Mw(表11和图7)。
编辑推荐
《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报告2009(中英文版)》是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报告2009(中英文版) PDF格式下载